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

看板book作者 (老林舊路)時間2年前 (2021/12/05 22:36), 編輯推噓3(305)
留言8則, 5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閱讀版本:中譯本。高寶出版。連雅慧譯。 超級硬的一本書。 全書含有大量意識流的篇幅,不過,不是潛意識那樣朦朧不清的抽象意象, 而是內心自我拷問的靈魂獨白。所以,並不有趣,也不好閱讀。 一、案件 主角羅帝亞殺了兩個人,一個是放高利貸的惡毒老太婆,一個是不小心闖入的 無辜善良的老太婆的妹妹麗莎。 羅帝亞的殺人動機很簡單:把老太婆殺了,她的許許多多債務人可以因此解脫; 搶了她的錢,分給有需要的人也能造福很多人。 這個概念,是羅帝亞心中所想,也在小酒館裡其他客人的閒談中出現過。 代表大家都有這個想法,從古以來直至今日都存在的觀念:劫富濟貧。 二、靈魂拷問 羅帝亞殺人後的痛苦主要來自三個面向:案件本身、身邊關愛他的人 以及道德的辯論與掙扎。 在犯案後到自首的這段期間,他無時無刻都在為這三件事痛苦; 他內心的話語已經藏不住,甚至出現自言自語的傾向。 在這段期間,他的神經逐漸衰弱,但意識依然清楚。 三、自首與苦刑 羅帝亞在蘇妮雅和偵辦案件的波非瑞的勸說下,最後自首,並獲得了相當優惠的減刑 (書中的形容):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刑八年。 審判時,他的親友們為他奔走,提出有利於他人品的證據;並且使種種跡象證明, 羅帝亞犯罪時已處於精神耗弱的狀態。 這些都無可厚非,我可以從書中的線索中看出羅帝亞確實是個本性向善的人。 但有一點我非常不滿意:那就是麗莎的死的裁判。 在小說開端,作者讓羅帝亞因為意外而多殺了一個無辜的人, 這樣的設計讓這個案件增添了一點爭執性:不是那麼的「行俠仗義,劫富濟貧」。 在殺人後,羅帝亞心中有過因為殺了麗莎而後悔,但這似乎不構成他 內心煎熬的主要理由。 在審判中甚至因為「羅帝亞失手多殺了一個無辜的人正好證明他精神衰弱」 而對他減刑。 諷刺的是,這殺了一個無辜之人的事件本該被評價為極惡,但卻成為他減刑的理由。 蘇妮雅和麗莎本是朋友,聽聞羅帝亞殺了她,不但沒有背棄他,反而同情地為他哭泣。 羅帝亞在流放西伯利亞,因為始終認為自己不違反道德上的罪,所以內心煎熬痛苦。 他不認為他殺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是錯的,他煎熬的是他必須承受這個社會上 所有人都認為他有罪這件事。 他心中偶爾雖然想著「可憐的麗莎」,但並沒有在這件事上有太多思考後悔, 只是歸咎於「她運氣不好,正好在那時回來」,這件事不是他能控制的範圍。 這是讓我最不滿意的一個地方,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傳達出的訊息: 只要事情的主要部分(殺死老太婆)得出一個結論,細節的部分(麗莎意外被殺) 也能被眾人用各種理由合理化? 四、結局 羅帝亞在西伯利亞得到救贖,讓全書灰暗的色調終於有了明亮的色彩。 然而這樣的結局,對我來說,還是太明亮了些。 直到讀到最後,我突然生出一種感覺:果然是那個年代啊, 雖然前面的情節把主角整得無比憔悴,但一切似乎都是為了結局的鋪墊, 好賜給主角救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8.54.1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8714967.A.F28.html

12/06 00:47, 2年前 , 1F
俄國文學很多都好硬,謝謝你願意分享心得
12/06 00:47, 1F

12/06 01:26, 2年前 , 2F
罪與罰多少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寫自己吧,沒有愛和沒有
12/06 01:26, 2F

12/06 01:26, 2年前 , 3F
宗教的人就沒有道德觀,沒得救的,最後主角跟他一樣信
12/06 01:26, 3F

12/06 01:27, 2年前 , 4F
了教找到愛人,才會改變想法和人生。
12/06 01:27, 4F

12/06 01:29, 2年前 , 5F
我個人是覺得算是傳道小說吧
12/06 01:29, 5F

12/06 01:34, 2年前 , 6F
這本我看了超痛苦,內心戲超多的
12/06 01:34, 6F

12/06 10:22, 2年前 , 7F
這本是我第一本讀完覺得經典 但不忍讀第二次的書
12/06 10:22, 7F

12/07 17:07, 2年前 , 8F
看完對罪跟罰有新的認識
12/07 17:07, 8F
文章代碼(AID): #1XhCvNye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