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忠誠是一種倫理嗎?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柏)時間14年前 (2010/03/29 21:37), 編輯推噓0(002)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passaway (逼逼)》之銘言: : 忠誠是一種倫理嗎? 我認為是 : 在你們所知道的領域中,有哪些是將忠誠列為倫理呢? 如果就中國儒家思想來論,誠類似於一種道德情感的自覺。儒家先預設、肯定人有善的可 能,如孟子說,乍見孺子將入井,是人都會想救這小孩,但救這小孩並非有任何目的,而 只是純粹不忍心而已。也由於這種不忍心,孟子認為這是人之所以為人,有別於禽獸的 價值。不忍心被當作是人存在本有的的條件,只是受外在影響才有所蒙蔽,而轉向惡。 所以儒家有一脈認為,只要誠實面對、反省自我,良心自然能有所呈現,而有"反身而誠" 的強調。 忠,類似誠。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盡己的意思同上述的反身而誠,至於推己,就是 道德情感下同理心的發揮。 儒家思想雖預設善為人性根本,但並非直接推至齊頭式的善,而是一種同心圓的善。 從個人內在的道德自覺開始出發,先擴及家人,再括及朋友老闆,最後才是國家 要求的是循序漸進的逐一落實,既非停留於個人私利,也非躁進追求世界大同。 但由於帝王專制,這種思想被拿來作為統治的工具,忠的概念被一再提高到對君王 的服務,從而有忠與忠之間、忠與孝之間相互衝突的價值判斷。 現在已是公民社會,應該可以不受這種外在制約,而回歸原初的循序漸進,但也有個問題 ,那就是反身而誠的道德自覺的判準為何。有些人認為自己很誠實、坦白,但那就意謂著 是善嗎?很顯然,這沒法清楚作判定,對此,儒家又添入無意、必、固、我,要求這種 道德自覺也需有著去除刻意、獨斷、成見、執著等成份,來作省思。基本上,它要求無 止盡的反省與實踐,但仍從未具體說明這道德判準是什麼,而多流於自由心證。 有別於此,荀子認為應從經驗界是否能符應,來作判準。他講"辨合符驗",有點實証論 的味道,但具體來說,他主要走兩種實証,一種是對古書的內容作求證,一種則是依現實 利害的平衡關係來作求證。他也講名實關係、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企圖從中找出一個可以 被追尋的道德標準。他追尋古書,但基本上可視為對傳統的一種尊重,也可說他認為道德 標準就蘊含在經書之中。但他並非就是八股,如剛所述,他也要求就這些書的內容,以 實際的操作來斟酌調整,來確定理論的有效性。不過他的學生韓非跟李斯就是過於強 調這個判準的設立與有效性,才演變為法家人物,成為以國家律令的擁護者。這種純為 國家服務的判準,也已非道德或不道德的東西,而只是一種利益平衡的工具而已。 : 我希望論者能先回答上面兩個問題,再回答這個問題。 : 那就是"倫理到底是什麼呢?" : (我想要的不是誰的倫理學或哪本書上的觀點,是你個人的看法) 我認為倫理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它有所變化,但又具有某種相對靜止的性質,使人 能夠體驗與把握。這種體驗,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透過對話與處境的聯繫,仍 能有所交集。 倫理無法被定義,總具有相當的模糊性,模糊性導致無法被精確分析,或提煉出一個永恆 絕對的實踐判準。它無法被一勞永逸的給予解決。 但這裡並不意謂就得走向存在主義,或價值虛無主義。 我認為要認識倫理,得立基於現代的視角去省思傳統。 傳統(另一個模糊的概念),本身就具有某種穩定、調節的功能。傳統蘊含著經典與權威。 這裡就得回歸到對於經典、權威的特質作一說明。權威之所以是權威,並非是原初就以一 種權威的標準預先所給定的東西,正相反,權威之所以權威,是透過事情本身對其不斷探 究、檢驗、磨合,總能通過他人考驗後的一種價值肯定。與此相類,傳統的經典之所以為 典,並非原初就給定一種經典的評價,正相反,經典總是透過歷代無數次人們的閱讀,讓 參與理解、實踐、檢驗,從而發現儘管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卻依舊是有用、有效、能被理 解的東西。《論語》之所以為經典,並非早期就規定其為經典,如果《論語》不為人所閱 讀,不為人所實踐,那充其量只是一件陳列 於架上的古老遺跡。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時代、人為諸多複雜、不穩定的考驗下,總 能保存至今的事物。這種檢驗,並非人為能有所操作,這種保存,更非人為所能主宰 ,都是憑其經典本身的真理內容與傳統的磨合所決定。其開放性,使其視域總不排除任何 的解讀方式,這並不意謂理解的任意性,而落入相對主義或存在主義的迷思,因為不同的 理解總透過時間的檢驗,逐淘洗出較為有效的理解(不過這裡並不意謂這就是絕對唯一的 理解)。我們無須害怕自己的前見在起作用,而應反思自己的前見曾給出的力量,試著反 思、檢驗自己前見有效性,從而持續修正自己的理解。同樣,對於作品,尤其是古老的文 本,我們更應傾聽保存在傳統裡的權威的意見(如歷代經典注釋),並檢驗這種意見,很明 顯,這並非要求對權威無條件的支持,而是試圖去接觸一種已經歷練過的事物,探究其可 能具有的特殊洞見,理解這這洞見,並展開再次的檢驗。反之,凡是愈封閉、獨斷的理論 ,就可能意謂其愈經不起外在的檢驗,這種狀態反而容易讓權威的有效性,逐漸降低,甚 至,不配被稱為權威。 就自身處境而言,我認為倫理的核心是善,而這種善一方面是道德自覺下的反省, 另一方面是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從歷史看來,每時代都有其倫理的特性,有其效力, 也有其侷限性,但它就總是在,諸多個體的實踐裡、時代的磨合中所被給出的東西。 一個無法被預先理解,只能透過實踐後,方能有所體會、調整的東西。 請原諒我思緒不清不楚,因為只是業餘玩家,半桶水響叮噹。歡迎修正。 (繼續趕論文...) -- 自由的人,絕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斯賓諾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7.4

03/29 21:50, , 1F
對傳統的說明是節錄自己其他文章,所以有點突兀,請見諒
03/29 21:50, 1F

03/29 21:57, , 2F
由這篇大概也能看出我保守、鄉愿的習氣很重XD
03/29 21:57, 2F
文章代碼(AID): #1BiAqhfn (W-Philosophy)
文章代碼(AID): #1BiAqhfn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