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有人對哲學、人工智慧、知覺心理學都有꼠…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我是按摩棒...)時間18年前 (2006/06/24 01:12),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9 (看更多)
※ 引述《popandy (pop)》之銘言: : ※ 引述《A1Yoshi (我是按摩棒...)》之銘言: : : 無法妥當處理的「知覺內容」(Perceptual Content)這範疇上。 : 請問哲學在這方面主要在談些什麼? 常見的一個議題是討論知覺內容到底是概念式的或者有部分不是概念式的 (debate between conceptual and non-conceptual)。 有些哲學家則把焦點放在內外在論的爭辯上:有的哲學家認為知覺內容是 內在的,有些則認為是外在的。 而知覺內容的獲得也是一個戰場:到底我們人類(或其它有知覺有心靈的 生物)是如何獲得知覺內容的?比方說,是因果的嗎? 一個經典的爭論則是直接與間接:知覺內容的獲得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而身心問題也可以放在這裡談,討論知覺內容和其物理載體之間的關係為 何。 以上這些問題其實都或多或少有相關,不過原則上可以視為是不同的問題。 : 有人是為知覺心理學當中的視覺理論提出理論基礎嗎? 我覺得有。比方說內外在論就是一個和經驗科學很有關係的爭論點。一般 的知覺心理學家,我認為都預設了某種素樸的內在論。也就是說,簡單講 ,科學家心底相信有一天用儀器照一照大腦,就可以知道你看到或聽到或 聞到或嚐到或碰到什麼。 憑什麼知道?因為科學家認為資訊進到大腦後,由大腦形成內在表徵,表 徵外在事物。而科學家的工作就是研究這個表徵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最常見的解釋就是訴諸計算,認為這是一個一步一步的計算過程。比方說 ,針對形狀知覺,首先是點,然後是線段,還有傾斜度。一個一個算出來 後,形狀就自然出來了。其它的,比方說顏色或距離或其它屬性也是這樣 子被大腦分區分工計算後合併得到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這種想法我認為預設了某種素樸的內在論。而內在論在 哲學家看來只是可能的選擇之一,還有很多其它版本的外在論持續在挑戰 各種版本的內在論。 我認為,如果心理學家有意識到這裡或許有問題,可能整個研究取向就會 改變。比方說,大腦固然重要,但因為其它的也很重要,所以就不會花幾 乎所有的力氣與資源在大腦上頭了。 : 有人認為哲學的討論能幫助電腦視覺做出更好的成果嗎? 答對了!不過我想這種幫助是互相的。我認為哲學家也從科學家或工程學 家那兒得到些啟發。 就拿視覺來說,先不談其它。如果說視覺其實根本就不是什麼大腦一步一 步分工平行計算後再合併的過程,那麼,研究AI視覺的科學家可能就得重 新檢討整個程式的設計方式。 拿我熟悉的感覺運動理論(sensorimotor theory)來說,該理論認為視覺 並非如主流所想那般,是一種被動的、純粹發生在大腦內的計算後的結果。 「運動或動作」也是其中的必要條件。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主流會認為,我們可以做一顆人造眼球,它有視網膜、 有類似人的感光細胞,然後也有LGN還有視覺皮質。只要這些神經細胞能夠 扮演和我們人類一樣的功能,有一樣或類似的排列結構,那麼,這部視覺 機器就可以看到東西,跟我們一樣。 但從感覺運動理論的觀點來看,這樣是不夠的。還缺什麼?以我這例子來 說,還缺讓眼球轉動的相關運動神經系統。 乍聽起來是有些奇怪,看就看,跟我眼球怎麼轉有什麼關係?不過很多實 徵研究支持這理論,至少到一定程度。有興趣在細聊(不過我建議當面聊 ,我的論文裡光是說明那個理論就花了三十多頁)。 : 或者哲學家不關心這個問題,甚至認為這是一種不道德的事? 這裡我看不懂,研究知覺的本質,和道不道德有什麼關係? 知覺,如果從資訊流的角度來看,是心靈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它從以前 就和許多重要的哲學問題綁在一起。尤其是對經驗論者來說,知覺經驗是 許多(甚至一切)知識的起點。而不談知識論,形上學問題則是問:知覺 的本質是什麼? 或更精確的問:在唯物論的架構下,一個物理系統要怎樣才能夠具有知覺? 其充分與必要條件為何? 我現在認為,知覺很有趣。它在心靈與世界相接處,研究它有助於我們瞭解 心靈和世界如何互動,以及,心靈在世界裡的位置(status)。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我甚至臆測,可能心靈的出現是從有知覺開始的。也就 是說,得先有知覺,然後才一步一步有其它更高階的心理能力。不過這只是 臆測啦。但不啻為一個好的研究題目,或許還可以和生物哲學結合。 不過有點可惜的是,據我所知國內即使是做心靈哲學的學者也對知覺哲學瞭 解的很少(或落後當代很多,只會談直接與非直接實在論、sense-data理論 )。年輕一輩的,我知道的只有台大的梁老師。他的一個研究題目就是討論 知覺內容概念與非概念。這題目的確在現在還在吵。 我想哲學家不會不關心這類議題。我常在想,為什麼國內,第一,不存在跨 領域的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第二,即使有那樣的中心正在籌備或已經建立, 也不可能是哲學家做中心所長。在國外,有一大堆那種跨領域研究中心,而 這一大堆中,又有很多中心的負責領導人是哲學家,比方說David Chalmers, Hemeroff(可能有拼錯:P), Daniel Dennett。 大概就降。 -- PTT2 自然就是美 => 百慕達群島 => 漩渦 => PinkPartie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115.58

06/24 02:06, , 1F
Daniel Dennett
06/24 02:06, 1F
thanks~~ ^^ ※ 編輯: A1Yoshi 來自: 210.85.115.58 (06/24 02:24)

06/24 15:22, , 2F
06/24 15:22, 2F

06/24 15:23, , 3F
這個不算嗎?還是Y大就是在這邊..?XD
06/24 15:23, 3F
那個研究中心屬於非正式(informal)的機構,所以和我所說的那種屬於學校某單位 的研究中心不一樣。我講的那種,若在台灣,名稱會是系或是所,會透過學校正視招 收研究生,運作的經費也來自學校(或其它國家或私人機構)。 不過,搞不好有一天這個中心會改制變成正式的一個學校研究單位就是了。 [以下摘自該網頁] 意識研究中心(簡稱CRC)乃由洪裕宏教授創立於2003年3月,是非正式、非官方的研究 群組,目的在推動意識問題研究。 ※ 編輯: A1Yoshi 來自: 210.85.115.58 (06/24 17:22) ※ 編輯: A1Yoshi 來自: 210.85.115.58 (06/24 20:17)

06/24 20:17, , 4F
順道一提,我覺得洪裕宏老師是國內在這領域很好的老師。
06/24 20:17, 4F

06/24 20:17, , 5F
如果有人對哲學與認知科學有興趣,可以去找他。
06/24 20:17, 5F
文章代碼(AID): #14d23-MZ (W-Philosop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69 篇):
文章代碼(AID): #14d23-MZ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