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訊息] 《河口人》2/27將於公視播出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Pas Si Simple)時間17年前 (2007/04/07 17:0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前陣子的剪報,實在無法不想起《河口人》呀~ 中時論壇 2007.3.25 淡水河沙洲 一挖了事? ◎方偉達 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二○○七年亞洲濕地論壇副主席 日前,《中國時報》刊載「世界自然基金會」調查全球十大汙染、築壩及受到氣候 變遷影響而惡化的「黑河」,亞洲即占掉一半,很多河川似乎已經奄奄一息。台灣因為 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向來不太關心國際環保事務,但是流經六百萬人口的淡水河,其 「黑」、「濁」加上「氾濫」的歷史紀錄,似乎同樣也可以列名於世界黑河名單中。 郝市長在上任之前,即對淡水河的整治提出看法,如增加曝氣溶氧。以華江橋測站 為例,去年年平均水中溶氧量每公升只有二.三毫克,底棲生物根本活不下去,因此台 北市政府所要面對的挑戰,除了增加水中溶氧量;此外,還要面對淡水河整座河系不良 的洪泛紀錄。 台北市民如果記憶猶新,二○○○年象神颱風,台北市內湖、南港淹水、二○○一 年納莉颱風造成台北市區大淹水,這兩次都是拜基隆河所賜;到了二○○四年艾莉颱風 造成台北縣三重、新莊市大淹水,反而是淡水河右岸安然無恙。這不是江右為吉,風水 或運氣特別好,這三次淹水都是靠台北市淡水河一到三號水門應變得宜,迅速將水門關 上,否則以艾莉颱風過後,垃圾掛在水門外二公尺高的樹頭,光靠水門阻擋來勢洶洶的 洪水,水門管理員的壓力可想而知。 台北市淡水河的淤積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呢?以淡水河華江橋地區的泥沙來估計, 台北市政府估計淤積量約為一○三萬立方公尺,筆者認為低估。依據一九八五年到二○ ○六年的林務局農航所航照圖判斷,本地區在一九八五年時,沙洲只有約九公頃,而且 只靠沿岸;等到二○○○年以後,華江橋沙洲已漲過高潮線,目前從中興橋俯瞰,沙洲 已快要和中興橋及忠孝橋中間的沙洲連接,沙洲面積已超過原有四倍,成長約為三二公 頃,其中河道中間陸化沙洲面積二二公頃,上面還長著香蕉、構樹等陸地先驅植物。以 沙洲高度四公尺計算,筆者粗估沙洲約有一二○萬立方公尺以上的體積,這還不包括河 道原有的泥沙量。 華江橋泥沙的快速淤積,可以分為三個因素,華江雁鴨自然公園的低水護岸形成, 造成明顯的突堤效應,因為流速變慢,泥沙堆積;第二點,上游的開發導致本區水中含 泥居高不下,年平均懸浮固體十三年間暴增五.二倍;第三點,河川淤積成「半島」的 返祖現象。淡水河萬華、大稻埕及城中區這古稱三市街的地方,淹水紀錄實在很不好, 一八九七年台北發大水,大水曾經沖斷台北橋;一九一一年洪高三丈的大水則讓八萬人 口的台北市沒入「台北湖」中,死傷相當慘重。值得注意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因為沙洲 形狀類似半島,從板橋延伸到現在的忠孝橋附近好幾公里,後來洪水沖斷沙洲,形成中 興橋到忠孝橋之間長久以來存在十八公頃的孤島。 河川泥沙年復一年的堆積,河川返祖回復成百年前的沙洲半島,似乎是河流生態系 統的自然演替;但是當年八萬人的三市街形成現代六百萬人口的大都會,小小沙洲該不 該存在,似乎更動見觀瞻。因此,沙洲要不要挖,將會形成當地居民、政府、學界和保 育團體論戰的焦點。全部將沙洲挖掉,要不要做環境影響評估?如果挖出來的上層壤土 土方可賣?賣至何處?沉積下方的髒臭粉泥黏土不能賣,是不是留在原處?筆者建議, 應該仿照當年七股潟湖復育的論點,將南北入流潮口流經處進行疏濬,解決水患並保留 沙洲,而非將中間面積二二公頃陸化沙洲全部予以剷除。因為,推土機式單向防洪思考 ,將會製造另外一場芸芸眾生的生態浩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2.243.182
文章代碼(AID): #165r_Iiw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65r_Iiw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