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馬來西亞東岸水患 至少4死2萬8000人逃離家園

看板TY_Research作者 (地圖上的流浪者)時間3年前 (2021/01/06 21:45), 3年前編輯推噓5(507)
留言12則, 4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一)新聞標題 馬來西亞東岸水患 至少4死2萬8000人逃離家園 (二)新聞內容 馬來西亞東海岸水患肆虐,被迫逃離家園的人數增加至超過2萬8000人,並有至少4人死亡 。當地有些村民今天乘挖土機疏散,還有許多人泳渡水深處。 每年雨季馬國東岸都會出現水患,並經常造成居民大規模疏散,不過部分地區民眾說,今 年水災堪稱數十年來最嚴重。 據社會福利部門指出,受創最嚴重的彭亨州(Pahang)近日已疏散超過2萬1000人,柔佛州 (Johor)有將近4000人,其他州也有數千人。目前為止彭亨州與柔佛州已通報4死。 法新社記者現場目擊,彭亨州的小村落甘榜賽曼德(Kampung Sementeh)因洪水導致聯外 交通中斷,當地村民乘挖土機撤離,一名孕婦和一位年長又疾病纏身的婦女,跟著少數村 民窩在挖土機高舉的挖斗裡逃離災區,還有些人則攀附著駕駛艙。 至於另個聯外交通中斷村莊的居民,為尋覓乾淨飲用水與食物而冒險泳渡約1.8公尺深的洪 水。 今年洪水來襲正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肆虐,有些人擔憂在擁擠的安置中 心裡可能染疫。 (三)新聞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6812/5153423?from=udn-ch1_breaknews-1-cate5-news (四)其他心得或備註 感覺這次水災和八八風災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看了朋友提供的照片,水都淹到一層樓高 https://i.imgur.com/Tt3B3Ih.png
https://i.imgur.com/7ujniet.png
https://i.imgur.com/jhHAPpH.png
https://i.imgur.com/yV5VQBd.png
https://i.imgur.com/STafjGH.png
稍早看到新聞馬上去問住在大馬的朋友,他說這次水災是5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幸好他和他的朋友住在西海岸,並沒有受到影響 我有問他這次水災與當地天氣的關係,他說當地的排水系統來不及把水排出去,有可能是 受到東北季風影響 但我對大馬的氣候與天氣不甚了解,想問各位板友,此次水災是因為哪些主因所造成? 會是他說的東北季風嗎?還是有別的原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8.18.13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Y_Research/M.1609940739.A.72D.html

01/06 21:56, 3年前 , 1F
反聖嬰尺度的氣旋有觀
01/06 21:56, 1F

01/06 22:00, 3年前 , 2F
跟北海岸和宜蘭一樣 但我們山高水急排水很快
01/06 22:00, 2F

01/06 22:08, 3年前 , 3F
馬來西亞東岸確實是東北季風迎風面,我們的冬天就是
01/06 22:08, 3F

01/06 22:09, 3年前 , 4F
當地雨量最多的雨季(只有水氣到,沒有冷空氣)
01/06 22:09, 4F

01/06 22:13, 3年前 , 5F
跟反聖嬰應該也有關
01/06 22:13, 5F
查了板上相關文章,幾乎都是直指東北季風,不過沒想到也與反聖嬰有關 再請教一下所謂反聖嬰尺度的氣旋和溫帶/熱帶氣旋有何不同? ※ 編輯: canandmap (118.168.18.136 臺灣), 01/06/2021 22:18:00

01/06 22:54, 3年前 , 6F
反聖嬰氣旋和聖嬰反氣旋都是氣候尺度的東西...
01/06 22:54, 6F

01/06 22:55, 3年前 , 7F

01/06 22:56, 3年前 , 8F
這類型的封閉氣旋在850hpa風場可以看到
01/06 22:56, 8F

01/06 22:57, 3年前 , 9F
之所以我們10月秋颱數量偏多也是和菲律賓海反聖嬰氣
01/06 22:57, 9F

01/06 22:57, 3年前 , 10F
旋的建立有關...所以在台灣近海很容易生成颱風
01/06 22:57, 10F

01/06 23:00, 3年前 , 11F
搭配MJO(季內震盪)來說這一區都是偏濕的訊號
01/06 23:00, 11F

01/06 23:01, 3年前 , 12F
偏濕代表對流生成偏強 同時也代表菲海的海溫相當高
01/06 23:01, 12F
了解,感謝解惑 ※ 編輯: canandmap (118.168.18.136 臺灣), 01/06/2021 23:07:53
文章代碼(AID): #1VzRy3Sj (TY_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