Re: [問題] 戰爭收屍問題

看板gallantry作者 (非也)時間13年前 (2011/02/13 21:32), 編輯推噓6(603)
留言9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7 (看更多)
※ 引述《yibing (佾冰)》之銘言: 古代戰爭死亡,大部分真的是各自收屍,但還是要看情況而定。 舉個例來說,《左傳‧文公三年》:   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 遂自茅津濟,封殽尸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君 子是以知秦穆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壹也; 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子桑之忠也,其 知人也,能舉善也。《詩》曰:「于以采蘩﹖于沼、 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 解,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子桑有焉。 魯僖公三十二年,晉文公薨,秦穆公趁機發兵攻晉, 魯文公元年,秦、晉戰於殽,秦軍大敗。 兩軍交戰,必有死傷,而到了魯文公三年,秦軍才「封殽尸」, 則此前未必有辦法收屍。 秦軍在出兵之前,在魯僖公三十二年的《左傳》有記載: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 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 擊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 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 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 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 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 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這句「余收爾骨焉」,意思就是你死,我幫你收屍的意思。 又如魯宣公十二年的晉、楚邲之戰:   趙旃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 棄車而走林。逢大夫與其二子乘,謂其二子無顧。顧曰:「趙 叟在後。」怒之,使下,指木曰:「尸女於是。」授趙旃綏, 以免。明日,以表尸之,皆重獲在木下。楚熊負羈囚知罃,知 莊子以其族反之,廚武子御,下軍之士多從之。每射,抽矢, 菆,納諸廚子之房。廚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愛,董澤 之蒲,可勝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 不可以苟射故也。」射連尹襄老,獲之,遂載其尸;射公子穀 臣,囚之。以二者還。及昏,楚師軍於邲。晉之餘師不能軍, 宵濟,亦終夜有聲。 逢大夫親自為兩名兒子收屍,也是戰後各自收屍的確證。 至於荀首將連尹襄老射死後把屍體載走,是要拿來換回兒子。 古人以為,人死,也以葬在故鄉為善,因此家屬必定會想方設法把親人的屍首帶回安葬。 巫臣拐走夏姬,也是讓夏姬對楚國謊稱「不得尸,吾不歸矣」。 其實夏姬又哪裡把連尹襄老的屍體放在心上? 不歸是真,至於屍首下落,夏姬只是拿來當藉口罷了。 又,魯定公四年,吳國大破楚國,入郢, 申包胥立於秦庭,大哭,「勺飲不入於口七日」, 秦哀公因此作了首詩〈無衣〉來安慰他,出兵為楚解圍。 《左傳‧定公五年》:   秋七月,子期、子蒲滅唐。九月,夫槩王歸,自立也,以 與王戰,而敗,奔楚,為棠谿氏。吳師敗楚師于雍澨。秦師又 敗吳師。吳師居麇,子期將焚之,子西曰:「父兄親暴骨焉, 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國亡矣,死者若有知也 ,可以歆舊祀?豈憚焚之﹖」焚之,而又戰,吳師敗,又戰于 公婿之谿。吳師大敗,吳子乃歸。囚闉輿罷。闉輿罷請先,遂 逃歸。葉公諸梁之弟后臧從其母於吳,不待而歸。葉公終不正 視。 秦國能大敗吳國,是因為吳國內部不和, 而且有子西、子期及申包胥的努力,楚國才能亡而復存。 這裡記載子西、子期的對話, 可知入郢之役,楚國的軍民暴屍荒野,無人收埋, 子期想一把火將屍首燒掉,正是怕疫病傳染,而且收埋費時費力,不如燒掉。 子西的想法則是人之常情,親友戰死已覺不捨,又將屍首焚毀,覺得很不忍心, 子期則提出,要是國亡了,死者又怎能安享祭祀? 肉體雖壞,精神不滅,就算把屍體焚毀,死者的英魂永遠與我們同在。 以上的資料都指出,戰爭中死亡的人,都是回歸本國收埋為常。 但是也有例外,就是勝利者收屍,立「京觀」以示威。 《左傳‧宣公十二年》:   丙辰,楚重至於邲,遂次于衡雍。潘黨曰:「君盍築武軍 而收晉尸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 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武王克商,作頌曰:『 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又 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 我徂惟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 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 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 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 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 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 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 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 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祀于河,作先君宮 ,告成事而還。 楚莊王認為,勝利者將敵國戰死的屍體收集起來,立「京觀」示威, 必是敵國有罪,所以立高大的臺觀,陳列死者之屍,以為後人警惕。 但是晉、楚邲之戰,楚國以伐陳而至鄭,本是遷戮之舉, 晉國以救鄭為名出兵,名正言順,罪無所歸。 要是立京觀,無疑只能彰顯自己的殘暴不仁而已。 那句「夫文,止戈為武」,還被東漢許慎引用在《說文解字》裡,成為名言。 大致來說,戰爭中戰死的屍骨,還是以親人帶回收埋為主。 像秦、晉殽之戰中,秦國全軍覆沒,匹馬隻輪無返, 死亡人數既多,離本國又遠,勢必無力載回收埋, 所以三年後就在當地收埋屍骨,有屍親可領回安葬的再聽其領回。 蓋戰爭中暴骨無數,收屍不易,這是一種不得已的做法。 至於像晉、楚邲之戰中,連尹襄老的屍體被荀首扣住, 正是人情皆欲親人歸回故土安葬的明證。 連尹襄老的屍體能夠換回活生生的知罃,也可見他在楚國的地位不是一般可比。 而楚國復國之役中,子期大手筆焚燒屍體, 這是屬於特殊情況,是不得已的做法。 -- 《施氏食獅史》 趙元任 ┌──┐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 │施石│ 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 │氏室│ 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 └──┘ ,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試釋是事。 ψ 非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38.160

02/13 22:33, , 1F
大推
02/13 22:33, 1F

02/14 00:47, , 2F
02/14 00:47, 2F

02/14 00:55, , 3F
好殘酷啊 古代開發較少 戰死在荒郊野外也不易傳染疫病吧
02/14 00:55, 3F

02/14 01:20, , 4F
古代藥物和營養不發達. 疾病比今天要危險得多.
02/14 01:20, 4F
※ 編輯: IamNotyet 來自: 123.192.38.160 (02/14 01:49)

02/14 03:31, , 5F
打仗又不是真的跑去甚麼深山裡打,還是在人群聚落附近啊
02/14 03:31, 5F

02/15 02:38, , 6F
戰役總有埋伏跟突襲吧 又不一定約好地方打...
02/15 02:38, 6F

02/15 02:42, , 7F
我指的是發生在荒野的交戰那就遠離人群啦
02/15 02:42, 7F

02/16 17:42, , 8F
這還算是文明戰爭..進入戰國就是坑屍了..誰管你收不收
02/16 17:42, 8F

03/29 14:45, , 9F
好專業 推
03/29 14:45, 9F
文章代碼(AID): #1DLzrYiE (gallantry)
文章代碼(AID): #1DLzrYiE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