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論西方十八世紀的戰爭

看板Warfare作者 (唐伯鼠)時間15年前 (2008/12/11 15:38),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關於步兵以密集陣行進行會戰之模式,版友提出戰術迂迴與會戰頻率之觀察, 然而關於戰略作為之描述似乎未足以解釋會戰進行中為何採用該一模式。 小弟亦提出些許心得,以資分享。 小弟以為步兵以密集陣行進行會戰,尚有兩項關連因素可茲探究。 一、 避免騎兵衝擊 討論步兵戰術,其實無可避免地須隨同觀察騎兵戰術之演進。 騎兵戰術之演進,歷史上有若干轉折, 中古時的重裝騎兵強調板甲的保護以及衝擊的動量,可以法軍作為代表, 但其與義大利城邦之交戰過程中遭遇火繩槍穿甲狙擊, 配予裝甲、強調衝擊動量的騎兵方針自此遭遇重大挫折, 取而代之的是配以轉輪手槍、卡賓槍的騎兵,其部隊採用輪轉戰術, 亦即行進至敵對步兵一段距離後,首列開火後調轉馬頭,至後方重填火藥上發條, 以此複雜操作逐步削弱步兵抵抗意志之作風。 (光是調轉馬頭,不同的手冊便有不同的操作手法) 儘管此一騎兵戰術具有理論價值,實際操作上, 由於訓練複雜,加上步兵火槍射程高於轉輪手槍,該戰法之成效實在有限。 由此觀之,騎兵似乎已失去宰制戰場之能,昔日榮光不復。 爾後,瑞典古斯塔夫帝與波蘭飛天馬的戰爭經驗中重新認知騎兵衝擊之決定性, 然而該騎兵衝擊戰術與中古時期之模式已有所不同, 由於瑞典馬匹培育上無法與法蘭西或哈布斯堡一較高下, 其馬匹不堪重裝披負,甚或無甲可負(蓋瑞典人丁稀少,財稅不豐之故) 故而古帝別出心裁,騎兵戰術衝擊有之,但強調的是速度而非裝甲與動量, 更有甚者,瑞典軍騎兵組成採用步騎混成編隊, 騎兵作為攻勢矛頭,對敵方騎兵與步兵主動進襲; 混編之步兵配有羽量級火砲,職司防禦逆襲, 騎兵展開攻勢之時,混編步兵協同跟進,在半途組成防禦陣地, 供騎兵輪替整補之用。 然而步騎混成作戰同樣具有訓練上之難度, 英國內戰期間,雙方將領不乏三十年戰爭之參與者, 其人將瑞典系統引進,強調速度,但放棄步兵混編, 重視純粹騎兵在Trot,Canter,與Gallop之拿捏時際。 十八世紀,英國系統的騎兵戰術採用密集編隊,騎士膝碰膝並駕而行, 前後列波次進攻,在陣列密度上與他國相較,可能有1.5:1至2:1之譜。 騎兵可在步兵射程之外列隊準備並發起攻勢,在無障礙之平野上, 可在步兵第二次或第三次衝新裝填火藥瞄準射擊之前便已抵達步兵陣前。 如此正面高密度騎兵序列,對守勢步兵造成強大的心理壓迫效果, 縱使其時備有刺刀亦然。為避免此一威脅,無可避免, 步兵布陣同樣需高密度編組, 以火力密度在騎兵攻勢抵達陣列之前盡量消化其數量, 更重要的是,密集編隊有助於部隊凝聚力。 騎兵衝擊往往非一個波次可成,攻勢需有波次連貫性。 在此波次打擊下,步兵陣列若過度鬆散,不僅缺乏凝聚力, 同時也可能被騎兵尋得突破缺口而形成melee。 一旦敵對步兵brigade或battalion有缺口發生, 陣列往往會被分割打擊,在團隊作戰下便會發生士氣降低, 進而瓦解其抵抗能力而形成潰散之結局。 總言之,步兵在會戰進行中採用密集編對, 可能不是為了與敵對步兵正面對決,追求展現火力與紳士意志力的典範, 而是避免騎兵衝擊所做的相應佈局。 二、 指揮幅度 軍官將領在戰場上的傳令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雙重限制, 步兵在作戰過程中,火槍與火砲將產生高分貝的噪音大量以及濃煙, 因此聲音號角或視訊旌旗的軍令傳遞都會受到阻礙, 當時地面部隊步兵的編組也受到該因素之影響, 在單一戰場上謀思大規模調動單位或轉換方向均非易事, 高密度編組容或有降低號令傳遞阻難之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10.191

12/11 18:29, , 1F
堆 這種說法比較合理
12/11 18:29, 1F

12/11 19:19, , 2F
第2點覺得有些道理!
12/11 19:19, 2F

12/11 21:08, , 3F
不過步兵由方陣向橫隊的發展卻也是因為騎兵的威力不如以往所致
12/11 21:08, 3F

12/11 21:09, , 4F
感謝指教
12/11 21:09, 4F
文章代碼(AID): #19GCDvJi (Warfare)
文章代碼(AID): #19GCDvJi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