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單車新手的幾個問題

看板bicycle作者 (HCL)時間11年前 (2013/06/10 16:07), 編輯推噓1(103)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diaogar (在沿海地帶放置消波塊)》之銘言: : 各位前輩好, : 小弟騎單車時間大約有數年了,不過都是玩票性質,這幾個月的假日開始會固定在北市 : 河濱自行車道的線路出沒。目前的車子是家裡的捷安特DS 821,有點想再買台好一點的 : 車子,想請教: : Q1.爬文說這種雙避震的車加上巧克力胎騎起來沒效率,登山車是否適合我? : 又看到有所謂"前叉鎖定"這樣的功能好處何在?什麼路況會需要這種功能? 巧克力胎的優點在於無鋪裝路面的表現,例如:泥巴路、碎石路等等 而功能"良好的"雙避震最大優點在於: 在顛簸的路況下增加輪胎與地面接觸時間,提供更好的操控能力。 多數低價的避震系統在功能正常時確實能提供更舒適的路感(一般道路) 但是因為每次踩踏的力道施加於車架上的方向,和避震器吸收震動的方向相近, 所以力量會被吸收掉。避震效果如何? 我自己測試的結果是,確實有效果,但是我覺得必要性不大, 大部分能碎掉的部分藉由身體的一些動作可以處理掉。 因為避震設計的存在,會使得車架重量與成本會有所增加,有沒有必要就看個人了 前叉可鎖死的部分,可以減少在爬坡抽車、用力踩踏時造成的不必要的力量流失。 如果下坡或是路況較差的路段,也可以解除鎖定。 如果只是河濱的話其實有沒有避震應該都可以應付,騎乘感覺卻會有所差異。 可以去租"有避震"與"沒避震"的車實際騎騎看,只要喜歡就可以了 : Q2.關於剎車:碟煞款的車和傳統V型剎車有何差異?似乎又分機械式與油壓式, : 是否和機車一樣,碟煞優於其他方式的剎車? 碟煞與V夾各有優缺點, 是否碟煞優於其他的煞車,看評價的方式吧! 若是以"煞車性能在不同操作條件下的一致性"而言 碟煞很好,無論下雨天或是好天氣表現差異不會太大。 V夾由於是夾框,只要有砂土之類的東西弄髒,制動力會有所下降。 晴天與雨天差異很大,同時因為煞車磨的是框,框因此也是消耗品。 比較宜下消耗品: 油碟:來令、油、碟盤 機械碟:來令、管線、碟盤 V夾:煞車皮、線、框(換框要重新編輪,與直接換輪差不了太多) 這樣看起來碟煞是比較好的!BUT~ 對,沒錯,凡事都有大大的BUT 實際上的狀況是比較接近這樣的: 有些油壓碟煞很喜歡噴汁,又有些機械碟煞的手感很差有的沒的問題 因此有此一說:要用碟煞請直上油碟 (機械碟無法提供碟煞的爽度?) V夾在調整與維護比較適合DIY,而且通常會比較便宜。 且碟煞對於騎乘有點多餘,V夾的制動力足以前翻了,就算碟煞更大也沒用XD 所以基本上我是認為V夾比較好調整,維護起來也比較容易。 : Q3.關於極速:我目前這台車用手機GPS測量,大約三十多,是否和21段變速有關? 在無風的平路上,以同樣的功率輸出,阻力越多的就越慢,很直觀,對吧? 所以幾速與多快沒有這麼直接的關聯性,只要檔位適合適的都可以幫助騎士提速 只是一般而言越高級的車會配越高級的變速, 會配11速系統的多半是價格六位數的高級超輕車款,所以有沒有關呢?(XD) 而阻力哪裡來? 空氣阻力、滾動阻力都是阻力來源,而力量在傳輸上的喪失也是限制的因素。 能更好的克服這些問題,就能在相同功率下騎得越快。 : Q4.關於車架尺寸:我身高173體重70,不曉得適合幾吋的車架? 以登山車的尺寸而言大約是17"附近的車架, 去店裡實際跨跨看,以不會阿魯巴為重要考量~ 太小太大都不利於操控,實際騎過比較準。 : Q5.關於收納:希望可以有收納空間放微單眼相機(SONY NEX) 我不太建議使用裝置在把手上的儲放裝置,會一定程度的影響控靈敏度。 不過求方便的話這部分可以去找一些相機包,或是蛋蛋包之類的~ 另外也可以考慮背背包,不過使用起來都不太方便XD : 不曉得各位前輩有沒有車款的建議? : 謝謝~~ 車款的部分,如果維持在騎乘濱公園的話,基本上大多車子都可以應付的~ 原先的車子整理一下,換個窄一點的胎應該也是很好騎的! 若是有想去郊區的一些山路,基本上還是辦得到的,但是會比運動用的車款累。 可以考慮萬元以上的一些運動用車款,如Giant的Escape、ATX等等 參考看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108

06/10 16:13, , 1F
補充 V煞比碟煞輕!
06/10 16:13, 1F

06/10 16:14, , 2F
XD
06/10 16:14, 2F
※ 編輯: peter1212 來自: 140.112.25.108 (06/10 16:17)

06/10 16:36, , 3F
專業推
06/10 16:36, 3F

06/10 16:39, , 4F
謝謝建議
06/10 16:39, 4F
文章代碼(AID): #1HjObFaQ (bicycle)
文章代碼(AID): #1HjObFaQ (bi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