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淪落到只能靠削價競爭?

看板Tech_Job作者 (我是牛我反芻)時間7年前 (2016/07/30 01:42), 編輯推噓14(21743)
留言71則, 2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tinyurl.com/zabr3xe 上週拜讀了臉友台大化工系藍崇文教授寫的「慘業」一文,說到台灣四大慘業,應是給台 灣一個教訓,走俗又大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要中國可以做的東西,在台灣就不值得做 了。藍教授的評論深得我心,尤其是他這個極為生動的比喻:「小家碧玉要跟人家比,是 得靠清純與氣質,要走妖豔脂粉路線,脫光了也不是人家的對手。」 看到比喻,想起去年我到荷蘭阿姆斯特丹開會,跟著人群到頗負盛名的紅燈區觀光。「性 工作」在當地是合法的,工作者當街脫衣展示其傲人身材,有尊嚴而不怕人看。所謂職業 無貴賤,我不反對任何合法的職業,包括代工和性工作,但我認為工作要有尊嚴,如果一 路淪落到只能靠削價與人競爭,價值越來越低,這樣的社會是否會成為「悲慘世界」[1] 的翻版? 上週四(7/21)到資策會新成立的開源軟體技術服務中心給Keynote演講,演講前我跟資策 會的長官和朋友說抱歉,上週幫經濟部審查計畫時扮黑臉,今天又要來講點比較刺耳的話 ,請多包涵。長官說沒問題,有些事情也到了該轉變的時候了。顧及長官的面子,我沒有 直白講的是,如果法人和廠商仍舊用降低成本來賺錢、或是靠政府補助營運的概念,只會 把原本有機會的產業越做越小,搞成「慘業」。 我在演講中說: 各位推動開源軟體是件好事,但如果只是因為政府沒錢買不起國外的軟體 才來做這件事,或是因為想要包攬政府資訊系統預算才來呼籲政府各單位採用開源軟體, 那不免把當代開源軟體的意義和未來性看得太小了,實際上開源軟體遠遠不止於此,我們 可以以開源軟體為基礎挖掘新資訊時代中的金礦,提升技術競爭力,站上世界舞台。 我長期與業界朋友探究資訊產業的研發方向,由於產業的類別甚多,技術深淺有別,研發 的速度又非常快,而每個人的位置不同,目標可能也不同,所以想法和做法差異甚大。然 而由於高科技的天性,政府官僚看不懂、追不上,我不認為可以靠政府來大力推動,但是 某些政府官員和民眾還停留在三十多年前政府設立工研院和新竹科學園區大力扶植電子產 業的成功故事,殊不知今天的大環境和資通訊產業研發策略已經與三十多年前大不同,而 近年政府的產業推動策略和研發補助計畫有多少成功的案例? 我如果說政府不要補助產業的話,可能會被那些長期靠政府補助過日子的業界和同行罵。 但我們這樣搞下去,這麼多年來淪落到只能靠低廉的勞動成本與國際競爭,難道是有識之 士所樂見的嗎? 如果大多數人只是醉心於賺入大把鈔票、滿足自家生活、獲得個人地位、 或是鑽研一己的學術領域,那麼要如何避免繼續沉淪下去呢? 其實我自己這些年過得不差 ,但正如同我這篇網誌 [2] 所說的, 我看見諸多有能力、薪水還不錯的人也深陷此漩渦 之中,痛苦不堪。因此,光靠壓低物價,遲早會出大問題。要創造價值,需要的是突破和 躍昇,有能力的人或許可以思考如何做點不同的事情。 似乎仍執著於上個世代成功的經驗,有些人還在寄望於研發市場大、泛用性高的技術和產 品。我想,現在做這個不容易,你沒有夠大的資本,只能為人代工,運氣好賺一票之後, 不出幾年,就得再找下一個賺錢的技術和產品,因為無法累積技術,所以只能找技術門檻 低的東西來做,老闆要數鈔票,靠的是廉價技術勞工的辛勞,我們暫且稱此為路線A。 台灣有很多公司,說自己有做高科技研發,其實只是買現成的技術和機具來幫人代工,就 是標準的路線A,其中不乏一些有品牌的公司,但產品品質或品牌價值不出眾,只能靠低 價爭取市場。不過,我們也不要隨便批評某某公司做代工產業不好。舉鴻海和台積電為例 ,雖然是代工,但他們在代工的技術上長期耕耘,研發了一些獨門技術,所以能在世界舞 台上成為一方之霸。但我不諱言,多數台灣的公司仍然有相當重的代工習氣,談前瞻產學 研發案的時候過於算計,還有改進的空間,否則在新領域上做深度的研發時可能會縛手縛 腳。 另一個方向,稱為路線B好了,是市場規模小、需要頗多客製化的專業領域技術和產品, 例如醫院用、航空航海用、軍用的設備,必須花很多功夫與專家合作,通過某些規範認證 ,所以門檻高,但進去之後不會有很多人來惡性削價競爭。因為能進來的人不多,同時因 為公司需要高水準的技術、行銷人才,所以公司很難大幅擴張。舉最近我使用Garmin智慧 運動手錶的經驗為例 [3],以及我與一些以技術為基礎做專門領域事業的中小型科技公司 談合作的經驗,我相信這是現階段台灣要走上國際的路線,以技術立身,如以色列、荷蘭 、芬蘭等國的例子。 然而政府似乎老是以泱泱大國的思維去談研究發展,以那些大國的名校和大型企業為目標 ,搞得我們做學術的常常要跟頂尖大學拚排名,發表一大堆世界級的學術論文來證明自己 能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但我們的經濟力量、本國市場規模、產業水準其實並不適合走這 條我稱之為路線C,去追逐那些市場規模大、高技術門檻的研發項目。以資訊科技來說, 除非是像中國那樣用本國市場來保護和扶植自身的公司,像韓國那樣敢拚敢賭把國家力量 灌注在Samsung如此大的公司,否則很難與矽谷大公司競爭。 上述三條路線比較起來,如果我是沒技術、不想冒險的老闆,我想我會走市場大、泛用性 高、低技術門檻的路線A。(當然,走這條路的也有雄才大略的,請勿過度引申)。因為市 場和技術容易懂,所以當老闆的我在看了幾本書之後,可以滔滔不絕向身邊的人吹噓自己 的智慧和眼光,重點在於看準切入的時機以及有辦法找一群願意賣肝的團隊在最短時間把 產品做出來,最好是拿政府的補助、藉由金融操作、預支員工的薪資來做這件事,降低自 己的風險。所以我們看到台灣的老闆們時常要政府給好處,掏空某家公司來支助私人的公 司,給員工非常低的基本薪資但承諾賺一票之後分紅。 由於台灣在上世紀末走路線A的公司大賺其錢,連帶產生許多英明的老闆和科技新貴,於 是這些人被捧上天了, 把自己講得像是走路線C的企業,讓一般的民眾以為台灣真的是世 界一流的科技島,跟著玩起了金錢遊戲,缺乏居安思危、突破創新的想法。於是一些產業 ,在技術沒有深耕和累積,加上中國、印度的崛起,自己人削價競爭,逐漸失去競爭力和 利潤,成為慘業。 另一方面,如果要做市場規模小、需要頗多客製化的專業領域技術和產品的路線B,老闆 自己得真的懂,或是勇於做高風險的投資,同時得提高薪資,僱用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級 人才作為領導群和研發團隊,談何容易?而且,在路線A的公司產生許多科技新貴的年代 ,學生們被洗腦的很厲害,只嚮往去那些分紅多的公司,而這些公司還很拿翹,只收第一 流的年輕人,能在最短時間內被訓練成高效率的生財工具,所以即使我這個老闆想走路線 B,我也不容易募到資金、找到好人才。 說到人才,我們有多少第一流的人才走在路線A上,而目前深陷於慘業之中,但仍舊企圖 苟延殘喘? 別的不說,政府和產業往往是打著要發展新興產業或是產業轉型的口號爭取資 源,卻只是將資源導入既有的產業,因為主導者還是那一批人,變不出新把戲。於是檯面 上的看起來戰功彪炳,卻難以扭轉頹勢,反而屢屢耽誤國家產業轉型的契機。 國家轉型不成,有許多藉口和假議題,幾年前還抱怨員工分紅費用化讓台灣產業失去競爭 力,指責年輕人偷懶不抗壓,說學界訓練不扎實,歸罪於國際金融風暴和政府不補助,實 際上是產業長期接收了許多台灣最優秀的一批年輕人,卻讓他們從事低門檻的研發,技術 難以累積提升而喪失競爭力。 可是台灣是民主國家,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要求這些檯面上的資本家用他們的錢去投資在他 們看不懂的高風險的高科技產業上呢?錢是他們的,那些大公司要不要轉型,也是他們的 自由,他們有些人覺得把錢投資在炒房和炒股,或是投資國外比較容易賺大錢,只要合法 ,也是他們的自由。所以我從不指名道姓罵那些慣老闆,因為他們不需要為台灣負責。有 句話叫做『商人無祖國』,我們本來就不應該把未來植基於這些商人的良知與資源上,勞 工本身要自立自強。 我想,如果想要台灣的高科技業永續發展,我們可透過意見表達和實際行動,讓政府不要 再繼續支持這那些無法轉型的企業,個人不要支持炒房和炒股的行為,而多去支持那些能 夠提升本國技術競爭力的企業和機構。其實國內有不少致力於走路線B的企業,如果能集 結一流人才,是大有可為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陣痛,但重要的是去做自己深切認為是對的 事情。 有人問,那具體來說該怎麼做呢? 唉呀,我都說自立自強了,在問我之前,是否能自己先 多想想呢? 我也不是神,所知和智力有限,只能概述。 大體來說,只要政府不去補助路 線A,就幫到路線B的公司了,所以政府決策的思維和機制要重建。然而,重點在於民間和 人才的意願,大多數人只看到大公司和消費市場,所以我才要在此幫高調,提倡路線B, 讓多些人看到另外的路線。如果輿論不改,那麼民粹政府也只會隨眾去補助路線A的公司 吧。另外,政府也不是沒有能幹的人,不過需要一些論述來支持,否則很難對抗既得利益 團體的。民眾必須願意覺醒和設法圖強,不要寄望有聖人來濟世救民、超人來力挽狂瀾。 當然,沉淪到最後總是會觸底反彈的,只是遲早而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184.39.9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469814133.A.916.html

07/30 02:11, , 1F
認同
07/30 02:11, 1F

07/30 02:41, , 2F
說一些屁話加空包彈,那台灣B類型公司有誰?怎麼不舉例?
07/30 02:41, 2F

07/30 02:53, , 3F
噗,一堆屁話,怎麼做?漂亮的話大家都會說
07/30 02:53, 3F

07/30 03:02, , 4F
喔 樓上說來聽聽
07/30 03:02, 4F

07/30 07:22, , 5F
沒辦法啊,轉型失敗
07/30 07:22, 5F

07/30 07:49, , 6F
我覺得他沒說錯啊 台灣本來就不太喜歡做第一個
07/30 07:49, 6F

07/30 07:49, , 7F
老闆都希望有證明這產品大賣後
07/30 07:49, 7F

07/30 07:50, , 8F
再來要求員工趕快推出累似產品搶市場
07/30 07:50, 8F

07/30 07:51, , 9F
然後削價競爭
07/30 07:51, 9F

07/30 07:51, , 10F
所以做出相同產品後再用稍微低的價格切入市場
07/30 07:51, 10F

07/30 07:51, , 11F
打爛市場行情
07/30 07:51, 11F

07/30 07:51, , 12F
台灣靠這方式成功幾十年了
07/30 07:51, 12F

07/30 07:52, , 13F
但是現在出現結構性問題
07/30 07:52, 13F

07/30 07:52, , 14F
只是賺到老板口袋而已....
07/30 07:52, 14F

07/30 07:55, , 15F
而且這也不全是老闆的錯 是我們的社會就如此
07/30 07:55, 15F

07/30 07:55, , 16F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習慣打安全牌
07/30 07:55, 16F

07/30 07:57, , 17F
找工作、考試、公事的處理。都是這樣
07/30 07:57, 17F

07/30 09:09, , 18F
本文有講方法阿 就是不補助路線A 業障太重看不到?
07/30 09:09, 18F

07/30 09:14, , 19F
2樓 路線b公司很多吧 只是你眼光狹隘只看得到那些不賺
07/30 09:14, 19F

07/30 09:14, , 20F
錢的"大公司"而已
07/30 09:14, 20F

07/30 09:22, , 21F
台灣目前真正賺錢,員工福利好的都是B型公司,而且都很低調
07/30 09:22, 21F

07/30 09:24, , 22F
通常是一些小市場的產品,但能取得技術領先
07/30 09:24, 22F

07/30 09:51, , 23F
很多公司都有要做,但是,都找不對的人帶頭,通常是找資
07/30 09:51, 23F

07/30 09:51, , 24F
深的快退休那種,現在做的東西腳步要快動作想法都要快,
07/30 09:51, 24F

07/30 09:51, , 25F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找那種快退休的通常只想穩穩的幹,最
07/30 09:51, 25F

07/30 09:51, , 26F
大頭交待什麼就照幹,出錯才不會自己要負責,這心態哪有
07/30 09:51, 26F

07/30 09:51, , 27F
可能成功。
07/30 09:51, 27F

07/30 09:53, , 28F
B類型的公司比我們想像的多 只是這種通常礙於資本限制
07/30 09:53, 28F

07/30 09:53, , 29F
在國內的規模通常都不大
07/30 09:53, 29F

07/30 09:54, , 30F
我們能喊得出名字的國外B類企業 在他們國家也都是佼佼者
07/30 09:54, 30F

07/30 09:55, , 31F
這篇也寫得太理想化了 一個穩健的企業環境A跟B都要同時
07/30 09:55, 31F

07/30 09:55, , 32F
存在且相輔相成不能偏廢 鄙棄A類就是要冒B類的高風險
07/30 09:55, 32F

07/30 09:58, , 33F
要技術要研發出一張嘴很簡單啊 但說到誰要投資 而且研發
07/30 09:58, 33F

07/30 09:58, , 34F
本身就是失敗率>90%的事情 手都縮起來了
07/30 09:58, 34F

07/30 09:59, , 35F
更何況先進國家光是專利戰就打到你不能還手了
07/30 09:59, 35F

07/30 10:00, , 36F
當然要全力發展B類不是不行 但絕對沒有那麼簡單
07/30 10:00, 36F

07/30 10:01, , 37F
畢竟研發技術能量跟可用的資本額 是有高度正相關的
07/30 10:01, 37F

07/30 10:15, , 38F
我只想說這篇觀點很好 但太理想化 唉
07/30 10:15, 38F

07/30 10:22, , 39F
認同
07/30 10:22, 39F

07/30 10:24, , 40F
這篇應該是指國家要把資源或政策優惠放給B 不要再給A
07/30 10:24, 40F

07/30 10:50, , 41F
但b類公司的起薪和調薪大都不如a類公司,怎麼吸引新鮮人
07/30 10:50, 41F

07/30 10:50, , 42F
呢?
07/30 10:50, 42F

07/30 10:52, , 43F
b類公司其實在產品路線選擇上更為保守,賺錢也不一定分
07/30 10:52, 43F

07/30 10:52, , 44F
給員工
07/30 10:52, 44F

07/30 10:55, , 45F
前幾年起政府就有推什麼中堅企業,隱形冠軍,但這些公司
07/30 10:55, 45F

07/30 10:55, , 46F
拿到政府補助也只是讓員工去工業局之類上課有補助
07/30 10:55, 46F

07/30 11:01, , 47F
樓上講的就是現實問題之一 老闆的理想不等於員工的理想
07/30 11:01, 47F

07/30 11:01, , 48F
就算有些產業會怪GG把人才吸走 卻沒想到很多員工要的就
07/30 11:01, 48F

07/30 11:01, , 49F
07/30 11:01, 49F

07/30 11:03, , 50F
只是賺錢養家 當然會優先看那巨大的待遇落差
07/30 11:03, 50F

07/30 11:03, , 51F
企業徵人很多時候就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07/30 11:03, 51F

07/30 11:05, , 52F
至於投入新興產業 很多時候只是得到別人的尊崇讚嘆眼光
07/30 11:05, 52F

07/30 11:05, , 53F
但那些東西講難聽點 又不能吃......
07/30 11:05, 53F

07/30 11:07, , 54F
有些企業一味去指責員工選擇上的問題 本來就不對
07/30 11:07, 54F

07/30 12:00, , 55F
這幾天都這種文章 大家都知道多久的事了
07/30 12:00, 55F

07/30 12:01, , 56F
不然就是問科系文 版名改作學生與老人版吧
07/30 12:01, 56F

07/30 12:22, , 57F
最好是企業想法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看到那些開價我都笑
07/30 12:22, 57F

07/30 12:22, , 58F
到肚子痛了
07/30 12:22, 58F

07/30 12:24, , 59F
講一堆 不就是叫別人先去試 死的又不是自己 哈貝兩齒?
07/30 12:24, 59F

07/30 12:28, , 60F
還是從八卦版轉來的wwwwwwww
07/30 12:28, 60F

07/30 12:33, , 61F
能撐著 分幾次把這篇廢文看完 真是難為自己
07/30 12:33, 61F

07/30 13:02, , 62F
大家都知道問題所以,阿重點要怎麼往下作?願意花時間培
07/30 13:02, 62F

07/30 13:02, , 63F
養人材嗎?
07/30 13:02, 63F

07/30 15:09, , 64F
B類公司,什麼鬼都沒有最後公司倒了還中年失業嗎? XDDD
07/30 15:09, 64F

07/30 15:55, , 65F
朕知道了
07/30 15:55, 65F

07/30 21:01, , 66F
先賺錢入袋最重要,誰跟你abcdefg…
07/30 21:01, 66F

07/31 09:22, , 67F
代工這名詞可能會誤導,應該用ODM比較適合。另外,
07/31 09:22, 67F

07/31 09:22, , 68F
鴻海自己有很深厚的技術,老是被人以為是聖誕燈泡代
07/31 09:22, 68F

07/31 09:22, , 69F
工的層次。
07/31 09:22, 69F

07/31 20:54, , 70F
科科, 就算企業願意出重金禮聘, 就請得到真的高手嗎?
07/31 20:54, 70F

08/01 10:36, , 71F
某些作代工的不認為自己在做代工....
08/01 10:36, 71F
文章代碼(AID): #1NcvLraM (Tech_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