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一張Stokowski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看板clmusic作者 (伊斯威特式孤僻)時間18年前 (2005/12/13 23:4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一些基本資料 編號:BBCL 4136-2 曲目: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演唱:Rae Woodland,Janet Baker 樂團:倫敦交響樂團 指揮:Leopold Stokowski 錄音:Royal Albert Hall, London, 30 July 1963 這張唱片買了半年多,從素面相見的驚艷到反覆聆聽, 再到現在變成我的馬勒二號的首選之一。 沒有足夠的學養作深刻的討論,分享一些心得。 說到馬勒,Stokowski恐怕不是會是前幾個被提到的名字, 只因為這場音樂會是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在英國逍遙音樂節的首演, 所以說,大概是它的傳奇性讓我下了手。 只能很庸俗的說(雖然還算政治正確啦...), 在這張唱片之前,我的馬勒二號的首選, 落在伯恩斯坦1973年和倫敦交響的那一版上,獨唱者也是Baker夫人。 這裡先來兩個岔題: 1. 我的那張伯恩斯坦是所謂的〝Royal Edition〞, 也就是把CD的封面都加上查理王子手繪的水彩畫的那一批發行。 很多跟我年紀相近的同好大概都有幾張,應該也同樣有一個疑問: 想出這個企劃的人真的不知道是怎樣,上述兩者到底有啥關係? 2. 算一算,幾個馬勒二號的名盤都有Baker一份耶! Stokowski這一版、伯因斯坦的73年版、Klemperer和巴伐利亞廣播的現場演出 到拉圖那一張三星戴花,全都是Baker擔綱。 真的說明了Baker夫人的重要性吧! 想一想,足足三個世代,她都是唱〝Urlicht〞不作第二人想的首選! (只能吐吐舌頭,說一聲真偉大。) 至於Stokowski手下的馬勒二號呢? 老大師那時候81歲。記住喔!81歲。(馬勒二號可是長達八十分鐘的鉅構。) 可是從樂曲伊始大提琴部的顫音到最後,都讓人只能讚嘆, 一個81歲的人用他堪稱frail的肉體和手勢, 可以讓足足一、兩百人的樂團和合唱者發出那種聲音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順帶一提的是, 這張唱片的錄音挺鮮活的捕捉到皇家亞伯特廳的堂音, 讓不如今日那麼精準的錄音聽來很有臨場感。 馬勒二號第一樂章中段有一段摧枯拉朽般的連音和巨響的高潮。 大多數的指揮者會將速度持續的放慢來營造緊張感, Stokowski的手法和其他人比較之下簡直像是在跑百米。 乍聽之下差點沒把我嚇得從沙發上跌下來。 不過經過玩味,真的會發現Stokowski的速度在他的詮釋邏輯之下, 不但是成立而有效的,同時他的快速也的確訴諸於強化聽眾的惶恐感。 (畢竟,馬勒二號的第一樂章就是描繪一種對於寂滅的深層恐懼。) 之前提到的首選,伯恩斯坦的73年版作為一種馬勒詮釋手法光譜上的極端, (當然,是經過思慮與計算的極端,而非縱橫恣肆。) 採取的方式是透過對於樂句、節奏的渲染, 鋪陳出一種啟示錄般世界末日的駭人景象。 在動態、強弱音的大肆鋪張的確是伯恩斯坦的看家本領, 我偷偷的以為,這也許是伯恩斯坦的馬勒經常有直搗人心中最深沉也脆弱心弦 的最直截原因。 相較之下,Stokowski在這一場音樂會的表現象徵了馬勒音樂本身的勝利。 站在與伯恩斯坦相對的彼端的, 我以為首推Michael Gielen,他的手法透露出手術刀般的冷靜, 但是讓音樂體現出一種雄辯滔滔的信實感。 其實,從一個詮釋活動中對於策略窮盡思量的觀點上想, 看似牴觸悖反的伯恩斯坦和Gielen努力的是同一件事。 但是Stokowski不是上述兩者。我一直以為, 對於我們的Stoki而言,他的工作的首要目標是讓音樂達成它極致的效果。 即便CD解說冊中特別提到晚年的他已不再醉心於音效的實驗。 我猜,那個終極的關懷並沒有改變。 所以我更進一步的猜想,他會用盡伯恩斯坦或者Gielen會使用的任何手法, 只要能讓音樂毫無遺漏的灌注到聽者的心眼裡去。 Stokowski真的不能算是所謂的Mahlerian; 並且,這一場音樂會也只是他第二次指揮馬勒二號的演出。 但是, 在整個末樂章的聆聽經驗裡,反覆聆聽多次以後依然未曾稍改的是, 我總是全身如遭電擊般的起雞皮疙瘩,並且在眼淚即將奪眶而出的情況下把曲子聽完。 這也是我會說這一場音樂會是馬勒音樂本身的勝利的原因。 其實, 末樂章的〝Auferstehen〞大合唱在伯恩斯坦以及Gielen的處理下, 共同呈現一種宗教情懷的崇高感,這一點,Stokowski是略有不及的。 但是,無損於他的價值,因為重點是,我幾乎感覺不到Stokowski在詮釋, 那種不著痕跡的澄澈透明讓前述的崇高感體現成另外一種層次。 不過我想我辭窮了,很難準確的描述當時的感覺。嘆... 雖然我覺得聆聽完一闕馬勒的樂曲,靜默是必要而且必然的。 但是音樂會現場樂音方才煞尾就爆出的歡呼喧嘩說明了一切。 不知道大伙兒會不會注意現場錄音的唱片最後的掌聲?(如果有收錄的話...) 我總是覺得,真正精湛而讓聽眾感動莫名的演奏,掌聲是騙不了人的。 同以馬勒來說, 一樣的歡呼聲我只在Tennstedt那一張最近又被東芝EMI以決定盤重發, 現場版的馬勒五號裡聽過。 大概就是如此了,也不知道這張唱片現在還好不好買。 (以上揚做生意的態度,...唉...) 但是這真的是一張值得所有星星和玫瑰花的唱片。 如果是馬勒迷,那就更不用說了。 算是野人獻曝吧!獻醜獻醜,以上。 -- ...in our faults by lies we flattered b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1.133.180 ※ 編輯: torayaki 來自: 59.121.133.180 (12/14 01:23) ※ 編輯: torayaki 來自: 59.121.133.180 (12/14 01:35)
文章代碼(AID): #13dkqwZU (clmusic)
文章代碼(AID): #13dkqwZU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