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盧安達的胡圖族與土西族之爭

看板Warfare作者 (信仰傑拉德總有世界波)時間18年前 (2006/06/12 18:57), 編輯推噓5(502)
留言7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dimer (東林黨人 無錫顧憲成)》之銘言: : ※ 引述《mker (義經)》之銘言: : : 在MRZ大師的吉皮思網站上看到的一篇文 : : 有人說盧安達的胡圖族與土西族這兩族 : : 原本通婚多年,同一個國度相居無事 : : 因為比利時殖民時期自行將兩族分門別類 : : 因此在二十世紀初比利時退出盧安達後 : : 胡圖族與土西族開始互相屠殺 : : 但MRZ大師接下來就說那個人說的是錯的 : : 要是這兩族之前若是兩族真的如此融洽, : : 比利時人能讓他們彼此仇殺? : : 何況裡面所提的情況更與實情完全相反 : : 想請問一下 : : 大師所說的實情是怎樣 : : 是兩族之前就互相敵視 : : 還是比利時殖民時有從中挑撥 : : 另外現在兩族還是互相敵視嗎?? : 我知道的很少, 只能大概講一下 Orz : 早在比利時殖民之前, 兩支民族早就不能算是"相處融洽"了 : 圖西族比較白比較高, 男性身高在175以上的很常見, 是統治民族 : 胡圖族比較黑比較矮, 是被統治民族 : 當然被統治民族比統治民族人數上多很多(胡圖族大概佔了全國人口的85%左右) : 但是這種不平等在殖民統治的末期以及比利時人撤出以後 情況變的更複雜 : 胡圖族人以多數掌權, 殺了不少圖西人, 還有許多圖西人逃到鄰近國家 : 國內的衝突在比利時人的統治撤出後沒有人來控制, 或者說, 比利時人自己也曾利用 : "以夷制夷"的大絕招方便統治, 使得盧安達以及蒲隆地的兩族衝突一直很嚴重 : 最有名的是在1994年盧安達總統的專機被擊落 : 之後胡圖族軍隊便開始屠殺圖西族人, 三個多月內有約有百萬人死亡 美國的自然人類學家賈德.戴蒙在他的大作"Collapse",中譯"大崩壞"中 有特別針對盧安達的種族屠殺,提供較為特別的見解 根據我們所知道的,盧安達的種族屠殺,是胡圖人和圖西人之間的仇恨 或前比利時殖民政府蓄意的安排所導致 但實際上,胡圖人和圖西人的差異並不像一般描述的明顯 再加上雙方一起生活久了,肯定會出現混血情形, 當胡圖族政府號召胡圖族人出來殺圖西人時,可能胡圖人的親友家人,就是圖西人 胡圖族人一面砍殺其他圖西人,一卻致力於保護自己的圖西族親友, 不是很矛盾嗎? 而且,在盧安達西北部幾乎都為胡族人的社群中,儘管只有一個圖西族人1 整個社群還是有5%左右的人被殺害 從這些事實看來,盧安達的種族屠殺不僅是種族仇恨而已,還有別的原因 賈德.戴蒙在這裡是以人口的過度膨脹和環境過渡開發來討論這個問題 盧安達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320人,世界排名21,高居非洲之冠 和日本,印度差不多,比英,德還高 然而,盧安達的農業生產低落,沒有機械農業,只有簡單工具,生產效能低 因此,人民普遍吃不飽,一個家庭從他他們自家農田,所得的卡路里攝取量, 只有所需的77%. 人口多,農地少,加上土壤過度開發,侵蝕嚴重, 使得年輕人很難取得多餘的土地耕種,呈現無業狀態. 且土地兼并情形嚴種,使得貧富不均情況明顯 長期下來,造成社會秩序動盪不安,早在大屠殺發生的1994年前, 盧安達已經相當不平靜.大量的年輕人走投無路去當民兵 對大地主或其他擁有土地者展開仇殺,以獲得生存的動力 因此,馬爾薩斯針對人口和糧食成長的理論,在盧安達得到了証實 當糧食成長的等差級數趕不上人口成長的等比級數, 最後,人類必定會把所有的糧食吃光 飢寒生盜心,盧安達就是最好的例子 -- "We are paratroops, we supposed to be surrounded" " Band of Brothers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03.181

06/12 20:08, , 1F
最近上演的唐其鐸"盧安達飯店"有深入介紹嗎
06/12 20:08, 1F

06/12 20:46, , 2F
真可怕,真像把一群狗關在一起卻不給飯吃
06/12 20:46, 2F

06/12 21:04, , 3F
同窗推~~民族主義總是生存的借口
06/12 21:04, 3F

06/12 21:09, , 4F
推 吃不飽跟軍閥野心才是真正亂源啊
06/12 21:09, 4F

06/13 01:04, , 5F
盧安達飯店是非洲版的辛德勒名單。
06/13 01:04, 5F

06/13 01:06, , 6F
不像原PO這樣分析但提到的現象倒是有反應
06/13 01:06, 6F

06/13 01:08, , 7F
比較偏探討後殖民...
06/13 01:08, 7F
文章代碼(AID): #14ZKY5qR (Warfare)
文章代碼(AID): #14ZKY5qR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