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臺北國語(華語)並非戰後移民的母語

看板TW-language作者 (柏克萊碩士英文老師)時間19年前 (2005/06/03 16:51),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 (看更多)
※ 引述《Richter78 (The Enigma)》之銘言: : 臺北國語以北京官話為藍本,經過加工改造 : 可說是一種人造語言,並非戰後移民的母語 : 再者,臺灣的新住民來自中國各地 : 並不是一個整體,也沒有共同的母語 : 臺灣新住民的母語琳瑯滿目 : 包括吳語、閩東語、粵語、贛語、湘語、江淮官話、中原官話、北方官話、西南官話…… : 由於他們來到臺灣以後缺乏使用母語的環境 : 再加上與其他地方的人一起住在眷村裡 : 為了溝通的需要,因此最先響應國語政策 : 到了第二代就只說臺北國語而不說母語了 : 許多人誤把臺北國語與新住民視為一體 : 是錯誤的觀念 : 我們可以反對過去國語政策的霸權 : 但若願意認同多元文化精神 : 那麼第一代新住民的母語只要仍有存在的一天 : 就應該視為臺灣文化的重要資產 : 難道不是嗎? 呼應上面一篇文章 我認為我們目前所使的國語代表一種共同的語言 並沒有稱之為台北國語的必要 有的人以為國語就是北京話,這完全是誤解, 北京話只是中國的一種方言,它和其他方言一樣, 都是國語的組成份子之一, 如今尚有許多北京話的成分沒有被國語吸收,例如: 1. 他今天穿得挺「打眼」!(引人矚目) 2. 事情不能老那麼「闌干」著,快辦吧!(擱著不做) 3. 那件事想起來就「窩心」!(感到委曲) 4. 「西紅柿」(蕃茄) 5. 「喇忽」(漫不經心) 6. 「挑眼」(吹毛求疵) 「國語」,在語言學上,是一種民族共同語, 係由不同口音的人於交談時,相互模仿,相互遷就, 相互調整,經過長時間自然蘊育出的一種中間型態的語言。 (大陸稱「普通話」、新加坡及海外地區稱「華語」) 國語吸收融合了各種方言的成分, 舉幾個簡單常見的例子,例如: 1. 吸收閩南方言:冬粉、雞婆、漏氣、尾牙、豆奶、 收驚、歌仔戲、落翅仔、假仙、蚵仔、記「一支」過、 「一尾」魚……… 2. 吸收客家方言:板條、煤炭、水田、老弟、工錢… 3. 吸收粵方言:買單、老千、雪糕、飲茶、炒魷魚、 擺烏龍、老公、單車 (北京話稱「自行車」,閩南話稱「腳踏車」,國語則兼收並用) 4. 吸收吳方言:尷尬、噱頭、名堂、苗頭、硬碰硬……. 5. 吸收湘方言:餃子、邋遢…….. 6. 吸收北京方言:抬槓、捅漏子、泡磨菇、泡湯……… 我們常聽說:「你的國語講得好標準,你一定是外省人囉!」 其實,國語並非外省人的母語,外省人的母語可能是廣東話、 上海話、四川話、山東話等...各地的方言。 目前外省人的母語和原住民一樣,都面臨失落的危機, 都有賴當前的母語教學恢復之。 綜合歸納起來,我們可以說國語有三大特性: 1. 融合性:數千年來,在人與人的交流過程中,自然而然的, 它不斷吸收融合各方言成分,既展現了包容性, 也使本身的表現力更為豐富。 2. 全民性:它的發展由全民主導, 社會中每個份子或多或少的對它產生影響。 3. 橋樑性:使用不同方言母語的人,藉由國語得以相互交流、 溝通,聯繫了感情,消除了隔閡。 回顧台灣早期的移民史,由於缺乏共同語的溝通,經常發生對立與衝突, 如「漳泉拼」、「閩客拼」等,這些都是血淋淋的歷史教訓,今天, 我們尤應珍視大家共同的財產──國語。 方言是人們生命中第一個習得的語言,自然會對自己的母語懷著 深厚的感情,我們都應該珍惜這份感情。進了學校、社會, 我們獲得了更有效的溝通工具──國語。它讓我們能夠跟更多人交往, 讓我們的視野胸襟更開闊,而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的鄉里社群之中。 因此,方言和國語是分工合作、相得益彰的。在鄉人、家人間, 使用方言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覺得更為親切。在南腔北調的 大社會之中,使用國語,互相便能認同,不再會去在意彼此的相異點, 於是社會和諧,一片祥和。 如果方言情感脫離了原有溫柔敦厚的本質,轉化為激情,或為政治 人物所利用,其破壞力是難以估計的。所謂水可以載舟,可以覆舟, 即是這個道理。台灣早期的移民史與近年來台灣的族群對立的情況 也都一再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處於一個開放多元社會的我們,都應該培養出一份寬容的胸襟, 既珍惜自己的母語,也尊重別人的方言,更愛護大家共同的聲音─ ─國語。那麼,我們的社會必定更幸福、更祥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187.0.206

210.209.136.82 06/03, , 1F
呸 大家共同的聲音--> 國語
210.209.136.82 06/03, 1F

218.161.80.65 06/04, , 2F
那為何演藝界 媒體 都要刻意取笑"台灣國語"呢?
218.161.80.65 06/04, 2F

218.175.32.30 06/04, , 3F
.....................................
218.175.32.30 06/04, 3F
文章代碼(AID): #12e1eUvC (TW-languag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2e1eUvC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