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不願面對的真相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回憶)時間17年前 (2007/07/04 23:0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http://www.wretch.cc/blog/milstein&article_id=17732820 紀錄片的主題是什麼?拍攝者的立場又是為何?拍攝的對象又是誰? 這三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先後次序,拍出來的片子也就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 紀錄片作為紀錄者,是被允許有立場的,就和我們所有個人一樣,真正完全的 客觀是不可能的。以我之前曾經看過「柯倫拜校園事件」為例,該片的首要為 主題:探討美國社會暴力案件背後的緣由;拍攝者的立場是選擇站在現在代表 多數民意的政府的對立面,並且提出他的論點,拍攝的對象則顧及正反兩方以 及各界的意見,因此我認為是一部還可以的紀錄片,因為在結構上算工整,論 點也清晰,而在兩小時左右的篇幅裡,也盡量顧及正反方的看法,但是略嫌不 足與偏頗。 這三個問題之於「不願面對的真相」的順序可能要調換一下,首先,他的拍攝 對象是高爾,拍攝的主題是全球暖化,拍攝者的立場則比較淡,可能是為了避 免有為高爾造就聲勢之嫌。 將電影探討的題目的順序解析出來之後,就可以知道,這部電影最重的主題並 不是在講全球暖化問題,也不能說是為造就高爾個人的聲望,而是一個主題是 「高爾」本人的紀錄片,而拍攝者的立場則是維持中立,並沒有去刻意的引導 觀眾去評斷高爾。 為什麼我會說全球暖化並非電影真正要討論的主題?因為電影並沒有對這個議 題作夠深入的分析,也許有人這時馬上要反駁,說電影中提到的那麼多數據難 到我沒看到嗎? 片中所提出的數據是足夠多的,但是最關鍵的論證過程其實是缺失的。 A和B的數據顯示兩者都是呈現同步成長以及下降,那麼是A導致B還是B導致A呢? 或者真相是另一個原因C的上升(或下降)導致了A和B的同時變化? 比方說,假設失業率的上升會使犯罪率上升,此命題成立,那麼,某個城市因 為錯誤的政策導致產業外流,失業率上升,使得犯罪率上升,中央政府看見犯 罪率上升因而分派更多警力,使該城警力上升,如果我們眼中只看警力和犯罪 數這兩項數據,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警察數和犯罪數呈現正相關,那麼,為 了讓犯罪率下降,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縮編警力呢? 「不願面對的真相」就是犯了這樣的毛病。 「不願面對的真相」在片頭時其實對此有提出論證,也就是大氣層的厚薄會讓 太陽輻射被留在地球內而導致溫度上升,可是他並沒有對此提出更充分的論據 來支持這個論點,然後就把這個論證當作結論,「因為二氧化碳越多,地球會 越熱」根本一開始就建立變成前提了,接下來反而是不斷提出觀測數據來支持 這個前提,問題是,這個前提是對的嗎? 我不是想要雞蛋裡挑骨頭,而是就電影的比重來看,「不願面對的真相」只用 了很小的篇幅就把大前提先偷渡了,剩下的就是不斷的提出數據,而電影中的 反方當然就沒有參考意義,那些不認為二氧化碳會導致暖化的人,好像就是很 不理智似的,導演刻意讓他們反對的對象是那些大量正相關的數據,而缺少了 反對「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暖化」這個前提的反方,如:有科學家認為是太陽輻 射的增強導致溫室效應,並以火星溫度為例,所以,這部紀錄片在傳達全球暖 化議題這件事來講,在我看來實在是很不嚴謹的。而我相信導演、製作團隊不 可能不知道這個論證的薄弱。因為我相信高爾本人關於這個議題的研究絕對是 比電影呈現的要完整許多,一定有對「(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暖化 」這個論證有相當詳實的論據,而紀錄片的製作,為什麼在議題的探討上卻會 失衡呢? 全球暖化議題充其量只是「不願面對的真相」的副題,主題其實是高爾本人, 儘管製作團隊小心翼翼的保持客觀,但是一但看破全球暖化議題被處理之不嚴 謹,再怎麼樣小心都藏不住製作團隊的立場。不過,基本上我不反對節約能源 提倡環保,而且我也覺得人類的確是製造太多二氧化碳了,不管他是不是暖化 的最關鍵的原因,所以可以想成說,站在推廣環保意識的動機,至少製作團隊 的手法還算勉強可以接受就是了。至於這部電影的火熱,是否潛移默化了大眾 將環保議題潛移默化的和高爾聯想在一起,無形中累積高爾的政治資本,至少 就這部電影看來,是有點太陰謀論了。(坦白講我認為多多少少是有這樣的動 機) 07/04/2007 Milstei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207.83
文章代碼(AID): #16YxROAD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6YxROAD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