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如何拿捏研學的先後次序?

看板book作者 (Eous )時間13年前 (2011/03/13 22:06),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PTT815 (路過的)》之銘言: : 問大家一個問題,研究歷史、地理、性學、哲學有沒有先後次序的問題? : 我看學校的教科書向來都是一年級先學台灣、中國的歷史地理,然後再來才慢慢介紹到全 : 世界各地;若我倒著讀,純粹以自身的學習興趣為主,先看世界各地的歷史地理,最後才 : 看回中國和台灣,這樣會不會有什麼壞影響? 我想要先確認一件事情,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優缺點往往是並存,甚至一體兩面 個人的知識體系建構,也往往是受很多影響後,逐漸修改,逐漸完備的過程 以臺灣中學地理教育而言,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順序是有所改變,以下僅依記憶回答 在台灣本土化浪潮下,若以國中認識臺灣課本的出現視為指標, 在此之前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順序是什麼我不知道, 確定在此之後的順序為:臺灣-->中國-->世界,國中與高中地理順序皆如此 此一順序隱含的邏輯是學生應當先從自身鄉土開始學起,其後認識鄰近中國, 最後才是世界 這樣的順序與杜正勝先生提出的歷史教學應當是同心圓的概念差不多, 這樣的學習歷程一定是對的嗎?其實不然 最近一次高中課程變革,98年之後高中地理教學順序改為世界-->臺灣-->中國 隱含的邏輯已不同於之前,新課程編排的理念為: 先讓學生對世界有個認識,再從中去理解臺灣的定位,最後站在臺灣去看中國 不同於88課程的新順序編排,真的比較好嗎? 舉這兩次地理課程安排的差異,要說明一件事情, 任何一個邏輯順序都有要他要特定解決的目的,也有他的優缺點 從世界到臺灣,或從臺灣去看世界,都有好壞 前一篇提起歷史從世界史去看中國史或臺灣史,可以看出不同角度,這點我同意, 但這樣的邏輯方式絕對不是唯一的學習真理。 因為從臺灣史出發,可以更能立基於自身存在的本土,由此去看世界史, 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東西。 而我更想說的是,在學習的歷程上,不會只有走一遭,而是不斷來回辯證, 不斷修改的過程 今天我從臺灣到世界,下次我從世界回到臺灣,我對臺灣與世界的想法概念, 都隨著一次次不同的閱讀學習經驗而變動著。 而在知識概念、想法變動的過程中,個人的知識體系會逐漸完備 : 還有性學,如果之前完全沒有這學問的概念,就直接讀西蒙‧波娃的《第二性》,會不會 : 有什麼不良副作用或學習障礙? : 還有哲學,一樣事前沒有任何概念,就直接讀威爾.杜蘭的《西洋哲學故事》,會不會不 : 恰當? : 概論、導論、導言、簡介,意思究竟一不一樣? : 或有沒有仔細介紹研學先後次序這方面的書?希望是那種經典級,且有真材實料的大學問 : 家所寫,會使人忍不住一讀再讀,回味無窮的好書 我的閱讀經驗很少,只能舉閱讀我自己學門專門書籍來說, 同一本經典的書籍或文章,在不同時間閱讀,收穫是不同的 大學的時候初看可能有比較高的障礙,或者自以為看懂, 但之後接觸越多,再回過頭看這些書,能領略的層次也有所差異了, 也越能明白這本書在學術史上的定位,及其貢獻 總而言之,學習沒有一定的順序,凡事不要太僵硬:P 很多書籍,即使這次路過了,只要他重要,你有需要,將來有一日,還會再遇見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82.12

03/14 00:58, , 1F
同意這篇文章,也推同校
03/14 00:58, 1F

03/14 03:29, , 2F
推這篇
03/14 03:29, 2F
文章代碼(AID): #1DVCzyFt (book)
文章代碼(AID): #1DVCzyFt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