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中世紀與近代早期歐洲的軍用火箭[上]

看板Warfare作者 ((Nomis))時間1年前 (2023/01/14 00:11), 1年前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html -- 中世紀與近代早期歐洲的軍用火箭[上] 至遲至13世紀,在中原,以弓弩發射的「火」「箭」(fire-arrow)已經過渡完「火- 箭」(rocket-assisted arrow,以弓弩發射,但箭上所攜帶的火藥同時也幫助推進)的階 段,產生了真正自力推進的「火箭」(rocket)。「火箭」(rocket)可能隨著蒙古騎兵的鐵 蹄傳到了印度 ,而傳到歐洲則確切無疑是蒙古人的傑作──早在1241年波蘭的雷格尼查 (Legnica)會戰中,歐陸聯軍就已經嘗過龍頭箭架上火箭的威力 。在歐洲,火箭常被稱作 「飛火」(flying fire,恰好與中文文獻中的用語若合符節),13世紀下半葉各類「飛火 」的火藥配方就已經出現在歐陸火攻書的記載中。歐洲人很快地將「飛火」運用於戰爭中 ,1281年義大利波隆納(Bologna)與弗利(Forli)間的城邦混戰中首次嶄露頭角,1379年威 尼斯與熱那亞在基奧加(Chiogga)激戰時也有「飛火」絢麗的身影。正是在義大利,「飛 火」得到了接下來通用五百年的名字:rochetta,拉丁文「軸」或「梭」的意思 。 義大利並非唯一遭到火箭洗禮的國度。1249年,伊比利半島上作戰的穆斯林也在使用 火箭;1288年,瓦倫西亞也難逃火箭焚劫 。此後又屢屢出現在百年戰爭的圍城大戰中: 1428年,在奧爾良,城鎮與英國人的攻城機械遭到火箭焚毀;1436年的紹旺(Chavency)圍 城戰中火箭使得塔樓陷入火海;1449年火箭在彭奧黛梅(Pont-Audemer)奏功,迫使該城投 降。1451年包圍波爾多、1453年包圍根特(Gand)、1465年包圍柯爾貝(Corbeil)的攻城戰 中都有專業的「長蛇連隊」(Company of Serpent)出沒,他們由英國工匠率領,全連使用 火箭。實戰紀錄之外,不意外地火箭也現身於1381年波隆那的軍械庫、或者1488年亞拉岡 的武庫中。 而在各家手抄本流傳的火攻秘訣當中,除了火藥配方之外,還出現了以火箭動力為基 礎的各種奇思妙想──15世紀初著名的義大利工程師、醫師封塔納(Giovanni Fontana)在 他大約寫就於1420年代以後的手稿中,就記載了以火箭推動的車輛、風箏、魚雷、機關鳥 、機關兔、機關魚等等。在他的另一份手稿中記載了更多實驗與複雜的裝置,包括不同重 量下需要多少火藥發射火箭的實驗,以及以火箭為動力的飛龍或飛天惡魔,能從嘴裡發出 熾烈的吐息,亦或者某種「魚雷」:隨著火箭噴射力道依序遞減或增強,能夠反覆出入水 中 。 到了16世紀,歐洲開始有了以複數火箭噴射助推、三角穩定翼(上圖左)、多級 (multistage)火箭的嘗試(上圖中)。這些首見於大約該世紀中葉羅馬尼亞境內哈斯 (Conrad Haas)的手稿,埋沒數百年後才在1961年被發掘出來,但其部分火箭設計的造型 已非常「現代」;他的二級、三級火箭分為內外二層或三層,第一級火箭(最外層)的燃料 燃盡後火箭外層便一同燒掉,同時點燃其中的第二級(內層)火箭,以此類推層層脫盡節節 推進。哈斯的手稿代表兩方面的嘗試:同時給予火箭更大的推力,以及火箭層層點燃遞進 飛行以增加其射程。作為一名軍事工程師改良武器是其本職份內,不過哈斯更令人驚嘆的 是其想像力的無遠弗屆──在他的手稿中還包括火箭前端搭載的「房子」(上圖右),預示 了未來太空飛行的可能性 。 而在1650年,波蘭砲術專家西米諾維奇(Kazimierz Siemienowicz)的大作排印出版, 這本書是歐洲火箭發展史上已探索內容之集大成。除了繼承前人之外,他的著作中還介紹 了一系列製作火箭的工具與流程,以及首次見於文獻中的火箭設計,包括阻力墜(dorgue) 的運用(右圖Fig. 64)、單枚火箭增加複數噴口等等;也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披露了火 箭裝藥後以錐穿刺、製作噴口的技術細節。西米諾維奇的著作可謂登峰造極,在19世紀以 前,歐洲的火箭實際上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沒有進一步的發展,但比起火箭的發源地,可以說在17世紀中葉的歐洲,不但中 原已出現過的設計都嘗試過,甚至猶有過之、青出於藍,出現了一些中國人沒想過的點子 。這些技術細節列表如下: 技術細節 作用 歐洲出現的時間點 中國出現的時間點 飛行翼 提供昇力 15世紀上半葉 14世紀下半葉? ~16世紀下半葉 三角穩定翼 穩定彈道 16世紀中葉 無 阻力墜 穩定彈道 17世紀中葉 16世紀中葉? ~17世紀上半葉 多級火箭 提升射程 16世紀中葉 16世紀中葉? ~17世紀上半葉 複數火箭助推 提升推力 16世紀中葉 13世紀中葉 單枚火箭 提升推力 17世紀中葉 無 複數噴口 噴口鑽法 提升射程、推力 ? ? ,穩定彈道 ~17世紀中葉 ~16世紀中葉 以下一項一項來說明。關於飛行翼,歐洲首見於前述封塔納手稿中的機關鳥(15世紀 上半葉),相當於中國的「神火飛鴉」。「神火飛鴉」雖然著錄於據說在永樂年間成書的 焦玉《火龍神器陣法》,但這本書摻入了很多16世紀以後的內容,無法據以定年。不過在 《萬曆野獲編》中則明確提到戚繼光在萬曆年間駐守薊鎮時已使用「火鴉」,可以認為至 少在16世紀下半葉已有明確的使用紀錄。而在張憲的古詩中有一首〈富陽行〉,裏頭提到 元末明初的戰事,有「城南城北血成窪,十里火雲飛火鴉」的描述,或許類似「神火飛鴉 」的戰具在13世紀下半葉已經出現了 。 三角穩定翼的設計出自於前述哈斯的手稿(16世紀中葉)、單枚火箭複數噴口出於西米 諾維奇的著作(17世紀中葉),就筆者所見,在中國並沒有類似設計的裝置見於記載。阻 力墜一樣出自西米諾維奇的手筆。晚明的火箭也出現了類似阻力墜的裝置 ,見於茅元儀 《武備志》和焦玉《火龍神器陣法》;但既然焦玉的著作不能可靠地定年,阻力墜出現在 中國最明確的時間點就是《武備志》出版的17世紀上半葉,也就是說與西方差不多同時。 但有鑑於《武備志》和《火龍神器陣法》所記載裝有阻力墜的火箭名目,與16世紀中葉何 良臣《陣紀》卷二的名目極為類似 ,可能是《武備志》和《火龍神器陣法》所借鑑、甚 至抄錄的原始文獻,那麼或許阻力墜在16世紀中葉已出現。可惜《陣紀》只列出名目,而 講述這些兵器具體細節的《利器圖考》目前已佚,無法核對原文。 關於多級火箭,一般的科普著作可能會引用李約瑟的說法,認為反映元末明初火器的 《火龍經》(《火龍神器陣法》是其中的一種版本)所著錄的「火龍出水」是最早的兩級火 箭,可能出現在14世紀下半葉 。但如前述,以《火龍經》來斷代並不十分可靠,「火龍 出水」或許真的在15世紀中葉以前已出現(假使採信焦玉的說法),但更有可能是16世紀以 後才出現的火箭品種被後人添入,而其出現的時間可能晚至《武備志》成書的時期。 至於加裝複數火箭助推的作法則非常早。雖然中文文獻沒有能夠更早斷代的記載,但 在13世紀的穆斯林文獻中已經著錄了好幾種多發火箭同時安裝到發射體上的裝置,並且很 明確地稱之為「契丹箭」 ,應無疑義。而多級火箭和複數火箭推進的設計在歐洲最早都 見於哈斯的手稿(16世紀中葉)。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673626273.A.4B6.html ※ 編輯: Nomic (150.116.194.187 臺灣), 01/14/2023 00:43:23

01/14 10:46, 1年前 , 1F
好厲害喔
01/14 10:46, 1F

01/14 12:23, 1年前 , 2F
01/14 12:23, 2F

01/15 17:40, 1年前 , 3F
推推 是說火藥技術在歐洲 從傳入到普遍實作的速度好快
01/15 17:40, 3F
文章代碼(AID): #1ZmOAXIs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