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關於川中島合戰的諸問題

看板WarringState作者 (蒸魚君)時間21年前 (2003/02/05 10:5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pleiade (六翼天使)》之銘言: :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 當時的日本可不像現代,只要帶著一筆現金走一趟書店, : 就可以搬回「廣辭苑」、「大詞林」用。 : 對武將而言,他們只能確定「這東西聽起來是這個音」, : 但是不見得能確定「漢字長這個德行」; : 不確定漢字長什麼樣子,還可以「當て字」的亂寫(美其名曰「通借」), : 不過最致命的情況叫做「寫錯字」:書讀得太少,耳朵又不是很好, : 加上當時方言的發音與現代日語不同,後果當然就是滿紙亂七八糟、豈有此理。 : 滿紙通借也就算了,隔幾行就有錯字、方言也就算了, : 萬一很不幸的,這位武將的字還挺「龍飛鳳舞」、 : 看來像是被小狗啃過一樣的「工整」時, :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笑話,這是真的:數年前在下曾經親眼看過信長的信件, : 隔著一個玻璃展示櫃,當時在下只看得懂兩個字:「信長」......) : 現代研究者恐怕會看到口吐白沫、有股想砍死他的衝動...... 這個我就很佩服這些替原始文書紀錄進行活字化與校訂工作的專門員, 沒有他們,今天就沒辦法看到一本本字體工整的活字本。 況且有很多字跡模糊、字被蟲蛀、部分字暸草到連進行活字化的學者也無法辨認。 有些殘缺不全的文書更是頭大,內容已被截頭去尾,中間再被蟲兒挖幾個洞, 撰寫文書的人又是那種一筆劃到底的..... : : 例如三方原合戰、國府台合戰的史料中, : : 意指「三方原」的地名名稱: : : 味方原(武田家朱印狀)、身方原(武田晴信感狀)、見方原(武田晴信書狀) : 其實武田方(甲陽軍鑑)、德川方(三河物語)、 : 織田方(信長公記)的史料均做「味方原」, : 在下反倒不確定:三方原到底是那個史料採用的寫法? : 還是「三方原」這個地名原本叫「味方原」,後來改名了?@@ 普濟寺紀錄(濱松普濟寺的寺務紀錄): 「.....普濟寺燒失﹑元龜三申十二月廿二日夜半﹑ 東照神君˙信玄公於遠州三方原對陣...」 既稱家康為東照神君,那這段紀錄應是江戶時代所編寫的, 不過這好像不能完全證明戰國期不叫三方原。 載有地名是「三」方原的史料,我只翻到這一段,真是抱歉。 關於這段我想可能就要問藍加菲兄了。 : : 意指「國府台」的地名名稱: : : 鵠臺(鵠之臺、鵠の臺)、甲之臺、高野臺、鴻臺 : : 頻率高到令我很好奇,是不是只要同音的字就能「借」來用? : 基本上,除非有特殊狀況(比如說上級有指示非怎麼寫不可), : 不然只要兩字同音,就可以借來表記, : 比如說「法華宗」跟「法花宗」、「上杉憲政」跟「上杉則政」、 : 「今川氏真」跟「今川氏實」、「足利義輝」跟「足利義照」、 : 「掛川城」跟「懸川城」等(以上例子均出自甲陽軍鑑)。 : 但是有的時候,通借的範圍非常的大、甚至「連同義字都可以拿來通借」, : 比如說在甲陽軍鑑裡頭,「川中島會戰」就常常被寫成「河中島會戰」, : 這時光會唸讀音還不夠,必須發揮一點想像力才能讀得懂。 這些我也曾看過,不過我不大確定的是,上述情況是「舉凡同音(義)即借來表記」, 或「非同音通借,只是當時約定成俗的別稱」? (因為連飽讀詩書的公卿們所寫的日記裡,也頻繁出現此種現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29.221.238
文章代碼(AID): #-G7r2YY (WarringState)
文章代碼(AID): #-G7r2YY (Warring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