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財政面上的鴉片戰爭

看板Warfare作者 ((Nomis))時間7年前 (2016/10/25 16:56), 7年前編輯推噓16(16018)
留言34則, 1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6 (看更多)
圖請見圖文版:http://cimonnomis.blogspot.tw/2016/10/blog-post_25.html -- 財政面上的鴉片戰爭 上圖:Edward Duncan筆下,1841年7月英艦復仇女神號(Nemesis,右側)發砲擊破清 軍水師戰船的瞬間。這幅圖應該是所有與鴉片戰爭相關的視覺藝術中最被廣泛引用、最戲 劇化也最具象徵意義的場景。 中國近代史一般從1840年代的鴉片戰爭開始講起。由於引起英法聯軍之役的主因(換 約與廣洲進城等等爭議)已在鴉片戰爭中種下,共產中國成立後,中共學界一般將鴉片戰 爭以及接下來1850、60年代的英法聯軍之役合稱為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如果說中國 在1840年代還尚未明顯感受到西方的壓力,至少在英法聯軍之役後這種壓力已經在某些主 事者的言行中體現出來了。李鴻章所謂「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即指「庚申(1860)以後,夷勢駸駸內向」 的情勢而言。就事態發展的脈絡來看, 1860年代的局勢在1840年代已可見其端倪,但對時人來說,相對於清政府建立以來所經歷 過的戰亂,鴉片戰爭的規模其實相當有限。 例如,參戰雙方的傷亡,即便是以前近代的標準來看,無論是絕對人數還是相對比例 ,怎麼算都不高。鴉片戰爭裡中、英雙方較大規模的交鋒一共有12次,但即使將所有傷亡 加總起來,實在也算不上是場大戰 : 戰役 傷/亡(清) 傷/亡(英) 第一次定海之戰 14/13 0/0 沙角、大角之戰 死傷共約760人 38/0 虎門之戰 死傷超過500人,被俘超過1,000人 5/0 烏涌之戰 死者約500人 8-9/1 廣州之戰 1,500以上/500以上 68/9 廈門之戰 37/70以上 16/1 第二次定海之戰 1,000以上 27/2 鎮海之戰 將弁死者53人,士卒死亡以數百計 16/3 浙東之戰 傷者240餘,死者540餘,被俘40餘 傷數人,死4人 乍浦之戰 死者696人 54/10 吳淞之戰 死者89人 25/2 鎮江之戰 死者239,傷者264,失蹤68 130/39 合計 死者約3,100人,傷者約4,000餘 400餘/71 上圖:Thomas Allom筆下正從鎮江西門挺進的英軍。鎮江之役是鴉片戰爭期間清軍殺 傷最多英軍的戰役──英軍陣亡39人,130人負傷。 英軍全部還不到500人的傷亡(死者未滿百)固然極低,清軍的傷亡也不高。不過,近 代醫藥發達以前疾病造成的減員通常遠在戰鬥之上,英軍也不例外;疾病以及沈船等原 因造成的非戰鬥傷亡大約為2,500人,其中死者約在2,000人左右。因此單就傷亡比例而 言,英軍的反而比清軍還高:英軍人數最多時共約20,000人,死傷比例佔全軍12.5%,其 中死者就佔了10.5%),而動員總數約十萬左右的清軍死傷比例只有7%,死者只佔3% 。作 為比較,鴉片戰爭之後爆發的內戰(太平天國)所造成的傷亡可就慘烈得多;好比說1858 年末重創湘軍的三河之役,曾國藩寫道「殲我湘人,殆近六千」 ,一場戰役的死者已是 兩場鴉片戰爭的份量。 如果再拿軍費來比較,鴉片戰爭的規模對中、英任何一國而言實在也說不上惡戰。英 軍不僅傷亡比清軍小,花費也少得多──英軍的戰費全部加總起來為421,5413英鎊,約等 於1,263萬兩;戰後清朝被迫賠償給英軍的戰費也就銀元1,200萬,折銀約852萬兩。而清 軍的戰費,紀錄中可查考的僅約2,871萬兩,全數大概也就在3,000萬兩左右 。與盛清以 來的戰費相較,三年耗費3,000萬兩還在清王朝的耐受範圍內。康熙朝打了八年 (1673~1681)的三藩之亂,戰費大約在1~1.5億兩之間,每年大約耗費1,250~1,875萬兩。 雍正末年與準噶爾間的戰爭(雍正七年至十二年,1729-1734)打了六年餘,耗費銀兩達 5,400萬,每年也約千萬兩左右。乾隆年間雖有所謂十全武功,所面對的已非大敵,因而 耗費最多的第二次金川之役用兵五年(1755~1760),耗銀達7,000萬兩;次則准回之役,費 時五年多(1755~1759),費銀僅約3,300萬兩。十全武功耗費總計也有1.5億兩左右,然而 這是乾隆10年至乾隆57年(1745~1792) 48年間的消耗,半個世紀才相當於三藩之亂八年的 戰費,相對而言實在稱不上好大喜功。到嘉慶年間的白蓮教之役,首尾約九年(嘉慶元年 至九年,1796~1804),花掉的銀兩再度達到1.5億,清朝才再次陷入堪比三藩之亂的財政 重荷 。總而言之,算上這幾筆流水帳,每年耗費1,500萬兩銀,連續撐過八、九年,大約 還在清代財政可以承受的最大上限之內;而鴉片戰爭對清廷的擠兌並未突破這層天花板。 如果比較的是接下來咸豐、同治年間的太平軍、捻軍以及回亂,鴉片戰爭更不算事。 太平軍起義十四年,清廷用來對付太平天國的戰費光是有案可查的,大約便有17,060萬兩 ;平定捻亂耗費了3,173萬兩,平定回亂費去11,889萬兩,平定南方如昇平天國、小刀會 之類大大小小的起義總共又花掉了10,107萬兩。也就是說,為了應付橫亙整個咸豐、同治 年間此起彼落、持續大約二十三、四年的戰事,清廷花去的戰費高達42,229萬兩;由於資 料散佚不全,這些不完全的統計大約只記錄實際戰費的一半,也就是說全額應有八億五千 萬兩 ──平均每年大約有3,500萬兩的戰費支出,持續了二十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內亂切斷交通、干擾生產活動以及貿易、造成極大破壞的關係, 咸豐以前以田賦、鹽課為大宗的財政收入基礎幾乎被破壞殆盡,主要戰費來源有一大半來 自厘金、關稅等商業稅。道光年間每年四千萬兩的歲入當中,田賦與鹽課就佔了近九成; 但到了光緒年間,原本的田稅加上後來加征的商業稅,歲入便暴增為原本的兩倍──每年 八千萬兩上下,其中田賦(地丁雜稅)與鹽課佔了一半,關稅(洋稅)與厘金佔了約四成。也 就是說在這前後兩個時期,康雍乾時期的盛清(田賦、鹽課)與咸同之際的晚清(厘金、關 稅)實際上各自只依靠了潛在稅源的一半來應付軍費開支 。 相較之下,很早就把商業稅作為稅收基礎的英國,國家財政不但很早就掌握了大量稅 源,更在先進的財政(國債)與金融(中央銀行)體系幫助下,將財政規模擴張到清代中國所 不能想像的程度。早在1750年代,消費稅與關稅貢獻給國庫的數額就已經是土地稅的 2.5~3倍左右。而隨著18世紀後半葉七年戰爭、美國獨立以及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事而 來的,是歲入總額的不斷擴張──從1750年代初的每年700萬英鎊,一路增加到拿破崙戰 爭時期(1800~1814)的4,000~8,000萬磅(1807年最多,8,484萬磅),五十多年來增加了近 十倍 。相較之下,透過攤丁入畝(依照田畝面積將人頭稅併入土地稅起課,實際上等於取 消了人頭稅)等措施調整財政後,盛清的歲入雖然從雍正時期每年3,600萬兩增加至乾隆時 期的4,900萬兩,但由於土地開發有其極限,到了嘉慶、道光時期反而略減至4,600萬兩左 右。扣掉耗羨銀以及常例捐輸的600萬兩,嘉、道年間的正賦收入甚至比乾隆時期略少, 大約只有4,000萬兩 。 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雙方的財政規模,可見下表(單位:萬英鎊/萬兩): 英國 中國 年份 收入 支出 收入 支出 1840 5,200/15,600 5,300/15,900 1,301/3,904 1,194/3,581 1841 5,200/15,600 5,400/16,200 1,287/3,860 1,245/3,734 1842 5,700/17,100 5,500/16,500 1,291/3,872 1,238/3,715 1840年代對中英雙方來說都不算財政吃緊的年代──中國的收入比乾隆時期略少,但 幾乎差不多;英國則是從拿破崙戰爭時期狂飆的顛峰跌落三分之一,但比起18世紀下半葉 ,歲入至少也還是兩到四倍以上。不過上表的重點或許在於,四億中國人口所撐起的清代 財政,在規模上竟然只有英國的四分之一;而英國的人口(184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為1,591 萬 )卻是中國(1841年,官方統計為41,281萬 )的二十五分之一──每個英國人貢獻給英 國國庫的稅金平均是每個中國人的一百倍! 換言之,比起軍事上的挫敗或者科技上的落後(實際上,1840年代英軍的火器也停留 在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水準,雖然比清軍先進,但與19世紀後半葉西方軍事科技的突飛猛進 比起來,1840年代中西雙方的技術差距實際上還很小),經濟與財政上的鴻溝才真正令人 咋舌;然而比起物質面上容易觀察到的差異,需要理解的、體制面的優勝劣敗雖然更為關 鍵,但也更為晦暗不明。這場中小規模、並未將中國逼入絕境的戰爭,對英國來說更是小 菜一碟,是以所帶來的衝擊也就遠不足以警醒清廷、使朝野之士察覺彼我中西之間實力如 何懸殊。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67.154.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77385774.A.E26.html

10/25 17:12, , 1F
10/25 17:12, 1F

10/25 17:21, , 2F
其實不只清廷如此,旁邊的法蘭西帝國也是,現在在看法國大
10/25 17:21, 2F

10/25 17:22, , 3F
革命前的法國財政史,越看越覺得就是縮小版的清帝國
10/25 17:22, 3F

10/25 17:28, , 4F
有個筆誤,平均每年3500兩,少個萬?
10/25 17:28, 4F
謝謝,已更正。

10/25 17:37, , 5F
推,數字看戰爭會有不同的見解
10/25 17:37, 5F
※ 編輯: Nomic (42.66.245.81), 10/25/2016 18:24:26

10/25 18:24, , 6F
財政差好多,難怪自強運動會失敗
10/25 18:24, 6F

10/25 18:26, , 7F
閣下會寫自強跟明志各自成敗原因嗎
10/25 18:26, 7F

10/25 18:30, , 8F
這問題太大了 這篇只是提數據而已 深層的原因結構有得寫..
10/25 18:30, 8F

10/25 18:35, , 9F
了解
10/25 18:35, 9F

10/25 18:45, , 10F
問一下有法國大革命前的財政資料嗎
10/25 18:45, 10F

10/25 19:21, , 11F
法國革命/拿皇戰爭確實一大歷史逆轉奇蹟,否則法蘭西早
10/25 19:21, 11F

10/25 19:21, , 12F
該在當時沒落衰敗了
10/25 19:21, 12F

10/25 19:43, , 13F
法國大革命前的財政資料不算少,因為法國的法院檔裡面很多
10/25 19:43, 13F

10/25 19:43, , 14F
只是在大革命後有些被焚毀,有些散於戰亂,留存的部份要整
10/25 19:43, 14F

10/25 19:45, , 15F
理,像我看的中文書引的大多是法文書,英語世界相對較少
10/25 19:45, 15F

10/25 23:42, , 16F
10/25 23:42, 16F

10/26 07:15, , 17F
感謝您寫好文分享,驚訝於軍費佔歲收這麼高的比例。是
10/26 07:15, 17F

10/26 07:15, , 18F
說清廷是大部分戰爭使用歲入即可打發嗎?(不需動用
10/26 07:15, 18F

10/26 07:15, , 19F
歷年儲蓄,只是存錢變比較慢)(或者說多少錢的話是在
10/26 07:15, 19F

10/26 07:15, , 20F
這個能力範圍裡面)
10/26 07:15, 20F

10/26 08:15, , 21F
乾隆時國庫盈餘最多曾經累積到八千多萬兩 但是花到道光年間
10/26 08:15, 21F

10/26 08:18, , 22F
盈餘還不到千萬兩 咸同之際大亂 帳面還有幾百萬兩 實際庫存
10/26 08:18, 22F

10/26 08:22, , 23F
只有十幾萬 數量太少 點收變得很輕鬆
10/26 08:22, 23F

10/26 08:29, , 24F
乾隆朝後期就開始收不抵支了,只是因為前面控管得當,尚未
10/26 08:29, 24F

10/26 08:30, , 25F
大亂,之後川楚教亂後就回不去,太平天國幾乎把清廷財政原
10/26 08:30, 25F

10/26 08:34, , 26F
則全部打破,道光已經衰微,道光23年虧空大案,帳面1218萬
10/26 08:34, 26F

10/26 08:35, , 27F
兩,清點後實際只剩292萬兩,也只是令乾隆後期戶官攤平
10/26 08:35, 27F

10/26 08:36, , 28F
就知道清廷的財政能力如何
10/26 08:36, 28F

10/26 10:12, , 29F
好慘
10/26 10:12, 29F

10/26 11:12, , 30F
先推再看。
10/26 11:12, 30F

10/26 11:18, , 31F
我想知道更多財政差劣的原因。
10/26 11:18, 31F

10/26 13:07, , 32F
大推!!!
10/26 13:07, 32F

10/26 14:54, , 33F
10/26 14:54, 33F

11/03 02:56, , 34F
推,输很大
11/03 02:56, 34F
文章代碼(AID): #1O3nukuc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O3nukuc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