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乙未戰爭 台灣地區的主力部隊之雜談

看板Warfare作者 (,,)時間18年前 (2005/12/10 23:45),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推 reinherd:狂推 不過當時的清朝沒有想要統一陸軍的 134.208.45.130 12/08 13:07 → reinherd:編制嗎? 這樣指揮會很亂 難怪甲午會打輸 134.208.45.130 12/08 13:07 清廷受到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重大打擊 是有督練新式軍隊和建立完整編制的企圖在 天津大同奉天..等各省要地 都有常備的練軍重新組成 各種新式的洋槍大砲紛紛裝備部隊 而土勇大多遣散 包括20萬湘軍 也自主的解散 僅餘2萬人 不過李鴻章的淮勇在剿捻時捷報連連 反觀京軍一戰即潰 而李鴻章對清朝現代化的功勞 奠定他無法憾動的政治地位 導致更好的後膛槍和鋼炮不是配給正規軍 反而是神裝李老的淮軍 再加上土勇的優勢很明顯 讓清朝無法忘記他的好 勇營本身就是各地鄉團所組成 是既有的組織 動員迅速且大量 而且非戰場時僅領半餉 便宜又好召喚 所以清廷不斷的解散不需要的土勇 卻又不斷的招募新的勇營以應急 如同甲午戰前淮軍近四萬 到旅順開打前竟已擴及十萬 可見土勇臨時動員的能量之大 而土勇最大的優勢也是它最致命的缺點 大多數土勇非前線僅領半餉 又上司扣款私用 導致各勇營待遇微薄不一 開小差兼副業是普遍之事 獎賞標準不同 組成時間太短 槍少品管又爛 更別提有多好的訓練了 最致命的是一條鞭式的軍官任命 土勇營軍官是統帥指派營官 營官指派哨長 各級分別找人 沒有統一的派任方式 故下級軍官素質參差不齊 就連淮軍亦同 當初李鴻章建淮軍 只要能戰皆破格升級 無一定標準 平捻後 淮軍編制越來越大 無戰之時無功可論 各統帥自舉親信 時人所言:"淮軍萬不可用也,宿將久經凋謝,繼起者非其親戚, 即其子弟,均未經戰陣之人。補伍皆以賄成,扣餉早懷積怨, 驕奢居人先,戰鬥居人後。" 如盛軍乃淮軍之中最多 但戰力排爐主 不堪一戰 而淮軍總指揮宋慶雖有勇猛 卻無將才 無法統帥大軍 導致勇營這種不正常的發展 正規軍的不振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清廷雖有重整軍制 大練兵技之舉 可是依然擺脫不了舊習 各地練軍仍以八旗貴族為主幹 非權貴不用 練起來的職業軍人當然也沒利害到哪裡去 捻亂到中法戰爭 居然還是勇營為主力 正規軍照例一樣廢 滿蒙大將之中 也再沒出過如同僧王僧格林沁如此悍勇之人 讓正規部隊廢上加廢 一直到甲午戰後 才讓清廷真真正正的覺醒 有戰力者 無論勇營練軍 不分滿漢 全部統一編組 砍掉重練 之後袁世凱練兵有成 這才讓清廷擁有一支正規有戰力的部隊(至少名義上是清朝的拉)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2.36.141 ※ 編輯: darktiticat 來自: 220.142.36.141 (12/11 01:09)

12/12 12:15, , 1F
推!!
12/12 12:15, 1F

12/12 22:58, , 2F
12/12 22:58, 2F
文章代碼(AID): #13clW4UE (Warfare)
文章代碼(AID): #13clW4UE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