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推薦] 請推薦我這類的書

看板book作者 (沒有個性的人)時間10年前 (2013/08/30 22:15), 編輯推噓4(409)
留言13則, 5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dcfc (必須橫渡大西洋的遠方)》之銘言: : 第一次來書板…因為借給朋友的「給冥王星」(張蕙菁)一直沒能拿回來, : 所以打算再在博客來買一本 : 要免運費的關係,想再買一本別的書, : 個人很喜歡「給冥王星」這種有溫度的文字, : 之前都會常常再拿下來翻, : 也有朋友推薦我買簡媜的書,不過不知道她哪本值得買? : 另也喜歡探討人性方面的書籍。 : 現在都不太買小說類的了,都用借的, : 想買能常常能回想書中道理的那種書, : 還煩請大家推薦,感激! 最近讀過比較有印象的散文集子,不知道合不合你胃口,參考看看。 以下列出作者、書名、出版社,以及簡單的介紹。 王盛弘,《大風吹:台灣的童年》,聯經。 王盛弘經營散文多年,此作為計畫「三稜鏡」的最後一部,相較於第一部《慢慢走》的異 國,第二部《關鍵字:台北》的他鄉,《大風吹》則轉向了縈繞王盛弘記憶中的童年與故 鄉,王盛弘筆下的農村故鄉,充滿了田園詩的牧歌氣息,集中<大風吹>一輯,明顯向班雅 明《柏林童年》致意,以簡短的篇幅,勾勒王盛弘記憶中的鄉村童年,有意思的是,王盛 弘屢次點出記憶的曖昧本質,一再質疑、修改自己的記憶,才不致使得他筆下的鄉村田園 牧歌流於單純的懷舊俗套,也令人想起林俊穎《我不可告人的鄉愁》後記中與賴香吟的對 談提到的對家族、家族史、記憶所提到的媚俗陷阱,王盛弘的筆調充滿眷戀,但仍保有一 定的警覺,不致於流於自溺,惟本作為三部曲的收煞之作,在體例上卻不若前兩作嚴整, 有些篇章甚至有文句重覆的情況,難免削弱了作品的結構,是較為可惜之處。 王聰威,《作家日常》,木馬。 王聰威創作以小說為主,散文大多是專欄或編輯工作的副產品,這本散文集大致就是這些 文稿拾零而成,雖然如此,但如書名所示,大柢是以「作家」為中心,集中篇幅最多的也 是王聰威對前輩作家,同世代作家的摹寫,以篇首<陳芳明笑點很低>為例,從題目即可看 出王聰威充滿巧思慧黠的筆法,往往簡淡的幾筆即能勾勒出描寫對象的神韻,王聰威身為 文壇一份子,又是重要文學雜誌的編輯人,從內行人的角度所寫下的記述,自然也隱含有 文學史意義,但即使不懷抱如此沉重的企圖來看,這批文章也自然有其趣味,除此之外, 王聰威寫自己的生活雜感、讀書心得,一樣維持了幽默的基調,使得整本散文集顯得不致 太過鬆散零碎,總的來說,這是本可以輕鬆閱讀的小品,但也禁得起細細品讀。 葉佳怡,《不安全的慾望》,寶瓶。 此作分為三輯,分別書寫伊斯坦堡、台北與花蓮,粗略的說,這本散文集可以視作旅行書 寫,但葉佳怡也屬於內向型的旅人,相較於風土地理,陌生風俗的發現,她更擅於捕捉旅 人的視角所交織出的在地與異地的省思,葉佳怡之所以到伊斯坦堡,全因讀了帕慕克《伊 斯坦堡》一書,葉佳怡全然被帕慕克筆下的伊斯坦堡迷住,因而有了一次實地的伊斯坦堡 之旅,這場旅行旅行既是地理上的,也是心靈上的,透過實地的羈留,葉佳怡想像帕慕克 筆下的伊斯坦堡,與她所讀到的伊斯坦堡,以及實際上的伊斯坦堡,是不是同樣的動人心 魄,葉佳怡當然知道這三者無法如此輕易判然二分,往往是曖昧而混雜的,伊斯坦堡也正 像所有層積悠久,身世曲折迷離卻無比迷人的所有偉大城市,總是說不盡道不完的,葉佳 怡並不試圖提供一個完整的答案,而她的敘述也往往充滿了個人的心事與軌跡,描寫城市 ,但也迴向自己,正如集中透過Dickinson、Woolf的視角,想像她們的生活與心境,有顆 如此善感敏銳之心的葉佳怡,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在原鄉台北,她也總有「過境」之感的原 因罷,可能是因為這種時時處於異地他方的自我意識,讓葉佳怡的空間感顯得獨特,她筆 下的花蓮,因此就不只是好山好水的平面風景,她寫花蓮的「出賣路」與人情物事,處處 浸透著主觀的情感積累,於是,在她筆下的慾望都是不安全的,戀人們安排餐廳的方式, 因此也是空間策略的不同展現,葉佳怡擅於讀出城市與人的幽微密語,更擅於將這些密語 翻譯出來,讓不識者驚嘆,原來城市的面貌如此繁複,而人的心事如此靉靆。 黃湯姆,《文學理論倒讀》,二魚。 雖以文學理論為名,但其實是一部結構特殊的散文集,他不是一般常見的標準學院出身的 文學創作者,早在進入文學體系前,即是知名的編輯人,也自費出版過詩集,但不僅於此 ,作者的人生經歷駁雜而迂迴,反饋至作品上,才是使得這本散文集如此特殊的原因,他 以理論為經,情感為緯,將生硬的文學理論化為具體的在地批判,他檢視了台灣現今的資 本主義結構,媒介文化,他身處其中的學術體制,以及每個台灣男性都無從迴避的兵役經 驗(當然,女兵也加入國軍的現在,男兵的經驗與策略勢必要重新調整,但這仍無礙於作 者對兵役體制,以及由此延伸而來的對國家機器的質疑),他的愛情與家庭、工作與學業 ,對歷史敘事的反思,以及不停移動與遷移的行旅歷程,名為「倒讀」,一方面是對伊格 頓《文學理論導讀》的諧擬,另方面也隱喻了作者是藉由生命體驗來「倒讀」這些文學理 論,於是文學理論可以不只是生搬硬套的文本分析工具,還可以是一種生命的觀照與視野 ,藉著文學理論的路徑,我們或許更能穿透虛假的社會意識與浮誇的文化語言,若有關鍵 字可以貫串這個作品的核心,我私心認為是「抵抗」與「流離」,作者不停的在抵抗大敘 述與體制,文學與文學理論在他眼中必須是抵抗的力量所在,否則將流於虛妄,流離則幾 乎是他整個人生的隱喻,從家庭中出走,在愛情裏顛沛流離,在國家機器體制中無從安身 立命,在社會之中格格不入,甚至在自己的土地上卻始終有一種異鄉人的感受,此所以為 何《文學理論倒讀》的開始是由對「旅行」的思索出發,不是非得要流浪異鄉才是異鄉人 ,有時候,內心的流離失所,早已使我們成為了異化的他者,或許這是為什麼作者如此執 著於此種現代性體驗的緣由罷,但作者書寫的動力不僅來自於批判,也來自於和諧與理解 ,一路從外在世界的尖銳批判,作者逐漸展露其內心世界,此時批判為抒情所取代,而在 最終的篇章,作者最終取得了父親的肯認,與自我達成了和解,讀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 令我想起何景窗的《想回家的病》,相較於《文學理論倒讀》,何景窗沒有那麼多的理論 語言,她選擇了童蒙的眼光與敘述語氣,但潛文本背後的敏銳觀察與尖銳批判,則有幾分 相似。無論如何,《文學理論倒讀》都是近年來少見的散文集,結構創新,但不是表面的 標新立異,從理論到具體的生命經驗,自有其嚴整的敘事邏輯,在「倒讀」的同時,也是 在回顧整個台灣社會的結構與演變,大我與私我最終融合於既批判又抒情的文字裏,面對 難以釐測的命運,我們都只是一介旅人,但流離並不一定是我們最終的宿命,黃湯姆通過 文學理論找到了自己的居所,吾人也可以如是,只是並非只能循著黃湯姆的路徑而走,自 我的歸屬要由自己來尋索與實踐,只要我們想要改變,終能得到改變的力量,這歷程並不 一定如神說要有光便有了光,如此的理所當然,我們會犯錯,會力有未逮,但挫敗與斲傷 的體驗,不會白費,終能轉化成力量,並藉以抵抗擬像以及不斷貶值的真實生命體驗。 阿潑(黃奕瀠),《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者的行與思》,八旗。 本書主要分為三輯:「曖昧的邊界」主要描寫作者於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行旅歷 程,作者跨越邊界的省思開始,反映了東南亞國家變動不居的歷史與地理邊界,「歷史的 迷途」則藉由沖繩、韓國、中國等國家的戰爭歷史記憶,以及殖民巨靈紊亂被殖民地的政 治與歷史的現實,描繪被殖民國家的政治疆界與身分歸屬的難題,「身分的岔路」則是以 香港、澳門、馬來西亞等,散落各地的華裔,說明華人認同問題的複雜難解與曖昧糾葛, 作者自謙為菜鳥人類學者,但於書中不斷引用歷史文獻、當代旅行文學、社會科學、人類 學作品時時作為對照,為其書寫增添了歷史縱深與批判層次,這不只是一本旅行誌,同時 也是田野誌與殖民歷史的反思,以及中心與邊陲的地緣政治辯證書寫,阿潑反觀他者,同 時是為照鑑自我,阿潑在行旅中,面對他者的同時固然更為確定自己的身分認同,卻又在 同為「我們」華人多元的認同政治中,看見自己身分認同的不確定性,正如作者所說:分 辨他們是為了鞏固我們的邊界,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決界線的行動中,我們也可能是他們 ,他人不一定是地獄,卻是開啟、寬廣我們視野的契機,《憂鬱的邊界》明顯的呼應李維 史陀《憂鬱的熱帶》,除此之外,阿潑的書寫也應和了當代旅行書寫的內向風格:相較於 外在景物的描繪與奇風異俗的發現,內向型的旅人除了對旅行所在的風土描繪,更注重的 是在地思考,從發現走向詮釋,從獵奇轉向省思,對於內向型旅人來說,旅行往往是自我 的再發現,一趟抽象的靈魂旅程,由此映現原生之地的異質性。 馬尼尼為,《帶著你的雜質發亮》,小寫。 作者為外籍新娘,但她並不欲陳述那些典型的外籍新娘悲慘遭遇,她開宗明義即宣稱: 我的故事不算什麼。不夠你們想要的悲苦。 這是一個外藉配偶在台灣的故事,但不是你們印象中的老少配、不是去購來的。 不要置疑我的中文,全世界不是只有台灣和中國人才懂中文。 不要問我的故鄉,國家地名沒有意義,我跟你們一樣是人,我國家的人也跟你們一樣。十 年來,作為一位被視為弱勢的外籍女人,我成了一隻動物。我的作用是生育、煮飯。當我 反抗這一切,我的婚姻就毁了。 我知道,我只能隱匿地說這些話,沒有報紙願意刊登這樣的文章。 我習慣了不被聽見,在這裡的十年。我和你們說著一樣的中文,卻像隔了比任何一種外文 更高的山。 我相信、也知道,不管在哪個國家,「歧視」這件事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從來沒有真正 根除過,我以為要避免這件事,是把自己變成像你們一樣。可最終,我還是一敗塗地。」 這本書收錄了她的文字、攝影、繪畫作品,整體而言呈顯出陰鬱、疏離、冷調的色彩,她 娓娓道出身為外籍新娘的困境,但這困境不獨為她所有,她的困境同樣也是許多女性的困 境,在將她化約為外籍新娘時,作者顯然想提醒我們,她同樣有自己的家,自己的身世, 自己的情緒,不該被任意化約為一個標籤或符號,作者的告白容易引來道德上的撻伐,有 意思的是,洪凌與鄭美里的前言雖然切入角度不同,但都肯定了作者,但後記的葉子鳥, 卻針對作者的雙重標準(例如寫到母親對子女的呵護時,認同自己的母親,卻譴責丈夫的 母親),她也無心經營婚姻的行徑,診斷作者可能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建議」不妨就醫 ,甚至開出藥方,還以一番中庸「仁」道「教訓」了作者,從肯定到批判,我們正好看到 對於一個非典型的外籍新娘,是怎麼在傳統與基進理念之間被犧牲的,似乎閱讀的人只看 到她外籍新娘的身份,她身為一個女性應該或不應該有的行徑,從而忘卻了,在身為一個 外籍新娘,一個女性之前,她也是一個人,作者最後說:「原諒我,我不喜歡這個城市, 也不喜歡你們」,但我想最該被怪責的,卻是這個以美好的文化想像(作者提到她來台灣 的一個動機,就是因為閱讀了台灣的書)遮蔽了視野,而最終卻放任現實狠狠擊碎這份美 好想像的無情城市與人們,當洪凌肯定作者可以帶著「雜質」發光,並認為這就是作者的 力量及認同所在,我不禁想質問,是誰又是什麼標準,判定作者是雜質,相對於雜質,什 麼又是純粹?在劃分正常與非正常的邊界時,被遺忘在邊界之外的,又該怎麼回復與救贖 ?作者的自白,正好尖銳的刺穿了我們自詡為文明的虛偽假面。 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九歌。 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結,但時間的跨度卻有十年,除了二篇帶著科幻、奇幻角度的作 品之外,大柢是寫作者的家庭(尤其是與其母親最為切身),求學歷程,關於戀情及其友人 ,生活的雜感等等,這些題材基本上就是一般散文的題材,沒有特出之處,但言叔夏下筆 精準疏離,即使是描寫母親差點帶著自己自殺的情節,也往往能從中抽離,而且言叔夏的 散文文字行文如寫詩,常有巧喻與奇異的修辭,但又不流於賣弄,在調動文字,操弄文字 鍊字術之時,仍然保有感動人的特質,是以言叔夏筆下雖然充滿孤獨、冷漠,與周遭格格 不入的疏離感,但讀完她的散文卻不致令人絕望生厭,除了郝譽翔說的她仍保有純真之心 ,黃錦樹說的能冷靜的與世界爭辯之外,也因為言叔夏那顆毫不保留的「黃金之心」罷。 以下幾位也是我覺得值得一讀的,但就不另外再介紹了:楊牧、董橋、林文月、陳芳明、 劉大任、季季、鍾怡雯、吳明益、胡晴舫、毛尖、梁文道、黃麗群、房慧真……,希望對 您有所助益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9.14.175.215

08/31 01:26, , 1F
最近讀的三本散文集有兩本恰恰就在書單內,各是《白馬走
08/31 01:26, 1F

08/31 01:27, , 2F
過天亮》與黃湯姆的《文學理論倒讀》,讀完也都介紹給朋
08/31 01:27, 2F

08/31 01:28, , 3F
友,另一本則是黃麗群的《背後歌》,言叔夏那本的文字文
08/31 01:28, 3F

08/31 01:29, , 4F
藝氣稍重,不過文字我認為是這類型散文幾乎是最頂了,黃
08/31 01:29, 4F

08/31 01:32, , 5F
湯姆那本非常非常好看,也幾乎是我近年讀的散文集中最想
08/31 01:32, 5F

08/31 01:33, , 6F
推薦給別人的一本,另外我想補充楊佳嫻的《海風野火花》
08/31 01:33, 6F

08/31 01:38, , 7F
阿阿阿h大真的寫得好好好到人都想鑽到鍵盤下去了
08/31 01:38, 7F

08/31 03:24, , 8F
天啊,非常感謝各位,會收到書單裡,感激不盡!
08/31 03:24, 8F

08/31 05:20, , 9F
那就順便看一下班的《柏林童年》以及另一本講
08/31 05:20, 9F

08/31 05:20, , 10F
一樣是他的故事,叫做《一個友誼的故事》
08/31 05:20, 10F

08/31 11:05, , 11F
推"憂鬱的邊界",好看
08/31 11:05, 11F
※ 編輯: hacedor 來自: 119.14.175.215 (08/31 22:50)

11/06 17:13, , 12F
最近讀的三本散文集有兩 https://daxiv.com
11/06 17:13, 12F

12/31 03:22, 5年前 , 13F
最近讀的三本散文集有兩 https://daxiv.com
12/31 03:22, 13F
文章代碼(AID): #1I8AaUxM (book)
文章代碼(AID): #1I8AaUxM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