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203高地

看板Warfare作者 (stuka)時間16年前 (2007/11/26 18:41), 編輯推噓6(600)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24 (看更多)
※ 引述《kpg (不再愛你一點點)》之銘言: : ※ 引述《heinkel (新的operation)》之銘言: : : 這條罪名後半段應該不成立 : : 鋼筋水泥的掩體,以那時的條件,怎麼樣都不可能在十天半個月內搞出來 : : 應該說: : : 1.乃木沒發現203的重要,或是說他不了解攻打旅順的戰略意義 : 小的不才..只能就電影情節回應了.. : 電影中乃木發動總攻擊三次,最慘烈的是第一次總攻擊,此時俄國的防禦最為堅固 : 照電影說的,有三道關卡等,而日軍在兩次總攻擊後,才往前推進到203高地附近 : 也才有最後攻打203高地的機會 : 所以..說乃木太蠢只懂總攻擊..覺得有點太過 : 203高地被層層防禦工事擋住,不死命往前推進 : 只怕203高定永遠可望不可及.. : (當然,以上是從電影推斷的XD) : : 攻打旅順的重心是為了摧毀俄國太平洋艦隊,能否殺進城去是另一回事, : : 摧毀了艦隊,日本人大可用一些後備部隊監視旅順俄軍,主要兵力仍可 : : 集中遼陽準備會戰 : : 而摧毀艦隊,並不是非要用刺刀把船員都挑下海再炸開海底門,只要讓 : : 它們無法在當地快速修復即可 : 不認為乃木真的只想到用刺刀催毀軍鑑.. : 1905年還沒有軍事用飛機,當時的萊特兄弟只能飛個幾秒而已 : 旅順裡面有什麼,不知道 : 俄國人怎麼守,不知道 : 只能靠間諜、俘虜或以往的情資來推測 : 只好猛幹地多少靠近旅順一點,多抓些俘虜,之後才有打贏的機會 : : 2.因為認為非要靠刺刀去摧毀艦隊,乃木才會全面總攻,而第一次總攻失敗後--- : : 以那時的軍事理論,會認為能夠用人力突開步機槍火力並不奇怪,10年後也 : : 照樣有一堆人這樣以為,這還不能說是腦殘---乃木仍堅持全面的一攻再攻, : : 沒有做任何思考---因為全面突擊,你自然沒有足夠兵火力對一個點連續強攻 : : ---那就是腦袋水泥化的表現 : 日軍迫於時間不得不一再地全面攻擊 : 波羅地海艦隊不斷逼進 影片拍的太簡略,所以你會有以上看法 首先,日軍並非在兩次總攻之後才攻到203高地,203高地應該位於旅順要塞地區 的西北方向,應該屬於要塞守備區的第一防禦地帶---如果說俄軍防線有三道, 那日軍到最後旅順開城,大概只突破了兩道而已---它只是沒有特別突出而已; 日軍在第一次總攻之後已經發現火力不足,在等待280重砲開來的過程中---第一次 總攻在8/24終止,280砲開出第一砲的日期是10/1---日軍仍有發動一些小攻勢, 也奪取了幾處據點,203大約是9月中裸露出來的,日軍9/19左右已經對203展開突擊 至於旅順裡有什麼?那並不重要,我只需要知道那裡頭有艦隊---這是廢話---而 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廢了艦隊,如此而已 也因為沒有飛機,所以更需要有個制高點來做砲兵校正---這比俘虜更有效--- 好廢掉艦隊 至於俄國人火力有多猛?軍事理論有沒有錯?在第一次總攻前是不知道的, 我也沒批評第一次總攻是腦殘,可是從8/24到11/26,日本人並沒有調整他們的策略, 那就是蠢蛋加三級 而從上頭的時程可知,日軍"迫於時間不得不一再攻擊"的說法也有問題,波羅地海 艦隊是10/15才發航的,而當日軍決定集中全力猛砸203高地之後,從11/26到12/5 只花了10天高地就被k下來,12/6,聯合艦隊啟程返航 是一再總攻省時間還是集中全力卯起來砸203省時?一目了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6.112.104

11/26 22:14, , 1F
請問日本人進攻要塞前就知道203高地這個重要制高點了?
11/26 22:14, 1F

11/26 22:31, , 2F
推阿~ 果然電影文獻不足徵!
11/26 22:31, 2F

11/27 09:37, , 3F
肉眼看一看就知道哪幾處是至高點了,量一量才知道是203.
11/27 09:37, 3F

11/27 22:52, , 4F
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五萬八千條命
11/27 22:52, 4F

11/28 01:33, , 5F
傷亡58K和陣亡58K是兩回事,樓上別搞錯了:D
11/28 01:33, 5F

11/29 19:28, , 6F
打得半殘的比死的人更可憐....一戰後的柏林.......>"<
11/29 19:28, 6F
文章代碼(AID): #17IgB9AW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問題
5
8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5 之 24 篇):
問題
2
3
文章代碼(AID): #17IgB9AW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