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俄國內戰時期的部隊水平 [5]

看板Warfare作者 (倘若企鵝能飛翔)時間5年前 (2019/03/30 22:41),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推 jason748: 為什麼還會有德軍啊,是協約國默許嗎? 03/29 14:01 : → lueichun: 當時當地還有所謂的波羅的海德意志人,他們不算德軍算 03/30 15:51 : → lueichun: 武裝民兵吧,或許還有少量德軍躲過協約國監督留在當地就 03/30 15:51 : → lueichun: 是 03/30 15:51 我在先前的連載應該提過,一戰結束後德國在波羅的海三國部署半官方的自由軍團,協助 抵抗共產黨的擴張,這是協約國所允許的,並不違反協約國的監督。這些「德軍」並不是 正規軍(威瑪防衛軍),而是招募來的傭兵,雖然幾乎所有成員都是退役官兵就是了。 一戰結束後,德國退役官兵組成多支自由軍團(Freikorps)部隊,對於壓制德國共產黨起 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德國境外則於波羅的海三國與紅軍作戰,不過位於境外的自由軍團被 認為反共意識其實不強,主要是期待能於東方當軍閥,取得土地與財富。 到了1919年夏季,協約國認為波羅的海三國戰況已經比較穩定,就要求自由軍團解散撤退 ,並且向德國政府施壓。 在立陶宛的自由軍團因為德國政府控制力較強,所以協約國施壓後就退回德國了;但是在 拉脫維亞的「第六後備軍」,就不聽政府和協約國指揮,甚至主動與協約國陣營交戰,被 擊敗後還用「西方志願軍團」的名義借殼上市,再次被擊潰後才一路被輾回德國。 波羅的海德意志人確實是民兵,但是因為曾經隸屬於自由軍團「第六後備軍」,因此一段 時間內形同德軍。1919年六月打完地方軍之戰後,波羅的海地方軍接受拉脫維亞政府改編 ,才脫離自由軍團的指揮體系。地方軍在第六後備軍裡面只佔了一小部分,並不是主體, 否則地方軍之戰後自由軍團不可能繼續抵抗好一陣子。 -- 民主本質上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保障國內安定和個人自由的實用手段。它本身絕不是一貫 正確和可靠無疑的。我們絕不能忘記,在一個專制統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有更多 的文化和精神的自由——至少可能想見,在一個非常整齊劃一的政府和一個教條主義的多 數民主的政府統治下,民主制度也許和最壞的獨裁制度同樣暴虐。 ~ 《通往奴役之路》,F.A.Haye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4.147.86.9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53956914.A.E00.html

03/31 06:33, 5年前 , 1F
羅加諾公約,哈夫納認為很諷刺的。德國想要的東歐勢力
03/31 06:33, 1F

03/31 06:33, 5年前 , 2F
範圍反而在戰敗後透過條約取得了
03/31 06:33, 2F
文章代碼(AID): #1Sdu0ou0 (Warfare)
文章代碼(AID): #1Sdu0ou0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