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11/15台北愛樂琴之森葉孟儒彈的安可曲

看板clmusic作者 (stg)時間14年前 (2009/11/18 16:15),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既然有人提到返場曲,那就來分享一下那天的心得好了 O_O 本場音樂會標題似乎是部跟鋼琴有關的日本漫畫(好像還有蒙文版卡通),不過也沒看過 ,就免去贅述了。關於音樂會紀,老實說有點偏心,因為想講的只有上半場的拉赫曼尼諾 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畢竟下半場力不從心的樂團給出來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相對粗糙 ,音色也比開場的仲夏夜之夢序曲失調。 -------------------------------------------------------------------------------- 葉孟儒真的是很不錯的鋼琴家。幾年前有在中山堂聽過他和北市交合作的柴一(那次好像 是臨時代打?),穩健犀利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至於這場拉三,他從開頭就抓住我了: 微醺般不過頭的彈性速度、既實且沉的觸鍵,這兩者顯示今天有場好戲可以看了。不過最 有收穫的是自己的體悟。以往只聽得懂拉三的超技層面,可這次能說是稍微有些心得了。 其一,葉的演奏讓我聽出強調的樂句段落,但這些樂句卻並未用相互呼應的態勢營造出個 連綿不絕的整體。其二,與樂團的互動:在第一樂章演奏中,坐我旁邊的聽眾和他友人說 「鋼琴太小聲了!」當時我想的是,協奏曲要的應該是偏向競合關係而非一方獨尊。所以 我推測葉並非自願屈居樂團音浪之下。就第二點而言,從曲始觀察到曲終,鋼琴和樂團的 聲量比例確實有改變;到了終樂章,鋼琴聲音被吃掉的情形便少了許多;或許是種安排。 (然而除了安排「詮釋」,至少還有兩種可能:樂團後繼無力或指揮意識到控制音量的問 題。) 就綜合兩點來考慮,聯想到去年音樂學論壇,交大的學姐用精神分析討論拉氏改編柴可夫 斯基的搖籃曲:拉三可能也有些精神暗示嗎?明顯可辨的是op.3-2前奏曲的片段變形。 (除了這引用,第一樂章彷彿還隱約有個在拉氏腦海裡縈繞不去的末日經/神怒之日主題 ——就是那個大家愛用也不知道原始出處的 dies irae,有名的例子是白遼士的幻想交響 曲還有易沙伊的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不過也是以片段的樣貌出現。)紛雜組織 導致的疲憊在第二樂章(獨奏進入的樂句也呈現不穩定的狀態)逐漸克服。如果說這首曲 子有從片段性(葉演奏的第一樂章)到克服支離破碎(第三樂章,也解決樂團的音量問題 )的過程,就會讓我聯想到「克服充滿驚寐的惡夢」。整場演出可以在最後迸發火花, 應該也不純然出自炫技所能提供的情緒能量吧。 最後還是得說葉孟儒的琴藝真是很不錯,要是開頭的速度拿捏會讓人猶疑,聽到他在高音 部控制音色的能力應該就會讓人心安了——可以帶著金屬光澤,也可似水波漣漪卻保有穿 透力!這點在返場曲(李斯特的「鐘」la campanella)表現得也是精彩淋漓。 ps, 有篇關於dies irae的pdf網路資源 http://www.victoryvinny.com/svr_and_di/RachmaninovandDiesIrae-Version03.pdf -- http://trinax.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47.223

11/18 16:32, , 1F
推~
11/18 16:32, 1F

11/18 16:32, , 2F
trinax優文推一個啦!
11/18 16:32, 2F

11/18 23:24, , 3F
啾咪
11/18 23:24, 3F
※ 編輯: trinax 來自: 140.112.147.223 (11/19 13:25)
文章代碼(AID): #1B0wqwSd (clmusic)
文章代碼(AID): #1B0wqwSd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