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訊息] 張釗維╳杜海濱──兩岸紀錄片的成長之路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16年前 (2007/11/04 20:59),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sedition (睡)》之銘言: : 張釗維╳杜海濱──兩岸紀錄片的成長之路 : 記錄整理/譚爭劼 : 圖片提供/張釗維.杜海濱.CNEX : 杜海濱 : 陜西人,現居北京。自二○○○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後,一直從事獨立 : 影像創作至今。歷來紀錄片作品包括:《竇豆》、《鐵路沿線》(獲得日本山形國 : 際紀錄片特別獎和中國首屆獨立映像展最佳紀錄片)、《高樓下麵》、《人面桃花 : 》、《石山》等,自認「拍紀錄片是愛好也是責任」的他,日前甫以新作《傘…》 : 入圍二○○七年威尼斯影展的「地平線單元」。 剛剛看完了杜海濱的作品《人面桃花》,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這部影片會在南方影展放映。在網路上找到一則訪談,我就貼在下面摟! 《人面桃花》紀錄片,杜海濱作品(拍攝地:四川成都)    有這樣一群人就在我們身邊。男人——女人——男人,他們每天不斷轉換性別, 變換裝束。在小小的舞臺上,在如夢似幻的燈光下,性別已不再重要,這時候的 他們個個“人面桃花”……取名《人面桃花》有兩層意思:桃花妖豔,在詩中詩 人與桃花女若即若離的關係,也象徵著我和他們的關係。 第一次拿起DV拍東西是什麼時候?    杜海濱(以下簡稱杜) 1999年。我有一台松下的掌中寶,它不是Digital Video, 是模擬的,我姐姐送我的,當時是1997年。DV是一直蹭著用的,自己沒有。1998 年做《鐵路沿線》時我們還是拿我那台機器拍的。當時我們是一個小組,有5個人 ,每個人還都拿它拍了一個5分鐘的短片。松下AG-DVCl80MC是前年為了拍《人面 桃花》才買的,借錢買的,在這之前沒有機器。那時候我以前的機器也就淘汰了 ,一般來說用那個機器正常情況下一年也就拍5、6盤帶子,5年也就20幾盤,我那 個機器五年差不多就拍了兩三百盤帶子。   當時為什麼選擇了松下AG-DVCl80MC?    杜 以前用過SONY的機器,DSR-PDlOOAP,後來改鹹DSR-PDl0P了。之後沒過多久 DSR-PDl50P出來了,當時是想買一台自己用,但沒有具體計畫是要買什麼,想等 到具體做片子再買。碰到廣播電視交流會或者去外地都去看機器,覺得DSR--PDl50P 挺好,但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突然有一天,一個哥們拿著AG-DVCl80MC的廣告給我, 我一下就喜歡上了,它外形比SONY舒服,後來去出差看到這個機器了,它完全改變 了我對DV的看法,最吸引我的還是它的“電影模式”。   你用松TAG-DVCl80MC拍了《人面桃花》,之前的《鐵路沿線》是用掌中寶拍攝 的,你拍攝完之後覺得機器有什麼不同,   其實我一直有一個觀念,就是越好的機器用起來應該越舒服、越簡單。我那台 模擬機器很好,唯一不便就是電池使用時間太短,一般一個小時不到就用完了。在 鐵路旁邊沒有充電的地方,只能拍那麼長時間,開機關機,手都累了,而且因為沒 錢還要照顧帶子。其他方面機器對我來說沒有太多障礙,很舒服。它一個問題是白 平衡,因為是自動白平衡,所以老閃,白平衡很容易變化,這是個挺要命的問題。 不過它本來就是拍家庭錄影用的,是你自己拿去拍片子的,活該。AG-DVCl80MC也 很舒服。為什麼不選擇SONY DSR--PDl90P呢?就我自己對機器的感受,我覺得它比 較麻煩。我個人拍片子會用很多帶子, 我不會用DVCAM,而DSR--PDl90P用普通帶子 沒有發揮長處;第二,AG-DVCl80MC的鏡頭很適合我。我用到的鏡頭就這麼大的量, 我不大可能用DV的長焦拍東西,他們沒有實踐的考慮。因為它是電子成像。它的廣 角不夠,如果加一個廣角鏡頭,機器的頭就更沉了,我們拍片子大部分時間是手持 ,我不想這樣;第三,用DSR-PDl90P,我必須去功能表裏換白平衡,AG—DVCl80MC 可以自己設置成私人模式,光不夠了我調小點,也不太影響品質,這些都在外面, 很方便。   這次幫朱傳明拍《阿英》用的是SONY的HVR-Z1C高清攝像機,有什麼感受? 其實我只用了幾天,也主要是前期拍攝.後期沒有接觸到,畫面品質等還不能評價。 但如果讓我選擇,我會選擇這個,不管它是不是高清。其實它學習了AG--DVCl80MC的 一些優點,商品就是這樣的,主要看使用者的選擇。   《DV@時代》 剛才一直在說技術,機器,現在說說這幾部片子的類型, 《阿英》是劇情片。之前的都是紀錄片,你對此有怎樣的想法?   杜 這個問題說了很多次了。實際上有幾個原因:一個是跟我自己的經歷有 關係,比如說我先有了那台機器,有了個人拿著機器拍的習慣,這樣既然可以稱為 作品,我願意這樣做。我覺得大家在學校裏面做東西時合作意識,方法都比較欠缺 ,包括合作的態度。紀錄片更接近個人行為。特別是學生年代,大家都有各自的想 法,又不像現在有商業操作。   我以前一直學畫畫,後來卻上了電影學院。三年級的時候.我們開了一門課叫紀 實攝影,但不是單張的,是用圖片講故事,系列的。說實話,如果我今天不拍紀錄片 .我肯定去做攝影,單張的攝影,我想用這個來發掘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影像,來尋 找一種張力,傳達一種狀態或者情緒。攝影學了一段時間,我開始覺得這種方式的局 限。這麼說不是指圖片攝影不能表達事件或情緒.在我拍片子的時候我有一種強烈感 受.就是特別好的聲音無法記錄,細節無法拍到。圖片攝影其實就是選擇的藝術。你 看到一個東西很好.但光不好,而攝影只有一下的可能,等到所有的條件都行了,那 個狀態已經過去了。我當時是在公共汽車上拍的,光特別不好,只有窗子裏進來一些 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對白和敘事性的聲音都沒有。畫面的力度又不夠,頂不上來。 但它卻讓我對這件事特別感興趣,想是不是應該把聲音也記錄下來。   1997年年初拿到機器,我覺得可以拿它表現一下,試一下。當時是看了學校放的 一些紀錄片,我每天晚上都去看。大部分都是國內的,我覺得自己可以嘗試一下,但 沒有任何概念和理論。吳文光的《流浪北京》我當時沒有看過,拍完之後他好象沉寂 了,他們那時候是錄影帶.傳播廣度非常有限,都沒有辦法看到。唯一對紀錄片有點 概念的就是看了很少量的國外紀錄片。拿著機器去拍了,腦子裏面有電視臺做的專題 片,一些類似的東西,拍的時候總在想。那個片子拍的時候也挺有意思的。後來我也 意識到我不能跟他們一樣,我不代表電視臺,但我又不知道在形式上如何避免。而且 覺得推拉變焦這些功能不用就浪費了,現在幾乎不用了,這種東西那個時候意識不到 。那個時候就是知道要拍什麼了。還有談一點.當時是拍一個一起來北京的同學,我 們狀態很相象,我覺得拿起攝像機第一個要拍的人是自己,我們倆的命運是在我上了 電影學院之後分開的。   《DV@時代》 說說你的兩部片子,《鐵路沿線)說的是底層工人,《人面桃花》 的題材就更特殊了。還有你剛才說的大學時候的小組的成員,拍的都是一些底層社會 的東西,是不是說當時底層社會這種題材已經成為紀錄片的首選?   杜 回頭來想,那時候之所以選擇紀錄片,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我們所受的教育 ,我在電影學院所攝取的營養,我所喜歡的,都一樣。這是自然而然的。我們說“新 現實主義”的東西,可以數出來很多。還有一個,這些東西真的是我們眼皮底下卻一 直沒有被呈現出的,在我們的電視裏面,1998——2000這個階段,我們沒有看到太多 這樣的人,甚至一直到現在還是不能被原生態表現出來。我沒有利益可圖,我就是做 一個作品。這種狀態很對。至於別人說我是“獨立”的什麼,那都是別人加上的,當 時根本沒有想那麼多。   《DV@時代》 到拍《人面桃花》的時候你內心對影像的理解應該已經有一個跳 躍了,不論是器材還是想表現的.這個階段你的狀態是怎樣的?   杜 還是一個認識過程。拍《鐵路沿線》的時候,在我看來我只是要把這種狀態 表現出來,記錄下來,沒有想過是什麼作品。到做《人面桃花》的時候,我開始有一 種認識,回頭看《鐵路沿線》,我就覺得有些畫面特別好,剛好那個機器品質就那麼 高,一上霧呈現出來的就是黑白顏色,跟我片子裏的人很符合,有時候用下長焦,人 在霧中的效果很獨特。我完全可以用它跟繪畫,攝影作品做比較,很美,挺漂亮的。 具有傳統意義賦予的氛圍和質感。我很難想像當時如果拿個高清去拍出來會是什麼樣 子。有的時候焦點都不實了,恰是那麼一台機器,卻和人物,環境協調統一了。 拍《人面桃花》之前我去看他們的演出,色彩是大紅大紫的,非常豔麗的服裝,就 覺得它適合另外一種設備。看了之後覺得應該用這個機器.反映一些誇張的東西,蒼 白、空洞的心理。一個人的狀態下,180表現已經很好了,如果再多一個人,聲音會好 一些。在一些細節上還有遺憾。   《DV@時代》 《人面桃花》在釜山電影節上也拿獎了。其實這些年我們一直在 考慮,紀錄片拍出來怎麼播出?一個是電視臺,比較主流;再有就是參加影展和競賽 。你怎麼看待中國紀錄片的市場?   杜 比較低迷。你看近幾年在得獎的DV紀錄片中,是大量紀錄片作品中的鳳毛麟 角,而能賣出去的更是鳳毛麟角。上了交易平臺的不多,但它可以給創作者帶來更大 的創作空間。現在的紀錄片市場撲朔迷離,對心態倒是一個比較好的影響。沒有利益 的吸引了會純粹一點。從長遠角度,當然希望形成一個市場。畢竟不是個人一直可以 從事的事情,需要一種力量和資源讓你做下去。現在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一說到國外 ,就是非法,不合法,帶有一點灰色.沒辦法談。就算上了,也是國外的交易平臺, 國內的不好說。   《DV@時代》 你對現在喜歡DV的人有什麼建議和忠告?   杜 喜歡什麼就拍什麼。只要你有這個便利條件,手中有DV,拍什麼呢? 當創作的話,起碼要有兩個底線,一個是自己的良知.是一個社會的,是整個人的 層面。不能掉下去。第二個,千萬不要受任何東西的影響。我不一定很期待他們拍 出什麼,但我想看到新的東西。最可怕的就是一拿起筆就有人告訴我什麼該寫什麼 不該寫,DV和筆一樣,不要受別人的影響,這個東西是自由的。而且你用影像表達 來書寫的時候,受關注程度和影響也更大一些。我覺得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   《DV@時代》有沒有想過自己以後拍紀錄片以外的東西,   杜 肯定有。說實話。紀錄片是不能讓我接著創作的。我現在做了五部片子, 還有一部馬上出來,算是六部,其中兩部是別人出錢,其他都是我自己的資金。從 1998年拍的第一部到2005已經七年了,直到現在生活狀態才有點好轉。之前就是給 人家拍了一個活,沒有結帳就老惦記這個事,這種狀態很不好。   《DV@時代》 2006年有什麼打算?   杜 7月份結束一個關於採石場開山工的紀錄片,現在做了2/3,估計7、8月份 能結束。   《DV@時代》 你自己對紀錄片和DV的定義是什麼?   杜 有意義,有價值。記錄者身上是有責任的。如果沒有,那就是另外一種紀錄 片了。其實我理解的紀錄片角度是比,較窄的。至於DV,有人說是一種工具有人說它 是一種生活方式。我覺得它像我面前這個話筒一樣,是一個載體。不拿它的時候我意 識不到,但它影響到了我的生活。它使我變成了很容易用影像去表達的人。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9.161.19

11/11 01:18, , 1F
(淚)
11/11 01:18, 1F
文章代碼(AID): #17BS8wwM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7BS8wwM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