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循著湯姆生腳步 走訪近150年前早期台灣

看板TW-history作者 (茹絮夢)時間3年前 (2021/01/04 02:03),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12205003.aspx 循著湯姆生腳步 走訪近150年前早期台灣 最新更新:2020/12/22 09:02 https://i.imgur.com/6vTHA1j.jpg
甲仙人游永福秉持柯南精神 花18年追尋湯姆生足跡。 文:鄭景雯/攝影:吳家昇 距今約150年前的1871年4月1日,一名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從廈門 搭船前往福爾摩沙群島(台灣)南部的打狗港(高雄)。原本這趟航行不在他的計畫中, 但在馬雅各醫生的邀約下,湯姆生意外踏上福爾摩沙。 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是最早來台的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士,1871年馬雅各 準備返回英國,返鄉前打算再走一遭台灣教區。正巧,他在中國廈門遇見了同為蘇格蘭人 的湯姆生,兩人相談甚歡,在馬雅各熱情邀約下,湯姆生懷著興奮的心情登船,寫下旅行 中國時的意外篇章。 https://i.imgur.com/cVvTbQO.jpg
1871年,約翰·湯姆生(左)在中國廈門遇見同為蘇格蘭人的馬雅各醫生,在馬雅各邀約 下,湯姆生意外搭船來到福爾摩沙。(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趟旅程不過2週,湯姆生從打狗登陸後,在旗后(旗津區)、猴山(柴山,又名「壽山」 )、打狗潟湖(哈瑪星)大約停留了3天,又搭船北上來到台灣府(台南),接著再朝內山 地區行走,行經拔馬、崗仔林、木柵、柑仔林、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枋寮等 「熟番」(清朝對納入治理的台灣原住民稱呼)與「生番」(清代指未經教化的原住民) 交雜之地,保留了50多張極為難得的原住民影像,也是目前最早以攝影方式記錄南台灣的 珍貴史料。 https://i.imgur.com/yeRI8oQ.jpg
竹筏。圖為現今的旗津海水浴場,當年湯姆生搭乘這樣的竹筏上岸。(圖片提供: 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and Michael Gray) 濕版攝影即拍即沖 不過當時攝影技術,不像今日拿起手機就能拍。從現存湯姆生所拍的影像來看,當時他以 濕版攝影法拍照,拍完照後將底片塗上化學藥劑顯影在玻璃片上,為了避免藥劑乾掉,沖 洗過程必須要在30分鐘內完成,有如當今的拍立得,只不過沖洗時間較長。 https://i.imgur.com/zN8YtTc.jpg
木柵少女與老婦人。圖為現今的內門區木柵教會。(圖片提供: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and Michael Gray) 由於湯姆生多半是幫達官顯貴拍照賺取費用,這趟意外之旅雖沒有計畫拍攝肖像,但當時 西方國家對東方有諸多想像。湯姆生離台後,在1873年發表《南台灣旅行紀錄皇家地理學 會報導》,內容詳細記載他到福爾摩沙的歷程。1877年再將遊歷亞洲諸國時拍攝的影像與 手繪圖配上文字編成《十載遊記》。 https://i.imgur.com/LXAQi9p.jpg
木柵女與嬰孩。圖為現今的內門區木柵教會,根據湯姆生的圖說以及專家學者研究,這名 女孩並非嬰孩的媽媽。(圖片提供: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and Michael Gray。 ) 當時的技術還不能在雜誌上排版印刷照片,因此書中出現的版畫照,都是由湯姆生先將玻 璃負片再寄給出版社,由版畫師將照片裡的影像刻出,印製成書。 https://i.imgur.com/vwp4lYO.jpg
右邊為湯姆生拍的「木柵獵人」,左邊為印製在書上的版畫。(翻攝自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舉辦的「約和湯姆生1871台灣早期攝影展」) 柯南精神尋找湯姆生 書店老闆拼貼甲仙 這些紀錄早年台灣影像的照片、版畫,在當時成為西方社會對東方國家想像的參考點之一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影像卻也逐漸埋沒。 直到2001年,在甲仙開設「普門書店」的老闆游永福發表了《花邊剪刀》詩集,文史工作 者評為「沒有芋頭的味道」,認為游永福的詩文少了甲仙在地風味,鼓勵他研究甲仙文史 ,於是開啟了游永福長達18年的時間「尋找湯姆生」。 https://i.imgur.com/NZUfbwr.jpg
游永福在甲仙開設普門書店,卻因湯姆生曾經在1871年到訪甲仙,開啟他長達18年的時間 「尋找湯姆生」。(圖片提供:游永福) 研究過程中,游永福發現1871年英國攝影師湯姆生曾來過台灣,且進入甲仙,還留下報導 與照片紀錄,他憑著59張湯姆生當年拍的黑白照片,重訪150年前湯姆生踏過的足跡與路線 ,一一比對當年照片裡景色如今的樣貌。 按圖索驥 游永福踏上湯姆生百年前旅程 游永福循著湯姆生「1871年南台灣旅行地圖」,以及湯姆生在照片上的圖說按圖索驥,在 18年間來回走訪湯姆生的路線。 https://i.imgur.com/CS3DI7B.jpg
1871年湯姆生南台灣旅行路線圖。(照片翻攝自順益原住民博物館舉辦的「約翰湯姆生 1871台灣早期攝影展」) 游永福和湯姆生八竿子打不著,純粹只是在甲仙出生,在外闖蕩多年後,中年返鄉開書店 ,何以在百年後要找尋一個英國攝影師來台的足跡?游永福在電話那端用堅定的語氣回說 :「兒子小時候都要我陪他看『柯南』,這種追根究柢的精神,應該是跟柯南學習而來。 」 https://i.imgur.com/TpvHPg3.jpg
游永福追根究柢的精神,來自漫畫人物柯南。(圖片提供:游永福/攝影:曾麗雲) 游永福回憶,為了找尋湯姆生照片裡的「白雲仙谷」,早年有爬山習慣的他,略知方位在 哪。「但怎麼比對就是和照片裡的不一樣。」然而白雲仙谷位在深山,百年來也沒有過度 開發。游永福追溯2008年卡玫基輕度颱風肆虐甲仙,好幾層樓高的白雲仙谷瀑布遭土石淹 沒;2009年莫拉克颱風來襲,小林聚落瞬間消失,白雲仙谷瀑布土石流災情比2008年更嚴 重。 https://i.imgur.com/D85CXUi.jpg
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此為現今的甲仙區白雲仙谷。(圖片提供: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and Michael Gray) 直到2011年游永福溯溪而上,終於找到了當年湯姆生照片裡的「白雲仙谷」,但瀑布卻只 剩下半層樓高度。 https://i.imgur.com/ol0ZW1a.jpg
游永福2013年找到湯姆生照片裡的白雲仙谷,但瀑布卻只有半個樓層高度。(圖片提供: 游永福) 為了要拍到和湯姆生照片中一樣的角度,2013年他協助導演鄭立明拍攝《尋找木柵女》紀 錄片,再度到白雲仙谷走一趟。經過兩年的沖刷,上下岩層落差持續拉大,高度已比上一 回多了一層,但仍拍不出湯姆生照片裡的角度。 不死心的他,2015年第7度到原地踏查,原先被土石覆蓋的岩石紋理,幾經豪雨沖刷,恢復 自然面貌,游永福終於和湯姆生在同樣地點、同樣的度,看見同樣視野。這一刻彷彿讓游 永福穿越時空,和百年前的湯姆生相會。 https://i.imgur.com/ZBCCcwf.jpg
2015年,游永福第7度到白雲仙谷探查,終於看見跟湯姆生同樣的景色。(圖片提供:游永 福) 尋找接待湯姆生的Hong姓後代 湯姆生來台期間,除了雇用6名平埔族人負責挑運器材和行李,也住在當地的接待家庭,並 拍下在荖濃住的「Hong」姓寄住家庭成員。 游永福除了比對湯姆生照片裡的景象,也發揮柯南的辦案精神,在茫茫人海中尋找Hong的 後代。 https://i.imgur.com/i2CF1gs.jpg
荖濃Hong-Kos的房屋。圖為六龜區荖濃里,這戶人家接待馬雅各醫生和湯姆生一行人,當 時的屋頂以茅草鋪蓋,上方還有天窗作為採光與空氣流通。(圖片提供: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and Michael Gray) Hong從英文翻譯多數會認為是「洪」,然而游永福循照片裡的山景比對,詢問荖濃地區的 文史學者,發現在地幾乎沒有人姓洪,反倒是姓「黃」較多。游永福表示,從湯姆生紀錄 地名的方式來看,像是「木柵」,湯姆生的拼音為Bak-sa,「瓠仔寮」拼音為Pau-ah-liau ,「酒」的拼音為Shu,「甲仙埔」拼音為Ka-san-po,從此推斷,當時語言應為閩南語, 因此湯姆生的羅馬拼音是以閩南語為主。以此論證Hong應為「黃」姓。 有了這樣的論證,游永福循著照片,比對在小山稜下方有一片竹林,下方則住著一大戶人 家,而這家人就是湯姆生照片裡黃家的後代。 只不過百年前祖先所歷經的事,黃家後代沒人知曉,但在游永福心中,找到影中人後代, 對他而言,「尋找湯姆生」18載,總算沒辜負當年要他探究地方文史學者的期待。 https://i.imgur.com/zPgPYL5.jpg
游永福從湯姆生的老照片比對,找到了黃(Hong)家後代。(圖片提供:游永福) 推廣湯姆生線性文化遺產 如今游永福把這18年來「尋找湯姆生」的歷程出書,今年《尋找湯姆生》還獲得第44屆金 鼎獎圖書編輯獎,蘋果日報拍攝「尋找湯姆生」影片,也拿下MOD紀錄片首獎。湯姆生能在 150年後再現,全因游永福一股傻勁,讓多年前的影像被看見,「是湯姆生該浮上檯面的時 候了,歷經這麼多年,老天爺自有安排,我只是一步一步地做。」 https://i.imgur.com/pALyz7Q.jpg
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圖為現今六龜區荖濃里獺溪,游永福期待未來能推廣湯姆生南台灣 足跡,打造全台最有內涵的文化古道。(圖片提供: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and Michael Gray) 未來游永福計畫推廣湯姆生遊歷南台灣的古道路線,期望有更多專家學者繼續深入調查, 打造「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成為全台最有內涵的文化道路。 (本文出自文化+雙週刊第74期「舊地重遊 鏡頭下的老時光-循著湯姆生腳步 走訪近150 年前早期台灣」,12/21出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9.102.2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history/M.1609697010.A.92E.html

01/07 18:13, 3年前 , 1F
01/07 18:13, 1F

01/07 20:41, 3年前 , 2F
目前荖濃當地大武壠族後裔長相和海報那位少婦相去不遠
01/07 20:41, 2F

01/11 02:56, 3年前 , 3F
01/11 02:56, 3F
文章代碼(AID): #1VyWRoak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