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綏靖主義與皇家空軍

看板Warfare作者 (魏奇˙安提利斯)時間9年前 (2015/02/05 16:23), 9年前編輯推噓10(1004)
留言14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6 (看更多)
※ 引述《jimmy5680 (未必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 前陣子看了一本書《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 : 是《帖木兒之後》的作者的新作, : 在講述英國從中世紀晚期直到現代的國策戰略,很值得一看。 : 這本書講到二戰前夕的時候有分析了綏靖主義的背景和原因, : 但是提到一個我沒有聽說過的點, : 說張伯倫實施綏靖主義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要爭取發展轟炸機的時間, : 讓皇家空軍可以在正式與納粹德軍開戰之後對歐陸實施戰略轟炸。 : (如果我沒記錯書中應該是這個意思) : 想請問二戰前夕的皇家空軍真的有在戰略轟炸能力上面投入較多資源嗎? : 感覺不列顛戰役和北非戰場的英國空軍雖然戰績不錯, : 維基百科也提到英國對德國占領區實施了戰略轟炸, : 轟炸效果卻因為種種原因不甚理想,直到後期美軍加入才比較有成效, : 讓我對於皇家空軍在二戰之初是否有強調戰略轟炸相當不解。 : 希望有高手可以說明,感謝。 這個討論串其實可以分成兩個問題,一個是原PO的提問,即二戰前英國與皇家空軍是否在 戰略轟炸上投入較多資源,以及另一個從推文和回文中衍生出來的問題,即西方盟國是否 有可能藉由嚇阻或提早干涉的手段來阻止/減緩二戰的爆發?本篇將先嘗試回答第一個問 題,回答的內容或許有些零碎雜亂,那是本人文筆不佳與思緒仍有些混亂所致,還請見諒 我先講結論:英國政府與皇家空軍在二戰前真的非常看重戰略轟炸到一種近乎偏執的地步 Why?主要原因或可粗略歸類為三:   1.英人長期以來對空中轟炸的恐懼與擔憂   2.皇家空軍與空權理論提倡者的極力鼓吹   3.戰略轟炸恰好滿足了戰間期時英國政府的戰略需求 首先從英人對於空中轟炸的想像與恐懼來源談起 有句俗話說,昨日的科幻是今日的科學,這句話或可以拿來作為接下來要說的事情之註腳 對英國這樣一個超過百年沒有遭受外部直接入侵的海島國家來說,二十世紀初期誕生的飛 行器因而對英國的國防戰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飛行器是當時唯一可以突破空間限制 、越過英國引以為傲的皇家艦隊進而直接攻擊英國本土的武器 最初對飛行器所能帶來影響的恐懼來自許多「預言性質」的文學作品,如日後以《時間機 器》和《世界大戰》等科幻小說出名的大文豪H.G. Wells,他在1908年時便寫了一本The War in the Air的小說,書中描述來自海峽彼端的空襲將會造成彼國人民身體與心理上的 雙重打擊,並且會讓國家陷於革命、混亂暴動與無政府狀態之中 彷彿在應證Wells的小說似的,幾年後爆發的一次大戰見證了海峽彼端的德意志帝國的確 有能力對英國本土發動空襲:1915年9月8日晚間,德意志第二帝國所生產的齊柏林飛船飛 臨倫敦上空,投下了炸彈並引發大火,導致數以千計的民眾爭先恐後地逃往地下避難室; 而兩年後的1917年6月13日,十四架從法蘭德斯佔領區起飛的與哥德式轟炸機亦在倫敦上空 丟下了高爆彈藥,造成162人死亡與432人受傷,即便英國當局出動了92架飛機試圖攔截入 侵者,仍舊是讓這批哥德式轟炸機毫髮無損的返回。 客觀來說,這些攻擊行動本身並未造成多大實質上的傷亡,然而其造成的心理震撼度則難 以抹滅,許多人擔心未來下一次的大戰時,那些末日書籍般的景象恐怕就會成真。更糟的 是,1917年於俄羅斯爆發的十月革命以及隨之成立的共產蘇聯,更坐實了英國對無產階級 革命的恐懼,有越來越多的政軍人物開始擔憂空中轟炸在下一場戰爭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這些人擔心在未來的大戰裡,成千上百的轟炸機將會對不設防的城市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 ,其所引發的混亂與失序恐將促使整個政府倒台。 隨著飛行器技術在戰間期的日新月異,以及全球戰略的逐漸升溫,英國人對於上述的恐懼 只是有增無減,對於空襲所將帶來的破壞與形式的想像也越來越"具體"。 1933年是希特勒的納粹黨取得德國政權的一年,同年英國小說家Wells出版了另外一本預 言式的小說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當中就已經直言不諱的描寫"納粹德國派遣 轟炸機大隊用瓦斯炸彈轟炸倫敦迫使英國政府投降"的故事,這篇小說在1936年被電影公司 搬上大螢幕,在英國坊間曾掀起不小的話題。 對空襲的想像並不只來自文學著作與大眾媒體,大量來自軍方專業人士與政府官員的著作 亦替這份恐懼做了最好的背書 除了眾所皆知的義大利將領杜黑的《制空論》外(雖然他的著作在當時的英國高層其實並 不甚流行),還有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將軍在1921年出版的Reformation of War,當中就 預言空中轟炸將會在未來下一場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此時剛從軍方退役、擔任每日 電訊報軍事記者的李德哈特也在1925年寫了一本Paris, or the Future of War,書中描述 上千架來自法國的轟炸機在極短時間內的無差別攻擊就徹底癱瘓了英國的民心與士氣並導 致政府的投降,這本書甚至得到了皇家空軍開山祖師滕洽德(Trenchard)的極力推崇,更 將其列入皇家空軍的推薦閱讀清單。 1935年,曾指揮皇家空軍在伊拉克鎮壓叛亂的退役軍官L.E.O. Charlton將其在劍橋大學的 授課內容出版成War from the Air一書,指出未來空襲行動中,鐵路、港口、金融中心與 發電廠將會成為優先受到攻擊的目標-如此一來將會製造大量的混亂與恐慌,而工廠的工 人也會在空襲的恐慌中發起罷工與暴動,在他的描繪之下,倫敦只支持了兩天就投降於發 動轟炸的敵人之手。同樣把作為空襲目標的倫敦當作主題的還包括了後來的英國首相邱吉 爾,在他的一些短篇作品中也描繪了敵軍使用生化武器空投至倫敦造成市民大量傷亡的作 品。 這些或專業或業餘的著作皆顯露了當時人對於空襲想像有其共通之處,首先來自空中的轟 炸會很難防範(當時主流理論仍是認為轟炸機能夠勝過戰鬥機)、其次轟炸會造成大量的 死傷與文明秩序的崩潰。 上述這些在戰間期大量出現的作品除了可以反映英人對空中攻擊的恐懼與想像外,還在一 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皇家空軍與空權理論提倡者的特殊目的。 從上述李德哈特著作受到藤洽德賞識的例子,我想應該已經有人能夠察覺,鼓吹這樣子的 空襲想像完全符合皇家空軍與空權理論者的利益。誕生於一次世界大戰的新生皇家空軍為 了維護其作為獨立於陸海軍外之新軍種的地位而亟欲證明空權之重要性,而最能凸顯空軍 獨特地位的,就是戰略轟炸了(發展海航有將空軍至於海軍統御之下的危險,發展近距支 援則有成為陸軍附屬品之虞) 皇家空軍之父藤洽德與其徒子徒孫便大力提倡戰略轟炸的好處,這些空權理論者利用了既 有對空襲的印象去主張戰略轟炸可以削減敵國軍民之士氣並進而打擊其戰鬥意志。 簡單說,就是為了搶預算分配而不惜誇大自身的能力,而他們的論述之所以會得政府的支 持,除了前述的社會對空襲的普遍恐懼外,也與戰間期英國政府的戰略構想有關 英國在一次大戰後財政受到重創,其有限的預算已難以應付三軍的要求,因此英國在一戰 後就擬定了未來十年內都不會有大規模衝突的方針。而在承平時期對英國國防的最大威脅 ,主要來自中東、非洲與印度殖民地的騷動叛亂,而相較於維持龐大的駐軍,一支量少質 精的空中武力似乎更能發揮震懾效果並有效地擔任殖民地警察的工作 以1920年代的伊拉克為例,1921、22年英國在此地的軍事支出是2300萬英鎊,而在將其駐 軍大幅削減並改駐紮轟炸機中隊後,至1927年時其支出便能削減至390萬英鎊。而就其實質 成果而言,空中武力在鎮壓部落(如1920年在索馬利亞與1922-25年在伊拉克)的確都收到 了不錯的成效,而這些成效自然被空權提倡者和皇家空軍拿來作為宣傳 許多日後在二戰期間因戰略轟炸而聲名大噪的指揮官皆在戰間期時活躍於鎮壓殖民地叛亂 ,如日後接掌轟炸司令部、以轟炸致勝論出名的亞瑟˙哈里斯爵士(Sir Arthur Harris)與 擔當英國皇家空軍參謀長重任的查爾斯˙波特爾爵士(Sir Charles Portal) 除了充作帝國警察外,英國的戰略高層亦把空中轟炸視為避免下場戰爭重蹈一次大戰覆轍 的途徑。一次大戰的壕溝絞肉戰與消耗戰深深重創與震撼了英國,這使得英國新一代的有 志之士們千方百計地想尋找避免此憾事再度重演的方法。一戰中擔任步兵上尉、親身體驗 過壕溝慘烈的的李德哈特即為其中一人,他在退役後擔任每日電訊報的記者時就常撰文提 倡所謂的「英國式戰爭(The British Way in Warfare)」-一言以蔽之即間接路線 (Indirect appraoch),即不與歐陸的強敵在陸地上硬碰硬,而應該採用長期戰、持久戰 、經濟封鎖戰等間接的方式來拖垮歐陸的敵人。而一戰晚期開始興盛的空權理論、以及戰 間期在技術上突飛猛進的飛行器,就成了這些汲汲營營於避免一戰浩劫的戰略理論家眼中 的解套方案,這些人希望戰略轟炸能夠達到預言文學作品中描述的那般效果:削弱敵人的 戰鬥意志、癱瘓敵國的經濟、促使敵國的政府爆發革命垮台...etc 且其發揮效力的速度將 只會比過往傳統的海上經濟封鎖或外交脅迫來得更快 當然,根據後見之明我們都知道多數這些戰前對戰略轟炸的預期都落空了,要不就是高估 戰略轟炸所能達到的效果、高估現階段的技術所能做到的事情,要麼就是低估總體戰爭狀 態下現代極權國家對於社會的控制力與人類忍受災難痛苦的能力 英國的確在戰略轟炸上投入相當多的資源與期待,但投入資源本來就並不保證會有良好的 效果,承平時期下的皇家空軍只能拿殖民地的叛亂來練兵與測試,除此之外大多就只能依 靠腦補。站在後見之明的角度而言,我們知道這些測試與腦補的結果與和納粹德國這樣一 個極權國家爆發的總體戰無論就強度還是深度來說皆難以相提並論。總歸來說,二戰前英 人對戰略轟炸的認知是理論多於實際的,是膨風過頭的。但或許看看漢堡、看看德勒斯登 ,再看看長崎與廣島,我想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於下一場大戰末日景象般的想像的確在 二戰終了前逐漸變成了現實-雖然方式和他們原先所想的略有不同。 至於為何把別人的城市化為廢墟卻無法像那些作品一樣促成冀望中的快速勝利,那就是另 外一個問題了。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只有在歷經過長達數年的慘烈大戰之後才能逐漸 明朗化吧。 至於原po文中提到張伯倫試圖用綏靖政策來爭取戰略轟炸的發展時間一說雖然多少有替其 辯護的成分在,但並不全是空穴來風。其中一個證據就是1934年鮑德溫內閣設立的防禦需 求調查委員會(Defense Requirement Committee, DRC),顧名思義,這是一個英國高層 面對逐漸升溫的國際局勢而設立的一個調查委員會,旨在檢視大英帝國的防務需求。 想當然爾,陸海空三軍皆希望自己的軍種受到最優先的重視,海軍主張要更新老舊的艦隊 以應付義大利和日本的海上威脅,陸軍則希望能準備一支不亞於一戰規模的遠征軍,空軍 則提出了大擴軍、提升常駐空軍至52個中隊的要求。而在有限的財政預算下,當時擔任 財務大臣的張伯倫打槍了陸軍與海軍而選擇了空軍的方案,不只如此,他還更進一步的加 碼主張把中隊數量從52提升至80個!理由是因為張伯倫認為相對於日本與義大利而言,德 國才是英國在歐洲安全的最大威脅,而被認為是未來下場戰爭梁柱的空軍則成了預算有限 下進行再武裝的最佳選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1.8.16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23124592.A.AAF.html

02/05 16:24, , 1F
真的太久沒打字了....打出來的文句不通順的可怕Orz..
02/05 16:24, 1F

02/05 16:26, , 2F
:
02/05 16:26, 2F

02/05 16:29, , 3F
推,感謝解釋
02/05 16:29, 3F

02/05 16:53, , 4F
02/05 16:53, 4F

02/05 19:19, , 5F
英國擔心日本,是關於東南亞跟香港的殖民地衝突嗎?
02/05 19:19, 5F

02/05 19:45, , 6F
push
02/05 19:45, 6F

02/05 21:17, , 7F
一戰後英國全球國力衰退,也因日本國內情勢的影響而
02/05 21:17, 7F

02/05 22:15, , 8F
換個角度想 沒有加強空軍 也許英倫空戰的結果會不一樣
02/05 22:15, 8F

02/05 22:17, , 9F
難以在維持英日同盟,就變成要分出艦隊到遠東制衡日
02/05 22:17, 9F

02/05 22:19, , 10F
本...海軍一直想建造新加坡海軍基地..最後一直沒完成
02/05 22:19, 10F
關於加強空軍與英倫空戰這點,重要的分水嶺是1937年12月一份由防務協調大臣Thomas Inskip所擬定的報告(通稱Inskip Report),這份報告的主旨和1934年的防禦需求委員會 類似,其直接影響了1937年以降至開戰這段時間的英國軍備投資 與1934年張伯倫批准的計畫雷同,這份報告書也把三軍投資順位依空>海>陸的比例排列 ,但是和1934年報告結論不同的是,Inskip報告扭轉了原先注重轟炸機、輕視戰鬥機的順 位,因為Inskip與其他內閣成員皆認為德國空軍成長速度太快,英國沒辦法保持全面性的 空中優勢,因此必須優先投資成本較低的戰鬥機來防禦本土、而非繼續投資昂貴但成效不 明的重型轟炸機... 想當然爾,Inskip的計畫遭到皇家空軍的大力反對,但畢竟掌握預算權的是內閣,皇家空 軍最後只得妥協。 就後見之明來說,要是沒有這個轉折,那麼以皇家空軍主流派的死硬態度,或許到開戰時 英國本土的戰鬥機指揮部都不會有足夠的颶風式或噴火式戰鬥機.... ※ 編輯: jonathan836 (218.161.8.163), 02/05/2015 22:36:41

02/06 00:27, , 11F
推,我覺得以後可以認你的ID來看文章
02/06 00:27, 11F

02/06 00:49, , 12F
02/06 00:49, 12F

02/06 14:22, , 13F
02/06 14:22, 13F

02/06 15:21, , 14F
02/06 15:21, 14F
文章代碼(AID): #1KqoXmgl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KqoXmgl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