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見樹又見林

看板book作者 (Abbo)時間10年前 (2014/04/20 11:43),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Shyue0702 (笑咪咪炒麵)》之銘言: : 見樹又見林(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 著:Allan G.Johnson : 譯: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 : 出版: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本書的標題是 : 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 Sociology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昨天複習這本書,不是讀書心得報告,單純跟大家分享 :P http://habboheres.blogspot.tw/2014/04/blog-post_20.html (blog好讀許多....) ========================================   在4月19日路過(真的那種路過)台中茉莉書房,又轉進去把這 本十多年前的小書看完了,因為已經看過一次,這次屬於複習性質, 花了兩三個小時,依舊雋永,有更深刻的體驗。   這本書的開頭寫得非常精彩,難怪成令方老師一看就愛上,書的 第一段寫道:「我是個學以致用的社會學家。這本書要談的是,社會 學是什麼,我如何學以致用,將社會學學以致用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值得這麼做。這本書想要呈現,社會學如何滲入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層 面:從早報的頭條新聞,個人成長的經驗,到世界上種種的迫害蹂躪 。不論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是簡單的事,還是 複雜得超乎我們想像的事,社會學都有所牽扯。」   太精采了。什麼是社會學?怎樣能稱為社會學家?如何是學以致 用的社會學家?如何學以致用?為何任何事情都有所牽連?如何理解 這些牽連呢?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該如何先定義一個學科範疇?以最近兩岸服 務貿易協議而言,它是屬於國際貿易系的守備範圍嗎?或是國際關係 (外交)學系的範疇嗎?(疑,國際嗎?)又或是經濟系的研究領務 呢?或者是服務科學所劃設的論述田野呢?難道就無關於社會系嗎? 空間領域就不能介入嗎?電機系的人是不是也有話要說?法律系就不 能從中置喙嗎?是的,都可以,萬事萬物都在大家的守備範圍,只是 必然有屬於那個學科的視框、觀點和理解方式,因此,作者( Allan G. Johnson)便是要探討什麼是社會學這件事情。(我們也應該思考 ,什麼是經濟學、政治學、地政學、建築學和都市計畫學這件事情, 如何理解,接著怎麼實踐?)   作者表示如果什麼都是社會學,那就什麼都不是社會學了,作者 花了相當的篇幅在論證社會學這件事情。(有機會一定要去看,尤其 是本書的第一章。)撇開作者說了什麼,我認為:社會學是在探討個 人們在一起的各種特別的相互關係,包含了人跟人的關係、人跟關係 的關聯、關係與關係之間的關聯。(再聲明一次,這是我認為,Allan 說了什麼,請自己去看書。)這三層的關係,牽涉了我及我們如何參 與在社會當中,不同的關係和產生關係的方式則影響我如何理解這些 關係。1)以人與人的關係而言,因為我們是多元、差異及多樣態的 獨立個體,本質上必然不同,不同人與人的組合必然有不同的互動和 關係產生,這是作為人的本質差異所帶來的關係變化;2)而人與關 係的關聯,則是人與人的關係產生之後,再回過頭來影響我們,形塑 個人的價值觀,進而影響我們如何選擇、行動及判斷,同時,我們的 選擇、行動及判斷也會再進一步改變這些關係的樣態;3)關係與關 係的關聯,則是多層次的複合關係組合,是整體的一個持續過程,而 個人、我們、人們的關係,就在這當中運作著,我們都有了關係,各 種關係彼此影響著。因此關係是一個複合體,不是非A則B的關係選 擇,不必然只能有一種關係,而是多種關係的交互張力過程,因此社 會學就得檢視我們在社會體系當中、生活當中及互動過程中的關係, 以及參與其中的方式。(這是我對於作者的關係概念的概略性回憶。)   好,舉例來說,兩人在一起,他們的生理本質是被醫學和人類學 賦予分類的,他們會互助合作,可能因著生理差異而有不同的分工和 互利方式,這是他們原生的關係。但假若他們是母子、夫妻、父女、 姊妹或兄弟則會有另外的關係產生,這些額外的關係是社會給於他們 ,而他們被賦予在某個關係的某個位址當中,同樣的他們離開彼此之 後,可能會是上司、可能會是家管、可能會是總統、又可能會是學生 ,也因此他們有了另外一個關係位址,也面對了另外的關係網絡,而 這些關係跟關係之間偶爾是會衝突的。作為一個家長,它可能希望自 己的小孩念好學校、可以選擇好的教師和班級,但若作為一個校長或 教育部長,它則可能希望孩子們能夠在多元的環境中成長,而不是窩 居在富官貧窮二代的小團體中,這時它的關係間的關係就會打架,影 響它的選擇、行動及判斷,無論它最後的決定是什麼,必然反饋回它 所處的各種關係以及關係間的關聯。   以上是本書第一章的心得,很精彩,但還是得對這本書做出一些 討論。1)首先,在本書中,都是指涉「關係」,但這種關係應該是 有更多元的樣態,而且是浮動的、是脈絡而定的,雖然很不想直接借 用,但大概就是絕對性的關係、相對性的關係和關聯性的關係,而且 前幾段三層關係也是我個人的讀書心得,書中並沒有這樣的分類,因 此將各種關係都視為關係是本書的原初說法,而我並不甚認同,因為 關係是有層次、有型變的。2)再來,說到形變,本書第一章講到快 結束之時,才蹦出了一句「持續參與其中的過程」,終於把時間性加 進來了,帶出了關係的型變和持續改變、持續參與的變化過程,但還 是沒有講到不斷累積關係、不斷散溢關係的這種樣態。例如同一地的 一群人,關係不斷積累,可能就會形成潛規則、道德風俗文化等,這 些關係的型成是經由歷史而彼此創造、相互給予的,因此應加入時間 性的討論。3)完全無視於社即是空、空即是社的討論,無論是Jared Diamond、Daivid Harvey、Henri Lefebvre、Pierre Bourdieu或是Michel Foucault都會帶入這樣的空間性,如阿弘所言「空間與社會應該是難 以分離的思考範疇與實踐場域。不過,在既有學科分劃下,進入建制 已超過一個半世紀的社會學,卻未直接以空間為探究對象,嚴肅考慮 社會事象的空間向度。」簡單說,人會影響社會、影響空間,社會會 影響人、影響空間,而空間會影響社會、影響人,一種多P相互影響 改變型態,而這種改變的流竄則可理解時間性。於是,人/社會/空 間/時間,就在當中不斷相互、被影響著。   回到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提出了四個問題並嘗試回答,其中兩 個問題我很喜歡「為什麼會有貧窮?」、「我們到底是誰?」,這兩 個問題也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有空也來想想,在此說說作者的說法。   為什麼會有貧窮?作者認為,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先搞清楚問題, 搞清楚才有辦法解決。貧窮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體系、制度、關係 後果,而這種後果的來源則是資本主義所提倡的效率、替代,以致於 有些人若在之外,就窮了。白癡的解決方法有兩種,1)就不要怕競 爭呀,就贏過別人就好了。賺比別人多的錢、在商場上把別人擊垮, 這種競爭概念,只是換一個人窮,貧窮依舊存在,問題沒有解決的; 2)則是補貼或補助,讓窮人沒那麼窮、沒那麼痛苦,但本質上還是 窮,它還是在窮的社會關係階層中(或者像某些國家,把貧困陷下修 、調整失業率計算方式,貧窮和失業就消失了,MAGIC~)。因此,窮 ,是社會問題,不能用競爭邏輯、用個人邏輯來思考。要重新檢視人 和體系的關係,而這個體系正是資本主義(或是現在所說的新自由主 義),要對抗,對抗不了至少要想辦法修正。   我們到底是誰?這也是個大哉問。作者認為,部分的我是被賦予 的。我們存在於這個社會當中,自動被歸於某種社會類屬,因此有些 我們所具備的意義、關係,是被歸類、被賦予的,而我們依循這樣類 屬關係,則會自然找到相似的人、相似的生活圈(所以富二代、官三 代和創業第一代會自然聚在一起,會相互依存繁衍生命鞏固彼此,是 相當合理的),因此我們是誰?如何互動?是受社會影響的,(且受 空間、時間和其他人影響),沒有人能獨立之外。   最後的最後一頁,作者認為,社會學的理解或實踐,有各種不同 面向,並鼓勵眾人們,不要成為問題的一部分,要成為解答的一部分。 因此我認為,對應前面兩個問題,「為什麼會有貧窮?」、「我們到 底是誰?」,我們若沒有足夠的理解和實踐也無妨,僅求認識自己、 讓自己免於貧窮也可以,但我們不要創造問題,不應該讓別人變窮、 不應該讓別人迷思自己,更不應該鞏固那個會讓人變窮的制度結構, 也不應該不自知的去強化那個會讓人變窮、變不自主的霸權階級。 不行動,至少也別拖行動者的後腿。 -- 國家研究院 政治, 文學, 學術 Academy 研究 Σ科學學術研究院 Interdiscipl Core Σ 跨領域.學術總合研究中心 Urban_Plan 都計 ◎都市規劃討論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2.17.13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ook/M.1397965413.A.C92.html

04/20 14:32, , 1F
推~
04/20 14:32, 1F

04/22 11:57, , 2F
很不錯的見解
04/22 11:57, 2F

07/06 00:55, , 3F
推推~
07/06 00:55, 3F

12/26 09:55, , 4F
推推推~
12/26 09:55, 4F
文章代碼(AID): #1JKq9boI (book)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文章代碼(AID): #1JKq9boI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