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 登陸到現在的小整理~

看板TY_Research作者 (卡特--藍)時間15年前 (2008/09/29 01:16), 編輯推噓17(1705)
留言22則, 1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caterlanse (卡特--藍)》之銘言: : 這個薔蜜終究還是無法擺脫地形魔咒..Orz : 下午3點以後受到地形拉扯~薔蜜加速撲向蘇澳 : 終於在15:40登陸蘇澳南方 : 從雷達跟實測來推估 : 颱風中心登陸後受到中央山脈阻擋無法過去 : 高低層開始分離 : 低層中心略往南掉~之後就一直停在宜花交界處 : 而在颱風登陸前~大概在彰化雲林一帶就已經存在一個副中心 : 高層中心很快的過山~並且逐漸跟這個副中心產生高低偶合 : 原本以為應該是會取代過山 : 但是沒想到宜花交界的原中心一直都存在 : 兩個中心目前仍然還在打架中 : 整個颱風的渦度就圍繞著這兩個中心整理~沒有明顯移動 : 預估未來兩個會再整合成一個 : 渦度趨於穩定後才會再開始移動 : 華北已經有新的短波槽東移 : 西環高壓逐漸西退~東環高壓往西推擠~並且往颱風南側伸展 : 颱風整合完成後的移動方向應該是會順著短槽牽引以及東環高壓引導而北上 : 颱風整合的過程中不排除潰散的螺旋雨帶會慢慢重組起來 : 目前中南部山區有相當持續的的爬山流降雨 : 其他地方颱風螺旋雨帶如果重新建立~風雨仍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 颱風其實仍在台灣上空~還未遠離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囉~ 洗好澡本來要睡了~大概又看了一下雷達 感覺目前整體環流似乎已經逐漸有整合出一個比較大致中心的趨勢 原本雲嘉一帶的副中心往南掉~慢慢不明顯 宜花交界的原中心則往西調整 大範圍渦度有在竹苗沿海一帶整理出新環流的感覺 中南部的爬山流依然持續 東部海面的回波則慢慢往西收緊 北部海面到台灣海峽北部繞台灣地形的弧狀回波也越趨明顯 如果趨勢維持的話~中心定位可能會逐漸往西北沿海一帶偏移 最後修正並且最佳化為變成看似過山的連續路徑 環流重整後各地的風雨應該會再有變化 至少中南部的爬山流應該還會持續 東部海面的環流往西靠攏則可能帶來回南風影響 但是真正的情況還需要再觀察 颱風仍未離開~提醒大家持續保持警戒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9.227

09/29 01:17, , 1F
推~~~
09/29 01:17, 1F

09/29 01:17, , 2F
推~
09/29 01:17, 2F

09/29 01:17, , 3F
09/29 01:17, 3F

09/29 01:17, , 4F
快減弱(吼叫)
09/29 01:17, 4F

09/29 01:17, , 5F
推 高雄整個爆炸中
09/29 01:17, 5F

09/29 01:18, , 6F
09/29 01:18, 6F

09/29 01:18, , 7F
不要在下雨了陽台淹水清不完|||||
09/29 01:18, 7F

09/29 01:19, , 8F
依照這個文章 中心應該會被CWB畫成從桃園出海吧 總
09/29 01:19, 8F

09/29 01:19, , 9F
靜了幾小時.現在開始下雨.應該是要趕進度囉.(台中)
09/29 01:19, 9F

09/29 01:19, , 10F
推~
09/29 01:19, 10F

09/29 01:19, , 11F
之台北在明早之前應該不會有什麼強風雨(個人認為)
09/29 01:19, 11F

09/29 01:22, , 12F
走台7線北橫囉...
09/29 01:22, 12F

09/29 01:24, , 13F
就怕明早出門 被風雨擋著回不了家~"~(台北)
09/29 01:24, 13F

09/29 01:25, , 14F
現在暴風圈是往南嗎?
09/29 01:25, 14F

09/29 01:32, , 15F
推推
09/29 01:32, 15F

09/29 01:33, , 16F
09/29 01:33, 16F

09/29 01:34, , 17F
新的一報(1點鐘)到剛才才推出來
09/29 01:34, 17F

09/29 01:34, , 18F
好像有偷改路徑
09/29 01:34, 18F

09/29 01:35, , 19F
薔蜜北方一整片螺旋雲系獨立出來衝進西風帶了
09/29 01:35, 19F

09/29 01:36, , 20F
原以為還是在1.15分會推出新的1報..觀眾大概都睡了
09/29 01:36, 20F

09/29 02:22, , 21F
推一個
09/29 02:22, 21F

09/29 09:53, , 22F
推~台中這邊好像發威完了
09/29 09:53, 22F
文章代碼(AID): #18txm2dI (TY_Research)
文章代碼(AID): #18txm2dI (TY_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