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太平天國之秋

看板book作者 (山猴大王吼嚕嚕)時間10年前 (2013/12/08 10:21),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應該比較好讀的網誌版: http://monkeyinsight.blogspot.tw/2013/12/Autumn-in-the-heavenly-kingdom.html 《太平天國之秋》提醒我們應該認真思考西方的干預對一個 國家帶來怎樣的影響。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作者Stephen Platt試著從跨國的角度 解讀太平天國之變。剛上市的時候我立刻眼睛一亮下單購買, 因為我們所學的歷史當中,太平天國之亂完全是中國人的事, 跟外國沒有什麼關係。可是其實有兩大原因讓我們不該忽視外 國勢力的影響:(1)太平天國非常積極接觸與拉攏西方;(2)中 國是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收益來源以及潛在市場,所以西方一 定千方百計要介入以維持或甚至開創利益。 本書包含了非常豐富的中外互動史料,不論這個「中」是太平 天國還是滿清,讓我們從更多角度重新認識這場戰爭,內容極 為精彩,閱讀的時候腦中不斷迴響起小時候看太平天國歷史劇 的主題曲:「流血的傷口不流淚,舉起的竿子不下跪,攥緊的 拳頭不鬆手,過河的卒子不後退。人活一口氣,難得拚一回, 生死路一條,聚散酒一杯。何以成敗論英雄?浩浩乾坤立豐碑。」 不過讀完全書看了這麼多史料之後,我的感覺是西方勢力對於 整個太平天國事件的結局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因為曾國藩整個 大戰略部署基本上都沒有讓洋人介入(他認為洋人貪財又不可 靠,但他既沒錢又需要可靠的部下),只有到太平天國顯然已 經呈現敗勢的時候,西方軍隊才開始在上海周遭幾場戰役發揮 關鍵影響力,這都無法改變整體局勢了。 然而,西方沒能決定戰爭走向並不代表他們在中國沒有任何作 為。他們作為可多了,而且搞得雞飛狗跳。我們從今天的國際 情勢可以知道,當代西方國家非常喜歡干涉他國事務,而且總 是打著正義人道的大蠹。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國力強大,所以有 自信和能力去左右其他國家的政局。我相信這不是西方人獨有 的特性,比方說當年明朝強大的時候,鄭和下西洋也是有干涉 他國事務的例子。而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後,國力大幅進展,對 他國事務的興趣就提高了,例如十幾年前介入的科索沃戰爭、 或是最近法國派兵介入中非共和國的內戰。 不過清朝時期西方的干涉與今天的狀況不太一樣。今日的干涉 比較有組織,通常是幾個國家討論好要怎麼打,然後再指派部 隊過去打。但是一百多年前西方對太平天國的干涉則是亂無章 法,套句作者的總結:「一下子在華積極出擊,一下子又收手, 一下子收錢替人打仗,一下子又講原則,一下子把清朝捧的老 高,一下子又痛斥他。」一個例子是1860年英法聯軍一方面在 北京擊潰清軍順便燒了圓明園,另一方面在上海的部隊也痛宰 太平軍一頓。大家都搞不清楚歐洲人到底是站在清軍還是太平 軍那邊,歐洲其實也沒幾人在意這件事情,反正都是殺他們瞧 不起的有色人種,殺哪一方有差嗎? 西方干涉亂無章法的原因可從書中歸納出幾點: 一、在清朝末年科技並不發達,電報系統也尚未鋪設,因此訊 息傳遞速度極慢。光是曾國藩跟北京天子之間的訊息來回就要 一個月,歐美部隊與母國的溝通想必更是非常不暢通,所以各 個指揮官基本上是隨自己喜好隨意行事。例如在太平軍的英王 陳玉成包圍漢口一役時,英國艦隊就自行跑去跟被圍攻的城市 做生意,順便威脅太平軍不准攻擊,根本不受限於英國當時的 政策。 二、同樣由於資訊傳遞不發達,所以西方對中國的知識有限, 只能依靠少數幾個人的回報,但每個人都難免為了自身的目的 而過濾訊息:有人為了傳教而偏向傳遞太平天國的正面訊息, 有人由於瞧不起鄉下人而只傳遞太平軍的負面訊息,甚至有人 在畏罪潛逃的同時,隨意捏造假消息來詆毀他人。面對多方傳 回的資訊,母國政客並不是採集正反雙方的意見而做出公正判 斷,而是依照自己本來的成見再度過濾訊息。這種種的扭曲造 成他們本身決策也很混亂。 三、最後一個比較心理層面的因素,儘管只在一小段中帶到, 但值得注意。這是由時任上海海關的英國人Edward Bowra所言: 英國人其實真正想要的是征服中國,但他們不敢正視自己內心 的卑劣想法。所以才會發生「和人一起掠奪,協助他人侵犯... 在這同時又同情受害者,痛斥遠征,譴責既有政策」這種矛盾 的行為。這傢伙不像他的同胞那麼虛偽,他認為「如果英格蘭 希望在華的通商繼續成長,最好就不要為流血殺戮和攻城掠地 這種若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付出的代價,裝出驚駭不 已的模樣。」 西方亂七八糟的干涉,受害的並不是他們自己,因為他們在華 貿易利潤節節升高。外國商人那段時間好像不管發生什麼事都 會讓貿易收益增加,和平也增加、打仗也增加、打贏也增加、 被圍攻也增加。西方干預害到的還是中國人。長遠影響如伊藤 博文所言:英國算是協助滿清鎮壓太平天國,讓迂腐的清朝政 權又延續五十年,也因此害中國的進步晚了五十年。另一方面 最直接受害者是太平天國,他們稱西方國家為兄弟,而非蠻夷。 他們堅守與洋人友好的政策,就算被不明究理的洋人開炮轟炸 死傷慘重,他們也沒有採取報復行動,甚至仍主動遞出橄欖枝。 結果事實證明西方人根本沒把他們當一回事,說開打就開打。 太平天國對洋人累積的無奈和怨恨,濃縮成洪仁玕最後的一句 話:「我碰過的洋人沒一個是好的。」 我沒研究過干預原則的辯論,不過從近代史來看,西方介入愈 深的國家或地區,國家愈難發展起來,非洲和中東都是例子(可 參考《從帝國廢墟中崛起》一書)。而歐洲干預較少的國家,例 如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和內戰時英國決定採取中立的美國, 後來卻各自發展成兩個世界強國。要聲明我並不是斷然否定人 道干預原則,而是說以上幾個例子、以及《太平天國之秋》的 故事,都相當尖銳地挑戰我們是否應該支持干預他國事務。現 代即使可以輕易收集到大量關於其他國家情勢的資訊,但是人 們就不會受到主觀好惡影響而選擇性地接收訊息嗎?今天強權 國家干預第三世界國家的時候,真的更以正義為考量而不是受 到商業利益的驅使嗎?即使真的是公正客觀為了正義去干涉他 國內戰的走勢,對下一代人民真的是好事嗎?太多問題,太難 回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79.215 tsim:轉錄至看板 gallantry 12/08 10:24

12/08 16:31, , 1F
真的非買不可了
12/08 16:31, 1F

12/08 19:37, , 2F
國家在十九世紀中葉與廿世紀下半葉的國際行為有很大的
12/08 19:37, 2F

12/08 19:40, , 3F
差異 若未加細查、一概而論的話 反而會遺漏掉讀史最
12/08 19:40, 3F

12/08 19:41, , 4F
大的益處:歷史感的培養
12/08 19:41, 4F
文章代碼(AID): #1IezUtB4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