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有沒有鄭經的八卦

看板gallantry作者 (天機不可洩漏)時間16年前 (2008/04/15 10:59),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5 (看更多)
鄭氏王國,現在有些學者將其稱為"東寧王朝", 以劃分它與明朝之間的關係.為什麼稱其為"東寧王朝", 這就要從鄭經的一番話來看起了: "囊歲思明(廈門)之役,........全師而退,遠絕大海,建國東寧, 別立乾坤,自以為休兵養民,可相安於無事." (鄭經以軍力驅逐鄭襲取得延平郡王位後,將東都明京改為"東寧", 原天興'萬年兩縣升格為州.而此文中述及的思明之役, 即為西元1663年十月清軍聯合荷蘭軍隊圍攻廈門'金門一戰, 這迫使鄭經於西元1664年三月對閩南諸島實行全面撤兵的行動, 將鄭軍全部兵力撤退到台澎固守.) 以上文字是鄭經於西元1669年致滿清閩浙總督李率泰的書信中 所提到的,字裡行間強烈地表達出願與滿清劃海而治, 甚至於"建國東寧,別立乾坤"這種話說出口了, 你說他骨子裡是效忠於明朝的嗎???真的是大有問題!!! 而鄭經對隨鄭軍來台的明朝遺老們的態度亦不同於其父鄭成功, 對他們真是一年比一年冷落,到最後甚至不提供他們的生活費, 使得堂堂的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淪落到竹滬(岡山)去開墾荒地以維生. 對於西方人,鄭經更是自稱為"東寧國主",而各西方國家亦稱其為 "大員國王"(The King Of The Tyawan),西元167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 負責人Henry Darces上書鄭經,稱呼他為"Your Majesty"(陛下). 由以上種種跡象看來,鄭經雖陽奉明朝正朔,但卻陰圖建立一個新的國家. 他已經建立了台灣王國 (The kingdom of Tyoan), 並得到外交承認, 還和西方國家有貿易關係, 這怎麼叫作 "陰圖" 建立一個新的國家. 已經作了的事, 哪須再 "陰圖" 去作. 其實, 清朝也間接承認過其獨立王國的身份, 曾要求東寧王國 比照朝鮮, "不削髮, 尊事大 (尊清為大)". 至於為什麼一個由陳永華經營得好好的東寧王朝為什麼後來會 迅速地兵敗如山倒,那必定要談起鄭經他那愚不可及地出兵了. 西元1673年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個明朝降將在中國大陸上 掀起了著名的"三藩之亂",耿精忠方面由於兵力不足,便邀請 在台灣的鄭軍投入戰局,並答應把漳州和泉州兩府贈與鄭軍以為根據地. 鄭經一知果然怦然心動,遂命陳永華留守台灣,自己則率領了劉國軒及馮錫範 兩大將和鄭軍大部份兵力投入三藩之亂(反攻大陸). 不料鄭軍抵達福建後,耿見鄭軍兵力不強,便違反約定不將兩府之地讓與 鄭軍,鄭經聞訊大怒,乾脆和耿精忠撕破臉,以武力攻佔了閩南大部分的土地, 甚至於也跟尚可喜翻臉,向尚可喜的老巢廣東進軍,佔領了潮州和惠州兩地, 由於軍事行動十分順利,鄭經獲得了吳三桂的承認並器重,在吳的斡旋之下, 鄭經接受了耿精忠所贈送的戰船與軍械,與之重修舊好. 但戰事到了西元1677年之後,對吳三桂方面轉趨不利,清軍的反攻開始加劇, 耿精忠軍被清軍多方圍勦,盡失佔領之土地,清軍開始由浙皖方面向閩進軍. 就在這危及存亡之際,耿精忠向鄭經請求軍援,鄭經卻袖手旁觀, 甚至還接受了耿軍的汀州守將之投降. 鄭經這種落井下石的行為完全觸怒了耿精忠,耿遂向滿清投降, 反過來幫助清軍圍攻鄭軍,自此戰況對鄭軍大為改觀, 各地紛紛失守,在另外一方面,吳三桂也被清軍逼回了西南老巢作殊死抵抗. 清軍設立了所謂的"修來館",對鄭軍官兵進行利誘,造成大量官兵投降清軍, 另外更使用了"遷界"的故技,斷絕鄭軍的糧草後援. 西元1679年底,清軍對金門'廈門發動總攻擊,苦戰了數月之後, 西元1680年二月,鄭經終於決定向台灣全面大撤軍,放棄所有在中國大陸上的佔領地. 這次撤退遠比將近十六年前的那一次撤退來得慘烈,在清軍強力的攻擊之下, 鄭軍大部分將兵選擇向清軍投降,估計約有八'九萬人降於滿清. 鄭經這一次參加三藩之亂我認為就是造成東寧王朝滅亡的主因, 因為鄭軍的嚴重損失實力,使得滿清對台灣的態度由和平談判 轉為武力解決........................................... 施琅原於順治二年跟隨鄭芝龍降清, 後又於順治四年改投鄭成功 。最後在順治八年,施琅從將犯法當死,成功止之,琅不從,成 功遂欲殺琅,琅乃逃往內地投誠,從此以後就一直為清朝效力了 ... 1:劇情時間很明顯就是在三藩之亂後,當時延平郡王是鄭經,那 麼這時跑出個台灣施琅成何體統?鄭成功都死了很久,施琅以 後要降清要如何降法? 2:鄭成功是在順治十八年才開始攻台,施琅降清時才順治八年! 所以說 "台灣施琅" 根本就是胡扯... 3.劇中康熙跟群臣討論還有提到 "因為台灣而被封為延平郡王" 這之類的話?史實上鄭成功受封延平郡王,那更早在打南京、 攻台灣之前了... 清朝剛開始幾次向鄭氏父子提議和談,條件就是削髮、登岸,這在鄭成功那個 時代自然不可能答應此等 "叛國" 的條件。但到鄭經創立東甯王國,雙方的互 動會談就更加有趣了,鄭經要求:不薙髮,照朝鮮事例,稱臣納貢。 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對鄭經提出和談的讓步: 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 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圖,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睠懷勝國,未 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 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識時,必不復思噓已灰之焰,毒瘡痍之民,若 能保境息兵,則從此不必登岸,不必薙髮,不必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不 稱臣入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市之日本,於世無患,於人無 爭,而沿海生靈,永息塗炭,為足下圖之。 後來鄭軍要求保有海澄為據點,而清方面卻願以澎湖為界,通商貿易,雙方沒 有談攏。 再說以當時清朝對台政策來看,似乎雙方有達到 "部分共識" 了?或許是因為 鄭經搞個東甯王國 (或是說一中一台) 南有呂宋、北有日本.....這樣的補給線,或說是貿易線,在鄭芝龍的時 代就已能和明朝的政府抗衡。硬要說有什麼拿下台灣的理由,恐怕是幾次反攻大陸損失 太嚴重了。只好拿下一處能屯墾的地方,擴大補給面。 說得更嚴重的 是他必須建立一後方基地 他的金夏根據地太小 太接近前方了 一旦被攻 很容易被佔奪 或被破壞 如此一來 他就有滅亡的危險 如果沒記錯在宋末就是漢人海盜在呂宋島建了一個馬尼拉城. 所以漢人應該也不少. 再說當地土著對西班牙人非常反感. 這點應該是可以被利用的吧... ※ 引述《notover (逢台必反哈中國)》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 作者: notover (逢台必反哈中國) 看板: Gossiping : 標題: 有沒有鄭經的八卦 : 時間: Tue Apr 15 02:56:11 2008 : 曾經聽歷史老師說過 : 鄭經曾經多次和清廷談判 : 希望可以歸降大清,一國兩制 : 只是因為條件談不攏 : 有沒有鄭經生平的八卦? : 延平王當的好好的,沒事幹麻想當小的? : 難道當個土皇帝會比向大清稱臣好處多嗎? : thank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78.207

04/15 14:24, , 1F
請問一下 當時的台灣官話是閩南語嗎?
04/15 14:24, 1F

04/15 14:53, , 2F
竹滬應是在今高縣路竹鄉
04/15 14:53, 2F

04/15 20:07, , 3F
通行語應該是閩南?
04/15 20:07, 3F

04/23 03:28, , 4F
路竹鄉竹滬村,至今仍有華山殿供奉寧靖王
04/23 03:28, 4F

06/27 23:47, , 5F
是閩南話,推測約為泉腔閩語,因鄭氏家族出身泉州,
06/27 23:47, 5F
文章代碼(AID): #1811dvGF (gallant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811dvGF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