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 已刪文

看板Test作者 (艾力克斯)時間5年前 (2019/02/14 06:58),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87/356 (看更多)
主要內容為發散式吐槽科普羅里吧嗦兼名詞解釋,中英夾雜有,盡量客觀但偏見不可避免 地有。如果有特別好奇的地方lz可以就有限的知識回答。歡迎同行交(打)流(臉)。 一家之言,謝絕轉載。。 翻頁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46404/?start=100#comments 第十集 完結啦!標準的日式大團圓結局。 我沒有過喜歡上client的反移情經历(比較喜歡見某幾個這種程度還是有的),可以講講 強烈移情的經历。被client真心誠意告白時,一方面想肯定client的心情是真實的,另一 方面又想指出你看到的是作為咨詢師的我,而且我只做了那麼少self disclosure,你並 不知道我在工作以外的糢樣,一切都是由對另外某個人感情的投射+盟友感+自己腦補產 生的。所以我覺得明良能說出“我喜歡的是作為醫生的倫太郎”實在太了不起了,非常 insightful。至於怎麼處理強烈移情,我試過向client科普移情,但效果不是很好。這方 面還要繼續摸索學習,希望未來能有一位能真正聽到我說話的督導,也熱烈歡迎同行分享 自己的經驗。 關於倫太郎最後在課上說的那段話,我有一處不太贊同——“引導患者過上更加幸福的人 生”。比起“引導”,應該更像“協助”。評論里有朋友寫“看片後越來越覺得心理治療 像是給殘缺的人一根拐棍,路還得自己走”,比喻特別棒,確實是這樣。並且定義“更加 幸福的人生”也應該是client的工作,而不是咨詢師或者醫生的,否則未免太過傲慢。沒 有任何一個威權或者任何一條“普世價值觀”能保證人可以過上幸福的人生。不能原諒你 的父母?那就不要原諒好了,只要這沒有影嚮到你的日常生活。強迫自己去做反而可能因 為無法原諒而產生負罪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and you are the expert of your life. 理事長的診斷是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倫太郎里的案例一直比 較典型,但是這次的我有點小疑問。診斷標準的第一條就是經历或者目睹過創傷(trauma )。理事長這事兒雖然很糟心,但應該不能算是trauma。DSM中一般認為trauma是生命安 全受到威脅,或者受到嚴重傷害,無論是physical、psychological或者是sexual方面。 是trauma與否不取決於嚴重程度,而是為了確保大家在談論的是同一個概念。而有時有些 慢性壓力比單一創傷事件傷害更大。所以理事長的經历不算trauma並不是因為不夠嚴重或 者傷害不夠大,而是性質不同。同時ASD的診斷標準也沒有提及面部抽搐這一類癥狀。所 以我覺得可以考慮的診斷是Adjustment Disorder,而不是ASD。Adjustment Disorder不 一定發生在創傷之後,任何有壓力的事件都算。ASD產生的主要情緒是恐懼、無助感,而 Adjustment Disorder可能產生的是憤怒、抑鬱、負罪感。 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在DSM4中第一次被引入,用以描述在產生PTSD之前的對創 傷的急性應激障礙。研究證明ASD患者有更高的可能性得PTSD。ASD經常被詬病的一點就是 診斷不包含其他消極情緒(比如抑鬱憤怒),所以在這點上Adjustment Disorder適用範 圍更廣。不過也有可能是日本的診斷手冊和美國不同就是了…… 另外新聞發言官問到夢乃,按保密協議,連夢乃是不是自己的client這點都不能說。我也 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最後以尷尬的微笑蒙混過去了…… 嗯,這集好像暫時也想不到還有什麼可寫的了。一開始只是有些話不吐不快,並沒有想到 會堅持每集寫評論到最後,兩個月下來都快養成習慣了。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也鞏固了不少 知識。謝謝給我留言的大家,以及默默看沒有留言的大家(我知道應該不少因為我也是這 個類型)。有人看所以我才堅持了下來,也有機會稍微以行業外人士的目光檢視了一下目 前為止的學習和工作。最後祝大家都能找到那條獨特的讓自己幸福的道路,咱們……後會 有期?哈哈哈! ----------------------------------------------------------------------- 大約也有別人對倫理的規定好奇,所以我把回複里的評論貼出來。 美國的情況是有三個機構有官方倫理守則,NASW(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APA(美國心 理協會),和NBCC(美國咨詢師認證管理委員會)。全部禁止與當前案主有任何浪漫/性 關系,APA(Ethical Standard 10.08)和NBCC(不熟悉所以不太確定)提到雖然不建議 但是可以在結束治療兩年後有浪漫/性關系。又有一說五年,好像是老師上課提到,出處 不記得了。總的來說是治療中絕對不可以,如果發生了被發現了會被吊銷執照(三個機構 又各自有不同的執照),就算結束治療也不建議這麼做。 本劇雖然拍了違法倫理的劇情,但讓人無法斬釘截鐵地否定主角,也是很成功…… ----------------------------------------------------------------------- 第九集 先跑個題,我畢業啦! 這集看完很複雜,日劇跑和預告里的結婚宣言,作為(擁有少女心的)普通觀眾來看覺得 很美,作為精神健康從業者實在不敢苟同。如果要給這集起一個小標題,大概就是每個人 都有病,以及倫太郎自己的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issue,都有某一處或者幾處偏離了“常態”。說起來“正常”又是什 麼,誰來定義?是正態分布上的80%區間?95%?就算真的有了“正常標準”的調查統計, 大家又都說了真話嗎?畢業典禮上的嘉賓講真正的聰明是你知道除了你生活以外,還存在 許多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都活在某個bubble里,根據自己的喜好、三觀、政治傾向無 意識地挑選與之交往的友人,所以就以為這是“常態”了。 (以下是我的個人價值觀,你完全可以不贊同)我也遇到過不少“正常”且循規蹈矩的中 國留學生,他們勤勤懇懇讀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專業,和一大批中國人印度人競爭,畢業後 找一份穩定的提供h1b的工作。但這樣無趣的正常讓我沒有一點去了解他們的欲望,還不 如我的client們有趣……可能因為對正常的崩壞充滿興趣,我才會在最初選這個方向吧。 之前在留言里我也寫過,戀愛可以增強理解和共情能力,不該回避。倫太郎因為這塊經驗 的缺失,一步一步過界卻看不到自己真實的感覺。換句話說,因為他沒有(或者很少)戀 愛經驗,同時一直在自我暗示我是醫者,才不能馬上察覺失控的反移情。下集就是最終話 了,我矛盾地不想他和夢乃有什麼實質性進展,因為那簡直就是在向普通大眾傳達“和咨 詢師戀愛是ok的”這種錯誤信息。 姐姐說倫太郎就是不想自己受傷簡直一針見血。因為過去的經历倫太郎自發產生了對待消 極負面情緒的防禦機制,問題是這種機制並不只對負面情緒起抑制作用,對開心的 dokidoki的緊張的情緒的感受能力也一並被削弱了。以個人經驗來講,就是什麼都隔著一 層透明的膜的感覺。所以倫太郎也未必是主動刻意地避免受傷,而是長久以來的習慣難以 改變。 劇中前輩說client也可以拯救醫者,這是真的,前提是沒發展到幾個自己都不夠嫁的地步 。去年年底我有段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還正兒八經考慮再轉行的 危機。讓我重新看到自己在做什麼工作的就是我的client們。一個對我說你來之前我每天 都在考慮跳樓,現在不會了,你已經在救人了,所以你是我的superhero;另外一個對我 說謝謝你聽到vent,每周過來一下感覺好很多。 最後照例還得上點幹貨,講講前輩的進食障礙吧。前輩並沒有主動的催吐行為,所以應該 是進食障礙下的binge eating disorder(暴食癥?)。DSM5第一次把binge eating disorder單獨作為一個診斷列出來,此前只能寫為“eating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廣泛性進食障礙?)。Binge eating disorder和Bulimia Nervosa的差別 在於前者只是怒吃,後者怒吃完還伴隨催吐、節食、劇烈運動等行為。Binge eating disorder也一樣會產生吃太多的羞恥感(前輩看到人來會把食物藏起來),病理不明,一 般認為是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不過患者基本都有比較大的精神壓力。感覺 醫院的醫生們把各種壓力大產生的毛病都得了一遍啊……所以哪里的體制內都不好混。進 食障礙下還有一個分類是Anorexia nervosa,神經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和 bulimia nervosa都和對自己形體形象的擔憂顧慮有聯系,患者覺得自己過胖所以斷食, 或者吃完催吐。Binge eating disorder則並沒有這方面的必然聯系。Anorexia nervosa 和bulimia nervosa的致死率略高,在一成左右,而且和成癮一樣也是慢性疾病,很容易 relapse。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很多,特別是青春期少女。美國這方面的意識還挺強,如 果是和青少年工作的人應該了解比我多,學校咨詢中心的問卷里也會包含進食方面的內容 ,不少電影美劇里也會拍到。 ----------------------------------------------------------------------- 第八集 這周的中心思想是“直面過去的回憶”,那評論就走雞湯路線好了。 Unexpressed emotions will never die. They are buried alive and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 ——同學po出來的並不知道實際上是不是弗洛伊德說的至少我沒查到出自哪本書但是依然 覺得很有道理的一句話 未被表達的情緒不會就此死亡。它們只是被活埋,未來會以一種更醜惡的形態出現。 之前簡略提到過PTSD(創傷後應激綜合徵)但是沒有細說。PTSD最核心的癥狀是「回避」 ,回避所有一切讓自己想起創傷的東西,回避回想創傷本身,有時會有暫時的記憶缺失。 DSM5中對PTSD診斷做出的一個修正是即使符合一切癥狀,沒有回避的話就不能診斷為PTSD 。所以很多創傷治療導向的方法都在exposure上做文章(……這里exposure該怎麼翻譯不 太確定),例如TF-CBT、prolonged exposure,具體來講就是反複回溯創傷部分,直到降 回正常敏感度。 另一方面,五郎的心因性視力障礙應該屬於conversion disorder里的一種,影嚮範圍包 括但不限於五感、運動機能,通常與壓力或者創傷有關。有研究證明亞洲人更容易因為心 理原因產生身體上的不適。 大部分人並沒有得PTSD,但依然會產生回避的應對機制,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因為自我保 護所以不想去回想那些糟糕的回憶或者不想面對巨大的壓力。但回憶/壓力並不會因為你 不去想它就不存在,如果不處理,it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一直覺 得整個東亞文化都很缺乏識別、正確處理和紓解情緒的手段,所以才更容易在生理上表現 出來。無論是這集的五郎還是之前的REM睡眠行為障礙,都是壓力無法紓解的結果。我在 二十多歲來到另一種文化里,發現和別人相比自己根本沒有足夠的詞匯來表達我的感覺, 甚至很多時候識別不出我的感覺。這把年紀開始學別人從小就習以為常的事情,有點痛苦 但也產生很多insights。 再說一說主線劇情。這集的琉璃子更立體了,在和明良說我不需要你時,微妙地有點動搖 (給演員點贊),讓我感覺她其實也在心理上依賴明良,雖然方式不太健康。比起單單一 個毫無情感只知道剝削利用女兒的惡毒母親,這里的形象鮮明多了。 倫太郎從手術室外跑回辦公室接電話的語氣太讓人佩服了,安定沉穩絲毫不動搖。如果咨 詢師在這里和client一起驚慌,只會讓危機升級。說到這里可以提一下兩種精神療法的 approach,一種是supportive,一種是expressive。前者用於本身不太high functioning 的來訪者,比如時常有危機,自尊比較低,或者是智力發展滯後。這種治療風格里咨詢師 說得比較多,要給來訪者很多支持,樹立可以參考的榜樣,必要時會給出建議。明良明顯 應該使用這種風格,因為她實際上還是個小朋友。expressive用於精神狀態比較穩定,沒 有危機,對自我有洞察力的群體。這種情況下咨詢師說的很少,不會給建議,大部分是在 幫助來訪者理清思緒,看到自己一個人看不到的東西。 關於什麼時候表達出堅定不動搖,什麼時候表達自己感同身受,我還在找這個平衡。我曾 經有一個偏向expressive的client對我產生了類似父愛的移情,在最後給我的反饋里說到 很多時候想保護我,所以有些特別可怕的回憶想說沒敢說。我後來一直在反思如果我表現 得更堅定一點,是不是能讓這個client更放心地說出來,但我同時也想讓他知道我並不是 無動於衷,我有很多共情……所以真是兩難。 說到共情,今晚上了碩士階段的最後一節課,談到的就是咨詢師本身是一種變量。有研究 證明了即使使用同一種療法,治療同一類來訪者,接受一樣的督導,結果也可能差很多。 決定性的因子是咨詢師對療法的信心,對來訪者的信心,和共情。上一集女實習生說要去 美國學習共情(好像是這樣吧),其實我覺得共情應該是先決條件,而不是後來學習獲得 的……實證派可能會覺得這聽起來太唯心了,但從我自己的經历來看,所謂的死硬理性派 ,極少數是生來如此,大部分是人生經历不夠…… 最後兩點感慨,我絕對不會給同事做咨詢!督導也不會讓!以及吉瀨姐姐原來是腦外科的 啊,這不是醫院金字塔的頂端嗎! ----------------------------------------------------------------------- 第七集 不好意思這周晚了。昨晚下了課看還沒出字幕就先睡了,今天又一天事…… 這周的感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能讓我揍一揍反派醫生不?!看到說不行就用鎮定劑時簡直出 離憤怒,悲哀的是我知道確實會有研究者就是這麼想的……例如斯金納……所以現在有那 麼嚴格的倫理審核制度。之前參加過研究倫理的培訓,具體流程不太記得,大致上美國是 基於與人類研究對象接觸的程度有不同等級的審查,一般要證明研究不會對人類對象產生 危害,如果產生危害,危害需要小於產生的好處。審查委員會一般是三人,沒有直接相關 利益。最後的結局看似是孩子懂事所以皆大歡喜,其實是弱勢群體在權勢的威逼利誘下作 出妥協犧牲…… 自閉癥這塊我也有一些工作經驗,國內美國都有。個人最煩的是有些人社交上稍微孤立了 一些就叫囂著我是不是有自閉癥。用詞之前請先查明詞的意思好嗎……如果自閉癥這個詞 被廣泛濫用,只會拉低它原本的嚴肅和嚴重程度,對於真正的患者而言是一種二次傷害。 Word matters. 出於私心在評論里呼籲一下,如果你看到有人濫用亂用,希望你能指出。 認真沒什麼好羞恥的,“認真你就輸了”只是無知者的遮羞布。 今天戾氣有點重怎麼回事……anyway回到幹貨輸出。我第一次看到自閉癥譜系/光譜這個 名詞時,覺得“譜”很費解,所以先講講spectrum。譜系(spectrum)對立面是獨立的個 體,DSM5整體上有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合並個體,轉變成譜系。估計這也是未來診斷標準的 趨勢。原因一是個體之間區別不是很鮮明,有時明明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地方會有兩種不同 診斷,二是編纂者覺得這樣有助於減少stigma(恥辱)。 光譜:紅--橙--黃--綠--青--藍--紫 個體:(紅)(橙)(黃)(綠)(青)(藍)(紫) 獨立個體確實定義鮮明,但很多時候人是掉在定義之間的,並不是正紅,也沒有那麼橙, 可能只是其中一個漸變色,這就是譜的意義所在了。 DSM4中自閉癥譜系包含三大分類,Autistic Disorder(自閉癥),Asperger’s Disorder(阿斯伯格癥),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PDD-NOS,廣泛性發育障礙)。劇中提到的學者癥候群(Savant syndrome) 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診斷,大約是一種對診斷的補充?……不好意思對DSM4不太熟。DSM5中 移除了所有分類,一概診斷為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同時輔以 嚴重等級(Level 1-3,3為最嚴重),等級取決於患者需要多大的輔助來完成日常任務 。 我們課上也討論過移除分類會讓原本擁有阿斯伯格或者其他具體診斷的人失去歸屬感,我 的自閉癥同事也擔心過診斷改變會影嚮ta的福利,所幸我們郡的政府人員承諾會維持服務 和福利的一致性。 無論診斷是怎樣的,自閉癥都有三大特點:受損的語言能力,受損的社交能力,和特殊的 行為糢式。倫太郎提到自閉癥患者不喜歡意料之外的活動,這是挺常見和關鍵的一點,就 是routine對於他們很重要。另外不少影視作品里都會刻畫有超出常人能力的自閉癥患者 ,比如雨人,事實上絕大部分在公眾視線以外的患者並沒有這些天賦,診斷出自閉癥對於 一些家庭甚至是毀滅性打擊——經濟上和精神上雙重打擊。目前自閉癥病理尚不明確,所 以也沒有治愈的可能……如果病情嚴重,可能一輩子都學不會自己上廁所。不過研究證明 早期幹預效果很好,也就是越早發現,越早幹預,治療效果越好。我曾經和同事去索馬里 社區(對了索馬里的診斷率高於其他種族,原因不明)科普早期幹預,如果小孩在適齡時 還不說話,或者和父母不是特別親近,或者是感覺到任何不太對勁的地方,最好不要想著 長長就好了,而是盡早帶去就診——如果不是自然好,如果不幸是自閉癥,早一點總歸是 好的。至於什麼年齡該有什麼反應,一個途徑是可以咨詢帶過小孩的長輩前輩,另外一個 是早教書一般都會有吧,到哪個年齡應該有什麼milestone。 我想想這集還有啥……啊,我這周實習時有一個比較離奇的經历,導致我差點意外破壞了 醫療信息保密協議。當我以為自己破壞了保密協議的時候我正在和一個client做session ,一邊想著我死慘了這得寫多少報告,一邊想著不行不能想我得集中註意力聽client說話 。最後其實並沒事,所以是個很好的學習經历……看到倫太郎因為會議的事情走神一直被 明良問沒事吧,我立刻想起我這周……感覺這樣訓練了一下註意力集中能力又上升了呢! 所以心理咨詢雖然看上去只是在說話,但其實對精神力的消耗挺大的。另外就是最後被敲 詐的劇情……看到彈幕里說找古美門都不用這麼多錢,其實倒不是錢的問題,一是會被吊 銷執照(應該吧?雖然我對日本制度不熟),二是禽獸醫師的名字一旦冠上就很難拿掉了 ……我很期待倫太郎怎麼自證清白。 最後不知道有沒有朋友對日本的臨牀/咨詢心理學比較了解,我在想要不要去日本讀phd ,所以想多了解一下訊息。另外有朋友留言說想聽我講大麻,因為快畢業了有點忙,等我 忙完這陣可以專門來寫寫成癮。 ----------------------------------------------------------------------- 第六集 明天出去玩,一會兒要收拾行李,再加上這集也沒太多專業方面的東西,所以評論會比較 短。 STK妹子讓我想起了這周一件事……我有個client每天都處在人生大危機中,一旦危機了 接二連三給我打電話,如果我有會面不能接,她就輪著給辦公室里的同事打電話,打完座 機打工作手機,直到找到我為止,天知道她怎麼知道大家的號碼的……如果還是不行就會 直接沖來辦公室。同事評價:危機是她的永久住址。昨天我到辦公室以後一個同事若無其 事地說你那個client,那誰,向我要你家住址,我就給她了。我當時第一反應臥槽,第二 反應臥槽我得搬家了。然後同事們就笑瘋了……所以倫太郎真是用生命在工作啊orz 這集里有幾個常用的小技巧,一個是記日記,一個是呼吸。我也會教client通過呼吸技巧 放松,和小朋友或者精神年齡比較小的人工作的話就需要浮誇一點用肢體表達。成人的話 很多人會覺得臥槽好蠢,所以我會講得很簡單,1234吸氣,1234憋住,1234呼氣,還會說 我自己也用,雖然蠢但是挺有效的。mindfulness meditation(冥想)最近在美國也很流 行,有個老師每次上課前都會讓大家一起冥想,還做問卷研究課前冥想能否提高上課效率 。記日記幾乎所有診斷都適用,歸根結底是為了讓client有更高的自我覺察,只要認真做 一般都有收獲。記的內容一般會和診斷有關,如果有抑鬱癥就會讓ta記下情緒變化,有成 癮問題的就記什麼時候有craving(欲望?渴求?),對應的trigger(觸發因素)是什麼 。 另外這集主要槽點集中在實習女醫生身上。少女心我也有,但拿client發洩是什麼情況! 你們沒有倫理課嗎……另外隨便拆別人的信不違法嗎…… 倫太郎說STK大概有邊緣型人格障礙(BPD),這個算是蠻常見的診斷,簡單來講就是“非 白即黑”思維方式(咨詢師要不是神要不就是屎)。主要治療方式就是談話,我們機構常 用的是DBT,藥物最多只能輔助管理情緒波動。BPD治療很難,其中的尺度怎麼把握也很微 妙,不知道女實習生行不行啊=。=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46.18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st/M.1550098697.A.FE9.html

02/14 07:34, 5年前 , 1F
test文這麼認真 XD
02/14 07:34, 1F
文章代碼(AID): #1SPA49_f (Test)
文章代碼(AID): #1SPA49_f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