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颶風vs颱風

看板TY_Research作者 (星夕)時間10年前 (2013/12/18 01:36), 編輯推噓7(708)
留言15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zonslan ( )》之銘言: : 又看到不少人認為颶風強過颱風 這實在令人無言... : 尤其據說有氣象主播說美颶風Katrina強度大過泰利1/3................ : 那還有聽說某記者在以前報美颶風新聞之後 說"還好台灣沒有颶風".................. : 這更無言 雖然前面已經有版友JJLi大大對此事件分析過了 : 不過我還是再說一下好了= = 趁現在人氣較熱 : 希望不會有人遭到媒體的誤導 : 第一點 西北太平洋的颱風 不論質還是量 都是全世界之冠 : 大西洋颶風年產列並不多(每年大概10多個) 西北太平洋平均高達20個以上 : 在質的部分 以大西洋颶風此次媒體喜歡說的五級颶風多強多少見 : ok 咱們就來看看 侵襲台灣的颱風裡面有多少五級颶風的強度(關島估計>=135kts) : (此次Katrina的確非常強 不可否認 但這在大西洋並不多見) : 1996 賀伯 140kts 1998瑞伯 155kts(登陸菲律賓的強度) : 2000碧利斯 140kts(以此強度登陸台東成功 創下16級平均風和78m/s的台灣本島陣風紀錄 : 2005海棠 140kts 這是近十年來的資料 : 我們看看光去年一年有多少五級颶風等級的颱風在西北太平洋 : 妮達 140kts 電母155kts 佳芭155kts 馬鞍140kts : 另外包括敏都利 125kts 桑達 130kts 米雷120kts 陶卡基125kts 南瑪都130kts : 都很接近 : 而去年整個大西洋僅誕生一個五級的IVAN颶風(也侵襲美國)145kts : 還有其他三個是在120kts以上到130kts間 : 第二點 美國之所以會如此大規模撤離 此次紐澳良平均高度低於海平面是重點 : 美國的房屋更大多數是木造的 和台灣大異其趣 這當然不用多強的風就可吹走 : 不撤離將非常危險 : 再來 世界風速記錄出現在關島 1997年PAKA颱風 創下的105m/s左右的紀錄 : (事實上測風的應該早已被吹壞 雷達站也遭吹壞) : 台灣的風速記錄則是蘭嶼測站的89.8m/s 此地平均風也曾經出現過74m/s : 均是世界罕見 : 台灣雨更是世界有名 動不動啥颱風累計雨量破千 這在美國大概極難看到 : 不要說美國 全世界大概只有印度 菲律賓等地的雨 可以和台灣相提並論了 : 賀伯在阿里山的24小時1748 差點挑戰世界記錄 : 另外杜鵑在貓鼻頭的288mm時雨量 也大概是世界記錄了吧(不甚確定) : 台灣時雨量100mm以上近年來似乎已經不罕見 (在國外部分地方一天下個100多mm : 大概就有可能有積水淹水危機囉) : 那至於Katrina威力大過泰利1/3是怎回事? 基本上那是兩地對威力估計的不同 : 美國那邊使用一分鐘平均風 台灣這裡用十分鐘 十分鐘比一分鐘小應該頗為正常 : 一般來說像關島那邊估130kts 台灣大概就是51m/s附近(這換算一下 只有100kts) : http://www.wretch.cc/album/zonslan 我的相簿裡有一些颱風的衛星雲圖 : 有空的話再多加更多颱風上去:) 歡迎各位參考^^ 我一直想回覆這個精華篇文章@@~ 10年前那時候還小,我還不會用PTT. 雖然可能古文. 我好像有點多管閒事~但我還是決定補充一下. 現在網路科技發達許多. 颱風VS颶風 誰強的問題也越來越少. 首先颱風的稱呼是西北太平洋 . 颶風是美國那邊的大西洋以及東北、中北太平洋的稱呼 其餘印度洋 、南太平洋國內習慣都一律統稱旋風 . 本質是一樣的東西 , 不管哪個都有風王 . 西北太平洋的颱風 , 可以說是各區域形成平均最多的, 強度也是平均最強的. 這裡就像是大聯盟殿堂. 2005年卡崔娜颶風登陸美國南部年鑑是Cat.4 120kts 登陸威力相當於台灣的賀伯、 提姆、 龍王、 柯羅莎、 薔蜜等. 其實10月的斐林旋風登陸印度也是Cat.4上限. 颶風強度是對照NHC的一分鐘平均風速算法和JTWC一樣. 而我們是用十分鐘算法 . 當然也會有差異. 美國南部有較大的大平原. 房屋木造為主 . 但是亞洲東亞國家大部分都是山多於平原. 關於分析 我曾經使用了專門分析NRL色調強化雲圖的試用軟體,DEA. 可以斷定風眼.估計他的氣壓、 風速、 環流風圈和雲頂溫度等等. 我當時先分析21世紀大西洋最劇烈的其中兩個颶風 2005年卡崔娜颶風 DEA分析出903.9hPa (飛機實測902hPa). 卡崔娜颶風平均有906hPa ,維持5小時 . -74度雲頂溫度均環. 最低有903.9hPa 美圖 http://ppt.cc/GXIX@.jpg
2005年麗塔颶風 DEA分析出896.5hPa (飛機實測897hPa,進入夜晚.巔峰估計895hPa) 麗塔颶風平均有897hPa , 維持7小時 . -75度雲頂溫度均環. 最低有896.5hPa 美圖 http://ppt.cc/ruPs@.jpg
剛好符合飛機觀測標準. 這兩個颶風的色調強化是由衛星Goes12和10型號提供. 結果12型號和DEA分析接近實測. 分別是903.9和896.5 .麗塔全部都12型號分析低於900百帕. 至於2009年東太平洋極端颶風-里克(Rick) . 飛機從來沒有觀測這颶風紀錄. 對應NHC德法 906hPa = 155kts 里克颶風如同麗塔 、卡崔娜.也是Goes12型號. 看起來不如卡崔娜和麗塔. 畢竟大西洋以外海域都是以非實測的基準為看待. DEA分析里克颶風的時候 , 平均有894hPa , 維持甚至14個小時 . 幾乎是2005年麗塔颶風的兩倍. -78度雲頂溫度均環 . 最低甚至曾分析到884.9hPa .不比梅姬差 (但只有唯一一張短暫時間.) 所以估計里克平均894hPa為主. 這分析指出,里克颶風在本世紀西半球來說,強度上最接近威爾瑪可能性最大. 2010年梅姬颱風就是上次亞洲多國飛機觀測計畫那次, 梅姬颱風最低分析到890hPa JMA認為夜晚是巔峰. JMA給他885hPa 65m/s ,梅姬有探測到165kts. 而我用DEA分析.正好梅姬最好型態有分析到891hPa . 但後來接近菲律賓近岸時.梅姬看似轉差. 但是DEA分析反而那段時間,梅姬強度較為突出. DEA分析梅姬颱風有維持18小時低於900hPa . 維持7小時 , 低於890hPa .平均886hPa ,達3小時. -79度雲頂溫度均環 而886hPa 正好符合JMA所給的885hPa. 梅姬最低分析出一張884.5hPa. NRL 10/17 2130Z時段 梅姬的色調強化主要是由gms6衛星負責. 梅姬、 麗塔、 卡崔娜 可說是分析和實測真有點巧合. 卡崔娜最低903.9 平均906 -74度環、麗塔896.5 平均897 -75度環、梅姬884.5 平均886 -80度環 、里克884.9 平均894 -78度環 (不曉得這軟體是否已考慮到其他海域的氣壓背景) 分析都這麼接近. 卡崔娜颶風真有那麼可怕? 在台灣花東已經習慣了. 如果卡崔娜颶風和2013年的范斯高和利奇馬來做比較. 范斯高颱風 DEA分析平均896hPa 最低892.9hPa -80度雲頂溫度均環 , 兩次巔峰12小時低於900hPa 利奇馬颱風 DEA分析平均894hPa 最低891.2hPa -82度雲頂溫度均環(CDG環) . 但CDG環只維持5小時. 利奇馬的第二次巔峰稍差 分析平均僅900hPa 最低897.5hPa -78度雲頂溫度均環. 兩次巔峰加起來也有10小時低於900hPa. 但論巔峰時間范斯高和利奇馬優於麗塔 、卡崔娜. 但論型態~我曾經和對岸分析麗塔 、梅米、 利奇馬. 結果麗塔型態最好. 底層優於利奇馬. 其實利奇馬在德法8.1.4是可以給150kts以上. 但今年使用8.1.5版比較嚴格. 所以要等年鑑會不會升了 但這DEA畢竟是是用軟體,分析FNMOC會比NRL差點. 可能是FNMOC的色調強化比較大張. NRL在2004年前也類似. 也不是每個颱風都能分析這麼完美. 薔蜜那次906hPa 用這分析有898hPa 最低894hPa呢@@~ 忘了說個情報 ~ 使用DEA分析海燕颱風時更可怕.不但擊敗了妮妲 、梅姬 、西馬隆,甚至比狄普颱風還強! 7小時甚至低於870hPa .-86度CDG環. 連FNMOC那裡規格都能分析低於880hPa.還維持5小時.... DEA畢竟是個軟體.也無法證明海燕擊敗狄普= = 不過前陣和台灣颱風論壇的版主有提到.日本東京的德法.確實算出862.0hPa (DEA分析海燕平均866hPa) CI8.0 正好是JMA的對應. http://ppt.cc/ObAH@.jpg
http://ppt.cc/Yy6y@.jpg
其實我真的滿喜歡范斯高和利奇馬的. 先前和大家分享過兩個超強颱風 1991尤瑞(Yuri) 、1992蓋伊(Gay) 還記的的話. 沒想到今年2013年有點神奇 范斯高長的像尤瑞 、利奇馬長的像蓋伊.(雖然都普通版) 蘇力像提姆 、賀伯(板橋居民感受) 30W 萬歲 世紀風王海燕 --完-- 西北太平洋最強烈的颱風 實測 1958-1987 前15名 (除梅姬) (CWB 1991年後改成10分鐘算法) 1.1979狄普 870hPa 165kts JMA 870hPa CWB 870hPa 2.1975裘恩 876hPa 160kts JMA 875hPa CWB 875hPa 3.1973娜拉 877hPa 160kts JMA 875hPa CWB 875hPa 4.1958艾達 877hPa 175kts JMA 877hPa CWB 880hPa 5.1978莉泰 878hPa 150kts JMA 880hPa CWB 880hPa 6.1984范妮莎 879hPa 155kts JMA 880hPa CWB 879hPa 7.1966克蒂 880hPa 170kts JMA 880hPa CWB 880hPa 8.1961南施 882hPa 185kts JMA 890hPa CWB 846hPa 9.1961紫羅蘭 882hPa 180kts JMA 895hPa CWB 895hPa 10.1983佛瑞特 883hPa 150kts JMA 885hPa CWB 883hPa 11.1971伊瑪 884hPa 155kts JMA 885hPa CWB 854hPa 12.1979茱迪 887hPa 135kts JMA 910hPa CWB 910hPa 13.1983艾貝 888hPa 145kts JMA 890hPa CWB 888hPa 14.2010梅姬 890hPa 160kts JMA 885hPa CWB 895hPa CI值8.0 T值8.0 JMA 15.1980魏恩 890hPa 150kts JMA 890hPa CWB 890hPa --.2008薔蜜 906hPa 140kts JMA 905hPa CWB 925hPa 西北太平洋最強烈的颱風 指包含非實測 1987-2013 前14名 1.2013海燕 895hPa 170kts JMA 895hPa CWB 895hPa CI值8.0 T值8.1 SSD CIMSS JMA 2.1992蓋伊 872hPa 160kts JMA 900hPa CWB 920hPa CI值不詳 T值8.7 NRL CIMSS 3.1997艾文 872hPa 160kts JMA 905hPa CWB 905hPa CI值不詳 T值8.0 SSD 4.1997瓊恩 872hPa 160kts JMA 905hPa CWB 905hPa CI值不詳 T值8.0 SSD 5.1997帕卡 901hPa 160kts JMA 920hPa CWB 920hPa 6.2012三巴 907hPa 155kts JMA 900hPa CWB 910hPa 7.2009妮妲 907hPa 155kts JMA 905hPa CWB 910hPa 8.2004佳芭 879hPa 155kts JMA 910hPa CWB 912hPa 9.2004電母 879hPa 155kts JMA 915hPa CWB 930hPa 10.2001法西 879hPa 155kts JMA 915hPa CWB 915hPa 11.2000丹瑞 879hPa 155kts JMA 930hPa CWB 935hPa 12.1998瑞伯 879hPa 155kts JMA 900hPa CWB 920hPa 13.1995安琪拉 879hPa 155kts JMA 910hPa CWB 905hPa CI值不詳 T值8.3 SSD NRL CIMSS 14.1992伊凡德 879hPa 155kts JMA 915hPa CWB 925hPa 北大西洋最強烈的颶風 實測 1958-2013 前12名 1.2005威爾瑪 882hPa 160kts NHC 2.1988吉爾伯特 888hPa 160kts NHC 3.2005麗塔 895hPa 155kts NHC 4.1980艾倫 899hPa 165kts NHC 5.2005卡崔娜 902hPa 150kts NHC 6.1965卡蜜兒 905hPa 165kts NHC 7.1998米奇 905hPa 155kts NHC 8.2007狄安 905hPa 150kts NHC 9.2004伊凡 910hPa 145kts NHC 10.2003伊莎貝爾 915hPa 145kts NHC 11.1995歐珀 916hPa 130kts NHC 12.1989雨果 918hPa 140kts NHC 其他海域最強颶風 旋風 非實測 1958-2013 1.1997琳達 902hPa 160kts NHC 颶風 東太 CI值不詳 T值7.8 NHC (8.0 NOAA) 2.2006莫妮卡 879hPa 155kts BOM 916hPa 旋風 澳海 CI值8.0 T值8.0 CIMSS 3.2002佐伊 879hPa 155kts FMS 890hPa 旋風 南太 4.2009里克 906hPa 155kts NHC 颶風 東太 5.1995達里爾 885hPa 150kts MFR 915hPa 旋風 澳海/南印 6.1994約翰 929hPa 150kts NHC 颶風/颱風 東太/中太/西太 7.1959白西 965hPa 150kts CPHC 颱風/颶風 西太/中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9.111.143

12/18 02:22, , 1F
美國颶風標準比臺灣的颱風標準是高了不少沒錯,但是
12/18 02:22, 1F

12/18 02:24, , 2F
這並不能代表什麼,這只是個門檻的設置而已。
12/18 02:24, 2F
※ 編輯: DanasYuri 來自: 220.129.111.143 (12/18 02:53)

12/18 03:04, , 3F
用1分鐘風速的JTWC標準不可能比用10分鐘的CWB高...
12/18 03:04, 3F

12/18 03:05, , 4F
然後想抱怨,小J海燕的Best track都過一個半月還沒有
12/18 03:05, 4F
※ 編輯: DanasYuri 來自: 220.129.111.143 (12/18 03:14)

12/18 03:16, , 5F
媒體的烏龍就是1分鐘和10分鐘.
12/18 03:16, 5F
※ 編輯: DanasYuri 來自: 220.129.111.143 (12/18 03:21)

12/18 03:22, , 6F
忘了註明.CWB在1991年後改用10分鐘算法.
12/18 03:22, 6F
※ 編輯: DanasYuri 來自: 220.129.111.143 (12/18 03:32)

12/18 03:28, , 7F
印象中輕度颱風等級的往往稱為熱帶風暴而不是颶風(?)
12/18 03:28, 7F
※ 編輯: DanasYuri 來自: 220.129.111.143 (12/18 03:54) ※ 編輯: DanasYuri 來自: 220.129.111.143 (12/18 03:57)

12/18 06:38, , 8F
12/18 06:38, 8F

12/18 09:40, , 9F
12/18 09:40, 9F

12/18 10:57, , 10F
12/18 10:57, 10F
※ 編輯: DanasYuri 來自: 220.129.110.189 (12/18 12:06) ※ 編輯: DanasYuri 來自: 220.129.110.189 (12/18 13:47)

12/18 13:48, , 11F
表格稍微更新完畢. 應該沒錯了
12/18 13:48, 11F

12/18 13:50, , 12F
海燕WAS MET 8.0 F=8.0 可能是正式的第一個
12/18 13:50, 12F

12/18 13:52, , 13F
恩 幾乎是熱帶風暴沒錯
12/18 13:52, 13F

12/18 16:27, , 14F
海燕巔峰時862hPa & 170kts確定了?
12/18 16:27, 14F

12/22 01:27, , 15F
似乎895 125是非實測颱風的封頂(JMA)
12/22 01:27, 15F
※ 編輯: DanasYuri 來自: 220.129.112.61 (12/22 18:59)
文章代碼(AID): #1Ii8kUZ4 (TY_Research)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文章代碼(AID): #1Ii8kUZ4 (TY_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