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我班門弄斧 分析一下第三次長沙

看板Warfare作者 (普萊斯上尉)時間8年前 (2015/11/03 06:54), 8年前編輯推噓0(002)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7/60 (看更多)
※ 引述《carsen (carsen)》之銘言: : 用推文討論頗有不便,小弟改以回文回應captainprice板友(AlbertSpeer板友?)。 : 滕老師在《鐵血崑崙關》中估計日軍戰鬥傷亡時,再三強調日軍參戰聯隊、大隊人數, : 不論戰況如何,仍應按滿編編制來推論,「這才符合用兵原則以及軍隊中的指揮倫理 : 與同袍道義」。 : 而由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網站開放的檔案中,可以看到日軍在各次作戰的各個階段中, : 因任務情況,調整參戰部隊的單位配置;有時會抽調若干大隊,有時會增加若干單位; : 各聯隊、大隊、中隊的參戰人數也經常不一。 : 以參與崑崙關戰役的步兵第四十二聯隊為例子,其統計表有時將各時期參與作戰部隊 : 分別開列,如1937年十月的「南懷化、石嶺頭、太原附近戰鬥」,該聯隊以兩千六百 : 餘名官兵投入作戰,於南懷化階段傷亡一千四百餘名;接著以一千九百餘名官兵投入 : 下一階段作戰。 : http://imgur.com/a/m3fYO (JACAR Ref.C11111230000) 從統計表來看 該聯隊在37年十月的南懷化、石嶺頭、太原附近戰鬥應該是接近滿員的 總兵力3725人 但是因為戰況發展(可能部分兵力留守 兵力轉移他處等緣故所以沒有一次 投入同一作戰地點)所以沒有一次投入全部兵力 所以我們看到不滿員的兵力投入特定作戰 戰場 而非該聯隊或大隊不滿員 這點要注意 : 而於崑崙關戰役之前的「八塘附近戰鬥」,該聯隊統計表列出兩階段作戰,分別派出 : 一千四百餘名、一千八百餘名官兵,第一階段配置了兩個大隊與一個中隊,第二階段 : 配置了三個大隊。從附表軍官參戰名單中,亦可看到並非全員盡數投入。 : http://imgur.com/a/XbRGB (JACAR Ref.C13031785000) 狀況同上 這個只是表明當時在八塘的兵力 滕晰雲先生在鐵血崑崙關指出在此役當中 日軍兵力是依次投入崑崙關之戰 例如日軍對華作戰紀要中的三木部隊1360人參戰 隨後傷亡失蹤683人 很有可能就是戰鬥初期第21聯隊的戰鬥投入人數與傷亡數字 (鐵血崑崙關第196頁)之後兵力陸續抵達增加 戰況日益激烈 例如21聯隊第二大隊主力 860人投入戰鬥可得知該大隊兵力絕對不僅八塘戰鬥的560人 且三木聯隊兵力絕對不僅1360 人 42聯隊的第二大隊兵力也絕對不僅560人 196頁提供的該大隊傷亡數字是傷亡失蹤468人 損失人數為該大隊兵力的54% 該大隊增援參戰兵力為860人(欠一中隊 後戰況緊急可能 也加以投入) 估計崑崙關戰前該大隊兵力破千 接近滿員 估計其他五個大隊也都如此 傷亡失蹤683人能否代表整個三木部隊的死傷?不能!因為在戰鬥當中界首高地攻堅當中 日軍兩個以小隊(各約數十人)駐守的據點被國軍攻克 據點守軍全滅(鐵血崑崙關144頁) 羅塘高地的田村中隊於此役幾乎全體戰死 僅士兵小西勝之進被俘生還(120頁) 瀨長 小隊在60高地玉碎死絕 由上述戰況可得知三木部隊陣亡絕不僅198人 42聯隊第二大隊的小川中隊也在12.19的653高地覆滅 無人生還 可見該大隊陣亡人數也不 僅176人 由上述證據可證:日軍崑崙關之戰死傷人數不僅1131人 參戰兵力不僅2500多人 2500與 1131只是特定時段的兵力與死傷 日軍在數據造假上面常常以特定部隊與時段的死傷 避重就輕與魚目混珠 我看過大陸網友引用日軍生還老兵的證詞:該老兵所屬小隊僅存13人 日軍死者遍布崑崙關戰場 傷兵擠滿山谷 且就滕晰雲先生所述 21聯隊有兩個大隊於12.18先投入初期戰局 另一大隊不明 但估計也 之後大部甚至全數投入戰局 日軍42聯隊第一與第二大隊也隨後以大部兵力投入作戰 但之後應其餘兵力有加入戰局 所以21旅團6大隊應全軍投入作戰 戰鬥兵約6000 筆者認為 加上後勤與戰鬥支援單位應7~8000人 此役日軍遭遇殲滅性打擊 滕先生認為傷亡約四千人 左右 筆者個人認為加上後勤與戰鬥支援單位的死傷 或許有4200人左右(國軍5C約投入5.6 萬人 傷亡1.6萬人 交換比接近4:1 但日軍據險頑抗所以此交換比不丟人) 看中日雙方數字時都要有懷疑精神 兩方都有誇大戰果 隱瞞實情 上下交相賊 搓湯圓 踢皮球的狀況 要拿數字對比戰果 例如國軍如聲稱將日軍某一大隊殲滅並擊斃大隊長 就必須看該大隊是否持續投入作戰 該部隊長是否還活著指揮 反之 也需注意日軍戰報傷亡數字與戰況能否對得起來 假使日軍強攻某一據點長期不克 被迫後撤 傷亡數字佔戰鬥單位比例過低 自然可以懷疑縮水 或國軍強攻日軍某要點 日軍自承戰況緊急急需支援(如41年宜昌) 或傷亡過重被迫棄守(如崑崙關) 看其傷亡數字 是否佔戰鬥部隊極大比例使其無法再戰 如果官方戰報過低自然可懷疑縮水 : 小弟整理了前文提及的步兵第六十八聯隊第一大隊,從1937年八月底到1941年十月底 : 的四年間,所參與之二十餘場作戰的傷亡表。該大隊多數時候並未達到滕老師所述的 : 「在滿編狀態下,大隊應有軍士官兵一○九一人、中隊有一九四人」。 : 傷亡表統計 - https://goo.gl/gSVcn9 : 傷亡表檔案 - https://goo.gl/8XTgYl : 於1939年起,該大隊官兵總數較高的作戰大多不是因為滿編,而是配置了額外的部隊。 : 襄東會戰增加了野砲兵中隊與獨立機關槍中隊;宜昌作戰不同時期均配置了多個其他 : 單位、長沙作戰增加了兩個中隊、兩個砲中隊等等。 這兩個中隊未標明是從哪個部隊調來 所以只能假設這兩個中隊是該大隊擴編分出來的 為何如此敝人不知 可能補充人力時軍官人數過多 為方便指揮分出兩個中隊 另兩個 砲中隊則可確定是其他單位調來的 加上工兵小隊 將近300人 故該大隊原有兵力為 1016人以上(該大隊各中隊各調一個分隊守平靖關) 由此可見大規模攻勢發動前日軍都對 戰鬥單位特別加強 且這1016人加上後方警備隊應達編現比1100人 而且我發現奇怪的地方是該大隊二次長沙第一期與第二期總兵力為1316與868人 第一期傷亡僅76人 9~10月應該不太是疾病流行的季節 且9.26到9.30僅戰死1人很有問題 因為第5旅團曾與國軍頭等精銳57師對頂 該旅團一度後撤 之後雙方爭奪陣地互不相讓 57D傷亡3000多人卻未有退卻 直到友軍被迂迴才後撤 戰死1人絕無可能 要知道日軍還從 40D調一個步兵聯隊從側翼進攻57D 可見這是勢均力敵的激烈戰鬥而非一面倒 而且又發現冬季攻勢日軍自承該大隊傷亡200人 該大隊最高兵力1014人 然3月初洛陽店 卻僅剩527人 尚未到夏季應該未有疾病大流行 可見該傷亡數字可疑 豫南到杏子嶺更從844暴跌到298人 傷亡數字卻只有6死7傷?且非疾病流行季節 同樣很難 令人相信 隨棗會戰到一次長沙則從1611暴跌到866 隨棗到一次長沙之間傷亡181人 雖然中間有經歷 疾病容易流行的夏季 但是傷亡數字依舊值得懷疑探究 更誇張離譜的是 該大隊參與徐州會戰時兵力1015人 到劉莊時期僅存172人(carsen您日期 恐怕打錯重複)一口氣下降80%以上 或許有疾病減員因素存在 但是傷亡會只有105人?也是 值得懷疑的 : 步兵第六十八聯隊第一大隊的戰鬥詳報除了傷亡表之外,亦附有各單位名冊,可作為 : 數人頭的驗算依據。總之,日軍的滿編編制,與檔案中記載的戰場情況有所出入。 : : → captainprice: 戰況 日軍老兵回憶常德攻防戰後各單位傷亡缺員極重 : : → captainprice: 日軍統計表卻表示僅戰死72人 戰傷148人 請問您會相 : : → captainprice: 信十多日用"淒絕"這樣詞彙形容的戰鬥會僅傷亡220人? : captainprice板友您列舉的常德會戰日軍傷亡統計,不知出處為何?日文維基條目中 : 有一組相同的數字,註記是引用自北京出版的《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爭的八年》, : 對照戰史叢書來看,應該是村川支隊於攻占常德期間的傷亡,非全軍或全階段的傷亡。 :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翻譯自戰史叢書的《華中方面軍作戰》有另一組傷亡四千餘的數字, : AlbertSpeer板友引用的數字可能也是源自此出處。 : 第三師團有一份「常德作戰作戰經過概要」,列出該師團官兵戰死316名、戰傷695名 : (JACAR Ref.C13070491500),傷亡集中於攻占常德。依據戰史叢書敘述的戰鬥過程, : 第三師團先後以六個中隊攻打常德南門,遭遇慘重傷亡(可能傷亡六百餘人),包括 : 第六聯隊聯隊長亦遭飛機掃射陣亡。 不好意思 這是我看日文維基所提供的 應該我沒看仔細 不過此數恐怕也無法反映常德死傷 該戰鬥日軍以"淒絕"二字形容常德攻防 日軍將領火田俊六承認要後撤時日軍傷亡已經突破 一萬大關 第三師團除了攻打南門外 也於德山與國軍10C對抗多日 傷亡恐也不小 1011人恐 也是縮水數字 火田俊六在其日誌裡面紀錄常德城攻防戰當中日軍傷亡4200多人(出處為抗日戰爭:血肉長 城) 此數或許為日軍第11C用以避重就輕魚目混珠之用 用以表示日軍在此役傷亡總數 實 際日軍後撤時作戰傷亡已經突破一萬大關 -- 個人認為 納粹份子與共產主義者都應該監禁於高戒護精神病院 除非悔悟 否則不得 釋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67.23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46504852.A.13E.html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07:19:46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07:21:37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08:34:39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08:39:05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08:43:17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08:56:26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10:04:00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11:12:29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11:30:06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13:18:49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13:19:27

11/03 15:58, , 1F
三木部隊陣亡198人,42聯隊第二大隊陣亡176人。
11/03 15:58, 1F

11/03 15:59, , 2F
此數據應出自王輔的日軍侵華戰爭一書。
11/03 15:59, 2F
滕晰雲是根據日本在華作戰紀要的數字 與參戰單位進行推斷 應該很精準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3/2015 16:07:12 ※ 編輯: captainprice (101.13.67.238), 11/04/2015 09:08:38
文章代碼(AID): #1MD-cK4-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7 之 60 篇):
文章代碼(AID): #1MD-cK4-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