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萬曆援朝戰爭始末(二)

看板Warfare作者 (0.0)時間15年前 (2009/06/17 13:27),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總的來說, 朝鮮這幾年雖然風調雨順, 生活安定, 但來自東方的威脅使得朝鮮朝野上 下隱隱不安。 而且, 上天也仿佛努力地在向朝鮮警示著什麼。 1589年, 一只狐狸不知 怎麼溜進了皇宮, 竟然大搖大擺地坐到了皇帝的龍椅之上! 滿朝文武大驚失色, 難道 這是說 朝鮮王朝 將社稷不保? 而就在前不久, 洶湧澎湃的 清川江 突然斷流數月之久 。 天像也有異, 火星突然轉呈血紅之色, 並有大量流星劃過 蔚山 上空。 更令人吃驚 的是, 有報告說朝鮮南部的 智異山 上, 一群麻雀突然分成兩股, 相互啄殺, 直到全 部戰死! 這一切, 都是大災將至的不祥之兆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大戰前夜的 大明 比朝鮮建國稍早的 大明 已經在走下坡路很多年了。 大明 可以說是中華5000年文明中政治最黑暗的朝代, 閹黨弄權, 敗壞朝綱不說。 從 正德 以來, 皇帝也一個比一個昏庸。 上梁不正下梁歪, 就算是文官集團, 也大多是 意氣用事, 沽名釣譽之輩。 偌大的帝國不幸攤上這樣低素質的統治集團, 大明 早就是 外強中干了。 大明 的軍事實力在黑暗的政治制度影響下也顯得格外尷尬。 1449年, 在 土木堡 被一 個老太監擺了一道後, 大明 的軍隊就每下愈況, 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 但 區勝 認為 明軍 的衰弱 英宗 和 王振 不該對此負全部責任。 這樣的結局早在 明太祖 時就已經注定了的。 摳門的農民皇帝 朱元璋 立下了個自以為精明, 但實際上流弊極深的征兵制度: 衛所制 。 該制規定, 全國的一部分家庭作為軍戶, 專門負責向國家提供兵源, 且像接力棒一 樣, 子繼父業, 世代相傳。 從制度表面上看, 全國共有200萬軍戶。 每戶出男丁一人 , 則 大明 全軍總兵力為200萬! 這些兵力平時駐守在全國各地的衛所, 沒有戰事的時 候屯田種地, 邊關告急, 或有國內叛亂, 才從各地奔赴戰場。 這樣屯田賣出的糧食可 以折合軍餉, 為朝廷省一大筆軍費。 可惜, 行軍打仗並不等於玩人口統計。 衛所兵制在 朱元璋 死後不久就開始變質了。 黃仁宇 在他的《萬歷十五年》裡用一整章篇幅介紹了當時 明軍 的狀況: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民戶被編入軍戶, 大部出於強迫; 即或出於自願, 也常常是基於權宜之計, 時過境 遷, 當初的應諾就不能矢守不渝。 所以各個駐兵的衛所剛剛成立不久, 士兵逃亡和換 籍的事件, 即已層出不窮。 時經一百多年, 各衛所的土地, 不少都為各軍戶抵押和出 賣。 加之常年以來, 除了西北邊境, 絕大部分地區都承平無事, 所以, 一個衛所的 實際兵員往往較規定的編制為少。 在退化最嚴重的衛所中, 竟僅為規定編制的百分之二 或三。 而且這些有限的士兵還常常被軍官當作營造和運輸的勞工, 再不然就是留在家裡 充當僕役。” (《萬歷十五年》, 台灣食貨出版社版, 210頁。) 也就是說, 名義上的200萬軍隊, 真正在編制當中的, 可能一半都不到。 1550年, 蒙 古 俺答可汗 攻入長城, 殺到 北京城 下, 史稱 庚戌之變。 朝廷緊急調遣附近各地衛 所的士卒入京, 協同衛戍部隊拱衛京師, 竟然湊不齊5萬人。 而理論上, 光當時登記 在冊的京城衛戍部隊, 就有10萬之眾。 遺憾的是, 威脅到社稷存亡的教訓竟然完全沒 有驚醒 北京城 裡的統治集團。 蒙古軍 退後, 古老的帝國再次回到一切照舊的“正軌 ”上來。 未經嚴格訓練的士兵們上了戰場如同待宰的羔羊, 但他們敗退下來後搶劫百姓時卻凶狠 如土匪, 像完全換了一個人。 他們的軍官們也好不到哪去。 由於社會上普遍重文輕武 , 軍人的社會地位極低。 就算是戰功赫赫的名將在只會作大塊文章的文官集團面前也低 人一等。 因此軍官們都想方設法讓自己在其他方面得到補償。 吃空餉, 謊報戰功, 貪 污受賄, 都是家常便飯。 指望這樣的軍隊保家衛國, 大明 危矣! 明軍 的腐敗與虛弱在對倭戰爭中暴露無遺。 最為甚者, 在1555年夏, 一小股50~70人 的倭寇從東南沿海入侵, 從 杭州, 到 安徽, 再殺到 南京城 下, 然後從 秣陵關 到 宜興, 最後退至 武進, 殺人掠貨, 如入無人之境! 據稱被這股倭寇殺害的百姓多達 4000余人, 財物損失不計其數, 朝野輿論大嘩。 而在當時, 南京 注冊的守軍有12萬 , 竟然全都龜縮在城內任由敵人橫行, 蹂躪鄉裡! 雖然當地官吏竭力掩飾, 但紙怎包得住火? 朝廷雖被蒙混過去, 但在海外, 不只日本 人, 就連剛占據 菲律賓 的 西班牙人 也對 大明 的國防空虛洞若觀火, 並開始對這片 形同不設防的沃土垂涎三尺! 1576年, 新駐 馬尼拉 總督 Francisco de Sande 奏本首 都 馬德裡, 要求國王 菲利普二世 派遣遠征軍征服 大明。 依 de Sande 的計劃, 只 要 馬德裡 派出1萬裝配新式火槍的士兵, 加上6000從印度征召的雇佣兵, 同時從倭寇 與日本人中再招募2萬人, 以近4萬人的力量, 就能推翻 大明王朝。 “這是很簡單的一 件事,”de Sande 向國王保證:“這裡的守軍可以用弱不禁風來形容。 200人的強盜都 能隨意在他們眼前任意擄掠。。。。 等我們占據一個省或幾個以後, 被 大明 壓迫的百 姓們就會跟著起來造反。 到時候, 這塊沃土就是陛下的了。” 為了加強可行性, de Sande 甚至打算邀請 葡萄牙人 入伙, 讓他們從 廣東省 北上, 而 西班牙人 從 福建 省, 兩路夾攻。 到時候, 大明 就會重蹈 印加, 阿茲塔克 的命運! 菲利普二世 沒有批准 de Sande 的瘋狂計劃。 但按照後人的沙盤推演, 如果計劃得以 實行, 在這股 西班牙 遠征軍被徹底消滅之前, 還真有可能被他們殺到 北京城 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難道 大明 的運已經淪落到任人魚肉的地步了嗎? 就在這危急的關頭, 天佑 中華, 賜 給了 大明 一文一武兩位天縱英才: 張居正 和 戚繼光。 而更加萬幸的是, 這時 大明 正處在閹禍的間歇期, 劉瑾 已被千刀萬剮, 魏忠賢 尚未得勢。 權臣 嚴嵩 也於1567 年病死。 上天給了兩位一展抱負的絕佳舞台, 讓他們放開手腕, 力挽這座將傾大廈於 不倒! 1573年, 萬歷皇帝 繼位大統。 作過帝師的 張居正 成了內閣首輔。 甫上台, 這位首 輔大臣變雷厲風行地開始實施改革, 妄圖一掃 大明 百余年的積弊。 他重整了文官考核 制度, 並裁減大量冗員; 他推行“一條鞭法”, 改革稅制, 使得 大明 國庫再次充盈 ; 他派人治黃治淮, 亦頗見成效。 由於 張居正 的許多政績, 後人把他治國的這段時 期稱為“萬歷中興”。 在鞏固國防方面, 張居正 最被稱道的就是任用了 戚繼光, 余大猷, 李成梁 等一批名 將, 使得 大明 的軍力被重新整飭, 以應付邊塞和海疆兩面同時面臨的威脅。 其中, 以 戚繼光 治軍的功勛最為卓著。 鑒於 大明 衛所制 系統下的兵卒已無戰鬥力可言, 戚繼光 一改傳統, 親自在 浙江 招募新兵。 經其近乎苛刻的嚴格訓練以後, 這支新兵 進退有據, 作戰勇猛, 一改 明軍 孱弱的形像, 被人尊稱為“戚家軍”。 戚家軍 歷 經大小80余戰, 終於成功驅逐倭寇, 平定 大明 東南的海患。 緊接著, 戚家軍 被調 到華北重鎮 薊門 防備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 在 戚繼光 鎮守 薊門 15年內, 蠻族不敢 南顧。 只可惜, 張居正 死後不久, 就被政敵反攻倒算。 戚繼光 作為 張氏一黨, 晚景極為 凄涼, 最後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名將留下的諸多戰法, 如“鴛鴦陣”, 戰車陣 等, 亦都被廢止。 在抗擊倭寇的戰爭中, 戚繼光 曾繳獲過日軍的鐵炮, 並對這種新式火器 極為贊賞。 只是, 由於帝國後勤供應有限, 戚家軍 始終未能大規模使用熱兵器。 待 得 戚繼光 一死, 新式火器 就再也無人問津。 而 大明, 也將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戚繼光 雖然死了, 但他留下身經百戰的將領和軍團還在。 全賴 張居正 和 戚繼光 的 改革, 大明 終於拿出足夠的錢糧, 與一支善戰的軍隊, 以應付 萬歷二十年, 歷史上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大戰前夜的外交努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朝鮮處在一個非常不幸的地理位置。 但凡中日之間有衝突, 朝鮮永遠是兩方交戰的第一 戰場。 豐臣秀吉 統一日本後, 便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 大明。 在 關白 眼裡, 大明 才是獲取 財富和名譽的最終目標, 而朝鮮, 不過是路上一塊絆腳石罷了。 至於是請開還是踢開 這塊石頭, 就要看朝鮮識不識抬舉了。 如果 日軍 一舉攻下 北京城, 還怕彈丸之地的 朝鮮不乖乖臣服? “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打了一輩子仗的 豐臣秀吉 一定也 熟悉這句《孫子兵法》的名言。 1587年, 日本還未被完全統一, 豐臣秀吉 便急不可待 地給朝鮮下了一封國書, 開始他的外交攻勢。 但是, 國書的大致內容卻不是尋求建立 睦鄰友好關系, 而是要朝鮮政府效法日本各地大名, 向 豐臣秀吉 宣示效忠, 並派貢 使到 京都 朝見。 不然的話, 豐臣秀吉 威脅道, 朝鮮便會在第二年遭到 豐臣家 大軍 的“天罰”! 傲慢的 豐臣秀吉 竟然把朝鮮國王等同與一個日本戰國大名看待! 外交使 臣還沒出發, 就已經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遞交國書的“重任”, 則交給了傳統上處理與朝鮮外交關系的家族, 對馬島 上的 宗氏 。 此時 宗氏 的家督是第16代的 宗義調。 接到 豐臣秀吉 命令的 宗義調 仿佛一盆冷水澆 頭, 淋得透心兒涼。 在 豐臣軍 九州征伐 之際, 宗氏 順天應命, 向 豐臣家 投誠。 滿以為日本統一以後, 與朝鮮的貿易將會大大增加。 而 對馬島 作為貨物進出口的中 轉站與關卡, 必將繁榮昌盛起來。 想不到, 宗氏 等來的, 卻是 豐臣秀吉 戰書般的 國書。 熟知朝鮮事務的 宗氏 當然深知朝鮮“歸順”的不可能, 但既然是 關白殿下 的命令, 宗氏 也不敢違抗。 為了緩和 豐臣秀吉 國書上攻擊性濃的火藥味, 宗義調 特地親筆寫 了封信, 盡量委婉地表達 豐臣秀吉 的意思, 並派重臣 柚谷康廣 攜國書和自己的信, 出使朝鮮。 可是 宗義調 自己也糊塗, 派誰出使不好, 偏偏派了一個只知行軍打仗, 殺人放火的莽夫 柚谷康廣。 (也可能是 對馬島 無人, 柚谷康廣 已經是最“知書達 理”的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果不其然, 柚谷康廣 到了朝鮮, 對一路上對接待的朝鮮官員傲慢無禮, 冷嘲熱諷。 這增強了朝鮮人對日本人的厭惡感, 愈加確認日本是個未開化的民族。 待得 漢城 的官 員們打開國書, 見下書人署名 豐臣秀吉, 更是一頭霧水。 這 豐臣秀吉 又是哪個廟裡 的神仙? 對外國政治毫不關心的朝鮮官員們聽也沒聽過呀。 一些慎重的官員聞出了國書中的火藥味。 雖然 宗義調 竭力掩飾, 但 豐臣秀吉 盛氣凌 人的語氣卻是沒法改變的。 還有大逆不道的是, 豐臣秀吉 竟然在書中自稱“朕”。 這 是 大明皇帝 專用, 連朝鮮國王也不敢用的稱謂啊! 大概這個 豐臣秀吉, 和面前目空 一切的 柚谷康廣 一樣, 是個頭腦簡單但又十分危險的恐怖分子吧。 官員們把 柚谷康廣 留在漢城好幾個月, 並偵騎四出, 打聽誰是 豐臣秀吉。 不久, 根據搜集整理的情報, 官員們知道了 豐臣秀吉 以前是個樵夫, 靠砍柴為生。 (大概 是從“木下”這個姓中得到的靈感,) 有一天他被 源氏 大將軍 碰到並看中, 做了一 員大將。 從此 豐臣秀吉 憑著戰功權力越來越大。 後來 源氏 大將軍 被暗殺(大概是 足利義輝 和 織田信長 被暗殺的混和版), 豐臣秀吉 為 大將軍 復了仇 (也有探子說 豐臣秀吉 自己刺殺了 將軍), 並取代 源氏 成為全日本66國之主。 弄“明白”豐臣秀吉 是何方神聖之後, 朝鮮政府覺得對日本的要求簡直不可理喻。 隨 便給了借口說山高路遠, 遣使不便, 就打發 柚谷康廣 回了日本。 豐臣秀吉 見到兩手空空的 柚谷康廣, 大發雷霆, 覺得自己被這個暗通朝鮮的家伙耍了 , 一怒之下將 柚谷康廣 全家老小滿門抄斬! 1588年底, 豐臣秀吉 第二次致書朝鮮, 要求朝鮮臣服。 外交使命再次被賦予 對馬島 宗氏。 此時 宗義調 已死, 新家督 宗義智 不敢怠慢, 親率一個25人的使團, 包括重 臣 柳川調興, 擅長外交的僧侶 景轍玄蘇, 等等, 出使日本。 宗義智 深深記得 柚谷 康廣 不幸的前車之鑒, 要是 關白殿下 的雷霆之怒落到自己頭上, 就算是 宗氏 全族 也擔當不起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還好, 豐臣秀吉 大概也覺得自己上次那封信有些過分了, 這次的國書語氣仿佛委婉了 不少。 宗義智 戰戰兢兢的外交之旅也稍微平坦了些。 1589年2月, 宗義智 一行抵達 漢城。 (豐臣秀吉 第二次國書全文錄如下: 日本國關白秀吉,奉書朝鮮國王閣下:雁書薰讀,舒卷再三。抑本朝雖為六十余州,比年 諸國分離,亂朝綱,廢世禮,而不聽朝政。故予不勝感慨, 三、四年之間,伐叛臣,討 賊徒,及異域遠島,悉歸掌握。竊案事跡,鄙陋小臣也。雖然,予當於托胎之時,慈母夢 日入懷中。相士曰:“日光之所及,無不照臨。 壯年必入表聞仁風,四海蒙威名者。其 何疑乎?”依有此奇異,作敵心者自然摧滅,戰則無不勝,攻則無不取。既天下大治,撫 育百姓,憐愍孤獨。故民富財足,土 貢萬倍千古矣。本朝開辟以來,朝廷盛世,洛陽壯 觀,莫如此日也。夫人生於世也,雖歷長生,古來不滿百焉。郁郁久居此乎!不屑國家之 隔,山海之遠,一超直入 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於四百洲,施帝都政化與億萬斯年者, 在方寸中。貴國先驅而入朝,依有遠慮而無近憂者乎!遠邦小島在海中者,後進者不可作 許容也。予入 大明之日,將士卒臨軍營,則彌可修鄰盟也。予願無他,只顯佳名於三國 而已。方物如目錄,領納,珍重保嗇!天正18年 仲冬 日 日本國關白秀吉 一言蔽之, 就是 關白大人 我這次只要和 大明 開戰, 與 朝鮮 無涉, 你們借道就好 。 ) 朝鮮人當然也不喜歡這第二封國書的內容, 但他們終於認識到假如置 豐臣秀吉 不理, 終究是個禍害。 為了消干戈為玉帛, 朝鮮政府決定“迂尊降貴”, 和日本建立睦鄰友 好關系, 並用“大中華”的儒家思想潛移默化這個蠻族, 把其從好勇鬥狠的野蠻人教化 成謙謙君子。 朝鮮人答應 宗義智 他們願派一個使臣團面見 豐臣秀吉, 恭賀他統一日 本。 但有一個條件, 日本人必須交出倭寇之亂中為虎作倀, 現藏匿在日本西部某處的 一批“朝奸”, 以示誠意。 宗義智 聽說朝鮮人肯派使團去日本, 喜出望外, 忙不迭地答應了朝鮮人的要求。 柳川 調興 親自出馬, 很快便從日本把“朝奸”們抓了出來, 引渡回朝鮮。 宗氏 雷厲風行 的手段, 也實在太快了些, 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些“朝奸”的幕後老板就是 宗氏 自己。 到了最後利益驅使的關頭, 宗氏 毫不猶豫就將這些走狗們賣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朝鮮政府非常滿意 宗氏 的辦事效率, 把這些“朝奸”斬首示眾後, 便按照約定組織了 一個外交使團, 與 宗義智 一齊前往日本 京都, 向 豐臣秀吉 表達友好之意。 至於 宗義智 送給朝鮮政府的禮品, 比如日式鐵炮一類, 早就被丟到腦後去了。 (朝鮮人看 到這種新式火器後的態度, 與1543年的日本人有天壤之別。 真讓 區勝 感慨兩個相距幾 十公裡, 隔海相望的國家, 民族性格竟能差那麼遠!) 前面提到, 當時朝鮮的文官系統內鬥激烈已至水火不容。 朝鮮人的使臣團的首腦也由兩 黨在爭吵中推薦產生: 正團長是“西人黨”的 黃允吉, 副團長卻是“東人黨”的 金誠 一。 自作聰明以為平衡了政治勢力的朝鮮人萬萬想不到, 使臣團的內訌竟使得朝鮮白白 錯失了一年多備戰的時間。 1590年4月, 朝鮮使臣團在 宗義智, 景轍玄蘇和尚 的陪同下, 前往日本 京都。 8月 , 使臣團抵達 京都, 並被安排在 大德寺 下榻。 但是, 豐臣秀吉 並沒有立即接見朝 鮮人, 因為此時的 關白殿下 正在 關東 小田原城 下, 和 北條氏 干耗呢。 等到 北 條氏 投降, 豐臣秀吉 回到 京都, 已經是10月份了。 好整以暇的 豐臣秀吉 好像並不 著急見客。 一直拖到12月, 使臣團才被召往 聚樂第 覲見 關白。 望眼欲穿的朝鮮人終於見到了令他們提心吊膽的 豐臣秀吉 的真面目, 並遞交了國書。 豐臣秀吉 草草看了一眼, 沒說什麼, 只自顧自地在使臣團面前逗弄自己的新生兒子, 不久起身離去, 再也沒有回來。 留下滿臉錯愕的使臣團呆在原地。 原來, 按照 大明 和 朝鮮 的慣例, 遞交國書完了以後, 主人就應該大排盛宴, 款待貴客了。 但 豐臣 秀吉 只拿出了一碗讓在場人士共飲的清酒, 和幾塊米糕了事。 在朝鮮人看來, 這也太 寒磣了。 使臣團在 宗義智 等人的陪同下很快就離開 京都, 來到了日本的商業之都, 堺港。 在 這裡, 他們等到了 豐臣秀吉 給朝鮮國王的回書。 朝鮮人打開一看, 不由得火冒三丈 。 原來在國書中, 豐臣秀吉 感謝朝鮮國王派遣的“朝貢使團”, 並稱贊朝鮮國王識時 務, 順應天命向日本投降。 最後, 豐臣秀吉 命令朝鮮政府厲兵秣馬, 隨時准備出兵 , 協同日本軍隊共同攻打 大明! 原來, 豐臣秀吉 錯把朝鮮人的和平外交使團, 當成請和納降的使團了呀。 難怪與朝鮮 使臣的會面只持續了幾十分鐘, 還只用冷米糕招待。 這都是 豐臣秀吉 在給“新降”的 朝鮮人使下馬威啊! 這不能怪 豐臣秀吉 失察, 他也是被自己人給忽悠了。 作為中間 人的 宗義智 明知 豐臣秀吉 等待的是朝鮮的“降書”, 而朝鮮是一定不會投降的, 便 千方百計騙了來了一個朝鮮使團。 會面期間由於語言不通, 朝鮮人和 豐臣秀吉 之間只 能以書寫漢字溝通。 宗義智 上下其手, 使雙方都以為自己達到了外交目的。 可是糊塗 的 宗義智 就沒聽說過“紙包不住火”這句話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怒氣衝衝的朝鮮使臣團回到 漢城, 面見 宣祖。 可是在彙報出使情況的時候, 兩黨內 訌的劣根性又暴露無遺。 雖然大家一致認定 豐臣秀吉 冥頑不靈, 不值得以後再派使臣 與其交涉, 但正團長 黃允吉 更認定日本人會發動侵略, 請求整兵備武。 作為“東人 黨”一員的 金誠一 當然不願與“西人黨”苟同, 便極力辯駁說 豐臣秀吉 只是個紙老 虎, 絕無膽量真的入侵。 也是朝鮮國的不幸, 此時的朝廷正是“東人黨”當道, 金誠 一 的意見很快占了上風。 朝廷決定少安毋躁, 不必杞人憂天。 數個月後, 豐臣秀吉 入侵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 可是如果這時開始備戰, “東人黨”不就承認輸給“西人黨 ”了嗎? 面子還往哪裡擱? (首級都快沒地方擱了! 還要面子?) 因此, 但凡有人 提議加強軍備, 都會被斥為“西人黨”一伙, 小則被罵, 大則丟官。 豐臣秀吉 無禮的國書也是要駁斥的。 朝鮮政府很快回書, 嚴正地闡明朝鮮事 大明 如 父, 怎會背叛? 倒是 豐臣秀吉 痴心妄想侵略他國, 難道沒有羞恥之心嗎? 可想而知 豐臣秀吉 收到朝鮮國書時暴跳如雷的樣子。 想不到朝鮮人出爾反爾, 剛派使 “請降”, 回頭就敢寫信羞辱 關白殿下! 狂怒的 豐臣秀吉 命令 宗義智 再次出使, 給朝鮮人最後一個機會: 讓道, 或者滅亡! 宗義智 哪敢接那份差事? 要是去了 漢城 , 還不給朝鮮人砍了腦袋祭旗啊? 攜著 豐臣秀吉 最後通諜, 宗義智 只登陸靠海的 釜山城, 把書信交給當地官員。 還沒等官員們把信打開呢, 宗義智 已經一溜煙跑回 對馬島 去了。 僑居 三浦 多年的日本僑民, 也仿佛大地震前的老鼠搬家一樣, 走了個干干淨淨。 僅有少數朝鮮的有識之士背著“東人黨”, 偷偷整兵練武, 以應付即將到來的狂風暴雨 。 只是這些人的准備實在太少, 也太遲了。 向朝鮮下最後通諜的同時, 豐臣秀吉 也向 琉球國(今 日本 衝繩縣 和 鹿兒島縣 一部 )派出使臣, 要求 琉球 出兵出糧協助攻打 朝鮮 和 大明。 可憐 琉球國 全部國土只 是大海中的幾個小島和珊瑚礁, 國小民弱, 怎當得 關白殿下 的淫威? 遣使稱降的同 時, 琉球國王 也派人飛報 北京, 請求 大明 主持公道。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不巧的是, 這時的 大明朝廷 正在為 萬歷皇帝 的繼承人問題鬧得焦頭爛額。 皇帝陛下 尚且還在罷工呢, 哪裡有功夫管千裡之外 琉球國 的“閑事”? 但是, 大明 也從 琉 球 得知了日本人即將入侵的消息。 不久, 兩名旅居日本的華僑向 北京 通報了日軍的 動向, 更加證實 琉球 傳來情報的准確。 奇怪, 為什麼第一個通知 大明 的不是當事人朝鮮, 而是 琉球? 難道“高麗棒子”真 的勾結了日本人, 准備作反?! 大明 的官員們心中也暗自 大軍集結 - 山雨欲來風滿樓 1591年夏, 看看朝鮮沒有投降的意思, 豐臣秀吉 便開始在 名護屋城 集結兵力, 准備 一舉攻克朝鮮, 再與 大明 開戰! 前面提到, 最積極響應侵略的正是 九州島 上的諸位大名。 而依 豐臣秀吉 的計劃, 也准備讓 九州兵 作為主力部隊, 奔赴朝鮮作戰。 中國地區 和 四國島 的部隊繼之。 至於中部地區的諸路大名, 如 德川家康, 上杉景勝 等, 都被要求引軍至 名護屋城 駐扎, 以備 朝鮮 和 大明 軍隊的反撲。 更東北的 伊達政宗, 蒲生氏鄉 等則西進至 京都 一帶, 警戒防衛空虛的國家心髒。 作為入侵朝鮮的先頭部隊, 一定要做到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 以提高全軍的士氣。 為 此 豐臣秀吉 特選了自己的親信, 統治 肥後藩國 的兩位領主: 小西行長 和 加藤清正 , 分別為第一和第二路先鋒部隊的主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小西行長 大約生於1555年, 是 堺港 的藥材商 小西隆佐 的次子。 成人後的 小西行長 做了 宇喜多直家 的家臣, 負責外交。 豐臣秀吉 發動“中國攻略”的時候, 小西行 長 出使面見 豐臣秀吉, 成功使得 宇喜多氏 和 豐臣秀吉 結成同盟, 留給 豐臣秀吉 很深映像。 後來 小西行長 轉投了 豐臣秀吉, 做過 豐臣軍 水軍提督, 並以卓越的內 政能力著稱。 1587年, “肥後國人一揆”爆發, 佐佐成政 被賜死。 小西行長 便和 加藤清正 一齊, 各領了一半 肥後藩國。 可是, 由於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 小西行長 的出身一直遭人背後恥笑, 成為他久治不愈的一塊心病。 加藤清正 是大名鼎鼎的“賤岳七本槍”之一。 由於血緣關系, 加藤清正 從小被 豐臣 秀吉 和其妻 北政所(彌彌) 撫養長大, 成人後便理所當然地出仕 豐臣家, 並在 賤 岳之戰 中建立奇功。 之後 加藤清正 隨 豐臣秀吉 東征西討, 積功成為了半個 肥後藩 國 的領主。 第三路先鋒的將印頒給了 豐前藩國 的大名, 25歲的黑田長政。 黑田長政 是名軍師 黑 田孝高 嫡子。 此時 黑田孝高 已經退休隱居, 但接掌家督之位的 黑田長政, 機智謀 略不亞其父。 他從九歲起就隨著 黑田孝高 開始其軍旅生涯。 雖然是三名前鋒官中最年 青的, 但論起行軍布陣, 黑田長政一點也不讓兩位前輩。 三路先鋒部隊計劃分別從 釜山城 東西兩側登陸, 為後面四路主力部隊開路搭橋。 第八 路和第九路為後衛, 分別駐守 對馬 和 壹歧 兩島。 而在大本營 名護屋城, 駐扎這一 支2萬7000人的 豐臣秀吉 直屬部隊, 以及 德川家康 等東部諸侯的7萬人馬, 作為預備 隊, 策應四方。 (下表為第一次入侵日軍的戰鬥序列和各部兵力) 軍團 將領 (*為軍團長) 領國 兵力 第一軍團 1870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小西行長 * 肥後 7000 宗義智 對馬島 5000 松浦鎮信 肥前 3000 有馬晴信 肥前 2000 大村喜前 肥前 1000 五島純玄 五島 70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第二軍團 22800 加藤清正 * 肥後 10000 鍋島直茂 肥前 12000 相良賴房 肥後 800 第三軍團 11000 黑田長政 * 豐前 500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大友義統 豐後 6000 第四軍團 14000 島津義弘 大隅 10000 毛利吉成 * 豐前 2000 高橋元種 日向 2000 秋月種長 日向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伊東佑兵 日向 島津忠豐 日向 第五軍團 25100 福島正則 * 伊予 4800 戶田勝隆 伊予 3900 長宗我部元親 土佐 300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生駒親正 讃歧 5500 蜂須賀家政 阿波 7200 來島通之 伊予 700 來島通總 伊予 第六軍團 15700 小早川隆景 * 築前 1000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小早川秀包 築後 1500 立花宗茂 築後 2500 高橋統增 築後 800 築紫廣門 築後 900 安國寺惠瓊 第七軍團 3000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毛利輝元 * 安芸 30000 吉川廣家 第八軍團 10000 宇喜多秀家 * 備前 10000 第九軍團 11500 豐臣秀勝 * 美濃 800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細川忠興 丹後 3500 總兵力 158,800 (這裡的第九軍團長 豐臣秀勝 不是 織田信長 的四子, 後來過繼給 羽柴秀吉 的那個 羽柴秀勝。 羽柴秀勝 早已死於1586年12月10日。 而這個 豐臣秀勝 乃是 豐臣秀吉 姐 姐的兒子。) 容鼎盛。 普天之下, 能夠動員起與之相當兵力的, 也只有人口眾多, 土地廣袤的 大 明帝國 了。 但,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 日本與朝鮮之間隔著幾十公裡的大海, 而上表中的軍團仿佛缺少了一個兵種。 (友情提示: 不是空軍。) 是的, 日軍沒有海軍。 這也是 豐臣秀吉 入侵計劃中最脆弱的一環。 雖然是個島國, 但日本在長達數百年的內戰當中卻絕少用到海軍。 寥寥可數的幾場海戰 也都是在近岸的水域展開。 因此等到 豐臣秀吉 統一日本的時候, 日本的海軍規模只是 簡陋的幾只帆船。 不是說有 織田信長 發明的“鐵甲船”麼? 可實際上所謂的“鐵甲船 ”只是在 安宅船 外釘一層鐵皮罷了, 開發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對付 毛利水軍 的火攻。 “鐵甲船”由於重量吃水很深, 行動笨拙, 只能在近海一帶活動。 要是真讓其渡海進 攻朝鮮, 可能在半路上就被浪打到海裡喂王八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日軍海戰的觀念也非常原始。 在他們看來, 海戰的手段不是擊沉敵艦, 而是攀上敵艦 , 展開肉搏, 然後斬將奪旗! 而所謂的戰艦, 不過就是讓自己盡量靠近敵人的平台罷 了。 豐臣秀吉 自己也對海戰缺乏足夠認識。 在他看來, 一旦登陸朝鮮, 日軍必將勢 如破竹, 又何必跟朝鮮人在海上多做計較? 雖然如此, 海軍還是要置辦的, 以保障兵力和物資運送的安全。 早在1586年, 豐臣秀 吉 就打算通過 葡萄牙 傳教士買兩艘巨型葡式戰艦(men-of-war, 一種風帆驅動式戰艦 。)。 但 葡萄牙 教士得知其真正目的是用這兩艘船攻打 大明 後, 拒絕了要求。 在決 定攻打朝鮮以後, 豐臣秀吉 命令其屬下水軍將領組織了一支渡海作戰的海軍, 其中, 九鬼嘉隆 水軍1500人, 藤堂高虎 2000人, 脅阪安治 1500人, 加藤嘉明 1000人, 桑 山元晴 2000人, 以及前面提到第五軍團中 來島兄弟 700人。 這麼點人馬要護衛近16萬 人渡海, 也真是太寒磣了點兒。 日軍船只大多是從漁船轉型過來, 跑跑運輸還可以, 一旦碰到海戰就只有閉目等死的份 了。 鑒於此, 豐臣秀吉 特命 九鬼嘉隆 在 伊勢灣 建造數百艘戰艦。 其中 安宅船 算 是日本海軍最大級別的戰艦, 長33米, 船員180人, 裝火炮3門。 日軍可能不知道, 他們的對手, 朝鮮海軍, 最輕的戰艦上就至少裝有12門火炮。 這個差別, 就好像是日 本陸軍用鐵炮, 而朝鮮人只有刀槍一樣懸殊。 這樣兩支海軍相遇的話, 日本人別說爬 上敵艦肉搏, 就是想劃到朝鮮戰艦面前也不可能啊。 後來的事實證明, 這最弱一環的海軍, 真的成了“文祿·慶長之役”的致命傷。 1592年3月26日, 豐臣秀吉 向天皇陛下辭行, 離開 京都, 前往 名護屋城 大本營。 據說 關白殿下 的行軍隊伍極盡豪華奢侈, 刀槍亮眼, 旌旗蔽日, 代表66個藩國的66 面旗幟隨風招展。 豐臣秀吉 自己身著最亮麗的鎧甲, 左手持劍右手挽弓, 威風凜凜不 可一世。 待得日軍三路先鋒離開 名戶屋城 的當天, 豐臣秀吉 親自來到海港為將士送 行。 松浦鎮信 為了討好關白, 在其戰艦上表演了火炮齊射, 接著戰士們山呼萬歲。 豐臣秀吉 果然猴顏大悅。 正午, 隨著 宇喜多秀家 旗艦上一聲洪鐘長鳴, 先鋒 小西 行長 和 加藤清正 的艦隊如離弦之箭, 風馳電掣一般駛向 對馬島。 可惜天公不作美。 日軍抵達 對馬島 後, 遇上好幾天逆風。 進攻的日期只得一拖再拖 。 終於, 1592年4月12日, 海面上風平浪靜。 清晨8時, 日軍第一軍團 小西行長部 拔錨起航。 至中午12點, 第一軍團出發完畢。 1萬8700人馬乘著數百艘運輸船, 殺向 朝鮮最南端的城市: 釜山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驚天地泣鬼神的“文祿·慶長之役”進入最後的7小時倒數。。。 釜山之戰 1592年4月12日清晨, 釜山城 附近的海面上漂著一層薄霧。 釜山僉使, 已經60高齡的 守將 鄭撥 心情好像不錯, 一大早就帶著隨從到 釜山 附近, 以產鹿聞名的 絕影島 狩 獵。 一路上, 鄭撥“左牽黃, 右擎蒼”, 好不得意, 完全沒有預感到大禍已經臨頭 。 下午3時許, 海平線突然升起一群密密麻麻的船只, 鋪天蓋地向 釜山港 急速駛來。 從 船只駛來的方向判斷, 這些船都是從 對馬島 出海的。 難道又是倭寇大舉來犯? 還是 大家一直在揣測的 豐臣秀吉 入侵真的發生了? 心情驟然緊張的 鄭撥 立刻掉轉馬頭, 飛奔回 釜山, 緊閉城門, 加強戒備。 很快, 沿海的了望塔傳來報告, 共90余只日本 船只靠近了 釜山港, 後續還有源源不斷的船隊, 不可勝數。 已經毫無疑問了, 這絕 對不是什麼大規模的外交使團, 而是敵人大舉來犯! 很快, 日本人的船隊就像煮熟了 的餃子一樣, 密密麻麻地塞滿了 釜山港 外的海面。 釜山城 位於 慶尚道 最南端。 負責防衛 慶尚道 海岸線的 慶尚水軍左使 樸泓 和 慶尚 水軍右使 元均 也很快得到了日軍進犯的消息。 雖然對日本人的野心略有耳聞, 但日本 人真的來到眼前的時候, 兩位水軍都督都仿佛突然聽到晴天一聲霹靂, 驚得不知所措。 兩支水軍數目也非常龐大, 光是大型的“板屋船”級戰艦就有150艘, 但兩位都督都沒 有下令對日軍船隊做任何防御措施。 四只驚恐的眼睛盯著越聚越多的敵船, 仿佛兩只受 驚的獵物等著災難降臨, 無力反抗。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 小西行長 的第一軍團, 400多只戰船全部安然抵達 釜山港 外。 7 時許, 從日軍船隊中駛出一只小船, 泊港靠岸, 下來的卻是日軍大將之一, 對馬島 島主 宗義智。 說起來也是諷刺, 數個月前 宗義智 離開 釜山 的時候, 還是和平外交 的使臣。 今天再上岸, 已然是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了。 原來 宗義智 對和平勸降朝鮮 還是不死心, 在開戰前夜還想做最後的努力。 同行的還有外交僧侶 景轍玄蘇和尚。 兩 人給 鄭撥 寫了最後一封信, 要求 釜山城 開門, 讓日軍和平通過, 前往 大明。 可 是兩人等到半夜也不見 鄭撥 的回信, 只得無奈返回。 小西行長 聽說朝鮮人拒絕了最 後的和議, 也感覺非常遺憾。 “這是上帝的旨意。” 這位 *** 大名想, 並命令全軍 休息, 第二天早上登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小西行長 全軍休息的命令差點斷送了整盤侵略計劃! 糊塗的 小西行長 大概忘了, 他 那400多艘全由漁船改裝的運兵船, 並沒有一只是在海上有戰鬥力的戰艦! 此時 九鬼嘉 隆 的艦隊剛剛成型, 正在趕往 對馬島 的路上。 粗略算來, 還需要兩個星期時間日本 海軍才能夠進入戰鬥崗位。 而日軍先鋒們急急忙忙在沒有護衛艦的情況下出兵, 大概是 為了滿足 豐臣秀吉 急劇膨脹的野心吧, 可這要冒多大的風險啊。 老天爺保佑, 小西 行長 的軍團毫發無損地抵達 釜山港 外, 不但不趕快登陸, 反而下令在海上睡一覺。 再累, 也應該上岸宿營啊! 難道他真的視 慶尚道 左右兩路水軍於無物? 如果朝鮮水 軍趁夜發動襲擊, 在海上顛簸了一天, 疲憊不堪的日軍不只有被屠殺的命運? 而日軍 後續的部隊也會被嚇得屁滾尿流, 打道回國吧。 可是, 日本人笨, 朝鮮人更蠢! 也是老天閉眼, 叫 慶尚道 攤上兩個天底下最無能的 水軍都督。 一晚上, 左右兩路水軍皆毫無動靜, 只是屏住呼吸, 為日本人守夜, 生 怕把遠來的客人驚醒。 (一般來說, 兩軍交戰不是看誰計策好, 而是哪方比較少犯錯 。 犯錯少者勝, 此戰就是最好證明。 真是要氣死 孫武子。) 13日凌晨4點, 日軍全軍做好了戰鬥准備, 小西行長 下令登陸! 第一個上岸的, 還是 老相識 宗義智, 和其屬下5000人馬。 緊接著, 小西行長, 松浦鎮信, 有馬晴信 等 都率部上岸。 按照預定計劃, 日軍兵分兩路, 宗義智 和 松浦鎮信 等人撲向 釜山城 , 而 小西行長 則親率另一半人馬攻打 釜山 西南面的軍事要塞: 多大浦鎮。 宗義智 一路很快殺到 釜山城 下。 站立城頭的 鄭撥 再次嚴拒了日軍的勸降, 並對部 下發布了“退者斬”的死命令。 待得天蒙蒙亮的時候, 日軍 已經把 釜山城 團團圍定 , 並開始發動進攻。 釜山城 守軍有8000多人, 在 鄭撥 決死的督戰下, 奮力迎敵。 雖然攻守雙方兵力相當, 但裝備落伍的朝軍第一次領教到了日軍鐵炮的威力。 在密集的 鐵炮彈幕掩護下, 日軍攜雲梯登城。 城頭上防守的朝軍士兵紛紛中彈, 非死即傷。 剩 下的也被打得頭都抬不起來, 毫無還手之力。 蜂擁而上的日軍很快攻陷了 釜山城 外城 , 兩軍隨即展開巷戰。 老當益壯的 鄭撥 親自披堅執鋭, 組織部下反擊。 可是除了弓箭手稍微具有殺傷力外, 朝軍士兵的血肉之軀又怎擋得住日軍鐵炮子彈如雨點般的轟擊? 而且很快, 箭矢用盡 , 朝軍喪失了最後的還擊手段。 之後的戰鬥與屠殺無異, 城裡堆滿了朝軍士卒的屍體 。 守將 鄭撥, 並 副司猛 李庭憲 都在戰鬥中陣亡, 為國捐軀。 鄭撥 的寵妾, 年僅 18歲的 愛香 聽說丈夫戰死, 跑到血肉橫飛的戰場, 自殺於 鄭撥 的屍首旁邊。 鄭撥 的僕人 龍月 也與日軍奮戰, 以死殉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鄭撥 是 文祿·慶長之役 中第一個死於國難的朝鮮將領。 戰後, 朝鮮政府謚 鄭撥 “ 忠壯公”, 並 愛香, 龍月 等人, 一同供奉於 釜山 忠烈祠。 釜山之戰 雖然慘烈, 卻非常短暫。 上午9時許, 釜山城 內已沒了抵抗。 8000余朝軍 將士盡數戰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日軍對城內幸存的居民也不放過。 把幸存者全部 趕到東門後, 顧不得朝鮮人“饒命”的哀告, 日軍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老人, 婦女, 孩童, 甚至城內的貓和狗, 都被斬殺一空, 端的是雞犬不留! 據日方記載, 共有3萬多平民在屠殺中遇害。 緊接著, 宗義智 下令一把火燒了城內所有民宅。 (這樣駭然聽聞的暴行在日本戰國最黑暗的年代也很少聽說過, 而在朝鮮這還僅僅是個 開始。 雖然戰國時代爾虞我詐, 但交戰雙方至少還抱持著武士的風度和榮譽感, 不會 傷害平民。 想不到登陸朝鮮後的第一仗竟然如此令人發指。 難道真的是“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嗎?) 奇怪的是, 朝鮮較為強大的水軍到哪裡去了? 此時戰鬥已經打響, 國難當頭, 作為最 前線海軍指揮官有上中下三策可選。 上策, 縱兵邀擊日艦, 利用海上火力優勢截斷 小 西行長 後路, 擊沉所有在 釜山港 內的運兵船, 並趁勢奪回 釜山城。 同時封鎖海路 , 攻擊日軍毫無防衛的後續部隊運兵船, 如 加藤清正部。 如此, 局勢尚可挽回, 朝 鮮的損失也能降到最小。 中策, 按兵不動, 等待援軍, 然後反擊。 下策, 率領艦隊 後撤至安全水域, 彙合其他諸道水軍。 令世人吐血的是, 昏聵無能的 慶尚道水軍左使 樸泓 竟想出了一條普通人怎麼也想不到 的“下下策”: 鑿沉所有戰艦, 逃跑! 本來令 小西行長 最擔心的朝鮮水軍, 卻想不 到不但一炮未發, 最後竟落得自沉海底的下場, 自己以1萬8000將士性命為賭注的豪賭 竟然一擊成功。 看到滿海的朝鮮沉船, 小西行長 怎能不心花怒放? -- 桃花塢裏桃花庵 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 又摘桃花換酒錢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34.107

06/17 04:00, , 1F
可以排版嗎=.=
06/17 04:00, 1F

06/17 05:45, , 2F
你乾脆全擺繁體字好了,一下簡一下繁超傷眼的...
06/17 05:45, 2F

06/17 11:11, , 3F
原來是伯虎兄XDDD
06/17 11:11, 3F
※ 編輯: jock78 來自: 134.208.34.107 (06/17 13:28)
文章代碼(AID): #1AE7wnXb (Warfare)
文章代碼(AID): #1AE7wnXb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