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 已刪文

看板Test作者 (艾力克斯)時間5年前 (2019/02/14 07:0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8/356 (看更多)
---------------------------------------------------------------- 第四集 為了不那麼話癆這集我也看完再寫。 夢乃還真的是解離性人格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都2015年了還玩這 個梗你們也不嫌cliche……嗯隨便說一點吧,DID是非常罕見的障礙,不知道如果我幹一 輩子能不能見到一次。DSM5(DSM相關內容在第二集評論里)中放寬了DID的診斷標準,原 來只能依照client自己報告的兩個或以上人格來診斷,現在旁人的觀察也可以做為依據; 以及回憶斷片不光會在創傷性事件中發生,日常也可能有。DID舊稱人格分裂,和精神分 裂是兩碼事啊啊啊彈幕看著真捉急,精神分裂在第二集評論里也有寫。 小明良吃番茄醬喝水吃金平糖那段太虐了。中文語義里的兒童忽視(child neglect)總 覺得有種情況沒那麼嚴重的意味,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專有名詞,而且多少有種這是別人家 事不該幹涉的感覺。對國內兒童忽視和虐待這塊忽然挺有興趣了,不太清楚一直也沒考慮 過。如果有了解的請分享一下~ 這是最近第二次在日劇里看到有關child neglect的內容,上次是為了N。我有個教授專門 做兒童虐待/性虐待的治療,他一直說neglect比abuse更有破壞性,他職業早期的時候有 一個client小時候被neglect,所以學會了用電燈泡熱土豆絲吃,幾十年過去了他還清楚 地記得這個細節,想起來都一陣心痛(所以說我們也是高危職業啊,內心都是別人的創傷 )。被虐待的小朋友經常自己解釋我被打是因為我做錯了,爸爸/媽媽or whoever揍我是 為了糾正我,至少你是關心我的。而被忽視,傳達的信息則是你根本不重要,你的存在沒 有價值,所以我懶得管你。前者比後者容易處理,因為站在成人的角度還是很容易就能看 到小孩的局限性(我沒錯,我不用替虐待我的人找借口,那時候我小,不懂,現在明白了 );neglect則很有可能導致自我抹煞存在價值,自尊極低。 如果是現實中,我認為倫太郎不該再幹預夢乃的case了,應該轉介給自己信任的咨詢師。 一是他對夢乃明顯有男女之情,二是他的經历和明良有相似之處,而且看得出他自己的過 去還沒整理好,必然會有反移情產生。除非有理論基礎一致的人做密集的督導,否則很有 可能整個職業生涯都搭進去了……當然如果過了這一關,做為心理醫生/咨詢師則是非常 了不起的成長。考慮到這是電視劇,無限危機最後成長的可能性大一點。 艾瑪這集好沉重,說起來大保健場景太喜感了哈哈哈。日語里的心理學專有名詞真奇怪, 感覺是意譯過去又用漢字表達,陽性轉移(我猜是positive transference)什麼的,有 種半文不白的趕腳……請教同行中文怎麼翻譯?正向移情? 反派醫生不會共情很正常,他應該是psychiatrist。就算是心理學專業的人,如果不是專 門學咨詢,也不會做心理咨詢,更何況醫學背景的人……所以反派和倫太郎明明是術業有 專攻應該合作啊…… 最後,那個前首席芭蕾舞者八成有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歇斯底里/表演型 人格障礙),符合以下8條中的5條即可下診斷,診斷so easy~(並不是,這個案例比較典 型而已) 1不是焦點就不開心✓ 2不合時宜的色誘 3情緒頻繁波動但膚淺✓ 4外表很張揚 5講話印象派,沒細節✓ 6情緒表達戲劇化很誇張✓ 7容易被別人說的話帶跑✓ 8總覺得和別人有很親密的關系,實際並不是✓ ----------------------------------------------------------------------- 第三集 這周換個路線,看完了一起寫。 這次的診斷是REM睡眠行為障礙(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在 Sleep-walk Disorders的大類下面。說來慚愧,這章不太了解,上課時跳過去了,也從來 沒在檔案里看到過這個診斷。臨時看了下DSM補了下課,診斷標準是睡眠時有很激烈的語 言或者其他更複雜的行為,通常在快速動眼睡眠期發生(至少入睡90分鐘後)。發病率是 0.38%-0.5%,和發作性嗜睡病有很高相關性(30%左右)。這是DSM5才新收錄的新診斷。 順便跑個題,接在後面的是restless legs syndrome,有種哈利波特里的塔朗泰拉舞咒既 視感啊……果然好多奇奇怪怪的毛病,不知道的太多。記得我學姐以前說她有client有拔 毛癖(一種強迫癥),單詞都不認識,一查整個人都不好了什麼的……扯遠了,說回這集 。因為不了解這個大類,所以對診斷本身沒什麼太多可說的,但可以說說別的。 DV的判定很複雜,因為牽扯到兩個人的power dynamics。一個client有時就已經足夠複雜 ,如果換成一對愛恨交織的couple,難度指數增長。我有一個client和她男友經常打得不 相上下,但是男友比較機智不留明顯傷痕,所以no contact order都是針對她的,每次一 有什麼進監獄的也是我client。倒也不是說這麼麻煩就放手不管了,DV幸存者確實特別特 別需要家庭系統以外的支持,只是現實中有時並不是一方暴打另一方這麼單純的劇本,所 以也要避免一腔熱血。實習生故意弄掉筆的地方簡直太機智。對周圍小動靜有過激反應也 是PTSD的診斷標準之一。在這集倫太郎的慎重處理很棒。看到倫太郎舍身陪睡(哪里不對 )的時候我衷心感謝我不在醫院而是在outpatient機構,有明確的區分工作/生活的時間 點。 一開始首相新聞官要求延時或者一起吃飯,且不論倫太郎是為了等妹紙拒絕了,此處的拒 絕是很有道理的。拒絕一起吃飯是boundary問題,拒絕延時是首相新聞官有足夠的支持系 統,不繼續陪著他他也應該沒問題。以前有教授和我說50分鐘並沒有什麼神奇的效果,如 果有必要,那把session拉長也沒關系。所以想問問別的同行對時間是怎麼看的。 這周好簡潔(拇指 ----------------------------------------------------------------------- 周四晚上下了課一邊吃貓拌飯一邊看第二集。為了方便閱讀,按時間倒序吧。依然發散式 邊看邊暫停邊寫……感覺我的評論太實時性了,其實應該發B站彈幕,但是好不容易打那 麼多字被清好心疼=。=大家姑且容忍一下我的毫無結構。 第二集 一開始和另外一個學生的對話不能算心理咨詢,最最基礎的一點就是不能給認識的人咨詢 ,這點我覺得無論是對boundary多麼靈活的從業者應該都會贊同。想想就能理解了,一旦 對話很深入,會有種剝光衣服站在展示台上給therapist觀察的感覺(這個比喻來自我的 client)。如果生活中還有別的交集就很難做到了,就算做到了以後如果碰面也會很尷尬 。但是戀愛相談肯定沒問題!教點呼吸技巧緩解焦慮也完全沒問題!後面說精神醫生不能 戀愛完全就是自我吐槽。話說我也戀愛有障礙,一直覺得如果這塊不補全,做咨詢師多少 有點局限。 文藝作品里有個挺常見的精神疾病梗,覺得周圍親密的人是冒牌的,叫卡普格拉綜合癥( 好吧我承認我剛剛去維基百科了一下)。其實很少見,也並沒有收錄在DSM里。只是這個 癥狀太吊詭所以在影視劇里很有看頭才這麼流行。說到DSM,全稱是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是美國所有精神 健康從業人員的指南,下診斷時一般都要對照里面的標準,目前出到第五版。現在中國的 診斷手冊也是在DSM的基礎上編寫的。剛剛拿出了我的DSM,打算看看這個作家是什麼診斷 ,為了寫評論我好拼……大家有空可以穀歌一下DSM有多厚。目前感覺應該在 schizophrenia spectrum(精神分裂譜系)里。先看劇,如果是這個診斷一會兒再來寫下 精神分裂。 反派醫生(對不起記不住名字)給的診斷是妄想型統合失調癥……當時立馬的反應是這特 麼什麼鬼!穀歌了一下才發現就是Paranoid schizophrenia,偏狂型精神分裂癥(維基百 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7%B5%B1%E5%90%88%E5%A4%B1%E8%AA%BF%E7%97%87 )。 這個診斷按目前表現出來的癥狀來看挺合理,我同事大概也會寫這個。不過無論是按這個 劇情展開還是按表現出來的癥狀,目前的證據都有點少。另外在新的DSM5里,精神分裂下 面的分類已經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譜系。DSM4中的分類包括paranoid(偏執型), disorganized(紊亂型),catatonic(僵直型),undifferentiated residual(其他) 。移除的原因是每個類型並沒有那麼穩定,也沒有足夠的臨牀科學證據證明每種類型間的 決定性不同。然後果然提卡普格拉綜合癥了……我之前說過,DSM中並沒有這一條,一般 把這類癥狀解釋成delusion,也是精神分裂的診斷標準之一。說到delusion,對應的還有 hallucination;區別在於hallucination是看到聽到什麼不存在的東西了,delusion是一 種錯誤的信念(比如我是救世主轉世),無論證據怎麼相左都是“我不聽我不信”。 關於下診斷,我一直覺得很難。特別是在美國大部分機構都要求在初次見面一個半小時的 intake後寫出診斷,也有過client會做好功課故意扮演某種疾病的討論。看到倫太郎說依 據是感覺的時候好辛酸!我也有過和督導說感覺不對,但是督導完全沒有在聽我說什麼的 經历……太辛酸了真的秒懂。好了打住,不能再說我督導了…… 反派醫生說的偏執狂精神分裂不能只靠談話治療完全正確(啊前提是診斷正確的話),但 是一般這類也不願意吃藥(你們是秘密組織派來給我下毒的,我絕對不吃你們給我的東西 )。在美國,至少在我州,除非能證明患者對他人/自己/公共物品有危害性,否則是不能 強制入院的。所以很遺憾但是沒有辦法,好多人只能放著不管。我見過一個client一直堅 信自己是FBI,在第一見面一個小時後怒炒我同事和我魷魚,因為我們問了她“你相信自 己有超能力嗎”(這是常規問題,每個人都要問的)。五郎說的柔道和空手道比喻,簡直 不能更贊。 便秘的正片……我也想要這種督導/前輩啊!!QAQ 看到彈幕里說騙到心理醫生的……其實心理醫生/咨詢師也是正常人,並不是FBI特工(啊 歡迎特工出來打我臉)。可能觀察力會強一點,但大家周圍應該都有這種類型的人吧,比 較會讀空氣,能看出情緒變化什麼的。職業上的優勢最多也就這種程度吧……心理醫生/ 咨詢師能讀人心這種誤解應該被辟謠好多次了,但還是想再說一遍。如果你在找咨詢師, 對方打包票能“治好”你或者故作高深狀好像看透你,請炒ta魷魚。 倫太郎最終給出的診斷是短期精神病性障礙,brief psychotic disorder,是之前說的 schizophrenia spectrum(精神分裂譜系)下的一種。符合診斷標準,A,有delusion,B ,持續一天以上一個月以下。這不是常見的診斷(可能因為我們這里醫保不包?),DSM 給出的說明是通常伴隨有psychotic癥狀的抑鬱或者bipolar,或者和物質濫用相關。雖然 少見,但還是挺令人信服的。 最後說下倫太郎和作家老師那段對話,如果是長期的對談,最後能解釋這些隱喻是可能的 ,短時間內做這種解釋的話,沖擊性很大,有可能產生resistance(如果來訪者本人沒有 意識到的話),反而不利於therapy,不過這是電視劇,得壓縮在一集里可以理解。精神 分析經常被詬病的一點就是太多隱喻,什麼都是隱喻。有時會覺得自己在搜集線索解讀答 案,也有client形容過自己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好像身處推理小說中,周圍都是謎團。 作為半個推理小說迷,我好像在某種意義上也把愛好當職業了呢。 感覺第二集專業性強了不少,我都拿出DSM了……比第一集好看,會繼續追下去! ----------------------------------------------------------------------- 就回複提到的幾點,在開頭做個說明。 我不是為了質疑本劇的專業性寫了這個帖子,畢竟一我不在日本二這是電視劇三我也覺得 自己資历不夠。主要是想從我的專業經历講講我的看法(和吐個槽),每個個體和從業者 的經历都是不同的,我也只能代表我知道的心理行業。寫這個的目的是忍不住感想(吐槽 ),也想看看別的同行怎麼說,還想讓其他行業的觀眾大概了解一下現實是個什麼情況。 從第一集來看本劇應該是有專業人士做顧問的,只不過精神分析是西方發源,在日本的接 受程度怎麼樣我也不了解,我倒是在搜某些evidence based practice的時候看到日本有 pilot study(先鋒實驗?)的論文。這個流派式微很正常,現在什麼都要講究證據數據 ,心理學學術界很多人都希望證明自己是“科學”的,出錢的政府或者保險公司也要咨詢 師拿出有所進展的證據,所以evidence based practice(我不知道怎麼翻譯,就是用大 量實驗證明的療法,特地是快,手冊化,經過充分培訓後誰都能做)很流行。傳統的精神 分析初期培訓投入很大,入行後咨詢師也要花大量時間和來訪者建立關系,而且又像佛洛 伊德的學說一樣無法證偽,簡直是各種意義上的吃力不討好。再加上咨詢/臨牀心理學概 念進入東亞時,這個學說流派已經沒那麼流弊了……所以看到有以這個為主題的劇其實挺 開心的(雖然目前為止劇情真的有點看不下去 最後關於中英夾雜,因為這些概念我是在美國學到的,所以好多不知道對應的中文是什麼 QAQ,以後我會盡量在後面用括號標出意思。 以下是一開始寫的評論。 ----------------------------------------------------------------------- 雅人叔粉外加半個同行,剛看開頭幾分鐘就覺得有好多想說。對日本心理行業不是很了解 ,就只說說我知道的部分,歡迎指正。邊看邊暫停邊寫,希望不棄劇。 第一集 剛看開頭一小段車里和首相新聞官(謝謝小海糾正,我還以為是首相)的session就有好 多想說的,估計不能以單純的觀眾心態看這部劇了,有點可惜。 關於“適時的身體接觸”,其實流派不同對於身體接觸的觀點出入很大,美國不少機構都 有no touching policy。我理解的出發點有兩個,一個是為了避嫌,另外一個是傳統精神 分析流派(佛洛依德和費倫齊)極力反對身體接觸。但我也見過對boundary比較靈活的從 業者,甚至有老師鼓勵少量適當的身體接觸。我自己沒有什麼特別強烈的禁忌……不過一 般也不會主動去碰來訪者,目前為止只拒絕過一次來訪者要求的身體接觸。 “要不然就辭職別幹了吧”,amplification。不知道是不是出自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反正我是在MI里學到的。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激將法,但是要慎用……大家 都懂。 最後50分鐘的session和同理是世界通用啊。 其實心理咨詢有很大的一個stereotype是客戶群體都是中產階級以上,反正至少在美國, 大部分的服務都發生在中產以下的群體里,這個職業也沒有大家腦補得那麼光鮮。 阻止跳樓這段……我真不知道我遇到了會怎麼做,應該不會沖上去,因為沒有受過這方面 的系統訓練,而人命的責任太重大了= =我大概會打電話給crisis line。感覺安排這個展 開也是為了迎合觀眾的預期啊,覺得心理咨詢師/醫生就是能幹這個,自己成不了神,在 電視劇里看別人成為神也很有快感。跑題一下挺久以前看love shuffle時第一次聽說求死 本能,後來在自殺傾向評估的課上又聽到這個概念,嘛估計在這個階段的就是真的救不了 了。 講課這段其實是移情(transference)和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目測叔在美 國讀的psychodynamic psychoanalysis。精神醫生(這里是指psychiatrist嗎? psychiatrist不太會有移情呢)和client結婚應該是違反職業道德會被吊銷執照的吧?關 於他們的code of ethics我不是很了解,但猜測和我們的差不多。關於“戀愛是短暫的精 神疾病”,我好像真的在哪兒看到過這個研究!一下想不起來……但大概是腦神經科學家 又觀察大腦這里亮了那里亮了,然後大家相互比一比,這樣…… “治療病人,讓病人最終能愛上治療者之外的人”,這段話好想給我督導看=_,= 喝酒時說到了叔學的是精神分析(果然),分歧在於神經科學基礎的心理學和精神分析。 這種分歧美國也有很多,西岸多neuroscience和手冊化的流派(我校也是),據說精神分 析集中在新英格蘭地區。職業不同流派取向也不同,我的機構因為是政府出資,所以非常 evidence based;此外我感覺醫科出身的人也會傾向evidence based practice。五郎說 的兩邊都沒錯並不完全是打圓場,事實確實如此。 PTSD,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綜合徵。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PTSD是個很常見的診斷(至少在我實習的機構是),這點我一開始還小驚 訝了一下……EMDR是針對PTSD的常見療法,也是EBP,很多研究證實了它的有效性。但我 一個教授一直很懷疑這個療法,我本人並沒有做過所以不是很清楚……我知道香港大學有 教授在做EMDR和傳統東方哲學結合的研究。如果有同行歡迎補充。 關於咨詢地點,首相新聞官是在車里進行session的,倫太郎也曾邀請另外一個來訪者去 喝咖啡。傳統的精神分析對地點要求很嚴格因為要保證consistency(不過這一路看下來 ,叔不是完全傳統的),我也聽counselor朋友說在辦公室里和我聊天很微妙,我沒有自 己專用的辦公室所以感觸不深……但現在,至少在美國,這點還是比較靈活的。我在星巴 克里做過咨詢,還在倉庫里做過……說起來都是淚。 看到蒼井優去拿藥,留意到給了很多細節特寫的鏡頭。其實下診斷不是做福爾摩斯啊,就 算我大致傾向精神分析,也認為診斷應該是一個科學系統的過程,不是靠觀察細節可以得 出結論的(雖然也有爭議說DSM本身就不科學,但已經是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最統一標準的 東西了)。不過也可以理解,拍成這樣確實很拉風可以讓觀眾看得很愉悅。此外辦公室里 還有沙盤?我在國內時經常聽說沙盤,來美國反而一次沒聽說過。據說並不是真正研究證 明過的有效療法,所以在這里不是很受歡迎。如果有同行也請科普一下我…… 兩倍時間看完了第一集,感覺專業和劇情都有點弱,再觀望一下考慮要不要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46.18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st/M.1550098862.A.B78.html
文章代碼(AID): #1SPA6kju (Test)
文章代碼(AID): #1SPA6kju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