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

看板book作者 (holly)時間12年前 (2011/08/15 01:22), 編輯推噓4(4011)
留言15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http://www.flickr.com/photos/superholly/6041840401/in/photostream 作者Jostein Gaarder(喬斯坦‧賈德)同時也是我大學時期非常喜愛的一本讀物《紙牌 的祕密》的作者,他更有名的另一部作品則是人盡皆知的《蘇菲的世界》。在翻閱這本書 的同時令我回憶起大學時代看紙牌的祕密帶來的震撼,我想是時候再拿出來讀一遍的時候 了。 《庇》此書最特別的是它採取對話體,由男女主角的信件往返構成,也不是一般的書信體 ,因為男女主角通的是e-mail,姑且讓我們稱它為email體吧!它的名稱與內容並無直接 關係,只是男女主角同居時房放裡的一幅René Magritte作品「庇里牛斯山的城堡」,中 文版的封面更是與此書徹底無關連,德文版則是放了René Magritte這幅作品作為封面。 閱讀此書時,我腦中一直出現村上先生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劇情,或許因為主調 都是在描述中年人的情事心境,只是《庇》偏重的是理性與感性、超自然與超務實的哲學 面探討,而《國》一書則偏重於男主角個人的情慾轉折。說來也有趣,《庇》在男女主角 通信中描寫出年輕時兩人如何熾烈愛戀;而《國》則是在前半斷描寫男女主角孩童時期純 真懵懂的情感,但最後卻都是不顧一切讓讀者以為他們就要在一起之際,下了個伏筆,讓 人悵然所失。 男女主角在一次意外機會相遇,但之前的30年他們因為發生一件謎樣的事件而完全失聯, 這次意外的相遇讓他們重新討論起30年前發生的那謎樣事件與他們分手前5年的快樂瘋狂 時光,當他們在論證謎樣事件時兩人觀點南轅北轍,男主角斯坦認為這都是『自然巧合』 ,而女主角蘇倫卻堅信這都是『來自彼世的啟示、靈魂的感應』;科學根據的理性與超自 然的感性在拉扯,正反對話,但我個人覺得比較不像兩人在對話,而像是一個人內心會有 的交戰(可能因為之前看太多人格分裂正的相關書籍吧…),理性感性兼具卻又相互矛盾 ,啟不像是個人會有的心理狀態?! 雖然這次的交戰不分軒輊,但作者卻偷偷在即將結尾時放了一句「萬一斯坦是對的呢?」 吊足大家的胃口,又是一場漫漫的哲學破局,這是他留給讀者的習題。 -- 我的褔利可 http://www.flickr.com/photos/superholl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9.106.75

08/15 14:31, , 1F
有些不重要的東西感覺是來充版面的...像是地球的起源
08/15 14:31, 1F

08/15 14:31, , 2F
這應該是國中生 都知道的,放在這書中我個人感覺很怪
08/15 14:31, 2F

08/15 15:18, , 3F
這點我搞很有同感,只能說男主角廢話太多
08/15 15:18, 3F

08/15 15:19, , 4F
或許作者想用這樣的方式徹底說明男主角有多務實
08/15 15:19, 4F

08/15 23:05, , 5F
感覺作者有點賣弄過頭 讀起來不如預期啊...
08/15 23:05, 5F

08/15 23:56, , 6F
還好耶,整體讀完當下還滿有感覺的
08/15 23:56, 6F

08/16 00:05, , 7F
推 這本我還蠻喜歡的! 衝動買了沒有後悔~
08/16 00:05, 7F

08/16 12:49, , 8F
有些地方很充版面+1 然後我很好奇電郵那麼長要打多久
08/16 12:49, 8F

08/16 12:54, , 9F
我好奇的是作者找那些資料應該也花了不少時間
08/16 12:54, 9F

01/10 20:33, , 10F
不覺得這本書的翻譯不是很好嗎?讀得很辛苦,後來才知道是
01/10 20:33, 10F

01/10 20:33, , 11F
挪威文翻成德文再翻成中文...覺得好作品因為翻譯而壞掉了
01/10 20:33, 11F

08/12 19:21, , 12F
不覺得這本書的翻譯不是 https://noxiv.com
08/12 19:21, 12F

09/14 13:33, , 13F
我好奇的是作者找那些資 https://daxiv.com
09/14 13:33, 13F

09/14 17:34, , 14F
我好奇的是作者找那些資 https://daxiv.com
09/14 17:34, 14F

09/14 20:10, , 15F
有些地方很充版面+1 https://daxiv.com
09/14 20:10, 15F
文章代碼(AID): #1EI0HB6w (book)
文章代碼(AID): #1EI0HB6w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