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羅馬帝國的殞落》毀滅是養虎為患的結果?

看板book作者 (伊達楓)時間7年前 (2017/03/31 16:22), 7年前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0rz.tw/c0tTq 自從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開始了“羅馬衰亡”的討論後,它就變成了一個難以 終結的議題。Bryan Ward-Perkins在他的一本著作中統計了後人分析帝國崩潰的原因不下 兩百多種(就不知道有沒有把他自己的也算進去),看看有多少學者是靠這個吃飯。這次中 信新思引進了近幾年頗受好評的Peter Heather及其“羅馬史詩三部曲”,也是可以想像 的。*1 Peter Heather是北愛爾蘭人,古典晚期跟中世紀早期的學者,專注於研究“蠻族”活動 ,出了許多專書。這本《羅馬帝國的殞落》及其他兩本將出的作品,都是以討論帝國衰亡 與蠻族的影響為主的專著。作者的觀點其實並不特別具新意,簡單來說,日耳曼在跟帝國 初接觸時,只是一群鬆散、文明程度落後的部落族群,並不值得花費太大成本去完全征服 。羅馬發現這點之後,就改採帝國主義式的外交策略應付之。一兩百年裡,日耳曼人在這 種互動中成長,開始發展成複雜社會跟部落,對帝國的威脅日益增加。此時,匈人迫使日 耳曼人往西遷徙,而帝國本身也因為內部的各種侷限,開始窮於應付這種變化,最終被瓜 分,而在五世紀衰亡。結論雖然不特別,但作者運用新的考古證據,論述日耳曼人變化的 過程是相當精彩的,此外,對於帝國跟蠻族們的互動,都有深入的刻劃。特別是他對薩珊 崛起導致羅馬防衛重心東遷及軍費飆升、帝國的移民政策進退失據跟大量進貢的黃金反而 讓阿提拉有能力統一草原部落等精闢的見解都感到佩服。但是,Heather在最後下的結論 ,就讓人覺得疑惑及不能認同了。 首先,他引用了一段吉朋對於帝國衰亡的著名評論: 「羅馬的衰退是國家過於龐大而自然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結果。帝國的繁榮會催生出腐朽的 基礎。征服的範圍越大,導致毀滅的因素就越多。一旦時機或意外事件除去表面的支撐, 這個龐大的結構就會被自身的重量壓垮。」 作者對此表達了異議,他說: 「所以我認為,與其說羅馬內在的“弱點”注定後期帝國體系必然解體,不如說是“侷限 性”-軍事、經濟和政治上的侷限性-使得西羅馬無力處理公元五世紀面臨的特殊危機。內 在侷限性是導致帝國滅亡的一個必要因素,但本身不足以成為誘因。如果沒有蠻族人,西 羅馬帝國絕不會在公元五世紀滅亡。」 這段話是相當值得令人玩味的,或許我們不該玩弄文字遊戲,執著於那個時間點,而是該 思考作者武斷的表示帝國在沒有蠻族侵略的情況下,是不至於從內部崩壞的這個論點。說 實在話,我覺得這太輕率了。世界史上從沒有不滅之國,看似堅不可摧的蘇聯在一夕之間 崩解,難道是美國人的“功勞”嗎?以我們所熟悉的故事來舉例,大家都清楚認識到,明 朝皇帝崇禎是被自家叛軍之首李自成逼死在媒山,而不是多爾袞。歷史上龐大的帝國從內 在毀壞的例子多不勝數,作者顯然過份強調自己的蠻族因素,而忽略了其他要件了。 誠如吉朋所言,導致毀滅的要件跟帝國之廣闊是成正比的,而其內部的多元性也導致同一 個原因可能在某個區域會致命,但在另外一個部分卻是恰恰相反。就以經濟來說, Heather在書中舉個考古例子證明五世紀的帝國東部農村的繁榮,然而,這正好是Perry Anderson在他的《從古代到封建的過渡》中所強調的,帝國東西部經濟結構的差異。羅馬 它在古典時代第一次大規模引進奴隸制莊園,其城市貴族則是將之系統化,變成有組織架 構的生產模式。小農成為軍事上的主力,參予的大量又長期的戰爭,使他們失去土地,而 持續的擴張讓廉價的奴隸湧入市場,加速了莊園化的進程,羅馬軍國主義開發出這種經濟 模式的最大潛力,成就了霸業。這樣的成就更深一層影響是對於地中海西部跟北部的腹地 ,當時該區域仍處於相對原始的狀態,羅馬延著運河擴張,將其城市文明跟莊園奴隸組織 徹底移植到西歐,決定了今後數百年該地區的社會經濟體制。而相對的,東方希臘化地區 的舊傳統一直根深蒂固,羅馬人所能做的是接收,影響不大。換句話說,帝國自始就是兩 個不同的體系的混合,是一種“一國兩制”。也因此,當帝國帶來長期的和平後,奴隸的 來源便逐漸斷絕,不再廉價,嚴重影響了生產力。三世紀以後,重稅等負擔迫使大量的自 由農被逼依附在不斷擴張其地產的貴族底下變成“隸農”,取代了莊園奴隸,這種現象在 西部帝國特別顯著。這都是本書作者沒有談到或刻意忽略的事情。帝國晚期出現的“巴高 達”農民起義,或許不如馬克思主義者強調的那樣偉大,可這種表徵在熟悉中國史的讀者 眼中卻是再熟悉不過的:滅亡的前兆。 同樣的,雖有提及跟刻劃,但卻被作者輕描淡寫的政治部分。帝國的宮廷陰謀劇不斷的上 演,每次的爆發都中斷了政策的推進,消耗處理國事的精力。此外,官僚化的地主貴族跟 掌握武力的蠻族軍人之間圍繞著利益的惡鬥,Stilicho跟Aetius令人扼腕的壯志未酬,都 是犧牲品。此外,作者也說過,帝國太大,利益分配卻非常狹隘,這導致許多野心家不得 不時時高舉反旗參與爭奪,是戴克里先不得不將帝國四分的原因之一。我們沒有理由相信 ,長久的上演這類戲碼最終結果,不會導致真正的分裂。 更不要提基督教的影響。且不論奧古斯丁從精神層面上毀壞的羅馬的永恆性所帶來的衝擊 ,羅馬化的教會形成的新的利益階級,他們參與爭奪這塊大餅的凶狠程度有而過之而無不 及,在原本已經臃腫化的官僚體系,又加上了一層負擔,讓帝國財源更加的捉襟見肘。然 後宗教上黨同伐異,動輒為了神學爭論分裂鬥爭,不但無助於帝國的統一,反而更成為解 體的原動力。 這些都是被Heather所輕描淡寫的其他要素,所以我認為他認為帝國的缺陷不至於導致其 崩解的結論下的太過輕率,我相信就算沒有四到五世紀的民族大遷徙,羅馬帝國也會以另 外一種形式崩潰,只是進程長短的問題。 順著作者的思路,他認為日耳曼“蠻族”是帝國毀滅的元凶,而會造成這樣的情況, Heather認為這是羅馬自作自受。長期以來,對於萊茵河以東的這群蠻族,帝國時而採取 分而治之,時而遠交近攻,或者通商攏絡,移民收容等各式政策應對。正是這樣的交互作 用,讓原本日耳曼從簡單的鬆散初級社會,進化到複雜的部落群體,甚至最後在四、五世 紀之間,成為一個聯盟大國,並在匈人的衝擊之下踏入境內瓦解帝國。他在最後說道: 「西羅馬帝國的毀滅不是因為它自身“龐大結構”的重負,而是因為它的日耳曼近鄰以它 無法預料的方式對它的強大作出了反應。這一切讓我們有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羅馬帝 國因為無節制的侵略,最終要對自身的毀滅負責。」 事實上這是個耐人尋味的結論,我並不怎麼信服。 我們都知道,歐亞大陸上,農業跟游牧民族的衝突交流,是構成歷史劇的基本主要場景。 這種戲碼在大陸的另一端西晉王朝同樣上演,一樣困擾著司馬氏君臣,要是羅馬皇帝有機 會讀到江統的《徙戎論》,想必是心有戚戚焉才對。作者在內文也說過,日耳曼地區並不 值得帝國去征服,因此跟它們打交道是不可逃避的課題。羅馬人採取的策略是歷史上所有 帝國都可能實施的手段,事實上,跟匈奴、突厥相比,漢高跟唐宗還會覺得早期日耳曼人 都是癬疥小疾。那麼,手段上沒有問題,關鍵終究還是在於羅馬人自己內部的腐朽之上。 回顧早年羅馬歷史,這座城邦本來就是個由“外來者”凝聚而成的混血兒,成就帝國霸業 也是因為不斷的吸納各地精英的功勞。晚期的羅馬已經不再有那種躍動,也失去了同化的 能力,否則,相信日耳曼人的加入能夠重新活化帝國的精神,就像中國在經歷魏晉南北朝 的融合,才催生出隋唐帝國來。簡單來說,帝國當然要為自己的毀滅負責,但卻不是那個 原因。 撇除這兩個結論不談。Peter Heather在這本著作中,特別是他對於帝國與日耳曼的互動 ,以及四、五世紀之間的種種史事的刻劃,依然是相當出色而且值得一讀。我對於他描述 Majorian跟Anthemius前後兩任皇帝企圖收回喪失在汪達爾人手中的北非失敗,才導致西 羅馬復興徹底無望的敘述非常感興趣,這是個有趣的假設。他的另外兩部作品《羅馬與蠻 族》(暫譯)及《羅馬的復辟》(暫譯)也將在年內問世,是我會持續追著閱讀的作品。 最後一提的是,本書的翻譯基本上流暢,只是譯者不管語境把Corn這個單字翻譯成了玉米 ,無疑是個頗缺歷史常識的錯誤(編輯也該批評);至於查理曼“大帝”我就懶得說了,這 些都是我看了好幾本書必然會有的問題,沒出現我反而要加以褒獎,想想也有點心酸。 PS1:他的另外一本《The Goths》則是被社會科學甲骨文拿去了。 PS2:讀完本書,可以去開一局全軍破敵:阿提拉,拯救西羅馬喔!(有MOD可以扮演 Majorian) -- 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在研究所的窮學生的時候, 說了一個笑話,正妹說很難笑,叫我滾。 十年後,我開著名牌跑車身穿西裝戴墨鏡, 講了一個同樣的笑話,正妹說我人好幽默風趣。 是好笑,也是不好笑,矛盾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45.23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90948527.A.C4B.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fatisuya (114.25.45.239), 03/31/2017 16:22:17 ※ 編輯: fatisuya (114.25.45.239), 03/31/2017 16:22:26

04/01 01:08, , 1F
04/01 01:08, 1F

04/01 11:33, , 2F
04/01 11:33, 2F

04/01 13:41, , 3F
推心得
04/01 13:41, 3F

04/13 09:28, , 4F
04/13 09:28, 4F
文章代碼(AID): #1OtX6xag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