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滿江紅──失敗的大迂回 by napolen

看板Warfare作者 (lvye)時間16年前 (2007/11/05 10:52), 編輯推噓0(003)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信區﹕ History標題﹕ [版慶征文] napolen 滿江紅──失敗的大迂回 發信站﹕水木社區(Thu May 17 21﹕40﹕20 2007 )﹐站內 失敗的大迂回 宋理宗淳祜元年﹐蒙古窩闊台汗十三年﹐公元1241年11月﹐窩闊 台汗病逝﹐蒙軍對南宋的進攻告一段落。此後﹐蒙古內部發生了一系 列權力鬥爭﹐經歷了窩闊台乃馬真後稱制4 年﹐貴由汗在位3 年﹐貴 由海迷失後稱制3 年﹐直到10年後的1251年﹐拖雷的長子蒙哥才被推 選為大汗﹐重新開始對宋的戰爭。 蒙古的內部鬥爭之所以會糾纏如此長的時間﹐與蒙古的繼承制度 是有著很大關系的。由於文化形式的落後﹐蒙古長期沒有一個明確的 汗位繼承制度。汗位繼承人的選擇一方面靠大汗自己的提名﹐另一方 面也受諸王貴族忽裡台大會的影響。如果說大汗沒有一個明確的選擇﹐ 或是有若幹個互相矛盾的選擇﹐又或是蒙古諸王貴族的意見不統一﹐ 麻煩事就來了。成吉思汗時﹐長子術赤和次子察合台就幾乎為了汗位 繼承問題而兵戎相見(在《射雕英雄傳》中還是郭靖阻止他們火並的)﹐ 為了避免諸子之間互相殘殺﹐成吉思汗選擇了以寬厚著稱的三子窩闊 台為繼承人。然而﹐蒙古人中又有“幼子守產”的傳統﹐因此成吉思 汗在西征之後將四子拖雷封在蒙古本土﹐其實力最強﹐甚至超過了窩 闊台。成吉思汗死後﹐由於他的幾個兒子中隻有拖雷留在蒙古本部﹐ 便臨時執掌起了軍政大權﹐稱為“監國”。2 年後忽裡台大會召開﹐ 許多蒙古王公幹脆主張讓拖雷即位﹐還是拖雷堅持尊重成吉思汗的遺 命﹐才擁戴窩闊台為汗﹐防止了蒙古帝國的可能分裂。雖然拖雷顧全 大局﹐不計個人名位﹐但他曾經擔任監國並獲得諸多王公擁護的這一 事實﹐卻始終讓窩闊台心裡不舒服。窩闊台汗4 年﹐蒙軍在三峰山大 破金軍主力之後北歸﹐路上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大汗突然病了。 巫師卜佔之後﹐說道﹕“因為殺害金國百姓太多﹐所以山川神靈作祟 侵害大汗﹐必須由親族中一個人代死﹐否則病不能好。”拖雷說﹕ “我答應過父皇﹐一心輔助皇兄﹐我願意代皇兄死。巫師﹐你念咒罷。” 巫師就念了咒﹐給拖雷飲了神水。拖雷說﹕“請皇兄照料我的孤兒和 妻子。”不久就死了。拖雷代死之後﹐窩闊台的病果然就好了。這個 故事顯得這樣的神奇而荒誕﹐以至於許多人猜測其實拖雷是被窩闊台 毒死的。拖雷死後﹐窩闊台嘴上表示非常感激﹐並說要將汗位傳給拖 雷的長子蒙哥﹐但行動上卻分掉了拖雷屬下的軍隊﹐還試圖逼拖雷的 妻子改嫁﹐看來這位“寬厚”的大汗也有不寬厚的地方啊。從此﹐窩 闊台系和拖雷系之間就結下了難舍難分的恩怨。 窩闊台死後﹐由於術赤長子拔都的抵制﹐很長時間沒有能夠召開 忽裡台大會。最終還是在拔都缺席的情況下召開了大會﹐大會中窩闊 台長子貴由推翻了窩闊台曾經說過讓蒙哥以及窩闊台的孫子(貴由的 侄子)失烈門繼承汗位的話(窩闊台竟然向好幾個人都許過要把汗位 傳給他﹐一方面是窩闊台自己有點糊塗﹐另一方面也是蒙古人沒有正 式的汗位繼承制度的緣故。若是像漢族王朝立太子那樣鄭重的話﹐就 算窩闊台自己喝醉了酒胡說一氣﹐大臣們也不能答應)﹐自己當上了 大汗﹐並且要求諸王公發誓以後永遠擁戴窩闊台系為大汗。王公們以 蒙古人特有的純樸立下了這樣的誓言“隻要你的家中還留下哪怕是裹 在油脂和草中﹐牛狗都不會吃的一塊肉﹐我們都不會把汗位給別人”。 然而﹐貴由汗去世之後﹐盡管他們家的肉還多得很(貴由的兒子和侄 子都還在)﹐拖雷系的蒙哥和忽必烈﹐卻在術赤系的拔都的支持下把 汗位又搶了回來。此後﹐窩闊台系和拖雷系之間的明爭暗鬥仍然不斷﹐ 譬如窩闊台系的海都汗就長期不服忽必烈的氣﹐甚至不惜與大汗兵戎 相見。蒙哥死後﹐在蒙哥的兩個弟弟﹐忽必烈與阿裡不哥之間又展開 了激烈的爭奪汗位的鬥爭。雖然忽必烈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此後忽必 烈系和阿裡不哥系的爭鬥直到元朝滅亡也沒有停息。具體矛盾雖然不 同﹐但究其根本都是蒙古不健全的汗位繼承制度留下的禍患。蒙古貴 族間的權力之爭﹐為南宋帶來了一段寶貴的喘息時間。 在蒙古人窩裡鬥的這10年間﹐宋人可沒有閒著。蒙古鐵騎的剽悍﹐ 給宋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們發現以前許多對金人行之有效的 防御策略﹐現在都必須重新掂量了﹐好在蒙古人還留下了一些時間。 1242年底﹐宋理宗任命余玠為四川制置使﹐負責重整四川防務。 對歐洲人來說﹐這是一件值得額手稱慶的大事﹐因為這一決策將會拯 救整個歐洲文明﹐雖然它還沒有能夠挽回中國自己的命運。余玠到四 川主要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重新進行對四川戰區的戰略定位。 過去的宋金戰爭中﹐四川戰區的戰略防御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保衛 四川內地這一經濟區﹐二是掩護京湖戰區側翼﹐防止蒙軍佔據上遊﹐ 沿江而下。然而﹐面對突擊力與機動力遠超金人的蒙古騎兵﹐這樣的 目標已經無法完成了。過去宋軍隻要扼守住秦嶺和大巴山的幾個主要 隘口就可以將金兵擋在四川之外﹐而現在蒙軍則總是能夠找到宋軍的 防御空隙﹐他們甚至能夠迂回到青海、西藏、雲南去﹗就是正面進攻﹐ 蒙軍的戰鬥力也比金兵強多了﹐單靠堅守一兩個關口再也擋不住蒙古 人了﹗因此﹐余玠做出判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隻能部分放棄保衛四川 內地的目標﹐全力保証掩護下遊地區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隨著戰略 的變化﹐宋軍的防御體系也必須隨著進行變化﹐這也正是余玠做的第 二件大事。過去宋軍主力部署在秦嶺、大巴山防線﹐制置使治所位於 成都。現在余玠將治所移到了重慶﹐防御重心也隨著轉移到川東。更 重要的是﹐余玠在四川內地大修山城﹐並將鄰近的州府的治所和軍民 統統遷入山城。從1243到1251的8 年間﹐南宋軍民修建了20座各種各 樣的山城。這些山城一般因山築就﹐大多挑選山勢陡峭﹐而山頂又有 大片平地、水源的地點﹐足以支持軍民進行長期防御。山城一般還濱 河而立﹐既可以借助河流天線以加強防御﹐又可以利用河流和宋軍的 水軍優勢將各個山城連為一體。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山城是東一座西一 座﹐但其實它們基本上都是沿岷江、沱江、嘉陵江和渠江這4 條縱穿 四川的大江而建﹐長江水系將這4 條大江和20座山城連接在一起﹐宋 軍戰船縱橫江上、往來穿梭。更有利的是﹐當蒙軍南下時﹐由於四川 交通的困難﹐蒙古大軍也不得不沿著江河谷地行進﹐這樣就必須經過 宋軍一座又一座的山城﹐隻能一根骨頭一根骨頭的啃﹐想要繞過宋軍 防御直搗腹心可就沒有在平原上那麼容易了。 在這些山城中﹐最著名的自然莫過於合州釣魚城了。釣魚城位於 重慶以北﹐嘉陵江、渠江和涪江的匯合處的釣魚山山頂﹐其山突兀聳 立﹐相對高度約 300米。釣魚城南、北、西三面環水﹐壁壘懸江﹐城 周十二三裡﹐均築高數丈的石牆﹐南北各建一條延至江中的一字城牆 ﹔城內有大小池塘13個﹐井92眼﹐可謂兵精糧足﹐水源豐富﹐江邊築 設水師碼頭﹐布有戰船﹐與上下遊相溝通。上控三江﹐下屏重慶的戰 略地位使得釣魚城成為整個四川防御體系的核心。蒙軍隻要是從川東 北而來﹐想要沿三江河谷南下重慶﹐東窺三峽﹐就非經過釣魚城不可。 不拿下釣魚城﹐縱使少數輕騎可以繞城而過﹐但輜重糧草、攻城器械、 水師艦船都難以通過。這樣繞城而過的少數蒙古騎兵也隻能對宋軍後 方起到襲擾的作用﹐而無法對重慶和三峽防御體系構成真正的威脅。 時人對釣魚城的評論“賢於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並非虛言。 將來蒙哥大汗就將在這裡好好的體會這句話的涵義。 不僅四川的防務大變樣﹐宋軍在京湖戰區的防御也進行了重新整 頓。中路蒙軍在江陵碰壁﹐轉攻兩淮之後﹐受命主持京湖戰區防務的 孟珙抓緊這個大好時機﹐迅速北上﹐收復了荊襄一帶的大部分失地﹐ 特別是收復了戰略重鎮襄陽﹐並上書朝廷﹐請以重兵經營襄陽。此後﹐ 孟珙又先後出任四川宣撫使與京湖制置使﹐統一指揮四川、京湖兩大 戰區﹐為兩大戰區的聯合防御﹐協調分工做了大量工作。遺憾的是﹐ 這位南宋末年少有的名將英年早逝﹐於淳祐六年(1246)年病逝﹐年 僅52歲。在南宋末期的將領中﹐雖然不乏像張世傑、李庭芝、呂文德 這樣有一定作戰經驗的宿將﹐也有一些像余玠、王堅這樣曾經立下過 重大戰功﹐指揮才能突出的良將﹐但像孟珙這樣攻守兼備(宋蒙合兵 滅金時﹐是孟珙軍第一個突破金朝最後一個都城──蔡州的防御﹐在 防御戰中﹐他也曾屢次大敗金兵和蒙軍)﹐而且有著戰略遠見(實現 襄蜀聯防﹐經略襄陽)的名將卻是鳳毛麟角。如果孟珙能夠多活幾年﹐ 如果崖山決戰中宋軍統帥換成了孟珙(當然﹐孟珙活到84歲是不是還 能指揮打仗也是個問題)﹐戰爭的結局是不是會有所改變﹖人類的歷 史是不是會重新譜寫呢﹖ 孟珙死後﹐賈似道、李曾伯先後擔任京湖制置使。賈似道當政期 間﹐史書上並沒有關於襄陽防務的特別記載。但李曾伯上任後﹐曾派 都統高達再次收復襄陽。襄陽在孟珙恢復之後是何時丟棄的雖然沒有 明確記錄﹐但以孟珙和李曾伯對襄陽的重視程度來看﹐襄陽最有可能 是賈似道丟掉的。這位國舅爺雖然有時也有些小聰明﹐不完全是個草 包﹐但是他這點聰明看起來似乎絕大部分都用在了玩樂與瞞上欺下上﹐ 最終斷送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大宋王朝。襄陽防御體系的真正建立﹐ 還是從李曾伯開始的﹐他下令重修襄陽、樊城城垣﹐駐紮3 萬重兵﹐ 並爭取到了朝廷100 萬貫屯田撥款和3 年免稅期﹐以恢復經濟。但遺 憾的是﹐李曾伯在襄樊附近再經營幾個要點的要求沒有得到朝廷的批 準﹐這就使得襄樊二城處於孤立突出的地位﹐容易遭到蒙軍的突襲和 圍困。盡管還算不上盡善盡美﹐襄陽的防御比之前還是有了很大提高﹐ 為將來呂文煥堅守襄陽6 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蒙軍下回來的時候﹐ 再也不能如入無人之境般的直指長江了。 就在宋人調整防御戰略的時候﹐蒙古人也開始重新考慮進攻的戰 略了。1251年﹐拖雷的長子蒙哥在術赤長子拔都和蒙古開國功臣速不 台之子兀良合台的擁戴下等上蒙古帝國第4 位大汗的寶座。剛一即位﹐ 蒙哥就開始考慮起攻宋的事情來。毫無疑問﹐像窩闊台那樣四處分兵﹐ 全面點火的辦法是行不通的。攻宋必須有明確的戰略和重點﹐但是以 哪裡為重點呢﹖不愧是遠征過歐洲﹐見過大場面的人﹐蒙哥大汗想出 了一個不論是規模還是想象力都令人震撼的大戰略──西南大迂回﹗ 大迂回戰略的基本點是﹐先派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 指揮大軍從陝西、甘肅出發﹐沿四川與青藏高原的邊界南下﹐進入雲 南﹐滅亡大理國﹐這樣就繞到了南宋三大戰區的後面﹐再北上策應主 力﹐一舉滅亡南宋。這次大迂回將繞過近半個中國﹐從西北到西南﹐ 再到華南﹐最後指向華中﹐距離之遙遠﹐路途之艱險﹐不亞於長征。 在中國實在是史無前例的舉動。而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這樣規模、距 離﹐且作為既定戰略來執行的﹐也隻有漢尼拔迂回羅馬、亞歷山大遠 征印度等聊聊幾次勉強可以相比擬了。為這次遠征﹐蒙古人做出了周 密的準備。從領軍的統帥──大汗親弟忽必烈(也是下一位大汗)和 在擁戴蒙哥為大汗時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兀良合台──的身份上就不難 看出這支遠征軍的級別。雖然此次蒙古大軍仍然是諸路齊出﹐在忽必 烈南下的同時﹐還派出了旭烈兀(拖雷第6 子﹐蒙哥和忽必烈的弟弟) 西征﹐宗王也古征高麗。但與窩闊台時長子西征、次子南下相比﹐不 難看出蒙古的戰略進攻重點發生了變化﹐更不必提不久之後蒙哥還親 自攻宋了。據伊朗史家志費尼記載“他從東、西大軍中每十人抽二人 (南征)”﹐據波斯史家拉施特《史集》記載﹐迂回大軍總兵力達10 萬人(可能包括部分漢軍)﹐直追窩闊台長子西征時的兵力。可見對 整個蒙古帝國而言﹐這支大軍也是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 宋理宗淳祐12年﹐蒙哥汗2 年(1252年)七月﹐蒙哥正式下達了 遠征令。蒙古大軍出蕭關(今寧夏同心南)﹐經六盤山集結於臨洮 (今屬甘肅)﹐練兵備戰。同時﹐蒙哥命便宜都總帥汪德臣率軍入蜀﹐ 抵嘉定(四川樂山)﹐配合忽必烈行動。1253年九月﹐忽必烈率軍至 忒剌(今甘肅迭部縣達拉溝)分兵三路南進﹐兀良合台率西路軍﹐沿 晏當路(今四川阿壩草原)﹐經吐蕃境入雲南﹔宗王抄合、也隻烈率 東路軍經茂州(今四川茂汶)趨會川(今四川會理西)﹐以作牽制﹔ 忽必烈率中路軍﹐經滿陀城(今四川漢原北)渡大渡河﹐取古清溪道 南下﹐穿行1000公裡山谷﹐於十一月進至金沙江畔。十二月初﹐東、 中路軍先後渡過金沙江﹐與西路軍會師於龍首關﹐合力攻擊﹐全殲大 理丞相高祥所指揮的大理軍主力﹐於十二月十五日佔領大理城﹐斬殺 高祥﹐國王段興智逃奔善闡(今昆明)。1254年春﹐忽必烈留兀良合 台繼續作戰﹐自率一部兵返回。雖然大理軍主力很快就被消滅﹐但在 雲南的崇山峻嶺和熱帶雨林裡一個一個的清剿繼續抵抗的山寨的工作 卻是曠日持久的。從1254年到1256年﹐整整花了兩年時間﹐兀良合台 才最終平定“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洎烏、白等蠻三十七部”﹐俘虜段 興智﹐並在大理國的基礎上設立了19個萬戶府﹐確立了對雲南的統治。 在這段艱難的征服歷程中﹐蒙古軍“由於路途漫長、行軍艱難﹐該國 又舉國為敵、氣候惡劣﹐他們每天都要打兩三次仗﹐以解救自己”。 據拉施特《史集》記載10萬南下大軍最後剩下不到2 萬人。 從大理征服戰的後期開始﹐兀良合台就在做回軍北上﹐策應主力 南下的準備。1255年秋﹐兀良合台奉命北進四川﹐接應北路自利州、 興元(今陝西漢中)南下的帖哥火魯赤和帶答兒軍﹐意圖會師嘉定。 從9 月份開始﹐兀良合台“出烏蒙﹐趨瀘江(金沙江)”﹐沿石門道 從雲貴高原進入四川盆地。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在擊潰了一路 上禿剌蠻等部族的襲擾之後﹐兀良合台終於進入了四川腹地﹐兵臨金 沙江畔。然而﹐在宋都統張實指揮的優勢水軍的攔擊下﹐兀良合台卻 始終沒能夠渡過金沙江﹐而不得不改變會師嘉定的初衷﹐而轉兵東向﹐ 沿長江南岸向重慶方向進軍。雖然史料中有兀良合台“卻宋將張都統 兵3 萬﹐奪其船二百艘”的記錄﹐但從兀良合台不得不放棄原定戰略 計劃來看﹐這至多不過是一次戰術上的勝利﹐真正被擊“卻”的﹐多 半不是宋軍而是蒙古軍。 不管誰擊“卻”了誰﹐兀良合台畢竟又能前進了。1255年11月﹐ 兀良合台兵至合州﹐北渡長江﹐與分別沿嘉陵江和渠江南下的帖哥火 魯赤和帶答兒軍會師。在歷時2 年多﹐行程上萬裡之後﹐大迂回的蒙 軍終於與正面進攻的蒙軍會師了﹗然而﹐在完成了這樣一次人類歷史 上偉大的壯舉之後﹐蒙軍將領們卻並沒有因此而歡呼雀躍。恰恰相反﹐ 他們猛然發現自己的處境絲毫沒有因為大迂回的成功而得到任何的改 善。自余玠督蜀之後﹐宋軍在四川的防御重心已經由蜀口防線轉移到 了四川內地的眾多山城﹐由線式防御轉為基點防御。因此蒙軍的會師 雖然貌似把宋軍的整個防御縱深打了個對穿﹐但實際上三路蒙軍都沒 能攻下一座宋軍的主要山城﹐除了殺傷一些老百姓、毀壞一些莊稼之 外﹐對宋軍並沒有造成嚴重的殺傷。而且﹐幾路蒙軍都采取了繞過宋 軍堅城、輕兵突進的戰術﹐這雖然可以讓蒙古騎兵得以長驅直入宋軍 縱深﹐但也使得他們不得不甩下沉重的糧草輜重和攻城器械﹐從而讓 本來就不算太強的攻堅能力被進一步削弱了。這樣一來﹐突入四川腹 地的蒙軍就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他們雖然沖進了敵人的腹心﹐但 卻沒有損害到敵人的實力。他們對宋軍堅固的山城無能為力﹐而自己 的後方卻暴露在敵人的威脅之下。要知道雖然蒙古人對後方的依賴性 很低﹐但畢竟不是完全不需要後路的。如果願意的話﹐蒙軍也許還可 以繼續再往前沖一段﹐但不大可能突破宋軍憑借三峽天險而建的眾多 山城而進入京湖地區﹐而這不會讓他們的處境有絲毫改善﹐隻會增加 後方被宋軍襲擊的風險。他們也許可以多殺幾個老百姓、多毀壞一些 農田房舍﹐把宋朝的經濟再削弱一點點。但宋人已經盡量將軍民都遷 入了山頂有大片平地、水源的山城﹐留在河谷、盆地裡可以讓蒙古人 燒殺的東西已經不多了。在發了一個多月的呆之後﹐蒙古那顏們終於 做出了看似荒唐﹐但其實又十分合理的決策──三路大軍各沿原路返 回。這樣一次萬裡迂回、南北對進的戰略壯舉﹐終於以武裝大遊行的 形式無疾而終。成功的使得蒙古騎兵有勁使不出來﹐野戰穿插的優勢 化於無形﹐宋軍在四川的山城防御體系的有效性得到了初步驗証。 (蒙哥汗後來進攻釣魚城的時候﹐曾有人勸說他繞過堅城﹐直插宋軍 後方﹐但沒有被蒙哥接受。許多後人認為這是蒙哥的一大敗筆。但即 便是蒙哥采納了這一意見﹐面對宋軍基點式山城防御體系﹐突入四川 縱深的輕裝蒙軍搞不好也要再次面臨兀良合台的這一尷尬處境。也許 這正是蒙哥汗堅持攻打釣魚城的原因吧) 兀良合台退回雲南之後﹐蒙哥一面繼續派紐璘、塔察兒分別從四 川和京湖方向保持對宋軍的攻勢﹐不斷削弱宋軍實力。另一方面也在 不斷積聚力量﹐打算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滅亡南宋。1258年春﹐蒙哥 兵分三路大舉南下﹐企圖一舉滅亡南宋。其中蒙哥御駕親征﹐指揮西 路軍主攻四川﹐忽必烈指揮中路軍進攻京湖﹐塔察爾率領東路軍佯攻 兩淮﹐以分散宋軍的注意力。當然﹐蒙哥也沒有忘記留在雲南的兀良 合台﹐命令他東出廣西﹐再北上京湖﹐策應忽必烈作戰。這是一個耐 人尋味的決定。一方面﹐蒙哥吸取了2 年前兀良合台北進四川無功而 返的教訓﹐認識到輕裝急進的蒙古騎兵奈何不得南宋的山城防御體系﹐ 而京湖方向還沒有建成這樣的防御﹐也許兀良合台還能多少有些建樹。 另一方面﹐這多少也反映出了蒙哥對大迂回戰略的失望。這樣一支曾 經被寄以厚望的迂回大軍﹐竟然沒有被用來配合大汗的主攻方向﹐而 用於次要戰場﹐不啻於是對大迂回戰略的一個諷刺。兀良合台面對著 大汗的傳令特使的時候﹐大概心裡頗有點不是滋味吧。 在對廣西和越南進行了幾次試探性進攻之後﹐1259年8 月﹐兀良 合台率四王騎兵3000﹐蠻兵萬人向廣西橫山寨發起了進攻(這隻是兀 良合台軍的前鋒﹐後面還有後續部隊)。由於遠隔千山萬水﹐兀良合 台並不知道此時蒙哥已經死於釣魚城下﹐蒙古主力西路軍已經撤軍﹐ 而忽必烈的中路軍也隻是為了“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才硬 撐著沒有撤。兀良合台的配合行動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注定了不會成功﹐ 他所能期待的最好結果隻是不被宋人吃掉而已。信息不暢﹐是在當時 的科技條件下進行長途迂回作戰所不可避免的弊病。 雖然自蒙軍攻克大理之後﹐南宋加強了在廣西的防御﹐但兵力畢 竟無法與前線的三大軍區相比。兀良合台進廣西時﹐宋軍在廣西的駐 軍一共隻有15000 ﹐其中5000人守靜江(桂林)﹐其他部隊分守廣西 各地。這樣的兵力當然無法阻擋蒙古騎兵的進軍﹐兀良合台僅用了2 個月時間﹐就縱貫整個廣西。然而﹐與北進四川之戰十分相似的是﹐ 兀良合台的這次進軍也僅僅是縱貫而已﹐由於極度缺乏攻堅能力﹐盡 管蒙古騎兵在野外可以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但卻沒能攻下一座 重要城池﹐盡管這些城池不論是堅固程度還是守軍數量都遠不如四川 的那些山城。 進入湖南之後﹐兀良合台先破辰、沅二州(湖南沅陵、芷江)﹐ 於11月中旬渡過湘江﹐17日進抵潭州(長沙)。一個多月以前﹐南下 的忽必烈軍曾派大將拔突兒南下潭州接應兀良合台﹐但沒想到來得太 早﹐怎麼等也等不來兀良合台﹐反而周圍宋軍不斷雲集﹐嚴重威脅蒙 軍後路﹐拔突兒隻得又撤了回去。等到兀良合台到達潭州的時候﹐等 待他的不是拔突兒的接應部隊﹐而是一心要切斷兀良合台歸路﹐把他 們統統包餃子的新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向士壁。兩軍在潭州城下拉 鋸了近一個月﹐互有勝負。向士壁雖然沒能吃掉兀良合台﹐兀良合台 也沒能攻下潭州﹐甚至連從潭州全身而退都成了問題。最後還是忽必 烈夠哥們﹐沒有忘記這個老同袍﹐先後派也裡蒙古和鐵邁赤率軍6000 渡江南下接應﹐又命張傑、閻旺於新生磯架浮橋等候﹐才終於使兀良 合台軍於1260年2 月渡過長江北返。蒙軍渡江的過程中又遭到了夏貴 軍舟師的截擊﹐被切掉了尾巴﹐700 (一說170 )人被斬殺﹐為這次 前無古人的萬裡大迂回畫上了一個頗不圓滿的句號。 細細品味起來﹐西南大迂回落得個這樣的結果﹐實在是頗有諷刺 意味。本來是要兀良合台來協助忽必烈進攻﹐反而變成了要忽必烈來 幫助兀良合台撤退。本來是希望通過大迂回來繞過宋軍的長江防線﹐ 結果卻發現正面進攻的蒙軍可以在長江上來來往往、暢通無阻﹐反倒 是迂回過來的兀良合台差點被截在大江以南包了餃子。當忽必烈和兀 良合台這兩位大迂回的主將在長江北岸再次會面的時候﹐他們的心裡 會想些什麼呢﹖ 如果想盤點一下這次西南大迂回起到了什麼作用的話﹐還真是一 件很讓人頭疼的事情呢。 大迂回幫助蒙軍突破了宋軍防線嗎﹖沒有。不論是1255年的四川 之役還是1259年的京湖之役﹐從正面進攻的蒙軍都獨立的突破了宋軍 的防御﹐並不需要兀良合台來幫忙﹐反倒是兀良合台需要他們的幫忙 才得以撤回。 大迂回在戰略上對蒙軍的進攻起到了重要的策應作用嗎﹖沒有。 四川之役蒙軍沒有能夠達成任何戰略目的﹐在宋軍縱深逛了一大圈之 後結束了這次野遊。京湖之役更是離譜﹐兀良合台尚未出軍整個戰略 進攻就已經以失敗告終。而之後的桂湘作戰中也一直是忽必烈在手忙 腳亂的設法搭救兀良合台﹐而不是兀良合台在策應忽必烈。 大迂回消滅了宋軍大批有生力量嗎﹖微乎其微。在南下大理的過 程中﹐蒙軍是消滅了一些敵人﹐但那都是大理軍隊或是當地土著。四 川之役中﹐兀良合台一路被張實壓著打﹐除了所謂“奪其船二百艘” 之外沒有獲得過什麼勝利﹐而張實軍總共不過3 萬(這還是蒙古人說 的數字﹐很可能有所夸大)﹐兀良合台能消滅多少宋軍呢﹖在四川之 役的後期和京湖之役中﹐兀良合台一直是在宋軍的據點之間鑽來鑽去﹐ 沒有攻克過什麼重要的城池﹐也不可能對宋軍有多大的殺傷。 大迂回吸引了宋軍有生力量﹐從而為主力的正面進攻創造了條件 嗎﹖有一些﹐但是並不多。得知蒙軍入滇之後﹐宋軍確實在四川、廣 西等地加強防御﹐因此從其它地方抽調了一些軍隊。例如1256-1258 年﹐宋朝先後派呂文德、呂逢年入播州(貴州遵義)等地籌措對滇防 務﹐又以李曾伯為廣南制置使負責廣西方向對滇防御﹐而且兀良合台 在北上京湖的過程中也調動了一些湖南的宋軍。但是這些宋軍的數量 都不多﹐遠及不上正面戰場。李曾伯以制置使之尊﹐節制的兵馬不過 15000 ﹐四川、貴州、湖南等方向的守軍多半還不及此數。與正面三 大戰場動輒用兵十幾萬(如在京湖戰區沿江阻擊忽必烈軍的宋軍就有 “兵十萬﹐舟二千”)相比﹐這實在是個不怎麼起眼的小數目。如果 把參與大迂回的蒙軍的佔全軍的比例和參與對滇防御的宋軍佔全軍的 比例做一個比較﹐相信前者一定遠遠大於後者。 大迂回擴大了蒙古帝國的佔領區﹐從而加強了蒙軍的實力嗎﹖微 乎其微。蒙軍在大迂回的過程中征服了大理全境﹐設立雲南行省﹐確 實取得了一些地盤。然而﹐這塊土地在當時還屬於蠻荒之地﹐開發程 度很低﹐無法給蒙軍提供多少物質支持。而且地方平定不久﹐各種各 樣的反抗勢力仍然此起彼伏﹐能保持穩定已經不容易﹐更談不上大規 模的獲取資源。雖然京湖之役兀良合台軍中有“蠻兵萬人”﹐似乎是 在雲南征發的土著士兵﹐但這些部隊一則數量並不大﹐二則質量也不 見得很好﹐此後也沒有見到他們有什麼突出的戰績。而且此後蒙軍再 也沒有從雲南向南宋發起過大規模進攻﹐也就更談不上從雲南獲得什 麼兵員或是物資上的支持了。 成果是這些﹐而代價又是什麼呢﹖大迂回蒙軍出發的時候﹐據伊 朗史家記載“從東、西大軍中每十人抽二人(南征)”﹐總兵力達10 萬人。就算這個數字有所夸大﹐但從領兵統帥是忽必烈和兀良合台來 看﹐夸大的程度應該是相當有限的。經過數年征戰﹐據拉施特《史集 》記載10萬南下大軍最後剩下不到2 萬人﹐而這大概還隻包括了征服 大理過程中的損失﹐而沒有考慮四川和京湖兩役中的傷亡。兀良合台 進軍廣西的時候手下隻有13000 人﹐其中蒙古騎兵隻剩3000﹐雖然這 不是進軍京湖的蒙軍的全部﹐但鑒於兀良合台本人在這支部隊中﹐這 應該是大迂回蒙軍的主力所在。潭州之役時﹐兀良合台軍連北撤都成 了問題﹐要靠忽必烈的6000援軍支援﹐由此來看﹐兀良合台軍此時的 總數大概頂多也就是萬把人。從10萬人到1 萬人﹐中間的差額雖然也 包括了留守雲南的軍隊和忽必烈帶走的軍隊﹐但大多數還是損失掉了。 因為向宋軍後方出擊畢竟是大迂回的主要戰略目的﹐所以忽必烈不會 帶走太多人﹐而兀良合台也不會在雲南留下太多守軍﹐否則整個大迂 回行動就沒有意義了。從上面這幾點綜合來看﹐蒙軍在大迂回過程中 損失數萬(如3-4 萬人)應該是個保守的估計。考慮到蒙軍的總數也 不過三四十萬﹐這一損失對蒙古帝國來說是傷筋動骨的。蒙軍重兵在 大迂回的過程中被佔用和消耗﹐為南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喘息良機﹐ 得以順利完成山城防御體系的建設。宋臣李鳴復在《乞嚴為廣西之備 疏》中提到蒙軍“入蜀之兵本三十萬”﹐由於“忽抽二十萬入雲南”﹐ 導致四川方向宋軍壓力大為減輕。與蒙軍在大迂回中所付出的巨大代 價相比﹐迂回所取得的一點點收益是遠遠不成比例的。總的來說﹐從 中國版圖鞏固的方面來看﹐蒙軍征服雲南確實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但從宋元戰爭的角度來看﹐這一迂回對蒙古人來說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仔細品來﹐蒙軍在金蒙/ 宋元戰爭中進行的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略 / 戰役迂回的成效都頗值得懷疑。西南大迂回的得不償失上文已經詳 細論証過了。窩闊台攻蜀期間﹐穆哥的陰平迂回也是以黑色幽默而告 終。就連一直被奉為迂回戰術的成功范例的拖雷迂回﹐如果認真加以 審視﹐也是大成問題的。在三峰山之戰中﹐蒙古以拖雷軍長途迂回宋 境﹐以打破金軍" 據關阻河" 的潼關──黃河防線。通過佯攻汴京誘 使金軍在潼關的重兵放棄天險回援﹐然後配合從正面渡過黃河的窩闊 台主力﹐在野戰中殲滅金軍主力。這一戰役雖然以蒙軍全勝而告終﹐ 但其中真正成功的是其中“攻城打援”的部分﹐而非迂回的部分。被 拖雷吸引到鄧州方向來的是完顏合達、移刺蒲阿等人指揮的潼關守軍﹐ 也有少量其他地方駐軍﹐但沒有發現有黃河防線的駐軍。也就是說﹐ 拖雷的迂回並沒有削弱金軍的河防實力。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窩闊台 軍依然很順利的突破了黃河(事實上﹐此前蒙軍雖然有強攻潼關不克 的記錄﹐但還沒有大舉強渡黃河不過的記錄)。這樣一來﹐拖雷的迂 回就完全變成了多余﹐蒙軍大可直接從離潼關較遠的地段渡過黃河 (不用分兵迂回﹐蒙軍渡河隻會更加容易)﹐然後佯攻汴京﹐圍城打 援。一樣可以殲滅金軍駐守潼關的主力﹐而且還省了很多事﹐不用冒 迂回大軍受挫或被各個擊破的風險。 蒙軍之所以對迂回戰術如此鐘情﹐是與其傳統的圍獵戰術分不開 的。奔馳於茫茫的草原大漠之上的蒙古騎兵﹐常常習慣於不與敵人 (或者獵物)正面硬頂﹐而是迂回其側翼後方﹐出其不意﹐形成合圍﹐ 再趁敵人慌亂之機一舉殲敵。對於草原大漠這種便於騎兵機動的地形 來說﹐迂回的成本要遠遠小於正面突擊敵人防線的成本﹐而且戰術迂 回的路程和時間都較短﹐通信問題也不會太難解決﹐容易組織迂回部 隊和正面部隊之間的協調﹐加之易於達成突然性﹐能夠攻敵不備。因 此迂回戰術在蒙古騎兵興起的過程中曾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當蒙古人不加區分的把戰術迂回擴大到戰略迂回﹐地形由草原大漠變 成崇山峻嶺﹐路程由幾十、幾百裡變成幾千、上萬裡﹐時間由幾天、 幾十天變成幾個月、幾年的時候﹐情況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 迂回的成本加大了。在崇山峻嶺中冒著滿懷敵意的土著的不斷襲擊而 行軍的代價是驚人的﹐西南大迂回的蒙軍並未經過大戰就在這些持續 不斷的消耗中損失了大半的力量。在蒙古騎兵具備極高的機動力和突 擊力﹐而敵人又沒有一個堅強的防御正面的情況下﹐正面突破常常比 長途奔襲數千裡迂回敵人後方更容易﹐從而使得整個迂回行動變得毫 無意義。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闊端主力已經拿下了劍閣和成都﹐都開始 回師了﹐負責迂回陰平的穆哥還沒有過摩天嶺呢。其次是戰役的突然 性失去了。由於路途遙遠、地形崎嶇﹐加上一路上不斷遇到武裝抵抗﹐ 迂回行動變得曠日持久。拖雷迂回宋境從1231年2 月攻克鳳翔算起﹐ 到1231年底進入金境﹐一共花了10個月時間。而西南大迂回更是為期 好幾年。敵人早就知道蒙軍要從這個方向來了﹐戰略的突然性完全喪 失﹐戰役的突然性也很難取得。再次是各部隊配合行動的難度大增。 在當時的通信條件下﹐相距幾千裡的兩支部隊要進行完善的戰術配合 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會鬧出當兀良合台出兵廣西的時候﹐大汗其 實已經死掉了的笑話。而兀良合台與忽必烈的援軍也搞過好幾次你來 了我還沒來、我來了你又已經走了的黑色幽默。正是由於沒有考慮到 這些變化﹐蒙古將領們常常低估了迂回的成本﹐而相對高估了正面進 攻的成本。拖雷迂回好歹是贏了﹐在勝利的光環下迂回的問題並沒有 被察覺。穆哥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畢竟規模不大、損失不算太慘重﹐ 也沒有引起重視。終於最後迎來了規模空前的西南大迂回﹐以慘重的 損失給蒙古那顏們狠狠上了一課。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newsmth.net.[FROM ﹕ 222.64.49.*]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1.227.66

11/05 13:46, , 1F
十丁抽一吧﹖好象蒙古十丁抽二隻有兩次。
11/05 13:46, 1F

11/05 13:47, , 2F
而且抽丁是全部兵力﹐而不隻是迂回這路。
11/05 13:47, 2F

11/05 13:48, , 3F
文中數據不確﹖
11/05 13:48, 3F
文章代碼(AID): #17BeMBHe (Warfare)
文章代碼(AID): #17BeMBHe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