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跟全球化有關的書籍

看板book作者 (我的朋友馬基維利)時間18年前 (2006/02/27 19:19), 編輯推噓8(800)
留言8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 引述《ccccbong (23456789)》之銘言: : 希望看一些跟全球化有關的書籍 : 不分領域的 : 好比從經濟 政治 文化等各個角度切入的最好 : 有版友能推荐嗎 : 謝謝 (前面有版友說要推薦,藉這個標題回文) 認識全球化時,要先搞清楚,什麼是全球化?全球化等於自由市場經濟嗎? 資本主義是什麼?資本主義等於市場經濟嗎?(留意特定術語的意涵) 贊成全球化?為什麼贊成?反對?又如何反? 以下是一些我有讀過的 有效管理: 《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大塊文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oseph Stiglitz 結合理論與世界銀行副總裁的實務經驗 對於 IMF、World Bank、WTO 等國際經濟機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 是如何參雜意識形態的外衣、代表特定利益的政策,進行強烈的針砭 《當企業購併國家:全球資本主義與民主之死》(經濟新潮社)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Milton Friedman 在《資本主義與自由》反對政治與經濟二分 因為該預設導出一種思想:認為既可在維持政治民主的同時,又能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三十年後,Noreena Hertz 卻指證歷歷,說明(大財團的)經濟自由如何妨害政治民主 一般經濟分析很少討論政府應該做什麼(職能與責任),大多著重政府能夠做什麼 本書書名暗示政府"能夠"的選項在全球化浪潮如何一一被"take over" 《新競爭時代》(時報) 為避免搞混,有必要說明一下,市面上有兩本譯名相同的書, 時報版英文書名為 Reinventing the Bazzar(先覺版為 The Mind of the CEO) 作者 John McMillan 專長在賽局理論 曾在電磁頻譜執照拍賣會擔任聯邦通訊委員會的顧問 (可以從這裡推出作者對體制規則的看重) 對於市場機制的運作原理、基本利弊都談到了,算是較為公允的著作 如果要問經濟學入門,我也會推薦這本──因為用語夠簡單,而理論內涵又夠深刻 最近,對資本主義與全球化樂觀的學者 Francis Fukuyama 在《強國論》(時報)亦承認 落後國家的問題不在於政府太強,而是政府太弱,可一併參考體制設計的部分 反對: 《全球化: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連結雜誌社) 一本清新的小書,共分五章 Robert Went 跳脫兩種全球化的極端印象: 一是全球化為民族國家及工會所無法阻擋之潮流 一是全球化沒有新鮮處,經濟並不比過去 19 世紀末開放 作者並不空談抽象術語,而是放回歷史脈絡 以觀察到的統計數據及政經變化,採取第三種立場: 社經變遷是被誇大了,但這些變遷仍影響了人類日常生活的運作 對於批判的部分,約可說是前述第一、二本著作的精簡版 特別的是,關於社會的不公不義,一反有效管理派在體制內進行改良的主張 作者以馬克思經濟學家 Earnest Mandel 的長波理論為基礎 (經濟科班出身可能比較習慣"景氣循環") 說明再進步的改革,於資本主義進入衰退的長波時,都難逃重創的命運 譯者相當用心,還另開一篇附錄引介相關書籍和運動團體 替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讀者提供管道 《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以火攻火:為一個歐洲社會運動催生》(麥田) 依照 Pierre Bourdieu 的說明,新自由主義認為「經濟世界是純粹的和完美的世界, 它通過制裁或中介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展示自己的邏輯。 這種監護人理論純粹是一種數學上的虛構。它從一開始就建立在抽象的基礎上。 在狹隘的和嚴格的理性概念的名義下, 它把理性取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同構成它們的應用條件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混為一談。 正是這種瓦爾拉的「純粹理論」產生了經濟學科的種種缺陷。 它執著於自己所創造的武斷之對立,即經濟法則和社會法則之間的對立, 前者建立在競爭和效率的原則上,後者服從於正義原則的統治。」 (〈無止境剝削的烏托邦──新自由主義的本質〉,何增科譯) 其實就是 Stiglitz 批評的,運用數理來包裝意識形態的市場基本教義派 這兩本都是演講集 對於我這類圈外人來說,算是理解關於反全球化社運思想邏輯、如何組織動員的敲門磚 《虛幻曙光:資本市場全球化的危機》(時報) 這本書的作者 John Gray 非常有意思 他非常熟悉、也極為推崇自由市場思想 其著作《Hayek on Liberty》受到 Hayek 相當正面的評價 (奧地利學派主張經濟自由是出了名的,甚至比新古典經濟學更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Hayek 為該派代表人物之一) 後來卻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對自由市場的炮火攻擊異常猛烈 據本人自述,是由於右派思想已經變質為僵固又教條的意識形態 加上後冷戰時期震盪療法(對前共產國家進行立即而快速的民營化、解除市場管制、平衡 預算等經濟改革)失敗造成的震撼 可想而知,這本書會受到過去保守派朋友的大力批判… 不知如何歸類: 《全球經濟預言》(先覺) 推薦這本主要是針對目前有點紅的《世界是平的》 我在書店翻了一下,認為即使是主張自由貿易的經濟學家 恐怕也不會贊同 Thomas Friedman 的論點 作者 Paul Krugman 早在這本對競爭力、策略性貿易學派(在一個不完全競爭、存在報酬 遞增的世界裡,政府完全有可能藉著干預經濟來創造某產業比較利益的學說)的攻訐中 打破該書出現的一些基本謬誤 比如把國際經濟描述為輸贏拼生死的狀態 這種論述的危險,除了把現實視為零和遊戲以外 更可能催生排外、設置壁壘的輿論 (即使論者是站在贊成全球化的立場) 還有某國的工人搶了某國工人的飯碗的言論 在陣痛期內,失業固然為難以磨滅之傷 但分工精細的程度決定市場大小,反之亦然 新工作機會能隨著全球生產裝配線的擴大而被創造出來 加上一國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在地化有增強趨勢 也就是在產業結構中,服務業的非貿易財比重會大大超越製造業 而 Thomas Friedman 的搶飯碗邏輯,很容易被引誘到盧德主義者的陣營 (在工業革命時代,一群認為動力織布機會讓紡織工失業,所以四處破壞機器  試圖以暴力手段力挽狂瀾,搶救工人就業機會的人) 另外,把 Krugman《模糊的數學》(時報)對小布希減稅政策的批評 放在所謂全球化浪潮的脈絡下來閱讀,就顯得很好理解了 先這些吧~ ------------------------------------------------------------------------------ 推薦一本書不代表我完全贊同這本書的觀點(否則就精神分裂了) 閱讀是雙向的,讀者做的功課、思考判斷同樣重要 像《全球化:馬克思主義的觀點》p.50 有一段兩國相互交易木材的敘述 這指的就是新貿易理論"產業內貿易"現象 在傳統比較利益模型的世界裡,可不存在這種情況 又如 1980 年代政策向右轉的趨勢,是由一個重要的事件引發 即 1978 年加州的 13 號議案(Proposition 13) 該議案主張用減稅及刪減政府支出來限制政府的權力 此為公投的著名例子,本來是在對抗政府一沒錢就加稅的作風 想不到後來的發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50.120

02/28 00:47, , 1F
這篇不錯,但John Gray那本翻譯得不好
02/28 00:47, 1F

02/28 01:28, , 2F
寫得真好 獲益良多!:)
02/28 01:28, 2F

02/28 01:37, , 3F
推!
02/28 01:37, 3F

02/28 10:44, , 4F
推"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
02/28 10:44, 4F

02/28 12:32, , 5F
推~~
02/28 12:32, 5F

03/02 00:02, , 6F
推~~~
03/02 00:02, 6F

03/03 00:40, , 7F
再整理一下可以寫文獻分析了
03/03 00:40, 7F

03/14 01:17, , 8F
寫得真詳細~~好
03/14 01:17, 8F
文章代碼(AID): #140k0dVl (book)
文章代碼(AID): #140k0dVl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