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漢字] "瑞士"選字來源?

看板TW-language作者 (....)時間15年前 (2008/10/19 16:57),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關於人名地名的中文譯名選字,在BBS上好像很常被討論,尤其「約翰」的由來, 我個人就看過四五次了吧... 我覺得要追究譯名用字的起源,至少要看下列幾點.. 1.什麼時候譯入中文的?唐代?宋代?明代?晚明?清中葉?晚清?民初?二十 世紀?各個時代的語言不同,且有不同的譯音習慣。而如果追溯唐朝時譯入的 外語,當然是採唐朝時的語音,如佛陀怎麼對到Buddha,安祿山怎麼追到Roxanne (古波斯語的「光明」)。 2.譯入中文,或者說用漢字來表達外語發音時,那個漢字是用哪種語言(或方言) 發的音?不僅是吳語、粵語、閩語,就算是「官話」各時代發音也不一定一樣。 許多明清譯入的漢語,當初譯入時都是採南音。 3.用漢字來表達外語發音時的那個「外語」是什麼?像目前英語普及,很多人都 把外語當成是英語,但是有很多譯音是來自拉丁語(尤其是傳教士翻的),也 有些可能是法德西荷,也有些是經過中亞語言,如波斯語等傳譯過來的。 所以有些關於譯名誤解或疑惑,很多都是沒有考慮歷史的因素,或者是「大國語/ 普通話」主義或是「大英語」主義下的影響,忽略語言其實是很多樣常變動的。 以為「國語」發音或是英語就是一切了。 回到地名來說。地名的紛歧其實從十九世紀上半葉開始一些學者開始更熱衷於世界 地理時,就注意到這一點。如徐繼畬1843年任福建布政使任內寫瀛寰志略時,在前 面的凡例就說了: 外國地名最難辨識,十人譯之而十異,一人譯之而前後或異。蓋外國同音者無 兩字,而中國則同音者或數十字;外國有兩字合音,三字合音,而中國無此種 字。故以漢字書番語,其不能吻合者,本居十之七八,而泰西人學漢文者皆居 粵東。粵東土語本非漢文正音,展轉淆訛,遂至不可辨識。一波斯也,而或譯 為白西,轉而為包社、巴社,訛而為高奢。余嘗令泰西人口述之,則曰『百爾 設』;又令其筆書之,則曰『比耳西』。今將譯音異名注於各國之下,庶閱者 易於辨認,然亦不能遍及也。 這裡一方面提到「漢字書番語」本來就難以吻合,另方面也提到了廣東話在當時翻譯 地名的影響。而徐在寫這本書時,本身也是在廈門請教美國傳教士雅裨理。在自序中 他說「道光癸卯,因公駐廈門,晤米利堅人雅裨理,西國多聞之士也,能作閩語,攜 有地圖冊子,繪刻極細。苦不識其字,因鉤摹十餘幅,就雅裨理詢譯之,粗知各國之 名,然匆卒不能詳也。」從這裡來看,他與雅裨理似乎是與閩南語(而且還是廈門話 呢)溝通的,他在斟酌譯名時如果說有受到閩南語影響也有可能。此外在凡例他又提 到: 泰西人於漢字正音,不能細分。斯也,士也,是也,實也,西也,蘇也,混為一 音,而剌與拉無論矣;土也,都也,度也,杜也,多也,突也,混為一音,而撒 與薩無論矣。故所譯地名人名,言人人殊。 泰西各國語音本不相同,此書地名有英吉利所譯者,有葡萄牙所譯者。英人所譯 ,字數簡而語音不全;葡人所譯,語音雖備,而一地名至八九字,詰屈不能合吻 。如花旗之首國,英人譯之曰緬,葡人譯之曰賣內(賣讀如美,內讀如呢),今 姑用以紀事,無由知其孰為是非也。 前一條提到泰西人對「漢字正音」不能掌握,後條提到說不同語言的洋人也有不同的 譯法(文中提到的例子應該是美國的緬因州Maine,有趣的是這州地名的由來是來自 法國的Maine)。 這些地名翻譯自不同時代,由不同的翻譯。有的是明末清初傳教士(如艾儒略)介紹 世界局勢時翻譯過來的,有的是沿海商人因應商業需要翻譯過來的。而這些譯名又常 常不分時代、不分情境的混著用,不同漢字組合可能是同一個地名,而有些漢字組合 對應的地名現在已經不存在或不適用了..... 十九世紀時中國學者就有意要統一外國地名譯名。徐繼畬的這本可說世界地理簡編的 書,採用的方式就是定奪一個最適合的名稱,然後把其他譯名都盧列在後頭,當然不 是所有譯名都可以包含的(「今將譯音異名注於各國之下,庶閱者易於辨認,然亦不 能遍及也。」),但至少在瀛寰志略裡,他列出來的主要譯名大致與現在我們慣用的 很接近了,如比利時、希臘、荷蘭、英吉利等等,都已經相去不遠。 回到本文一開始提到的「瑞士」,在他的「瑞士」國之後,提到的異名有「瑞子、束 色楞、綏沙蘭、蘇益薩」。 我們可以推測「瑞士」或「瑞子」可能是某個南方語言(可能是粵語)翻譯Suisse (法語)或Schweiz(德語)的結果。「蘇益薩」則可能是以官話或者其他南方語言 翻譯同樣一個字。至於「束色楞」或「綏沙蘭」,則由可能是來自英語的Switzerland。 至於西班牙,則有「是班牙、實班牙、斯扁亞、士便、干絲臘、義斯巴尼亞、以西把 尼亞、大呂宋」等異名。其中西班牙等應該是來自Espana掉了前面的母音(na上有一撇 發音像nia/nja),甚至是義大利文的Spagna。至於「士便」可能是來自英文Spain, 至於明朝文獻比較常出現的「以西把尼亞」,可能是來自拉丁文的Hispania,由傳教士 帶過去。 至於前面也有人提到的葡萄牙,那就請自己去翻書了,不再贅述。但就「佛郎機」 一詞,還有一些需要說明。 「佛郎機」一詞在明朝指葡萄牙人,然而此詞的來源未必是France,至少不會是 英文的France :P。蓋「佛朗機」一詞可能是譯自現在教科書上說的法蘭克人,英 文的the Franks。大家應該西洋史都讀到,他們是日耳曼人,在中世紀很威,建立 的政權包括現在的法國、低地國、德國、義大利北部等,其法蘭克王國是中世紀歐 洲基督教的保衛者,跟伊斯蘭教徒(或者他們稱為的Saracen)打了許多仗。當時 阿拉伯人便將住在歐洲的這些人(或者說基督教徒們)通稱為法蘭克人。這個名稱 隨著阿拉伯商人傳到中亞、南亞、東南亞,這些地方許多語言泛稱歐洲人為法蘭 克人。法蘭克人的拉丁文是Franci,建立的政權是Francia。如果稍知道拉丁文發音 的人,會曉得有一派堅持拉丁文應該遵守較原始的發音者,是把c發成k/g的,也就 是說不像義大利文一樣發成類似ts的音。而拉丁文的r又不像英文的r(我還記得 以前被教的是,如果不會打舌,寧願發l的音也不該發英文中r的音)。所以Franci 或Francia的發音,似乎是比較接近「佛朗機」的。 是故,在艾儒略職方外紀中說:「中古有一聖王名類斯者,惡回回佔據如德亞地, 初興兵伐之, 始制大銃。因其國在歐邏巴內,回回遂概稱西土人為拂郎機,而銃亦 沿襲此名。」可知這裡「拂郎機」是「回回」對「西土人」的概稱。 然而在明朝「佛郎機」就成為對葡萄牙人的稱呼了。明史列傳中的佛郎機一開頭 便是:「佛郎機 ,近滿剌加。正德中,據滿剌加地,逐其王。十三年遣使臣加必 丹末等貢方物,請封,始知其名。詔給方物之直,遣還。其人久留不去,剽劫行旅 ,至掠小兒為食。」這便是只葡萄牙人在正德年間佔據麻六甲(滿剌加),開始與 中國接觸,甚至請求經商,乃至「廣東文武官月俸多以番貨代」。由於佛郎機為 當時東南亞對歐洲人的通稱,葡萄牙人又佔得機先,於是就被稱為佛郎機,而當時 甚至被認為其國與麻六甲接近。 然後稍微晚一點的荷蘭人,就很倒楣的變成紅毛番了 XD。明史外國和蘭:「和蘭, 又名紅毛番,地近佛郎機。永樂、宣德時,鄭和七下西洋,歷諸番數十國,無所謂 和蘭者。其人深目長鼻,髮眉鬚皆赤,足長尺二寸,頎偉倍常。萬曆中,福建商人 歲給引往販大泥、呂宋及咬留吧者,和蘭人就諸國轉販,未敢窺中國也。自佛郎機 市香山,據呂宋,和蘭聞而慕之。二十九年駕大艦,攜巨礮,直薄呂宋。......」 所以跟隨著葡萄牙人後來遇到的荷蘭人,名字就只好難聽一點...而提到佛郎機都是 葡萄牙人,紅毛番都是荷蘭人,如明史外國爪哇:「其國一名莆家龍,又曰下港, 曰順塔。萬曆時,紅毛番築土庫於大澗東,佛郎機築於大澗西,歲歲互市。中國商 旅亦往來不絕。」此兩名就為兩國代稱。 另外又提到約翰,很多人提到約翰的希伯來文發音,但我覺得像這些來自聖經的姓 名,有可能要從拉丁文來看。蓋這些聖經漢文譯文在明季由傳教士引進,可能就把 這些名字的漢字對應也帶了進來。約翰之外,例如我們熟悉的保羅/保祿 Paulus, 雅各 Jacobus/Iacobus等等。另外約翰的約,當然也不是現在國語的約。而在拉丁 文的j,正是從母音前的i來的,發音同i。 最後,東南中國由於常因海路跟外界接觸,所以可能會影響到譯名漢字的選用外, 晚清以來福建廣東也都有一些翻譯家,例如林紓跟嚴復都是福州人,他們的母語 或有可能也產生影響。尤其林紓並不那麼通外語,常是經他人之口譯在寫成漢字。 Holmes翻譯成福爾摩斯是很多人提過的例子。而傳教士所謂「方言」比「官話」好, 則更是相當常見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6.19.67.236

10/19 17:41, , 1F
上次看竺家寧的聲韻學提到漢代把Alexandra譯為《烏弋山離》
10/19 17:41, 1F

10/19 17:41, , 2F
快笑翻了~
10/19 17:41, 2F

10/19 20:09, , 3F
《烏弋山離》...哈哈
10/19 20:09, 3F
文章代碼(AID): #18-lPVFi (TW-language)
文章代碼(AID): #18-lPVFi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