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瘋人的科學──小評《屍者的帝國》

看板book作者 (未成眠,霜空已曉)時間9年前 (2015/01/22 00:01), 編輯推噓6(604)
留言10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本文原刊於2014年12月《秘密讀者》) 屍者的帝國 伊藤計劃、圓城塔 李彥樺|譯 獨步文化 2014 我有托勒密的書,但沒有伽利略的,因為伽利略所說的是真理。我更喜歡瘋 人的科學。 ── Umberto Eco 《屍者的帝國》是當今台灣書市所能買到最好的一本steampunk小說。若是 要向科幻迷推薦本書,僅憑這一句斷言便已足夠。 「steampunk」是什麼?「steampunk」是一種近年越來越熱門的科幻風格, 這種科幻並不幻想未來的科技,而是幻想過去的科技,特別是工業革命發生 的十九世紀前後,藉由想像力將當時的蒸汽機、鐵道、飛行船等等機械,改 造、強化到違逆史實的程度。在steampunk的眾多路線中,伊藤計劃與圓城 塔繼承的是William Gibson & Bruce Sterling《The Difference Engine》 [1] 這一支傳統:讓資訊革命與工業革命同時降臨,進而創造出十九世紀版 本的cyberpunk世界──巴貝奇取代圖靈、分析機取代電腦、打孔卡取代記 憶體,蒸汽工程師取代駭客。除了內容上的繼承,《屍者的帝國》在寫作方 式上也(被迫)仿效了《The Difference Engine》,《The Difference Engine》由分處奧斯汀、溫哥華,相隔三千六百公里的兩位作者經快遞稿件 來往寫成,《屍者的帝國》兩位作者之間的跨度卻更遠更絕望,這段距離, 名為死亡。 死亡不會中止友誼,死亡也不會中止剝削,依循剝削死者此一概念,伊藤計 劃發展出全書立基的科幻裝置「屍者」。「屍者」是藉由灌入程式而重新活 動起來的屍體,被視作不眠不休不抱怨的理想勞動力,廣泛投入到礦場、工 廠、戰場等等場合。屍者技術的普及化,是為與工業革命、資訊革命並駕齊 驅的「屍者革命」。擁護者讚揚屍者技術具有人道主義精神,拯救了礦坑中 的女人與小孩、減低了戰爭的傷亡量,卻對世界另一側的污穢真相視而不 見:由於屍體供不應求,殖民帝國於焉在偏遠地區或殖民地展開計劃性屠 村,或甚至為了製造出更先進靈敏的屍者,改以活人充當其「原料」。 屍者作為一幻想概念並不算新穎。熟悉大眾文化的人很容易就能聯想到自 1968 年George A. Romero《活死人之夜》以降,直至晚近當紅美劇《陰屍 路》這一系列的喪屍片傳統。然而,不同於喪屍片傳統中的流行病╱恐少數 族裔隱喻,《屍者的帝國》對屍者的設計更接近zombie一詞的原意:海地巫 師操使的屍體僕從;前者瘋狂而失序,後者冷漠而無機。《屍者的帝國》的 獨到之處在於更進一步,將zombie與規訓、權力及人口連結起來,屍者不是 technothriller中出現的失控科學怪物,而是國家權力精緻佈署下的生產資 源。若是讀過伊藤計劃的前作《和諧》,必然會對書中強烈的傅柯色彩印象 深刻,「死是權力的界限,是擺脫權力的瞬間」。但到了《屍者的帝國》, 就連死亡也不能擺脫權力,生命權力與殺生權力至此竟合而為一。 除了作為科幻世界觀的屍者設定,伊藤計劃為《屍者的帝國》留下的另一項 基礎架構是十九世紀虛構╱真實人物的crossover大亂鬥。福爾摩斯系列的 華生醫生為本書主角,《德古拉》的凡赫辛教授擔任其頂頭上司,《科學怪 人》中的瘋狂科學家法蘭肯斯坦及其怪物,則是開發出一切屍者技術的始作 俑者……圓城塔在接手後更是毫不客氣,洋洋灑灑引用了《卡拉馬助夫兄弟 們》的修士小弟、《亂世佳人》的白瑞德、《未來的夏娃》的海妲里,甚至 《聖經》的亞當等人物作為故事裡的重要角色。 許多評論者都提及,這種請出十九世紀文學人物大玩crossover的做法,相 當類似Alan Moore [2] 主筆的經典漫畫《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不過,基於敘事類型的差異,兩邊在引用後的處理方式有所 不同。《LoEG》的故事架構延襲自標準的超級英雄漫畫:聯盟中的英雄各有 其秘密起源(secret origin),看點在英雄如何於其冒險過程中回訪起 源、尋求救贖,引用之文本於是和故事主軸緊密關聯,因為那些文本就是他 們的起源。《屍者的帝國》則是一齣諜報片,看點是主角們環遊世界旅途中 牽動出的國際局勢、路上風光,以及一點一滴揭露開來的麥高芬 (MacGuffin)全貌,華生等引用角色與其說是英雄,毋寧更接近是這屍者 時代的見證人,因而與原始文本僅有鬆散的連結;諸人物來歷如同彩蛋點 綴,若是熟悉當然增添額外樂趣 [3],但不點破也不妨礙理解劇情開展。 全書以假軍醫真間諜「華生」、肌肉棒子打手「伯納貝」、人形電腦屍者 「星期五」,這兩男一屍搭檔,奉大英帝國情報局之令,跨國追尋「維克托 筆記」的過程為故事主軸,依次可分成「中亞篇」、「日本篇」和「英美 篇」,一行人在遊歷世界的過程中陸續取得新道具、招到新伙伴,可說是標 準的科學冒險娛樂小說。故事進行到後期,讀者卻會發現到圓城塔有著更宏 大的野心,他藉由《科學怪人》與《聖經》的混搭crossover,闡述了一個 關乎人類意識起源的大神話。可惜的是,就如台版書末伍軒宏導讀文中的批 評,這段收尾「稍嫌於簡化……失去在情節上巧妙安排的機會」,讀者還來 不及得到充份的說服,就被牽著鼻子繼續走,心中很難不萌生「超展開」之 感。此外,一些劇情結構上不盡合理處也有待整頓 [4]。 雖然可惜,但圓城塔的企圖仍教我動容。若對照伊藤計劃的前作《和諧》, 很容易就能看出:《屍者的帝國》這一段意識神話及對應之承載情節,其實 是嫁接自《和諧》的末章。而在嫁接後,予以補完的則是圓城塔藉由遁入星 期五之獨白,與伊藤計劃╱華生進行的假想對話。如果《和諧》與華生這組 極端孤寂的對應物是伊藤計劃的遺產與化身,那麼圓城塔╱星期五宣示的, 便是他將永遠走在嘗試打破這孤寂的路上。比起意識起源或是巴比倫什麼 的,或許這才是真正宏大的野心。 《屍者的帝國》將於2015年改編為動畫電影,導演為牧原亮太郎,製作公司 為WIT STUDIO。 [1] 伊藤計劃與圓城塔對《The Difference Engine》的熱愛,從兩人各自出版 了以書名向其致敬的著作便可見一斑。伊藤計劃:《The Indifference Engine》、圓城塔:《Self-Reference ENGINE》。之所以特別提起這點, 是因為《The Difference Engine》雖為經典,卻對當代steampunk文化影響 有限。 [2] 鬼才怪叟Alan Moore對好萊塢與美漫產業痛恨至極,他的創作卻對現今大眾 文化影響至深。諾蘭執導的蝙蝠俠電影《黑暗騎士》,母本即為Alan Moore 主筆的《The Killing Joke》;Alan Moore另一部名作《V for Vendetta》 的電影版,則將Guy Fawkes面具推廣成這世代反抗者的象徵。 [3] 額外樂趣就像《屍者的帝國》書中並未解釋海妲里的特殊能力所從何來,但 知曉其原著的人就能會心一笑。《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也時有這種閱讀彩蛋,例如尼莫船長在第二部故事中拯救的小 男孩,日後也成為潛水艇艦長。 [4] 比方像:明明是英俄雙方進行著「大棋局」角力的背景,為何英俄的分析機 會彼此連線合作? -- roses are #FF0000 violets are #0000FF all my base are belong to you Be a poetic Geek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199.8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21856073.A.D93.htmlfallengunman:轉錄至看板 SF 01/22 00:01

01/22 01:10, , 1F
LoEG部分不同意,故事哪有什麼「回訪起源,尋求救贖」?
01/22 01:10, 1F

01/22 01:13, , 2F
而且本書不只是類似LoEG,圓城塔都自承參考了LoEG
01/22 01:13, 2F

01/22 01:18, , 3F
啊,我覺得Mina、Hyde都有啦...(Mina露出自己的傷
01/22 01:18, 3F

01/22 01:18, , 4F
口、Hyde回去當個紳士)其他幾個神經病就算了
01/22 01:18, 4F

01/22 05:24, , 5F
Interesting
01/22 05:24, 5F

01/22 12:35, , 6F
請問有人可以推薦steampunk類的書嗎? 個人超愛這種風
01/22 12:35, 6F

01/22 12:35, , 7F
格但有點冷門所以都找不太到…
01/22 12:35, 7F

01/23 14:01, , 8F
推 這本不錯
01/23 14:01, 8F

01/23 14:02, , 9F
不過與其說像Zombie,像機器人更貼切
01/23 14:02, 9F

01/23 16:46, , 10F
本書steampunk + cyberpunk
01/23 16:46, 10F
文章代碼(AID): #1Klyr9sJ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