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關於 ABS 簡介及討論

看板biker作者 (欲筆戰者 請先Q我)時間10年前 (2013/12/23 14:29), 編輯推噓43(430118)
留言161則, 3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首先先是ABS原理簡介======================================= 先從汽車講起, 因為機車牽扯到了"側面雷殘" 以及 "翹後輪翻車 這個額外的變因 首先大家應該都看過這個圖 http://wiki.8891.com.tw/uploads/201112/1324536111B7MhVJqk.jpg
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ABS運作原理, 簡單來說, 他是"煞車防鎖死系統" 目的是為了避免人緊張就將煞車完全踩死, 導致失去了導向的能力 而ABS系統要怎麼判斷鎖死了沒? 或是說, 此時是輪胎鎖死,或是車輛已停下?? 答案就是靠四輪轉動速差. 煞車時,前輪負擔重, 因此一般煞車系統都會將前煞分配較多 的煞車力量, 也因此前輪碟盤大於後輪碟盤. 然而實際操作,到底要鎖死前輪或後輪 就要看煞車力的分配, 如果配合的完美, 應該是四輪同時鎖死, 不過這個critical point 非常難抓, 所以通常都是某顆輪胎先鎖死, or前胎先鎖死, 接著ABS就介入運作 ABS利用的是"一旦判斷有輪胎鎖死,就立刻放鬆煞車壓力,當輪胎恢復轉動,再次回復煞車 而整體呈現的效果, 就是當輪胎一旦產生明顯打滑, ABS即介入. 而ABS一介入, 以微觀來看, 就是20~30Hz的點放煞車 (這點人體是完全無法達到的) ===============接下來 橡膠的摩擦力 vs 傳統的鋼體摩擦=================== 傳統摩擦力大家都懂, 根N成正比, 跟面積無關, 最大靜>動摩擦, 動摩擦係數恆定 橡膠摩擦其實不能以鋼體摩擦做討論.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接觸面積" 大家都知道 輪胎磨擦力 根接觸面積明顯相關, 所以03年才有BS大戰米其林的戲碼 此外 隨便找兩張摩擦曲線圖 如下 http://game.ceeger.com/Script/WheelFrictionCurve/WheelFrictionCurve.png
http://0rz.tw/2tICM http://0rz.tw/kYMEH 這三張圖, 除了"長相"跟我們傳統認識的鋼體摩擦力曲線不同以外, 最重要的是橫軸 已經不是傳統的 "施力" 而是 "打滑" 代表說, 當討輪胎的摩擦力, "打滑"已經是大家公認的操縱項, 而非傳統的"施力"了 因此講白點, 輪胎只要有加速度, 不論是加速還是減速, 就一定存在著打滑的發生 也就是說當輪胎有油門or煞車時, 就沒有"純滾動"這種東西 可先參考一下這則影片這個片段 裡面清楚顯示了加速時的輪速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0PUjEgDkKw#t=1381
===================ABS 何時介入??========================================== 既然剛剛提到了, 只要我們煞車or油門踩下去,輪胎就隨時都在打滑 那到底ABS, 或是那些循跡控制系統 (TC)是如何判定何時該介入呢?? 以上這兩者雖然作用起來細節差很多, 但是整體大觀念是一樣的, 以下簡介 前提: 輪胎配方, 地面顆粒, 車身重量等變因先固定, 單純討論輪胎磨擦力的部分 首先, 因為輪胎一施力就會打滑, 因此曲線的橫軸(打滑)近原點處也可視為"施力"的部分 我們可以先看上面第一張圖, 在發生比較大的打滑之前 (例如鎖死), 打滑量跟產生加速的力道是成正比的, 這部分跟傳統的鋼體還算類似 但是隨著打滑量上升, 帶來的力道有個上限值, 並且是一個較為模糊的區塊,非"一點" 一旦超過了這個區塊, 輪胎就會進入了所謂的"大打滑", 也就是通常輪胎鎖死的位置 而一旦鎖死發生, 此時不管方向盤怎麼打都沒有用了 另外第二個圖, 主要重點為, 一旦打滑(鎖死)發生, 越高的打滑量會帶來越低的摩擦力 不過因為這兩個實驗的細節可能不同, 因此我們暫時不討論明顯打滑的情況 因此, ABS系統的目的, 就是要避免你的輪胎進入到了關鍵點之後的位置. 所以在判斷打滑的發生, ABS廠商通常是抓一個平均值, 提供最安全的方式煞車 以大部分的輪胎的"安全"打滑量, 作為ABS介入的點, 而不是單純的"一打滑就介入" 此外ABS為 one for all 的system, 因此他不可能去追求圖中所示的最高點. 因為每顆輪胎的最高點所對應的打滑量(橫軸)都不同, 而ABS判斷介入就是以橫軸來判定 (不同輪胎,不同溫度, 不同地面, 乾地濕地, 畫出來的曲線都不盡相同) 舉例, 有的輪胎可能0.2的打滑量還沒到達高點, 但有的輪胎可能0.2已經在下滑段了 因此這就是我說, ABS系統不是那麼簡單 "打滑就啟動, 不打滑就關閉" 的原因 因為每顆輪胎理論上介入的打滑量都不同, 因此ABS只能抓一個最安全的介入點 讓你在煞車的時候能夠保有充足輪胎的安全滾動量, 以閃避危險 而不是單純追求"煞車效能的最大化" (加速度的最大化) (通常若在極限煞車過程中, 又加上了轉向 很有可能就趴擦了) ========================煞車怎麼運作的?===================================== 其實煞車講得很簡單, 但實際操作上,尤其是名詞上, 很容易搞混 首先, 我們手指按下總泵,壓力透過油管 (是否經過ABS調控) 接著到達卡鉗 卡鉗夾碟盤, 讓輪胎減速, 最後輪胎減速透過橡皮抓住地面減速 為了簡化這篇討論, 我們都假設從手指到輪框這一段, 都是可以達到我們想要的最大值 接下來把討論集中在ABS的修正 跟輪胎的打滑量討論就好 因此變因剩下三個 1. 我們手捏的力道 (最單純,only input) 2. 卡鉗夾的力道 (就是手捏力道多了ABS修正,也就是"輪框想做的事情") 3. 最後是車身得到的加速度, 也就是我們得到的成果, 牽扯了所有變因 (包含輪胎磨擦力ABS修正我們施加的力量打滑等等) 接下來再討論機車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 也就是翹屁股. 我們先回想一下, 其實翹屁股並不是理所當然發生, 不然為何所有的汽車都不會翹屁股? 原因是機車重心高, 因此有可能發生前輪煞車後產生的加速度過大使得車身前翻的現象 但這件事情要發生的前提是, 你輪胎的抓地力要夠大 (配方夠好+地面夠粗糙) 大到能夠產生足夠的加速度把機車屁股翹起來而前輪尚未撇掉 因此, 舉不舉頭, 根ABS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 有ABS的防翹屁股只是附加價值 騎你媽的石化胎在光滑的人行道,不管你怎麼捏你的前煞, 你都不可能翹屁股只會打滑 因此, 機車想要不翹屁股,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雙載. 因為質心往後移,可承受的加速度增加 所以回來說汽車為何不翹屁股. 因為汽車重心很低, 因此加速度無法達到翹屁的程度, 輪胎就打滑了. 因此汽車翹不了屁股. 反之機車重心高, 才多了翹屁股這個特殊點. ===>ABS並不是為了抑制翹屁股而設計, 他是針對打滑設計<=== 一般原廠機車設計的原廠胎, 通常前輪煞車太用力會發生的都是打滑而非翹屁股 這算是原廠的安全設計, 寧可你雷殘也不要你前滾翻. 然而改裝輪胎就不一樣了 改裝胎為了競技而生, 因此煞車能產生的最大磨擦力往往大於翹屁所需要的加速 所以我們才會常說, 沒有需求就不要整天把熱熔胎當神來拜, 騎市區完全沒有差異不說 遇到緊急情況沒受過訓練的人反而更危險 緊張煞車捏死GG (還不談過快的磨耗..) 因此本篇討論一樣, 先暫時簡化成不會翹頭的情況, 我們單純討論前輪打滑就好 也就是當作大家的機車重心都夠低 還沒有翹屁股前輪就先打滑了 ==============為何賽車手普遍不採用ABS呢?============================ 我們先撇開一些很有錢很有錢的賽事, 反正那些賽事通常也禁用ABS 如F1一天到晚在鎖死前輪產生flat spot, 代表他們的車輛是沒有裝ABS的 但似乎規則禁止 另外像WRC, 前面有人提到是為了鎖死後輪 (但我記得他們是手煞車獨立控制後輪煞車) 我們講的是一般的業餘賽車, 在tarmac路面的正常情況, 賽車手幾乎都不用ABS的原因 賽車手所追求的是, 最大的煞車力道, 也就是上圖所示的"最高區域" 判斷這個點, 只能從經驗, 身體感覺, 以及車輛給你的回饋去感受. 以Moto GP來說事情稍微簡化, 他們就是煞到後輪微微離地就好, 此時輪胎抓地餘裕還很多 因此他們可以帶重煞入彎, 後輪騰空直接撇到外側後滑胎入彎 這一切都受惠於光頭胎強大的抓地力. 因此我們先撇開這種怪物胎不談XD 正常一點的輪胎, 以我之前的經驗, 直線煞車是可以煞到後輪微微離地 但是入彎時煞車力道一定要減弱, 並且還可以感受到前輪是在"邊滾邊滑"的狀態行進 這也是上一篇在講的, 身體是可以"感受"到前輪抓地極限 雖然滑動的量很少 但感覺的到 因此對我來說, 我可以明確的講, 我能夠抓到我這台車的煞車極限. 在這裡我順便談 我之前用ABS紅牌 測試煞車的感覺 我大約時速60只捏前煞, 我總泵施力是漸進的增加, 然而車身給我的回饋卻是 先隨著我出力增加而增加 接著突然降低到一個穩定直 (也就是ABS切入的點) 但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 ABS切入的時機, 我還沒有要翹屁, 前輪也離打滑有一段安全距離 因為我平常經常使用無ABS的機車在重煞車, 所以我可以感受到何時要翹頭,何時要撇輪. 這其實不是ABS不夠好, 這反而是ABS最重要的安全設計. 回到我最先說的 ABS是安全裝置, 是 "防鎖死系統" 並不是 "防打滑系統" 更不是 "最佳煞車追求系統" 因此他切入的點就像我說的, 是在曲線圖離critical area還有一段距離就會先行切入 切入後讓你輪胎能繼續轉動且保留相當的摩擦力餘裕以閃避危險 (參考文章開頭的廣告) 但對於賽車手而言, 這樣的特性反而會加長煞車的距離並且增加煞車的不確定性. =====================結論, ABS是好物嗎?================================== 以上談了那麼多關於ABS的設計特色以後 並且點明了ABS不是追求煞車極致的系統之後 想問我關於ABS到底是不是個好東西的心得, 我的答案如下 >>>>>>>ABS 很重要!!!是超級好物!!!!!<<<<<<<<<< 如果可以, 還是買有ABS的機車吧!!! 不過這邊要觀念釐清, ABS不是讓你在山路跑更快, 雨天跑更快, 甚至是彎道煞車用的 入彎煞車, 山路速度甚至雨天的操駕, 完全取決於賽車手的能力 然後摔不摔車, 取決於你的腦袋!! 他媽的 白癡阿 山路騎快幹嘛啦?? 騎卡慢ㄟ啦!!!!!!!!! 你又不是賽車手, 山路又不是賽道, 下了雨你也不是用雨胎在比賽 慢慢騎會死喔 不要一天到晚想殺灣 真的想殺去賽車場!!! 我現在北宜騎的多悠哉阿XD ABS最大的優點是在突發狀況緊急煞車時, 大多數的人都會緊張所以全力的捏總泵 ABS保護車輛(尤其前輪)不要鎖死 (不要產生過大打滑量) 這大概僅限於直線乾濕地而已 (雨天灣中亂捏煞車, 即使有ABS也救不了你orz) 我幾乎可以確定, 對賽車手而言,一台熟悉的車輛, 裝了一台道路設定的ABS系統 煞車距離, 絕對是沒有ABS會比有ABS的短, 當然雨天可能會非常接近甚至反超 但晴天絕對是沒有ABS的煞車距離更短. ABS目的在安全操控而非極限煞車 至於有人問雨天煞灣怎麼煞車才不會摔, 我只能說摔了活該 ( ′-`)y-~ no comment 關於我本人, 如果是平日通勤車, 我也非常希望我的車上能夠有ABS系統 因為這種東西, 平常用不到沒感覺沒差, 但緊急的時候我也不敢保證我會不會捏過頭 畢竟賽車場所有的煞車點都是能夠預期的, 因此我有足夠的精力去抓最大煞車 但路上緊急情況, 我可能無法分神去抓取最大的煞車, 因此雖然我用無ABS的設定, 在全力專注時可以得到比ABS更短的煞車距離 但在路上的突發緊急情況, 我仍然選擇讓ABS來保護我的操控性 ==================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以上所有的討論, 都是建立在我能夠感受到前輪抓地極限以及即將翹屁股的前提下 但路上99%的人, 尤其在緊急情況下, 是完全不具備有"探索前輪抓地極限"的能力的 雖然我是賽車菜鳥, 但我在賽車場應該也花了超過2000km的練習, 才逐步找到這種感覺 但即使我, 也覺得遇到路上的緊急情況, 我沒有把握我能夠掌握到煞車極限 因此, 對於平日通勤車輛, 我絕對是強力推薦ABS的車款, 包含我自己的車!!! ===================最後閒聊一下其他======================================== 前面文章有提到, ABS是判斷前後輪的轉動速度差, 一旦速差達到了某個絕對值就介入 有些人可能還是很難想像, 這邊貼一個前面貼過的影片給大家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0PUjEgDkKw#t=1381
影片細節可跳過,重點看那個圖,再加速時前後輪是有速差的,代表輪胎其實一直有在打滑 那麼可以很輕鬆想見的是, 不同的輪胎, 可以容忍的打滑量一定不同. 因此ABS理論上可以針對每一條輪胎去做設定, 甚至是輪胎溫度不同做更精準的設定 如果能這樣設定, 那這套ABS系統 也是可以運用在賽車上, 而且得到的效果很有機會超過 人體煞車所得到的效果. 但話說回來, 一般車隊沒有這樣的經費研發, 有經費的賽事大概都禁用ABS... XDDDD 再加上賽車手其實都蠻能掌握輪胎的極限, 所以ABS在賽車界 普片是不被採用的 ===================補充==================== 嘖嘖 有人還是堅持覺得ABS是最佳煞車的解答 仍然無法理解我說了一大堆的理論 還說我是"感覺派" 用感覺打了一堆文章而且還 "欠缺說服力" 他難道看不出來我打出來的東西都是有根據的嗎XDDDD 那我就一次打臉打完吧 http://www.drivingfast.net/car-control/braking.htm http://0rz.tw/viYG6 看清楚, 最短煞車距離的是甚麼??? 裡面也清楚的說了ABS的目的 之所以我推崇ABS因為, 有本事做threshold braking的人太少了 除非你真的去賽車場玩個幾千公里, 否則一般人都會直接跳到鎖死的狀態 ABS安全在於, 他是前三種情況唯一一個能夠有良好導向能力的狀態 threshold braking幾乎沒有轉向能力, 鎖死就不講了 ps, 圖中第四個狀態就是之前有人自創的 "人肉ABS" 作者直接說 "我們就不討論了" (全文完) (應該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0.129.206

12/23 14:31, , 1F
先推
12/23 14:31, 1F

12/23 14:36, , 2F
也不是戰啦,是討論~
12/23 14:36, 2F

12/23 14:37, , 3F
12/23 14:37, 3F

12/23 14:46, , 4F
對阿是討論沒錯XD 改一下
12/23 14:46, 4F

12/23 14:53, , 5F
一般認為是接近剛體的金屬 摩擦係數也會隨壓力改變
12/23 14:53, 5F

12/23 15:18, , 6F
傳統鋼體跟正向力成正比因為, 相同力面積大壓力小
12/23 15:18, 6F

12/23 15:19, , 7F
摩擦係數改變? 指的是滑動嗎? 滑動就麻煩了 很多變因
12/23 15:19, 7F

12/23 15:23, , 8F
反正機車車重固定的, 先暫時撇開胎壓(面積)正向力吧
12/23 15:23, 8F

12/23 15:24, , 9F
想問一下滑動比是怎麼定義的?
12/23 15:24, 9F

12/23 15:25, , 10F
專業推
12/23 15:25, 10F

12/23 15:29, , 11F
回寶馬: 我猜是1=鎖死吧XD 因為這兩張圖都是以輪胎
12/23 15:29, 11F

12/23 15:29, , 12F
為主的研究
12/23 15:29, 12F

12/23 15:45, , 13F
恩恩過幾天比較閒再來找資料XD 還是推一下!
12/23 15:45, 13F

12/23 17:02, , 14F
戰意 濃 純 香 ~~~哞 我家也有ㄧ頭
12/23 17:02, 14F

12/23 17:06, , 15F
樓上, 哪來的戰意?? 這怎麼看都是心得文吧XD
12/23 17:06, 15F

12/23 17:21, , 16F
原Po台大持久手肘哥
12/23 17:21, 16F

12/23 17:21, , 17F
ABS在道路真的很重要,因為無法預測突發狀況跟路面狀況
12/23 17:21, 17F

12/23 17:22, , 18F
應該不是"前後"輪速差吧 是車速跟輪速的差別?
12/23 17:22, 18F
請問你ABS電腦要如何判定車速?

12/23 17:23, , 19F
即使是賽車手,遇到警急狀況重煞時碾到水溝蓋也很容易噴XD
12/23 17:23, 19F

12/23 17:28, , 20F
電腦不會連結到儀表版嗎? 不就有車速了
12/23 17:28, 20F

12/23 17:28, , 21F
看過很多種說法 其實也不太確定到底是哪種
12/23 17:28, 21F

12/23 17:28, , 22F
或是汽車機車有沒有差別
12/23 17:28, 22F

12/23 17:29, , 23F
儀錶板的車速是怎麼來的XDDDDDDD
12/23 17:29, 23F

12/23 17:30, , 24F
不一定是吃ABS盤的訊號吧
12/23 17:30, 24F

12/23 17:31, , 25F
車速不也是從前輪的轉動速度來的嗎...為啥還分車速輪速??
12/23 17:31, 25F
沒想到這也要另起討論orz... 行車電腦無法自行判斷車速啦.... 我們的儀表板也是吃前輪的訊號阿 一天到晚有人在斷的 "時速線" 就是連結前輪到儀表的線啦 此外ABS跟儀表速度是兩套分開的系統, ABS通常用光柵, 儀表常用機械齒輪 所以ABS只能吃前後輪的訊號檢查是否有速差來判斷打滑的程度 電腦本身不會判斷車速

12/23 17:31, , 26F
測輪胎轉速跟車速哪個比較簡單又準確?用一下大腦吧
12/23 17:31, 26F

12/23 17:32, , 27F
各位好兇 阿不就好棒棒
12/23 17:32, 27F

12/23 17:38, , 28F
關於汽機車ABS,都是監控所有輪胎的轉動,當煞車出現
12/23 17:38, 28F

12/23 17:39, , 29F
速差時就介入控制. 而有些高級汽車還會選擇性介入
12/23 17:39, 29F

12/23 17:39, , 30F
例如監控到左前輪打滑, ABS就讀力介入左前輪煞車這樣
12/23 17:39, 30F

12/23 17:42, , 31F
某樓真的是見笑轉生氣,有夠難看XD
12/23 17:42, 31F

12/23 17:43, , 32F
原PO無視我那句吧~跟本文討論ABS做動根本沒關係XD
12/23 17:43, 32F

12/23 17:44, , 33F
前後輪轉動的速差來判斷打滑程度這我倒是知道
12/23 17:44, 33F

12/23 17:45, , 34F
如果說我文內有提到輪框的部分,我應該是在閃躲"打滑"
12/23 17:45, 34F

12/23 17:46, , 35F
這塊, 單純想強調"卡鉗輸出多少力量給輪胎"
12/23 17:46, 35F

12/23 17:46, , 36F
因為卡鉗想給100,但輪胎90就打滑, 此時你還是只能得
12/23 17:46, 36F

12/23 17:46, , 37F
到90的煞車力道
12/23 17:46, 37F
還有 85 則推文
還有 6 段內文
12/25 00:42, , 123F
的內容相去甚遠....
12/25 00:42, 123F

12/25 00:46, , 124F
那建議你買張機票飛到羽田機場再轉新幹線到那須鹽原站下
12/25 00:46, 124F

12/25 00:46, , 125F
車 記得要提前一個月預約:)
12/25 00:46, 125F

12/25 00:46, , 126F
那裡給你的資訊是最正確的
12/25 00:46, 126F
如果大大是從那邊得到了以上的資訊, 那當然您說的就是最正確的, 也希望您不吝分享! ※ 編輯: maxlovesviva 來自: 111.240.155.67 (12/25 01:43)

12/25 04:46, , 127F
12/25 04:46, 127F

12/25 18:55, , 128F
我記得ABS負責感測速度的儀器有兩個,一個在碟盤,負責
12/25 18:55, 128F

12/25 18:55, , 129F
感應車輪是否打滑,另外一個則是獨立出來,負責感測真實
12/25 18:55, 129F

12/25 18:57, , 130F
速度,C大所指的應該是單一輪子感測器掛掉,另外一個輪
12/25 18:57, 130F

12/25 18:57, , 131F
胎沒有
12/25 18:57, 131F

12/25 19:07, , 132F
獨立出來的感測器,我記得有一個是放在引擎裡,負責測轉
12/25 19:07, 132F

12/25 19:08, , 133F
速,再藉由凸輪軸轉速去比對車輪的轉速,就可以知道是否
12/25 19:08, 133F

12/25 19:09, , 134F
打滑
12/25 19:09, 134F

12/25 19:12, , 135F
而ABS跟ESP的最大差別應該是作用的時間點不同,一個是你
12/25 19:12, 135F

12/25 19:12, , 136F
踩煞車把車輪鎖死才作動,一個是車輪打滑就作動
12/25 19:12, 136F

12/25 19:13, , 137F
抱歉打錯,不是ESP,是TCS
12/25 19:13, 137F

12/25 19:16, , 138F
另外,滑動比應該指的是柏松比(Poisson's ratio)吧
12/25 19:16, 138F

12/25 21:37, , 139F
好文~
12/25 21:37, 139F

12/25 22:50, , 140F
車輪轉速跟引擎轉速 好像也不是測打滑耶... 嚴格說是
12/25 22:50, 140F

12/25 22:50, , 141F
加速減速時, 測兩輪速差, 可以回推出真實速度
12/25 22:50, 141F

12/25 22:50, , 142F
ps,兩輪其實都在打滑, 因此可以先判定加速or減速
12/25 22:50, 142F

12/25 22:51, , 143F
再來判定打滑的"方向" 進而反推出兩輪分別打滑量最後
12/25 22:51, 143F

12/25 22:51, , 144F
回推出真實速度. I大想說的公式應該是這個. 但這個
12/25 22:51, 144F

12/25 22:52, , 145F
也是要靠兩輪的輪速再去反推回真實速度. 另外TC其實
12/25 22:52, 145F

12/25 22:52, , 146F
也是一樣測打滑,只是一個是因煞車產生的打滑(前輪多)
12/25 22:52, 146F

12/25 22:52, , 147F
一個是油門產生的打滑(後輪多). 依樣都是要同時偵測
12/25 22:52, 147F

12/25 22:53, , 148F
前後輪的轉速差 (經過運算回推) 才決定是否介入
12/25 22:53, 148F

12/26 00:03, , 149F
柏松比跟滑差是不同的東西 柏松比是有關壓力造成的變形
12/26 00:03, 149F

12/26 00:06, , 150F
例如你對一顆籃球垂直向下壓,他會扁掉
12/26 00:06, 150F

12/26 00:07, , 151F
橫向增加的應變量/垂直受力方向的應變量=柏松比
12/26 00:07, 151F

12/26 00:08, , 152F
P.S 應變=長度變化/總長度
12/26 00:08, 152F

12/26 00:14, , 153F
另外車子有變速系統,引擎轉速與車輪轉速比例會一直變化
12/26 00:14, 153F

12/26 00:15, , 154F
引擎轉速對ABS系統的判定沒什麼幫助 相關性太低了
12/26 00:15, 154F

12/26 00:16, , 155F
偵測速度的sensor是兩個沒錯 但一個在前輪一個在後輪
12/26 00:16, 155F

12/26 00:18, , 156F
還有循跡是車輪"空轉"時作動 打滑≠空轉
12/26 00:18, 156F

12/26 00:20, , 157F
例如橫向打滑只有循跡無法修正 那是ESP的功能
12/26 00:20, 157F

12/26 01:23, , 158F
TC是抓行進方向的過量打滑吧? 空轉都算LC了XD
12/26 01:23, 158F

12/26 09:29, , 159F
蒲松比、楊式係數 一夥的
12/26 09:29, 159F

12/26 09:35, , 160F
上BOSCH官網可以看到他們產品線的敘述 入門的ABS light
12/26 09:35, 160F

12/26 09:37, , 161F
就只能控制前輪煞車 (要是有電控邏輯圖就不用猜半天了)
12/26 09:37, 161F
文章代碼(AID): #1IjzXE7v (b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