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春秋時代的幾個問題

看板gallantry作者 (非也)時間13年前 (2010/10/11 04:14), 編輯推噓9(902)
留言11則, 10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nojoewu (習慣性沉默)》之銘言: : 這裡人好像比較多XD : 請問各位幾個問題 : 1.東周列國志的歷史價值 : 據維基是說價值頗高(迷之音:有三四層樓那麼高~) : 但是裡面也不少令人難信之事,如秦穆公夢見將平晉亂 : 那各位的看法呢? 《東周列國志》的歷史價值當然很高! 大概有捷運台北車站那麼高.... : 2.名與字的問題 : 一直有這樣的疑問 : 秦國的白乙丙是蹇叔的兒子,而白乙是字,丙是名 : 所以書中應該稱呼他為蹇丙或蹇白乙才對,為何名和字要連著用來稱呼他呢? 這裡理解有誤。 首先,白乙的名字中未必有「丙」字。西乞的名字也未必有「術」字。 若依《左傳》記載,兩人的名字只是「西乞、白乙」而已。 「西乞術、白乙丙」或是戰國時人傳聞有異。 第二,白乙也不是蹇叔的兒子。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 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 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 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 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 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 「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 !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 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本文前稱「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可見白乙必為軍帥之一。 而後文只說「蹇叔之子與師」,不言為軍帥,則只是兵卒的一員而已。 司馬遷因為提到西乞、白乙,又提到蹇叔之子, 就以為蹇叔的兒子是白乙,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 : 孟明視也是同樣道理,百里奚之子,該稱百里孟明或百里視才是啊 : 結果白乙丙居然變成白氏祖先... : 而後來又讀到孫叔敖的故事,孫叔敖乃蒍賈之子,本名蒍敖,而是人稱孫叔敖 : 既然如此,為何後人不稱雲長羽或玄德備呢? : 這其中的變化又是啥 古代稱呼,多先字而後名,甚至只稱字而不稱名。 至於為什麼有時不在名字前冠氏, 或其人聲名顯著,不言可知;或其人生前尚未賜氏,無氏可稱。 如楚之鬪椒,為鬪氏,字伯棼,又字伯賁,又字子越。 《左傳‧宣公四年》直稱其為「子越椒」。 其人繼令尹子文之後掌楚政,則不言其氏亦知。 自楚國攻滅鬪氏之後,其子賁皇以父字為氏,不再為鬪氏, 奔晉,晉賜之苗以為采邑,故又稱苗賁皇,則是又以封邑為氏了。 如魯之公子彄,字子臧,為魯惠公之弟,魯隱公稱之為叔父。 《春秋‧隱公五年》,書為:「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而《左傳》稱之為臧僖伯。 蓋春秋之法,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 公孫之子不得再稱公孫,則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 所以公子彄的孫子臧孫達(哀伯)稱為臧孫,為臧氏。 則《左傳》稱其為臧僖伯,蓋是追稱,僖為其諡。 其實稱氏不稱氏,在較早期來說,並無特別的義例可言。 又如晉之叔向,為羊舌氏,名肸,叔為其行次,向為其字。 而《左傳》多稱為叔向。 以「羊舌肸》稱呼他的,全部《左傳》僅有三次。 其中一次是襄公十六年:「十六年,春,葬晉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為傅, 張君臣為中軍司馬,祁奚、韓襄、欒盈、士鞅為公族大夫,虞丘書為乘馬御。 改服、修官,烝于曲沃。」 這時叔向為太傅,初舉之也,故稱其全名。 一次是昭公五年,楚靈王對群臣說:「晉,吾仇敵也。苟得志焉,無恤其他。 今其來者,上卿、上大夫也。若吾以韓起為閽,以羊舌肸為司宮,足以辱晉, 吾亦得志矣。可乎﹖」 這是楚靈王稱言他國之臣,例皆稱名。 楚靈王說想要以叔向為「司宮」,就是想閹了他,來羞辱晉國的意思。 還有一次,是薳啟彊在回答楚靈王的時候,回答:「韓起之下,趙成、中行 吳、魏舒、范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張趯、籍談、女齊、梁丙、張 骼、輔躒、苗賁皇,皆諸侯之選也。韓襄為公族大夫,韓須受命而使矣;箕 襄、邢帶、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韓賦七邑,皆成縣也。羊舌四族 ,皆強家也。晉人若喪韓起、楊肸,五卿、八大夫輔韓須、楊石,因其十家 九縣,長轂九百,其餘四十縣,遺守四千,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伯華謀 之,中行伯、魏舒帥之,其蔑不濟矣。」 在國君面前,雖父子亦直稱其名,何況稱言他國之臣,例亦皆稱名。 除此三次之外,都以叔向稱呼他。 還有,鄭國的子產,公孫僑也。 鄭穆公之孫,公子發之子,為國氏。其子為國參。 而《左傳》從不以「公孫僑」稱呼他,都稱為子產或子美。 像這種都是其人聲名顯赫,不言可知,所以或乾脆連稱氏都不必了。 孟明視或稱為孟明,或百里孟明視,冠氏或不冠氏,其實並沒有特別的涵意。 其父百里奚既為有名的賢人,他自己又在秦國貴為軍帥, 就算不稱其氏,在當時的人來說,也不至於誤認為其他的人, 所以《左傳》或稱孟明,或稱為孟明視,《戰國策》或又稱為百里孟明視, 其實所指一也。 : 3.古人的判斷或預言能力 : 我最記得的是兩個故事 : 一個是趙盾將中軍,韓厥(小時成長於趙盾家)任司馬,有車闖入中軍,乃是趙盾 : 之人送趙之飲具,而韓厥秉公執法斬了其御者及毀其車 : 而趙盾論及此事時,說:他日值晉政者,必厥也,韓氏其將昌矣 : 後來韓厥果然任中軍元帥,後世建立韓國,在戰國中佔有一席之地 : 而韓厥不過是依法行政罷了,為何僅此觀之,便知日後掌晉政且韓氏昌? : 第二個是季札出使晉國,遇見韓趙魏三家時,也正確預言到韓趙魏的三家分晉 : 但以當時韓趙魏並非最強,中行氏的勢力才是最強,何以季札亦能做出這樣的判斷? : 記得史記也有類似記載,或者這些只是都書中杜撰罷了,並不值一信? : 問題好像有點長orz,先感謝各位~ 這兩件事,第一件事不見於《左傳》,似是《戰國策》或司馬遷的記載。 不管是《戰國策》還是《史記》,都是屬於後世流傳的異說。 不過欲藉此傳揚韓厥執法公正,必為後世子孫之福的意思。 其實韓厥跟趙盾本來就較為親近, 所以後來趙莊姬因為趙嬰齊被逐的事,進讒言殺死趙同、趙括的時候, 韓厥以執政的身份向晉成公進言,封趙武以存趙氏。 至於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等人,很抱歉,這些「故事」還是看看就好。 第二個故事,其實這裡《左傳》只交代了一句話: 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於三族乎!」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並沒有明確說出三家分晉的結局, 而是說晉國的政局未來將由三家來主導。 不過其時晉國由六卿相繼主政,趙武之後有韓起、魏絳等以名位相次,且俱有賢名, 而范氏、中行氏、知氏等三家雖亦在六卿之列,但是漸漸奢侈相習,貪貨好利, 所以在其時形勢上漸漸比不上趙、魏、韓三家,是可以推論得知的事。 -- ~~~~~~~~《熙戲犀》~~~~~~趙元任~~~~~~~~~~~~~~~~~~~~~~ 唸你 /\ ψ ~~~~西溪犀,喜嬉戲,席熙夕夕攜犀徙。席熙細細習洗犀。 一可 /|/ | ~~~~~~~~~~~~~~~~~~~~~~~~~~~~~~~~~~~~~~~~~~~~~~~~~~~~ 點以 /◢◢◣\ 非 犀吸溪,戲襲熙。席熙嘻嘻希息戲,惜犀嘶嘶喜襲熙。~~~~ 啊再 \◣ ◢/ 也 ~~~~~~~~~~~~~~~~~~~~~~~~~~~~~~~~~~~~~~~~~~~~~~~~~~~~ !難 凸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233.67.65 ※ 編輯: IamNotyet 來自: 118.233.67.65 (10/11 04:16)

10/11 10:01, , 1F
東周列國志是左傳和很多史書的小說版,還滿易讀的啦。
10/11 10:01, 1F

10/11 10:02, , 2F
我高一看的,覺太好看了,又打仗又背叛又亂倫還怪力亂神。
10/11 10:02, 2F

10/11 10:14, , 3F
東周列國志我一直以為搞笑成分居多??雖然沒什麼看啦@@
10/11 10:14, 3F
※ 編輯: IamNotyet 來自: 118.233.67.65 (10/11 11:18)

10/11 11:33, , 4F
東周列國志最近有個搞笑白話版出書,還滿有娛樂價值的~
10/11 11:33, 4F
哈,對呀,所以我說大概有捷運台北車站那麼高.... 因為這一站是出名的地下迷宮呀!XDDD ※ 編輯: IamNotyet 來自: 118.233.67.65 (10/11 11:40)

10/11 15:11, , 5F
推捷運台北站那麼高......
10/11 15:11, 5F

10/11 15:55, , 6F
先秦的東西本就這樣...有個東周列國志已經算萬幸啦
10/11 15:55, 6F

10/11 21:00, , 7F
推捷運台北車站那麼高……
10/11 21:00, 7F

10/11 21:45, , 8F
10/11 21:45, 8F

10/11 23:12, , 9F
<(_ _)>感謝~~~
10/11 23:12, 9F

10/12 01:44, , 10F
整個捷運站都在B2以下啊
10/12 01:44, 10F

01/01 21:31, 5年前 , 11F
推捷運台北車站那麼高… https://noxiv.com
01/01 21:31, 11F
文章代碼(AID): #1CiXw8-t (gallantry)
文章代碼(AID): #1CiXw8-t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