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商人的稅,怎收?

看板gallantry作者 (實踐才能發光)時間15年前 (2008/10/27 18:18), 編輯推噓3(305)
留言8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9 (看更多)
※ 引述《MRZ (臺大歷史系教授......Orz)》之銘言: : ※ 引述《luya (╮(﹀_﹀")╭)》之銘言: : : 是不是因為商人的稅難收 : : 才被認為對國家沒貢獻(或沒有實質的生產),列為四民之末......? : 請參考<商君書>,裡面講述為何採取重農抑商政策,以下是其中一段: : 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賤,事者眾,買者少,農困而姦勸; : 其兵弱,國必削至亡。金一兩生於境內,粟十二石死於境外。粟十二 : 石生於境內,金一兩死於境外。國好生金於境內,則金粟兩死,倉府 : 兩虛,國弱。國好生粟於境內,則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彊。 : 意思是如果重視商業而輕視農業,結果人人經商,很少人願意務農,則農業 : 生產力下降.但人不能不吃飯,所以就得經由貿易方式向外收購糧食,結果 : 就是把賺來的錢送給別國,而本國即沒有足夠的糧食,也沒有足夠的金錢, : 結果國家就要弱小了.相對的,如果重視農業,輕視商業,農夫努力增產報國 : 的話,有了糧食,而其他國家自然會過來買糧食,這樣子也就有錢可賺.既然 : 有糧食又有錢,那麼國家就會強大了. 我馬上想到的是中國和西方的對比: 上述上古中國的思想把市場上交換的商品簡化為只剩「金」和「粟」, 而「粟」卻是各國都能生產的糧食資源, 結果似乎就失去了各國互通有無的誘因。 古代中東或是地中海世界、歐洲世界的思維似乎卻很早就重視各區域間 不同種類商品的互通有無? 所羅門王知道堪建聖殿的香柏木只有黎巴嫩的最高大、最好, 所以一登基就向鄰國國王示好,訂下以色列的糧食交換黎巴嫩香柏木的約定; 若綜觀西方史,應該可以看到從上古中東、地中海世界, 再到北海、波羅的海世界,都建立了規模相當龐大的遠程貿易網路, 而西方人(廣義的,從中東閃族到歐洲民族)似乎因此也很少產生「重農抑商」的思想? 不知古代中國在上述《商君書》之外, 有沒有比較肯定各種商品跨區遠程交換利益的思想或著述? 因為整個東亞古代的遠程貿易網應該很早就存在了嘛, 南海的貝、象牙、犀角、蜀的布…… 還是說,因為在中國遠程交易的物品主要是奢侈品而非民生必需品 (不像在西方,穀倉就那幾個,不做貿易的話很容易餓死……) 所以在「簡僕即強大」的戰略思維中就有蔑視商業的理由? : 當然古人這種想法適不適用於今天,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他們的邏輯其實很 : 容易了解,那就是他們希望自己的國家什麼都能夠自給自足,不用每樣東西 : 都依賴進口,而且最好是所有的戰略物資都從本國出口,這樣自己的國家就 : 能夠輕易地操縱全世界各國,簡單來說就是用經濟力量來征服世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33.141

10/27 18:47, , 1F
西方比較早理解比較利益的概念吧?什麼都抓的全面生產概念
10/27 18:47, 1F

10/27 18:52, , 2F
有時只是一種無謂的消耗。不過中國在各方面的比較利益大多
10/27 18:52, 2F

10/27 18:54, , 3F
優於鄰國,也許就比較不容易產生這種經濟概念吧?
10/27 18:54, 3F

10/27 19:13, , 4F
閻老師有推過史記貨殖列傳,邊境貿易榷場、三條絲綢之路等
10/27 19:13, 4F

10/27 19:16, , 5F
的記載當然會比記載普通運北濟南或墟市更要特別記載,並非
10/27 19:16, 5F

10/27 19:19, , 6F
內部的商業就不興盛,四民之末的原因則在於商人是半浮動人
10/27 19:19, 6F

10/27 19:20, , 7F
口,在重視戶籍制度的農業民族國家(遊牧另計)等於是逃戶
10/27 19:20, 7F

10/27 23:44, , 8F
也許這就是 '陸地' 國家和 '海洋' 國家的風情不同吧:)
10/27 23:44, 8F
文章代碼(AID): #191PMJwk (gallant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1PMJwk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