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萬曆援朝戰爭始末(十一)

看板Warfare作者 (杜老爺)時間15年前 (2009/06/17 14:48), 編輯推噓3(302)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碧蹄館之戰 1月18日, 小早川軍 撤出 開城 不到一小時, 明軍 李如柏部 即已開到並占領了該城。 三都光復其二, 明朝聯軍士氣更加高昂。 從12月25日跨過 鴨綠江, 至1月18日奪取 開城, 明軍在23日內也飛越半個朝鮮, 進軍 速度竟不輸給剛登陸時的日軍, 也可算是奇跡吧。 可是, 正由於進軍太迅速, 明軍很 快發現自己陷入了和日軍相似的窘境: 軍備給養跟不上了! 雖然朝鮮方面 柳成龍 等人 殫精竭慮地籌措糧草, 但終因國土本就貧瘠, 加上飽經戰亂, 已無法充分供應前線的 軍需。 更慘的是, 明軍大多騎兵, 而日軍在撤退之時焚毀大量草料, 導致明軍數日之 內就喪失馬匹逾萬! 看來過不了多久, 明軍騎兵就都要轉職成步兵, 下馬和日軍步戰 了。 可是, 一路過關奪旗的明軍將士哪裡會在意這點? 占領 開城 之後, 連主將 李如松 都有點開始有些飄飄然, 覺得日軍如此不堪一擊, 把他們像趕鴨子一般趕出 漢城, 逼 進海裡, 也只是遲早的事了! 大家仿佛都忘了, 當時在朝日軍還有10余萬, 而這支明 朝聯軍, 人數不過5萬, 才是日軍一半不到。 形式仍然十分嚴峻, 還不是掉以輕心的 時候啊。 淪陷區的朝鮮人民聽說天朝大兵開到, 日軍望風披靡, 也都歡欣鼓舞。 有些民眾甚至 打算配合明軍的攻勢, 在日軍後方暴動。 1月23日, 一些 漢城 民眾在城內放火, 不 幸被日軍發覺。 為免‘第五縱隊’之患, 1月24日, 宇喜多秀家 下令屠城, 將 漢城 內所有男子全部殺死! 慘絕人寰的屠殺進行了一整天, 多少朝鮮家庭為此失去父親丈夫 兒子, 已無法計數。 僅有少數男人穿著女裝, 僥幸逃過一劫。 1月25日, 明軍渡過 臨津江, 挺進至 坡州城。 李如松 下令扎營, 並派副總兵 查大 受, 朝軍將領 高伯彥 領兵3000繼續南下, 打探前往 漢城 的道路。 (《懲毖錄》稱 這支先鋒部隊僅數百騎。) 李如松 本意是以3000人馬投石問路, 但在信心爆棚的 查大 受 看來, 憑自己的人馬直接奪取 漢城 也不是問題啊。 不是有些朝鮮難民來報, 日軍 已經撤出 漢城 了麼? 查大受部 沒出 坡州 多遠, 就遭遇到一小股日軍偵察兵。 二話不說, 查大受 揮刀就 上, 殺散了這股日軍。 據日軍報告, 戰死60多人, 《懲毖錄》記載殲敵一百多人, 但 查大受 為了邀功, 大筆一揮, 在60後面添了個零, 變成殺敵600的大捷! 查大受 並稱日軍對己毫無還手之力, 看來精銳早就在 平壤 一役喪失殆盡了。 誰都料不到這封 胡吹大氣的報告, 最後竟成了 碧蹄館 大戰的導火線。 (右圖 碧蹄館之戰 紀念碑) 果然, 李如松 聽說大捷, 欣喜若狂, 點起家丁親兵1000多人, 即趕赴前線。 提督輕 騎冒進的動機不清楚, 大概是為了分享奪下王京 漢城 的榮耀吧。 可是身為提督之尊, 有什麼必要與部下爭功呢? 而且在敵我態勢未明的情況下, 僅率1000家將即身臨險境 , 除了說明 李如松 驕傲輕敵, 也沒別的什麼解釋了。 老天爺倒也眷顧 李如松, 拼 命想給他點什麼暗示。 當 李如松 趕到 惠陰嶺 之際, 座下戰馬突然一聲長嘶, 人立 而起, 把提督大人摔了個四腳朝天。 可惜, 李如松 不信邪, 揉揉屁股, 翻身上馬, 繼續帶兵南下。 據日方的記載, 坡州城 內共有明朝聯軍2萬。 這一數字也大大低於 平壤之戰 時聯軍投 入的總人數。 看來除了在 平壤 損失慘重外, 一路上派兵駐守新光復的城市, 也分兵 不少。 而此時日軍大部齊聚 漢城, 人數竟高達5萬3000, 已非昔日 平壤 之戰可比。 雙方力量此消彼長, 日軍洞若觀火, 反而明朝聯軍方面還不自知。 明軍南下的消息報進 漢城, 日軍將領們趕緊商議迎敵。 明軍士氣正盛, 該誰來擋頭一 陣呢? 許多人不約而同地想到年青的驍將 立花宗茂。 立花宗茂 之生父 高橋紹運, 養 父 立花道雪, 是大名鼎鼎的 大友家 之‘雙壁’。 虎父無犬子, 立花宗茂 年紀輕輕 早已名聲在外, 連 豐臣秀吉 也把他和 本多忠勝 相提並論, 稱他是‘西國無雙的大將 ’。 後來 立花宗茂 拜 小早川隆景 為義父, 侵略朝鮮時便在其麾下聽令。 立花軍 的 勇猛 小早川隆景 早在 多多良浜之戰 的時候便已領教過, 因此也極力推舉這個義子為 先鋒。 當下日軍軍前會議便決定了迎戰明軍的戰鬥序列: 第一隊: 立花宗茂 3000人 第二隊: 小早川隆景 8000人 第三隊: 小早川秀包 5000人 第四隊: 吉川廣家 4000人 這股部隊由 小早川隆景 直接指揮。 另有總司令 宇喜多秀家 親自領兵2萬1000, 以為 後應: 第五隊: 黑田長政 5000人 第六隊: 石田三成 5000人 第七隊: 加藤光泰 3000人 第八隊: 宇喜多秀家 8000人 漢城 防務由 小西行長, 大友吉統 負責, 駐留兵力1萬4000。 這個龐大陣容是日軍侵 朝以來前所未有的。 不知敵情, 仍在信心滿滿奮勇挺進的明軍危險了。 1月26日凌晨, 寒風凜冽, 大霧漫天。 立花宗茂 與全軍一起吃完戰飯, 便帶隊先發, 立花家 50歲的老將 十時連久 率500余人衝鋒在前。 早7時, 日軍與明軍先鋒 查大受 部3000人相遇於 礪石嶺。 查大受 想不到日軍還敢再來, 但也沒多作思量, 當下拉開 陣勢便即與日軍展開廝殺, 並打算再次憑借優勢兵力吃掉這500人, 為自己的功勞簿錦 上添花! 一大早太陽還沒升起, 礪石嶺 上已是喊殺震天。 十時連久 雖然奮力迎戰, 終歸寡不 敵眾。 自他以下, 加上 立花家臣 池邊永晟 等300多人一齊戰死。 可惜, 查大受 還 沒來得及松口氣, 立花宗茂 親率2000多人也已殺了上來。 立功心切的 查大受 怎麼也 沒料到之前區區500人竟只是日軍大部隊先鋒的先鋒, 後面還緊跟著4萬大軍! 此時由於 和 十時連久 等鏖戰多時, 兵士已現疲態, 陣形也開始松動, 怎當得 立花宗茂 這支 生力軍? 查大受 率軍邊戰邊退, 希望能和 李如松 的主力彙合。 上午9時左右, 李如松 率部趕到 礪石嶺 下, 看見嶺上小隊日軍人頭攢動。 李如松 大 喜, 下令兵分兩路突擊。 可 李如松 剛衝上山頭, 赫然發現山的另一頭竟排滿數萬日 軍, 正滿山遍野地追殺苦鬥中的 查大受 部! 李如松 趕緊與 查大受 合兵, 一同向 碧蹄館 方向撤退。 日軍在後緊追不放。 10時, 小早川隆景 的主力部隊追上 李如松, 雙方在 望客硯 展開激戰。 此時明軍在 戰場的兵力不過3000多人, 小早川隆景 欺明軍人少, 命令部將 粟屋景雄 與 井上景貞 各率兵3000分左右兩翼夾擊 李如松, 而自己則率重兵, 繞過山後, 突襲明軍後路。 強敵環伺, 異常危急之際, 明軍士卒無不奮戰, 希望能殺開一條血路。 李如松 下令 集中兵力攻擊日軍左翼 粟屋景雄 部。 明軍一陣猛攻, 粟屋景雄 抵擋不住, 陣腳大亂 , 傷亡慘重。 右翼 井上景貞 見狀, 欲急救友軍, 被謀士 佐世正勝 阻止, 並建議 井上景貞 暫不進兵, 而是趁明軍追擊 粟屋景雄 之際, 趁虛從後突擊, 必能挽救左翼 潰敗之勢。 佐世正勝 的圍魏救趙之計獲得成功。 明軍沒料到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被打了個措手 不及。 李如松 不得不回過頭來全力對付 井上景貞。 粟屋景雄 好不容易撿回一條老命 , 退至後方 小丸山 上休整。 與此同時, 小早川隆景 下令全軍前進, 小早川秀包, 毛利元康, 築紫廣門 率兵5000猛攻 李如松 右翼, 立花宗茂 領部下3000突擊左翼, 而 小早川隆景 本部兵馬6000則與 井上景貞 彙合, 壓逼明軍正面。 在日軍三面圍攻之下, 明軍陷入苦戰, 情勢十分危急。 戰場上的兵力比已是2萬對3千 , 更有 宇喜多秀家 親率的2萬大軍正在趕赴戰場。 李如松 且戰且走, 從 望客硯 一路 退到 惠陰嶺 下的山谷裡。 此地地形更不利明軍: 兩側山坡, 而谷底則是一片水田, 騎兵無法衝殺, 長槍大戟發揮不了作用, 只得下馬與日軍步戰。 可惜, 明軍隨身的短 兵刃又不及日軍的武士刀鋒利, 肉搏上吃虧不小。 而日軍鐵炮部隊更利用地形, 居高 臨下不斷向明軍射擊, 給苦戰中的明軍雪上加霜。 李如松 周圍的士卒越戰越少。 突然, 提督座下戰馬受驚, 亂蹦亂跳, 再度把主人摔 下馬來。 明軍將士大驚, 以為主帥遭遇不測。 井上貞景 率部正殺到 李如松 附近, 見狀, 以為有便宜可乘, 立刻拍馬直取 李如松。 千鈞一發之際, 李如松 的家將 李 有升 衝至提督身前, 拼命敵住 井上景貞。 李如松 急忙爬上戰馬後退。 李有升 則身 陷敵軍重圍, 苦鬥良久, 不幸被日軍鐵炮擊中, 以身殉國。 中午12時, 明軍越戰越少, 幾至絕望境地。 忽然北方傳來馬蹄隆隆之聲。 原來是明軍 總兵 楊元 聽說前線吃緊, 立刻前來支援。 由於倉促之間湊不齊全部兵力, 楊元 只帶 來了不到5000人, 但總算在 宇喜多秀家 之前趕到戰場。 李如松 與援軍合兵, 士氣復 振, 可惜並未能改變戰場上的劣勢。 援軍帶來的 虎蹲炮 從右翼轟擊日軍包圍圈, 但 日軍死戰不退, 仍是三面圍定明軍, 全力攻擊。 而明軍騎兵身陷泥濘當中, 兵力無法 展開, 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據說戰況最危急的關頭, 明軍高階將領上至 李如松, 下 至 李如柏, 李如梅, 李寧, 查大受, 張世爵, 方時輝, 王問 等皆親自持劍與日兵 惡鬥。 戰況進入白熱化。 《明史》記載, 李如松 在陣前督戰之際, 日軍陣中衝出一 員身著金盔金甲的武將, 舞刀直劈 李如松。 幸得 李如梅 眼疾手快, 張弓搭箭, 將 這員日將射死馬下, 救了兄長一命。 (日方史料證實這員金甲武將是 立花家 猛將 小 野成幸。) 明軍雖然損失慘重, 但仍奮鬥不屈, 給以日軍極大殺傷。 據日方史料記載, 立花家 重臣 安東常久, 小串成重 戰死; 小早川秀包 帳下包括重臣 橫山景義 在內的8員高級 武士亦死於此役。 可以想像 碧蹄館 之戰的慘烈。 (下為 碧蹄館之戰 過程簡圖) 戰況膠著之際, 天色忽暗, 傾盆大雨從天而降。 由於正值隆冬, 雨水寒冷刺骨, 淋 得像落湯雞的雙方士兵都被凍得瑟瑟發抖, 攻守之勢頓緩。 李如松 見機不可失, 下令 全軍脫離戰線, 退回 坡州。 小早川隆景 懾於明軍勇猛, 亦見其進退有度, 不敢深追 , 也隨後下令撤軍。 自始至終, 宇喜多秀家 的2萬人都未能趕到戰場, 不然真不知明 軍命運將會如何。。 戰後, 日軍吹噓斬得明軍首級6000, 自然是盡誇張之能事。 而朝鮮《宣祖實錄》上說 明日雙方各死傷300, 也肯定是想為‘天兵’的敗績遮羞。 據 柳成龍 在《懲毖錄》中 記載, 日暮之際 李如松 退返 坡州, 身形沮喪。 半夜, 提督想到白天戰死的家丁和 部曲, 不由痛哭失聲。 明軍損失之重, 可見一斑。 碧蹄館之戰 是明軍入朝以來的第一場大規模野戰。 由於之前進兵順利, 明軍上下都生 出驕敵之心, 以為日軍不過如是。 李如松 查大受 等在未探知日軍兵力部署前, 即輕 敵冒進。 加上 小早川隆景 以優勢兵力誓死奮戰, 讓明軍吃了大虧。 結果明軍一路破 竹般的攻勢被日軍擋在 碧蹄館, 喪失了一鼓作氣光復朝鮮的氣勢。 不過就算沒有 碧蹄 館 之敗, 僅有2萬眾的明軍也無法立刻攻下重兵防守的 漢城 吧。 1月27日, 碧蹄館 之戰後一天。 一大早, 李如松 即下令全軍從 坡州 北渡 臨津江, 撤到 東坡, 打算與日軍隔江對峙。 隨軍的朝鮮政府大員聽說明軍要後撤, 皆大驚失色 。 領議政 柳成龍, 右議政 俞弘, 都元帥 金命元 一齊跑到 李如松 大帳之下, 詢問 撤退理由。 李如松 解釋道, 昨日力戰, 雖殺敵不少, 但自己也損失慘重。 此刻大雨 滂沱, 道路泥濘, 不利騎兵。 因此決定暫時撤過江, 休養大軍。 柳成龍 等人極力反 對 李如松 的決定。 (區勝 認為, 李如松 渡河北撤到 東坡 的決定無可厚非。 明軍 新敗, 士氣低沉, 如果日軍大舉反攻, 在泥濘的戰場明軍騎兵將如何抵敵? 且背水作 戰, 退無可退, 明軍豈不是有全軍覆沒之憂? 不若暫時撤過江, 穩住陣腳。 待得天 色放晴, 朝鮮人的軍糧草料運到前線, 攻打 漢城 的條件才會成熟。 拿 大明 官兵的 性命當兒戲, 朝鮮官員果然不是一群普通的書呆子。 ) 李如松 再拿出一封奏折草稿征求朝鮮官員的意見。 奏折上稱 漢城 有日兵20萬, 急切 難以攻下。 而今自己舊病復發, 身體不適, 恐難負重任, 希望 大明朝廷 另派賢能頂 替提督之職。 柳成龍 大急, 如果這封奏折真的上達 北京 天聽, 萬歷皇帝 被20萬這 個數字一嚇, 可能就撒手不管朝鮮了。 “漢城 倭兵少, 豈有20萬那麼多?!” 柳成 龍 極力抗辯。 李如松 不聽, 反而責問 柳成龍 為何兵糧遲遲不到, 貽誤軍機。 柳成 龍 氣得無言以對。 (其實 漢城 日軍沒有20萬, 但如果召集朝鮮南部各路軍團, 湊個 10萬是不成問題的。 李如松 區區4萬兵, 內無糧草外無援軍, 怎可能強攻 漢城? 但 是 李如松 上奏稱病, 可能是因 碧蹄館 之敗而產生了氣餒之意吧。 想 李如松 為將以 來, 平 寧夏, 復 平壤, 春風得意, 何曾吃過這種大虧? 看來這位43歲的提督大人 也缺乏人生失敗的鍛煉啊。) 同一日下午, 明軍全軍渡 臨津江 完畢。 第二天, 李如松 下令除副總兵 查大受, 游 擊 毋承宣 麾下數百人繼續駐扎 臨津江 前線外, 全軍退返 開城。 柳成龍 又趕忙前來 勸阻, 稱大軍北渡, 已讓日軍氣焰大盛。 如再撤回 開城, 定會造成各地驚恐, 屆時 臨津江 都可能不保了。 柳成龍 的懇求並未打動 李如松。 不過可能覺得這個老學究太 讓人厭煩了吧, 李如松 耍了個詐, 表面答應留守 臨津江。 但一等 柳成龍 告退, 李 如松 立刻拔營起寨, 撤回 開城 去也! 柳成龍 只有干瞪眼的份。 (李如松 撤回 臨 津江 北岸猶可理解, 但撤到 開城 也實在太遠了些。 不知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之後 數日, 自己決定留守 臨津江 前線的 柳成龍 每天寫信給 李如松, 要求進兵, 得到的 答復卻說等天晴路干了方可出動。 柳成龍 大失所望, 不由得猜測 李如松 大概已喪失 繼續南下的勇氣了。 不幾天, 明軍陣營盛傳謠言, 說 加藤清正 正在 鹹興城 厲兵秣馬, 准備經 平安南道 的 陽德, 孟山 等地, 迂回攻擊防守薄弱的 平壤, 切斷明軍後路! 此事非同小可, 李如松 立刻召見 柳成龍 等, 聲稱 平壤 乃全局樞紐所在, 自己要親自統兵回防 平 壤, 留副將 王必迪 等仍舊駐守 開城。 柳成龍 列出五點反對理由: 一, 朝鮮諸代先王長眠之所為日本人占據, 靈魂不得安息。 二, 漢城 以南朝鮮民眾盼望王師, 望眼欲穿。 如果他們得知王師北還, 定會失望已 極, 說不定就安心做日本人的順民了。 三, 收復國土, 就算一草一木又豈能輕言放棄? 四, 朝鮮兵弱, 全賴‘天兵’神勇維持局面。 如果北撤, 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散兵游 勇, 義兵僧兵就會士氣大跌, 更糟糕的可能還會一哄而散。 五, 若退守 平壤, 假如日軍反攻, 臨津江 天險守軍僅區區500, 又怎麼抵擋得住? (基本上還是慷慨激昂的大道理居多, 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戰術建言。 右圖 柳成龍 像。 ) 李如松 聽後並不答話, 仍是自顧自地向 平壤 方向前進。 2月15日, 李如松 回到 平 壤。 後來證實, 加藤清正 根本沒有也不敢有奇襲 平壤 的打算, 而是在 碧蹄館之戰 後3天回到了 漢城。 戰局仿佛又進入相持階段。 但 李如松 回鎮 平壤 到底是戰略性撤退, 還是戰術上的欲 擒故縱, 當時誰也看不出來。 幸州之戰 碧蹄館 一戰日軍大勝, 不但保住了 漢城, 還逼得 李如松 撤回 平壤。 一切看起來那 麼美好, 但實際上日軍只是取得暫時性戰術上的勝利, 戰略上的劣勢絲毫沒有改變。 雖然明軍把防線縮回 臨津江 以北, 且只有500人駐防, 但 漢城 周圍仍活躍著各路朝 鮮人的武裝勢力。 頂替老將 李鎰 巡邊使 之職的 李賓(‘賓’加草蓋‘艸’) 率兵 3000仍駐扎在 臨津江 南岸的 坡州。 新任 全羅道 巡察使 權慄(接替 李洸) 率兵 2300駐 高陽郡 幸州。 朝將 高彥伯, 李時言 駐 京畿道 楊州郡 蠏踰嶺。 連朝鮮軍總 司令, 都元帥 金命元 此時也在 臨津江 南岸坐鎮指揮全軍。 同時, 漢城 周圍還有至少4路僧兵游擊部隊, 像一群嗡嗡的蒼蠅, 攪得日軍日夜坐臥 不寧。 明軍撤退之後, 日本人要做的的第一件事就是剿滅這些殺人不眨眼的‘禿驢’。 2月初, 一支1000人的僧兵與日軍在 漢城 以西20公裡的 慈城 遭遇。 一場血戰下來, 僧兵死傷過半, 但日軍也損失很大, 最後不得不退回 漢城。 不久, 休靜大師 的大弟 子 惟政 率領2000僧兵攻陷 漢城 東北面10公裡的 水落山。 同時, 另一支600人的僧兵 部隊在付出慘重代價後, 攻陷 二村驛。 僧兵的奮戰令得日本人疲於奔命, 四處救火, 但給 漢城 日軍最沉重打擊的卻是官軍將 領 權慄 指揮的 幸州之戰。 自 禿山防御戰 擊退日軍後, 權慄 也響應明軍的攻勢, 進軍至 漢城 西北15公裡的 幸 州。 幸州 是一座山城, 濱臨 漢江, 三面環水, 一面陡坡, 易守難攻。 更重要的是 , 幸州城 俯瞰 碧蹄館 至 漢城 之間的要隘, 扼守著日軍北上或明軍南下的咽喉, 戰 略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 因此, 漢城 日軍決計不惜代價, 拿下 幸州。 一來築起抵御 明軍的防線, 二來殺雞儆猴, 希望能把各路游擊隊嚇跑。 2月12日凌晨, 日軍總司令 宇喜多秀家 親率大軍3萬, 直逼 幸州。 包括 小西行長, 黑田長政, 小早川隆景 等軍團長都隨軍出征。 浩浩蕩蕩, 大有不破 幸州 誓不還的氣 概。 此時 幸州 守軍僅2300, 兵微將寡, 但守將 權慄 決定憑險堅守, 以保障日後光 復 漢城 所必需的橋頭堡。 休靜大師 的二弟子 處英 聽說 幸州 危急, 趕緊率數百僧 兵來援, 終於在 宇喜多秀家 之前趕到 幸州。 太陽隱隱升起之際, 日軍大部隊即已開到 幸州城 外。 在晨曦的照耀下, 3萬日軍殺氣 騰騰, 背上都插著紅白相間的戰旗, 而大多士兵臉上戴著怪異的鬼面具。 朝軍士兵見 到這個架勢, 大多被嚇得膽戰心驚, 幸虧在 權慄 的沉著指揮下, 軍心才重新穩定下 來。 權慄 此時已55歲高齡, 是朝軍中少數能與日軍一戰的將領之一, 曾在 熊峙 和 梨峙 的戰鬥中擊潰 小早川隆景 的偏師, 為保衛 全羅道 立下汗馬功勞。 進駐 幸州 後, 為了抵抗日軍的進攻, 權慄 的部下, 中軍將 趙儆 更精心構築防御工事, 在本 已險峻難攻的城外挖了戰壕, 並豎起兩道柵欄。 趁著日軍布陣之際, 權慄 下令全軍飽 餐戰飯。 因為戰鬥一旦打響, 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吃下一頓。 6時許, 日軍開始攻城。 由於只有一面可以入城, 日軍大部隊無法展開, 只能分成十 余隊, 輪流攻擊。 這下正中了 權慄 的分兵之計。 朝軍將一切能找得到的火力聚集到 日軍攻擊的方向, 弓弩火矢, 火箭車, 投石車, ‘地’字號炮 等等齊上陣, 居高臨 下, 准備給以日軍迎頭痛擊。 日軍第一陣是 小西行長 的第一軍團。 為雪 平壤 戰敗之恥, 小西行長 拼命從 宇喜多 秀家 處搶來先鋒令箭。 本以為朝軍都是軟柿子, 可 小西軍 也是倒霉催的, 遇上的卻 是 權慄 這塊硬骨頭。 只聽 小西行長 一聲令下, 數千日軍叫喊著向山上衝鋒, 但柵 欄後的朝軍卻毫無動靜, 只是張弓搭箭, 靜靜地等待著。 直到日軍大半衝進朝軍射程 範圍, 權慄 親自擊鼓三聲。 這是攻擊的號令! 霎時間朝軍火箭擂石滾木齊下, 沒頭 沒腦地砸向日軍。 衝到一半的日軍猝不及防, 又無處躲閃, 死傷慘重。 更由於日軍陣 型密集, 朝軍閉著眼睛射擊也能打中大一片。 小西行長 見損傷太重, 再打下去自己很 有變成光杆司令的危險, 只得裝著沒看見同僚譏嘲的眼光, 下令撤退。 石田三成 作為第二隊繼續發起衝鋒, 可下場也不比 小西行長 好多少, 死傷無數不算 , 自己也掛了彩, 最後也灰溜溜地退下。 接下來是 黑田長政 的第三隊攻擊。 有了 小西 和 石田 兩個前車之鑒, 黑田長政 不 再盲目地發動衝鋒, 而是將鐵炮手調至隊伍最前面, 為後面的大軍打開缺口。 可惜, 面對朝軍的木柵, 日軍鐵炮仿佛老鼠拉龜, 無從下手。 打在木頭上的子彈如同瘙癢。 有些鐵炮手稍微抬高射擊角度, 妄圖以弧線把子彈送入朝軍陣中。 可這樣一來落下的子 彈變得毫無威力, 大半干脆飛過朝軍頭頂, 落到城後的 漢江 裡。 黑田軍 一通亂射, 毫無斬獲, 只得收兵。 三路失利, 宇喜多秀家 氣得七竅生煙。 數萬明軍都擊敗了, 區區2000朝軍又怎會讓己 軍無可奈何? 年輕氣盛的 宇喜多秀家 決定親領第四陣, 一定要拿下 幸州 守將的腦袋 。 主將出馬, 果然一個頂倆, 日軍士氣復振, 又燃起了拼命的鬥志, 前赴後繼, 奮 力攻城, 竟突破了第一道柵欄, 衝到第二道柵之前。 朝軍大駭, 以為日軍已經破城。 一些士兵掉頭就跑。 正在後面督戰的 權慄 大怒, 立斬了幾名逃兵。 其余士兵不敢再 退, 弓箭火矢再度向日軍身上招呼。 這一次 宇喜多秀家 就沒那麼好運了, 朝軍弓矢 可不認得什麼總司令, 在他身上開了兩個洞, 幸喜沒有生命危險。 日軍急忙護著 宇喜 多秀家 退出戰線, 在身後又留下數百具屍首。 心有不甘的日軍再派出 吉川廣家 作第五攻擊序列。 兩軍在第二道柵前短兵相接。 朝鮮 人身後就是 幸州城, 城內還有數千婦孺。 已經是退無可退了! 朝軍拿出渾身解數與日 軍血戰, 刀槍, 箭矢, 石塊, 滾木, 開水, 甚至連讓武林中人不屑一顧的石灰也赤 膊上陣, 燒壞不少侵略者的眼睛。 戰鬥最激烈之際, 權慄 丟下鼓槌, 和部下肩並肩 血拼。 朝軍士氣更加高昂。 吉川廣家 見攻擊不利, 心生一計, 打算以火攻燒死山上 的朝軍。 可惜 權慄 不是 馬謖。 日軍還沒來得及點火, 就被朝軍引 漢江 之水淋了個 落湯雞。 吉川廣家 計窮撤退, 自己身上也掛了彩。 第六隊主將是在 碧蹄館 立下大功的 小早川隆景。 可惜盡管這位老將指揮有方, 也只 能在第二道柵欄上開個小口。 朝軍士兵一擁而上, 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頂住這個缺口, 日軍仍是一籌莫展。 慘烈的戰鬥持續了一整天。 黃昏時分, 朝軍箭矢已盡。 城內的民眾聞訊, 紛紛跑到前 線支援。 婦女們以圍裙當兜, 一次抱來數塊大石, 來來回回而裙不破。 這種堅韌耐磨 的圍裙從此打響知名度。 日後幸州人注冊了“幸州裙”品牌, 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 深受朝鮮各地婦女歡迎。 可惜, 運上來的石塊還是遠遠不夠擊退如螞蟻一般爬上來的日軍。 眼看朝軍彈盡糧絕, 精疲力竭, 而日軍越聚越多, 幸州城 淪陷似乎已不可避免。 突然, 漢江上游漂來數 艘戰船, 卻是 京畿水使 李蘋 率軍來援了, 並帶來了數萬支弩箭。 朝軍歡聲雷動, 箭矢再次如下雨般落向攀城的日軍, 殺得日軍鬼哭狼嚎, 倉皇後撤。 待得日落黃海, 幸州 守軍已擊退日軍9次攻擊, 殺敵近千。 日軍主將 宇喜多秀家, 石田三成, 吉川廣家, 前野但馬 受傷, 偏將 明石與衛門尉, 中屋善四郎, 戶崎彥 右衛門尉 戰死, 負傷者不計其數。 付出如此慘重代價, 幸州城 仍是巍然不動。 宇喜 多秀家 沮喪無比, 又見日軍損失太大, 只得發出全軍退回 漢城 的命令。 日軍鳴金收兵, 幸州城 內終於松了口氣。 為了泄憤, 權慄 下令出城將日軍留下的屍 首肢解, 並將首級殘肢插在木柵的尖頂上示眾! 朝軍的殘忍令人膛目結舌。 可又是誰 把昔日以溫文儒雅為榮的朝鮮人逼成今天嗜血好殺的野獸的呢? 一些日軍將領目睹如此慘狀, 傷心欲絕, 從此把 漢江 稱作“地獄之河”。 總結此戰 , 日軍又是輸在沒有制海權, 眼看血戰即將得手的 幸州 輕易地從水路得到軍需補充, 煮熟的鴨子白白飛走, 豈不冤枉哀哉? 幸州大捷 無情地擊碎了日軍欲借 碧蹄館之戰 翻盤反攻的打算, 再次把日軍牢牢鎖死在 漢城 之內。 因此, 幸州大捷 也與 李舜臣 的 閑山島大捷, 金時敏 的 第一次晉州 大捷 並稱“朝鮮三大捷”。 只可惜此戰過後, 幸州城 也只剩下一片斷垣殘壁, 已無法繼續防守。 為防日軍趁虛再 來, 權慄 下令放棄 幸州, 轉至 臨津江 南岸, 與 都元帥 金命元 會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34.107

06/17 16:57, , 1F
按照慣例 跟日本記載完全不一樣 只能推文在這種時候讓人不愉快
06/17 16:57, 1F

06/17 19:13, , 2F
你說碧蹄館之戰和日本記載不一樣嗎?朝鮮戰場上很多戰日本
06/17 19:13, 2F

06/17 19:15, , 3F
記載明顯對明軍人數有過分夸大。 李如松喜歡奔襲,向來不
06/17 19:15, 3F

06/17 19:15, , 4F
喜歡多帶人,只帶少量騎兵,不然後來也不會被炒花打死了。
06/17 19:15, 4F

06/18 00:48, , 5F
要說誇大...三方都有誇大吧...
06/18 00:48, 5F
文章代碼(AID): #1AE97P9O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