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設] 明朝採取王在晉的方略

看板Warfare作者 (未必會飛的企鵝)時間9年前 (2015/04/26 12:26), 9年前編輯推噓5(5013)
留言18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7 (看更多)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E%8B%E5%9C%A8%E6%99%89 王在晉: 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瀋,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 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 此後再無一步可退。 《明史孫承宗傳》:抵關,詰在晉曰:「新城成,即移舊城四萬人以守乎?」在晉曰:「 否,當更設兵。」曰:「如此,則八里內守兵八萬矣。一片石西北不當設兵乎?且築關在 八里內,新城背即舊城趾,舊城之品坑地雷為敵人設,抑為新兵設乎?新城可守,安用舊 城?如不可守,則四萬新兵倒戈舊城下,將開關延入乎,抑閉關以委敵乎?」曰:「關外 有三道關可入也。」曰:「若此,則敵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關?」曰:「將建三寨於 山,以待潰卒。」曰:「兵未潰而築寨以待之,是教之潰也。且潰兵可入,敵亦可尾之入 。今不為恢復計,畫關而守,將盡撤籬,日鬨堂奧,畿東其有寧宇乎?」在晉無以難。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大學士孫承宗奏:「……臣時執偏見謂經臣議誠然,獨是八里為 兩城,而舊城之坑壕空營當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當四萬。則四萬之退步跟將及之 ,而一不戒,將城下之備盡為我設,北山南水既無旁出,而賊方擁此四萬於舊城之下,開 關延之不可,閉關謝之不可。將城上之備,又為我設,而城中驚潰無問也。經臣曰:於山 建山寨三,以為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入。蓋法雲,置之死地而生。經臣言邊兵善走也, 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復為殺者。故為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勵其必死之氣, 臣遂無以應。」 這兩段可以當作兩邊各自說對自己有利的話,而其差別在於: 1.王在晉自己的著作迴避了兵力部署的問題(一片石西北不當設兵乎), 或者認為不用顧慮此一問題(北山南水既無旁出) 2.王在晉幫自己辯解時說的是打算放新城「置之死地而後生」 王在晉的辯解要說是兵行險著可以,畢竟他就是想省錢, 但是說是因為八里鋪新城和舊城相距八里救援迅速就免了吧, 孫承宗問了「品坑地雷為敵人設,抑為新兵設乎」, 王在晉自己也回答「實置之死以勵其必死之氣」, 置之死地還得要救兵那還是死地嗎? 又,如果不打算救八里鋪新城,那這座新城的處境和袁崇煥死守寧遠差別在哪裡? 如果盡棄寧錦又不打算救援新城,後金像日後包圍錦州一樣把新城包圍到城陷, 接著就可以居高臨下直扣山海關,那不是比寧錦淪陷更慘? 清兵入塞時之所以能多次衝破宣府、大同、薊鎮等地, 就是因為明軍從成祖時期就逐步捨棄了長城以北的據點,而蒙古又已被後金控制, 一旦前方沒有屏障,山海關不會比同屬九邊的其他防線強大到哪裡去的。 再來,如果要投入兵力來解救八里鋪新城, 那和明軍史實中不斷去救援更北方的據點有何差別? 距離不是過大的問題,松錦之戰洪承疇帶了明軍主力打到松山時錦州都沒有陷落, 甚至是沒整建好的大凌河堡都是支撐到援軍多次被打敗才被後金攻下, 如果硬要拿廣寧遼陽那種爛帳來比,那山海關也不用想守了。 http://tinyurl.com/lohvya6 可以看上面的地圖,廣寧之戰打完之後發生了王在晉和其他人的爭辯, 此時後金橫掃了包含廣寧和錦州周邊的大片區域四十餘城堡, 而寧遠、前屯一帶則仍屬明軍有可能據守的地區, 王化貞大敗後便曾想過要整頓潰敗兵馬堅守寧遠或前屯, 只是熊廷弼對王化貞的戰局不滿,決定擺爛退入山海關。 明軍的支出大半在於整天想要把堡壘推進到昔日邊疆, 這確實導致了王在晉想要避免的軍費支出過高,但是王在晉提出的計畫就很可行嗎? 全盤退入關內是打算如何安置逃難的遼民? 因為麻煩所以打算把遼民送給後金,順便讓出整個關外讓後金種田? 史實中明朝未能有效支持林丹汗和朝鮮牽制後金,縮進山海關只會加速兩者的戰敗, 導致明朝面對後金的兩翼都被迅速剪除而不能專注於遼西走廊, 至於說蒙古朝鮮必敗,那是打算在宣、大、薊鎮一帶和後金進行大決戰就對了? 有人想當于謙,我可不認為後金只有瓦剌的程度。 假設關外的防線越長越能抵擋後金但也越花錢─因為後金得慢慢啃, 那麼是否應該取得一個平衡而不是擺成「此後再無一步可退」比較沒有風險? 如果把防線維持在寧遠、前屯之類的地點當作山海關的屏蔽, 不用蓋太多據點,但是也能夠維持一定的縱深,還有一定空間可以收容難民屯墾, 可能比極端的退入關內要好。 當然我不是專家,如果有人算出平衡就是山海關或是找不到平衡,那我就沒話說了, 不過如果是要說王在晉的計畫非常高明,我想不見得吧。 最後我想提一個人:Alonso Perez de Guzman, 7th Duke of Medina Sidonia, 在我看來,王在晉和此人的差別只有一點, 那就是這位公爵大人知道自己有極限並且曾嘗試推辭國王的任命, 而王在晉覺得自己超強並完全沒有想過要怎樣敷衍朝廷的主戰派, 只不過公爵終究在1588年被迫將名譽葬送於海上,而王在晉連可以搞砸的機會都沒有。 -- The nation which forgets its defenders will be itself forgotten. ~John Calvin Coolidge, J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03.2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30022368.A.CD3.html ※ 編輯: jimmy5680 (61.230.103.20), 04/26/2015 13:06:46

04/26 13:14, , 1F
也不可能當于謙吧 北京保衛戰時中央又沒有很穩
04/26 13:14, 1F

04/26 13:27, , 2F
可是要守關外據點就要囤糧
04/26 13:27, 2F

04/26 13:29, , 3F
看明清大戰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常常明軍被燒糧斷糧
04/26 13:29, 3F

04/26 13:30, , 4F
另外我好奇的是有沒有人能提出用經濟拖垮後金的戰略?
04/26 13:30, 4F

04/26 13:33, , 5F
明朝財政再怎麼爛整體經濟實力也應該強於後金
04/26 13:33, 5F

04/26 13:34, , 6F
但崇禎跟朝廷主流...
04/26 13:34, 6F

04/26 13:40, , 7F
04/26 13:40, 7F
我的想法是像沙俄和奧地利用防線拖垮鄂圖曼和克里米亞韃靼那樣。 戰略可以保守但是不可以過度消極,步步為營本身沒有錯, 明朝錯在太急躁(某袁表示五年收復失土─才有鬼)。

04/26 14:04, , 8F
拉到錦州太急 退回山海關太緩 最後就拉到中間寧遠了
04/26 14:04, 8F

04/26 18:53, , 9F
光要多增四萬兵 就爆炸
04/26 18:53, 9F
新舊城共八萬兵倒是還好,史實遼東有十萬兵馬(carsen大之前算的), 問題在於把八萬人綁死,部署會有不少問題(野戰部隊變超級少)。

04/27 00:42, , 10F
哪裡有問題? 王在晉沒有要野戰阿 野戰部隊當然少
04/27 00:42, 10F
"一片石西北不當設兵乎?" 我對當地地理不熟,不清楚為何孫承宗和王在晉沒有部署的共識, 但是把八萬人綁死在兩座關口,顯然沒有多少兵力可以用於協防靠近薊鎮的地方。 你說死守山海關不出去對陣,但是從史實可以知道後金遲早會突破西側防線的... ※ 編輯: jimmy5680 (61.230.103.20), 04/27/2015 00:51:55

04/27 09:29, , 11F
明朝整體經濟實力很強,可是財政能力極差,祖制+人謀
04/27 09:29, 11F

04/27 09:36, , 12F
不臧,政府的財政狀態過於依賴土地稅
04/27 09:36, 12F

04/27 09:43, , 13F
!!!怎麼中華民國政府好像也這樣
04/27 09:43, 13F

04/27 09:44, , 14F
http://goo.gl/c4W0aC,幾個時期的財政比較
04/27 09:44, 14F

04/27 09:52, , 15F
可以看出宋代稅負很重,可是因稅負主要以商稅與關稅為主
04/27 09:52, 15F

04/27 09:55, , 16F
對農民的負擔反倒較輕
04/27 09:55, 16F

04/27 21:19, , 17F
看來版上不少人偏向王在晉
04/27 21:19, 17F

04/29 04:41, , 18F
中華民國財政才不靠土地稅咧XD
04/29 04:41, 18F
文章代碼(AID): #1LF6ZWpJ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LF6ZWpJ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