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 一切都可以從哲學出發

看板ask-why作者 (吹笛牧童)時間14年前 (2010/04/11 22:33), 編輯推噓5(5024)
留言29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忘了是不是在這板 有人問到哲學的用處 我們知道,所有科系唸到博士,都扯上了哲學 其實我們也該知道,是先有學問,後有學歷 如果今天沒有這種學制,有學問的人無法經由學歷系統認證,取得博士學位 那並不代表就沒了學問 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有人在中間劃起一條鴻溝 說它們有極大的不同 更有甚者,人文學者會在課堂上嘲笑 說自然科學研究者是有標準答案的,但人生經常沒有標準答案 這條鴻溝如果成為成見 又何嘗不是人文學者在死背一個答案:自然科學學者心中'一定'有標準答案 有不少人會把測不準原理導入,說其實自然科學裏也有不確定性 但無論如何,符號語言的不同已經冷冰冰了 不過我要說,在哲學的基礎下,我也可以認為這兩者中間沒有鴻溝 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有一個蘋果,在你看著它時它是蘋果,當你不看它時它不是蘋果(可能變隻貓) 那麼它是什麼?而你又如何去知道它是什麼? 矛盾處就在既然我看它時它就變成蘋果 那我永遠不會知道答案;或者我要請別人幫我看... 這個問題,人文學者會去思考,去辯論 但其實自然科學學者也在思考 儀表學就是這樣的一門課 比方說: 如果有一個電路,當你不量測它時,它是 5V 當你量測它時,它是 4V 也因此你的儀表只能讀到 4V 你如何知道它原來其實是 5V? 如果有一個系統,當你不量測它時,它的溫度是 50度C 但當你量測它時,它是 48度C,因為你的溫度計會引起它降溫 那你如何知道它原來是 50度C? 看,同樣的思維,一直充斥著 所以其實哲學是一切的根本 而測量時的擾動破壞了被測者的原狀態 這是測不準原理沒錯 只是就有人愛死背,指責某些研究領域的人如何如何 說真的,久沒溝通,沒交換字眼,再加上老是要辯倒對方的心態 要這樣幹,那什麼時候會輪到自己大方,欣賞別人? XD 除了這個地方哲學有沒有用? 有..只是我沒看到,舉例能力不好 但經常都有.. ;; 我們講回歐姆定律,什麼是電阻 V = IR, R = V / I 很簡單的你給我施加電壓,我的材料內部就會流過電流 把電壓除電流就是電阻值 但也許有一種狀況,你不管給我壓加多大電壓,我都流過一樣的電流 我們常用水管為例,這例子不錯 同樣粗細的水管當你用更大的水壓,就會有更大的水流 但水流會有個飽合值 當到達飽和值後,更大的水壓並不會有更大的水流 因為截面積已經固定,更大的水流代表要有更大的流速 但水流流速是有極限的 再怎麼說,不可能超越光速吧!! 當然光速太扯了,總之有個極限 不過回到電子學,電流在導體內部的流速,其極限就是光速沒錯 (其實我記得是用電子速來推導,不過算了,因為電子有夠慢的 電流速比較快到我們認知的極限 XD ,偷個懶) 當到達極限時你再加大電壓,你期待什麼? 電流流速難不成還可以兩倍,三倍光速不斷升上去? 於是我們如果繪製 V-I 曲線 可以發現在流速飽和之前,它大致上是直線,斜率我們稱為電阻 (又或者電導,看你製圖以何者為分母) 但飽和之後 V 不斷上升,I 不變 有人把這稱為半導體,有人說這叫限流器 但如果你不去看內部微觀現象,你要怎麼解釋'電阻值變化'的事實? 電阻值固定,似乎可以稱為'某一材質就會有的參數值' 但當飽和發生時,材質並沒有變化,電阻值卻變動了 (有人曾對我說,談何謂電阻只要談材料,連電子漂移率都不用談 這話說得太武斷;理科有趣的是可以用很多不同角度去檢視答案 就好像我們觀察一個物體,只用一個角度,建立的感覺不夠立體 多角度確認會幫助你了解更多;但每個角度都能絲絲入扣互不矛盾! 一個發問者要從多少角度發問是他的自由,我們不必替他劃線 而且他了解得愈多,才有能力問愈多 他問得少,提早滿足,不代表那樣的問題不存在 很有可能只是被整理得很有系統的答案唬住了 我寧可說都對,而不會說別人的絕對不對 要不然我怎麼對得起用不同角度觀測並且導出的公式?) 所以電阻值其實是我們創造出來的觀測項目罷了 我們再舉集膚效應為例 如果電線的截面裏,有 3/4 的空間不流過電流 只剩下 1/4 的截面流過 那麼相同電壓時的電流就只剩 1/4 ; I' = 1/4*I R' = V / I' = V / (1/4*I) = 4 VI = 4R 也就是電阻值上升四倍! 材料變了嗎?沒變 你其實還是可以跟我說電阻值沒變,但只有 1/4 的截面在有效運作 但你也可以跟我說電阻值上升四倍 都對,就看你用什麼字眼來溝通,表達清楚就好 但溝通的字眼要一致,因為我們要導入數學符號做運算 字眼不統一,符號運算的結果就沒有意義 如果想要擺進電路,而不想詳細描述電線內部發生什麼細節的話 這節電路的電阻上升為4倍,會是個很方便的近似描述 每一個物理量,其實都可以這樣去計較,這樣去檢視 因此在拿著公式使用之前 其實還要看一下,這個公式是希望被怎樣的運用 公式本身沒錯,是運用的方式有可能出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2.105.131.88 ※ 編輯: HuangJC 來自: 60.251.197.63 (04/12 11:41)

04/12 22:21, , 1F
那我也要問一個問題:請問「科學」和「技術」有沒有本質上
04/12 22:21, 1F

04/12 22:21, , 2F
的不同?
04/12 22:21, 2F

04/12 23:13, , 3F
你能不能把這個問句,用一兩段來詳述,我不是很清楚你的字眼
04/12 23:13, 3F

04/13 01:58, , 4F
完全不同 在有科學幾百年前 早就有各式各樣的技術了
04/13 01:58, 4F

04/13 02:00, , 5F
製石器 用火 煉銅 冶鐵 建築 農耕 紡織 文學 美術
04/13 02:00, 5F

04/13 02:01, , 6F
算術 占卜 戰爭 百業百工無一不是技術
04/13 02:01, 6F

04/13 02:03, , 7F
了解有限就坦承並去學 而不要怪別人問句太短
04/13 02:03, 7F
你都是對的啊 連我請教別人,都被你說成我在怪別人 一句話,就可以把我的語氣反轉一百八十度 你對我了解很多?這次怎麼不'闕如'了? 順便說一下,我很樂意承認我當初對你有些誤解 我沒看懂你很不客氣 我以為你的句子還可以用善意解釋 也以為你引經據典的目的,是對我有期望 壓根兒看不出原來你用字的本意就不客氣 與其說這是我語言能力不足 不如說,一開始我對你有些客氣的幻想 不過你這人不值得 ※ 編輯: HuangJC 來自: 112.105.131.88 (04/13 03:04)

04/13 03:26, , 8F
對你在想什麼完全沒興趣 單純回應表面看得見的行為
04/13 03:26, 8F

04/13 03:27, , 9F
不懂就說不懂 推那一行文叫別人短話長說很多餘
04/13 03:27, 9F

04/13 03:28, , 10F
你根本和我在吵架,你對我沒興趣,就可以不了解..
04/13 03:28, 10F

04/13 03:29, , 11F
而我對你不了解的話,卻能讓你批評..
04/13 03:29, 11F

04/13 03:29, , 12F
其實,沒興趣你就別來推我文,井水不犯河水,別口惡體正直
04/13 03:29, 12F

04/13 03:30, , 13F
要不要我也說:我這人對事不對人. 自吹自擂一番啊~
04/13 03:30, 13F

04/13 03:39, , 14F
我回答一樓問題 就只好在這推文啊 不然你以為我想喔
04/13 03:39, 14F

04/13 03:40, , 15F
自以為別人閒閒沒事喜歡特地浪費時間對牛彈琴鬥嘴
04/13 03:40, 15F

04/13 05:08, , 16F
"怪別人問句太短" , 我想真的是Bamboo理解有誤,
04/13 05:08, 16F

04/13 05:08, , 17F
我怎麼看都不覺得原PO有這個意思..
04/13 05:08, 17F

04/13 09:32, , 18F
PrinceBamboo也太逗了。明明那句只是不懂人家在問什麼,這樣也
04/13 09:32, 18F

04/13 09:33, , 19F
可以連結到不夠虛心求教,你是跟原PO有恩怨嗎XD
04/13 09:33, 19F

04/13 09:37, , 20F
私怨~
04/13 09:37, 20F

04/13 10:21, , 21F
那應該私了~
04/13 10:21, 21F

04/13 14:06, , 22F
沒什麼私怨 不懂可以閉嘴 每次都嘴砲扯一堆有夠討厭
04/13 14:06, 22F

04/13 14:29, , 23F
(蓋章) 還是私怨
04/13 14:29, 23F

04/13 14:35, , 24F
屁 就事論事 是被原po修文回覆扭曲成看似有怨的假象
04/13 14:35, 24F

04/13 14:38, , 25F
請循其本 回歸一二樓的問題來討論
04/13 14:38, 25F

04/13 15:11, , 26F
傲驕
04/13 15:11, 26F

04/14 07:21, , 27F
( 才..才不是什麼私怨呢,討厭)
04/14 07:21, 27F

04/14 12:43, , 28F
每個人對字彙的解釋本會有所出入,不認為原po的疑問有何不妥
04/14 12:43, 28F

04/15 23:07, , 29F
這個例子只是部分,不能涵括大部分
04/15 23:07, 29F
文章代碼(AID): #1BmTsjs3 (ask-why)
文章代碼(AID): #1BmTsjs3 (ask-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