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亞齊女提督與未亡人艦隊[下]

看板Warfare作者 ((Nomis))時間2月前 (2024/02/29 00:23), 2月前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2月前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4/02/blog-post_29.html -- 亞齊女提督與未亡人艦隊[下] 從亞齊艦隊的組成可以看出占多數的仍然是小型軍艦,主要作用與其說是海上交鋒, 不如說是搭載兵員從事登陸作戰;在1629年的最後一場大敗中,亞齊艦隊載送完部隊後便 停泊在河口,完全沒發揮其他可能的作用。和艦隊規模相比,或許亞齊一再舉兵、從來就 不考慮同葡萄牙妥協談和的韌性更令人印象深刻──從歷次失敗中一再重整、甚至重建艦 隊恐怕是不小的負擔。在17世紀亞齊留下的英雄史詩(hikayat)當中,從動員役伕進入山 中伐木開始到戰船造完,前後費時17個月;許多人因此感染疫疾,尚未出師身先死 。 雖說強攻麻六甲一再吃鱉,亞齊的划槳艦隊表現比較糟糕,不過從亞齊搭載香料出發 放洋、遠航紅海的貿易船則發揮得比較好──畢竟販售香料可是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用來 從事遠洋貿易的船舶是東南亞常見的「jong」。和一般身量輕薄的東南亞船舶相較, jong的噸位很大,比之同時期歐洲或中國的大型船絲毫不落下風,雖然也有載重噸位僅 85噸的,但一般在四五百噸左右,個別可以到七百甚至一千噸。其巨大酬載量、多層船殼 帶來的厚重外型、一船多桅(2至4桅)與中式遠洋帆船也很接近,以至於西方文獻中junk和 jong經常混用混淆。然而jong有兩點與中式帆船截然不同──首先中式帆船大量使用了 鐵釘、鐵鋦等鐵製品來建造船身、固定船殼,jong卻只用木橛、木榫來建造,編籐「縫 紉」船身,遵循東南亞水域與印度洋船隻的老傳統。其次,中式帆船很早(大約自公元一 世紀開始)就已使用艉後延伸出去的中央尾舵,而jong則和許多東南亞類型的船舶一樣 ,使用兩支邊舵。 不用鐵釘的縫紉船既難以承受火炮後座,又不耐敵砲轟擊,葡萄牙船艦縱橫印度洋, 主要便占了對手船體不夠堅韌的便宜;但為了適應遠洋航行而造得格外堅固的jong卻是 例外。阿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麾下的葡萄牙艦隊首次進入麻六甲海峽時, 曾有一艘jong載著出逃的帕賽(Pasai)國王,徑直撞入葡萄牙人炮口。這艘jong的船 殼卻有內外四層之厚,最大的葡萄牙艦炮頂多能擊破最外兩層,根本打不穿;其船比葡萄 牙艦隊裡任何一艘船都高大,以至於沒有人敢攀舷肉搏。阿布克爾克命令其麾下艉樓最高 的大艦靠肩並舷,然而其艉樓幾乎夠不著jong的艦橋(bridge)處。這艘jong和整支葡 萄牙艦隊纏鬥了整整兩天兩夜,最後是葡萄牙人扯去其兩支邊舵以後才投降。 其他jong或許沒有到上述四層船殼這樣誇張,然而也有兩三層船殼、每層厚達2公 分以上的;還有的jong不知是否記取了邊舵被撤的教訓,採用了中式帆船的中央尾舵, 同兩支邊舵一起三舵並用 。引進土耳其火銃手和火炮之後,jong的防禦力更上一層樓 。1561年,2艘葡萄牙大帆船(galleon)和其他小船攔截住1艘從亞齊放洋的jong;這條 jong高大不下於葡萄牙的大型船(carrack),其上搭載亞齊、土耳其、阿拉伯和阿比西 尼亞戰士500人,載炮50門,打了一整晚平分秋色,最後與一條併攏的葡萄牙船同時著火 ,船體高於海面處通通燒光。次年(1562年)封鎖遊弋的葡萄牙艦隊再度攔住1艘全員400人 、載著高品質艦炮的jong;去年的劇戰重演,結果也差不多,纏鬥的葡萄牙戰艦與 jong一道失火雙雙沉沒。 一換一攔截顯然沒有好處,也沒有嚇阻作用,1561年起碼有20條jong就在葡萄牙艦 隊眼底下駛出封鎖線,幾乎年年如此。1554年開展的攔截戰略到1569年也就無疾而終。要 說亞齊用於遠洋貿易的jong有甚麼缺點的話,主要是亞齊並沒有掌握其建造技術──東 南亞能造jong的地方僅限於緬甸南部、爪哇北岸與婆羅洲南岸,而亞齊所使用的jong 可能是在古佳拉特(Gujarati)建造的,或許還模仿、採納了葡萄牙的造船技術 。 除開硬幹麻六甲的遠征艦隊、載送香料的遠洋船隊,傳說中亞齊海軍還有一項獨門特 色。16世紀末,蘇丹皇室出身的摩剌哈亞蒂(Keumalahayati,常簡稱為Malahayati或 Hayati)原本負責管理蘇丹身邊的親衛女兵,表現出色的她隨後被蘇丹委以重任,拔擢為 提督,統帥全體亞齊海軍。亞齊鄉民口耳相傳,在與葡萄牙人的交戰中摩剌哈亞蒂慘遭喪 夫之痛,圖謀報復的她因而號召同樣失去春閨夢裡人的寡婦們與她同仇敵愾,千餘名女兵 女將獨立一幟成為娘子軍骨幹,號稱未亡人(Inong Bale, widow)艦隊;為夫報仇成為其 熾烈戰鬥力的泉源。該艦隊後來擴充至兩千人,不再僅限於年輕寡婦,也接納志願入伍的 少女,且取得了獨自的駐地寡婦堡(Inong Bale fort)。直到1607年摩剌哈亞蒂逝世為止 ,寡婦艦隊與荷蘭人、葡萄牙人多次交手,戰功彪炳傳頌至今,三百年後摩剌哈亞蒂且成 為印尼官方欽定的民族英雄之一 。 話雖如此,關於摩剌哈亞蒂故事的細節其實經不起考據;傳聞中被其擊殺的荷蘭人相 關文獻中只模糊提到亞齊有個女提督,然而不知其究竟何人,當時所有荷蘭人的紀錄中壓 根就沒有摩剌哈亞蒂的事蹟。而第一個提及摩剌哈亞蒂名諱的「文獻」紀錄,實際上出自 於一本出版於1935年、以亞齊為故事背景、荷蘭語寫作的小說。雖說這位女性小說家曾親 蒞亞齊,可能是記錄下了19世紀當地的口頭傳說加以創作,但現在印尼的史學家與傳記作 者卻往往將其視為正規史料,輾轉引用數十個年頭之久卻鮮少過問其原始出處。未亡人艦 隊的駐地寡婦堡確實有現存遺址,2公尺厚的城牆上保留著3處架設火炮的炮眼,然而留存 下來的墓石遺跡可能只是19世紀的產物,無法證實當地曾經駐守過娘子軍;而在1997年進 行的考古發掘中,也未能獲得任何可供佐證相關口述歷史的考古證據。 換言之,除了亞齊曾經在16世紀末有過一位女提督之外,其它事蹟恐怕主要是20世紀 以後,因應民族主義的蓬勃發展七嘴八舌加油添醋產生出來的。不過,至少東南亞統治者 習於任命女兵作為隨扈衛隊這點,是真實不虛的傳統;亞齊也不例外,17世紀初負責保衛 蘇丹的女兵據說有三千人,其來源包含未婚的孤兒、從鄰近政權捕獲的戰俘、以及從印度 買進的女奴。除了隨身佩戴蛇形劍(kris)之外,她們也攜帶弓矢、盾牌、匕首、長矛和火 繩銃,在歐洲人眼裡印象深刻,獵奇吸睛傳播甚廣,成為典型的東南亞刻板印象之一── 雖然女兵護衛的普遍現象可得到其它新近出版的17世紀史料來佐證,然而當初歐洲人也只 是將極少量、難以檢證的資訊來源反覆傳鈔 ,與日後亞齊重塑歷史的努力倒有異曲同工 之妙;一方從僅存的模糊記憶中擷取碎片、重新建構自我認同,另一方則是審視他者,凸 顯特化的異樣、方能確立自我的「正常」意象。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709137388.A.713.html

02/29 10:44, 2月前 , 1F
你說的女提督是亞齊的女元帥-馬萊哈雅蒂嗎?
02/29 10:44, 1F

02/29 10:46, 2月前 , 2F
把荷蘭名冒險家-科內里斯兄弟殺死的那一位?
02/29 10:46, 2F
是地 ※ 編輯: Nomic (150.116.194.187 臺灣), 02/29/2024 19:58:50
文章代碼(AID): #1btrtiSJ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