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有人知道貝多芬晚期四重奏究竟在表達什麼嗎?

看板clmusic作者 (法斯濱達)時間11年前 (2012/10/06 19:22), 編輯推噓6(600)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節目單的中譯送給你。這是Bretano String Quartet 演奏 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節目單解說。 ======================================================================= Feb. 12, 2012 節目單裡頭,介紹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導論寫得很棒,所以把他 貼上來。雖然大學時就接觸他的晚期弦樂四重奏( Budapest SQ), 但真正聽得有感覺是2000年年底有了Emerson SQ的全集,全部聽了一 兩次接著就幾乎都在聽晚期作品。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在25歲時就 對他的六首晚期弦樂四重奏有感覺,然後三首晚期鋼琴奏鳴曲是在28 歲....聽了Serkin的演奏之後才有種「啊。原來是如此」的恍然大悟 感。雖然不敢說自己懂了多少,但是能夠在那樣的年紀,發現這些作 品的深奧,發現這些可以聽一輩子、研究一輩子,心裡其實很感恩, 至少被指引了未來的方向,會少走很多冤枉路。 原文作者為 Mark Steinberg 於2012年所寫,這裡只取文章前兩段。 第一段在說明成形的語言無法傳達意思時,貝多芬選擇了打破語言的 規則來表達他心裡的想法。或者說是,我們有太多無以名狀的時刻, 這時只能尋求新的語言規則才能足以表達自己。 第二段則是第一樂章的曲目解說,這一個樂章裡,導奏會不斷打斷主 題-在主題還未發展完全之時-這便挑戰了「主題」這個概念,並且 在主題要遵循傳統的音樂寫作方式,讓音樂消除衝突並且回到終止音 的過程,有著無止盡的(永劫)回歸與不和諧。貝多芬用這一個樂章 告訴我們,在無調音樂開始流行前,是如何在主音音樂的基礎上,表 現自我質疑以及自我追尋。 我們大部分人都曾有過被困於感覺和表達之間的鴻溝, 以及未熟的思想和成熟的語言之間的鴻溝的經驗。任何 一位充滿豐沛的愛戀或痛苦的人都很可能有過思索適當 的字詞來傳達這些情感的最真實的本質,但終歸徒勞。 即使僅僅是向別人描述為何某樣事物如此讓你著迷,如 此簡單的動作也可能充滿了困難。我們究竟需要懂語言 懂到多深才足夠承擔我們的思考,或者我們的思想中有 某部分超越了能被轉譯為成形的文字的部分?這些狀況 都並非如我們以為的清晰。當我書寫關於音樂的事情時 (包括現在寫這份節目單)我常常覺得當我找到適當字 詞時,我反而不確定我知道我剛剛想要說的是什麼。寫 作的時刻也就是思想的確定性消散無蹤之時。這種確定 性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呢?這是否暗示有某種想法是 無法被文字以明狀的呢?關於形式或語言,以及意義兩 者之間的關係,正是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作品第 130號裡 頭,不斷追問的問題。這些作品有時像是難解的迷團, 有時又緊緊扣住藝術與私密經驗間的關係。為了和這些 問題鬥爭,貝多芬推進音樂所能達成的極限,如同維根 斯坦考察語言與思想的關係一般,也好像戈代爾在問「 什麼樣的真理會逃脫形式體系?」所以貝多芬用音樂來 指涉音樂自身,也向音樂自身發問;他寫了作品第 130 號這首無法藉由外物來保證自體穩定的作品來考察並且 試圖定義音樂能表達的事物的極限何在。 音樂開始沒多久,奠定確定性的可靠預設很快就消逝了 。頭先是個緩慢的導奏,然後如多數聽眾所預期一般, 音樂進入一個快速的主要段落,但這段落常常會被回歸 的導奏打斷。在主題部能夠肯定自己之前,主題部與導 奏的交錯效果,向主題部說自己是「主題」的這種宣示 投以極大的懷疑。事實上,主題與導奏之間的對比與角 力在第一樂章的其餘部分仍是樂曲的核心議題:發展部 試圖用導奏的動機,在逗點或終止處製造出波浪狀的連 續的二音和聲效果(譯注:製造出中斷或終止的效果) 。這些重複的動機,起先出現在第一樂章後半段快板的 中提琴,隨即顛覆了音樂的正常語法:音樂不回到主調 的終止音(一如基督神學所想像音樂的應然:服從重力 定律,萬物終將掉落),貝多芬反而選擇將之上揚,剝 奪了聽眾期待中音樂將會出現的和諧感,接著突然進入 寂靜。某種程度上這是一首關於音樂語言的音樂,作曲 家在形式與素材之間玩耍,用巧技拐騙兩種衝突的部分 最後趨於一致與平衡,隨其心所欲發明音樂寫作的原則 就像非歐氏幾何所能規範的現實或非現實世界。藉著拒 絕傳統的音樂規則和音符的關係,貝多芬試探了音樂語 言的極限。在他的許多晚期作品中,我們可以感覺到音 樂的內部邏輯脫出了現世時間而只存在於音樂家的腦海 裡。這部作品似是用以挑戰或質問音樂潛能的界限何在 的極好範例。 極佳的曲式分析影片,作者真是太棒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YKIDlTbx4w
※ 引述《Schopenhauer (小華)》之銘言: : 如果說,巴哈的音樂主題是宗教,莫札特是美,華格納是愛情,馬勒 : 是憂鬱;那我們一般對貝多芬創作的印象即這是「抗議」與「勝利」的音 : 樂。從第三號《英雄》、第五號《命運》、第七號交響曲,似乎就是在講 : 「苦盡甘來」「人定勝天」,應該沒人有異議吧?但這是貝多芬創作的第 : 二期特徵,他的第三期作品──以最後五首弦樂四重奏為代表,「大獲全 : 勝」的色彩不見了,很多人認為這是「貝多芬最偉大的作品」,「表達出 : 他最後的人生哲學」,「人類史上最為神祕費解的音樂」「超越美的」「 : 無法以語言描述」等等。我把這些四重奏反覆聽,聽了老半天,還是聽不 : 懂貝多芬要表達的哲學是什麼。是否有強者願意分享這些「天書」的聆賞 : 心得呢?感謝! -- 我BF說他每天 Oh~ ya~ < > ... 晚上都有想我喔Ni Hau Bang~ |﹀| 嘶~ 啊~ ■■ ◢▆▅ 有BF的感覺 3 "> Su Hu~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9.234.133.147

10/06 20:55, , 1F
謝謝,受益良多。
10/06 20:55, 1F

10/07 00:33, , 2F
推!!
10/07 00:33, 2F

10/07 03:51, , 3F
謝謝髮姐 !
10/07 03:51, 3F

10/07 15:23, , 4F
10/07 15:23, 4F

10/10 17:48, , 5F
推!
10/10 17:48, 5F

10/13 10:59, , 6F
10/13 10:59, 6F
文章代碼(AID): #1GS1HlB-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