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補記] 台南 吉貝耍公廨 看板解說

看板TW-history作者 ( )時間13年前 (2011/03/17 17:15), 編輯推噓3(304)
留言7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avis9 (奈良)》之銘言: : 在台南東山鄉東河村有六個平埔族的公廨,公廨旁有看板解說。以下為看板的內容之抄錄 : ==北公廨== : 吉貝耍角頭公廨共有五座,負責各角落的村民守護工作,非完全是漢人聚落之五營,隱 : 藏有西拉雅祖靈家族祖靈信仰意涵在其中,各角頭公廨各有一姓氏家族負責管理祭祀。 : 吉貝耍角頭公廨的多、密為全台平埔部落之最,也是最具古風的西拉雅信仰。建築分兩 : 室,掛有豬頭壳為正室,主祀阿立母,旁室祀奉巡查神,為阿立母副手,旁室外有一拐杖 : 狀之彎竹頭節,名為「跳橋」,為巡查神領兵進出之管道,跳橋連接一露天鐵籠圍成之處 : ,內有一祀壺,名為兵馬營,為角頭公廨的衛哨站。[此兩段為共同段落。下記為A] : 北公廨阿立母神名失傳管西門北方,地位僅次於大公廨阿立母,巡查神名「范坎阿立」 : 目前由潘姓族人負責管理。 : 下有兩張圖,一張圖寫有 1957年,中研院民族所劉○雄攝 (○字模糊。難辨) : 一張圖寫有 1982年成大歷史系石萬壽教授攝 這邊寫的應該是「劉斌雄」。 吉貝耍是目前報導比較多的聚落,我也去看過幾次夜祭,這邊的情況比較特別 ,有點類似晚近「復興」起來許多儀式。也就是村人們在重振自己的文化認同 、信心時,考察了不少其他資料中報導的環節,現今儀式的樣貌有許多是這樣 「重構」的。 說起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過去在強勢文化的壓力下,許多相對弱勢的群 體,都歷經過這種失落--再構(即端點是:再發明)的過程。譬如北部的某 間泰雅族文化館,就可以看到許多相似的狀況,對於失傳的物質文化,是參考 學界的照片,再重新「還原」,但當時標本的來源不見得是烏來,甚至不見得 真是泰雅族的物質文化標本。 : 平時祭祀以「酒」及「檳榔」為祭品,每年農曆九月初四、五的夜祭和孝海祭,是吉貝 : 耍人的過年,村人向阿立母立「大願」者,須於夜祭拜全豬還願。 : [雜記]大公廨旁邊有公告: : 敬告各方信士 : 吉貝耍大公廨是西拉雅原住民神聖信仰祖靈場所,與一般民間宗教神靈不同源、 : 不同模式,歡迎攜帶檳榔、米酒,祭祀阿立母,但請勿持香參拜,也勿在公廨外 : 燃燒金紙,更不歡迎假借本場所靈修或恭迎神像到此進行道教相關儀式,敬請配 : 合,謝謝!! : 吉貝耍大公廨管理委員會敬啟 如果是吉貝耍,我比較敢多說一點,畢竟有實際踏訪過不少次。 這裡雖然名為「五營」,但與漢人民間信仰的五營,其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當然,採取這樣的名號,多少是採借了漢人地方知識中的「名相」或「概念」 ,類似的情況並不少-- 比方許多地方把「阿立祖」或「太祖」稱為「太上老君」, 而你這邊把守戶角落的「五營」,也是類似的例子。 極端一點的,有不少已經報導過的平埔族祭祀,因為想到「牽曲」就是漢人說 的「蕃仔舞」,所以在「失傳」後想「復興」時,根本就是請排灣、阿美族的 歌舞團來表演。 在這種情況下,不大可能說「漢人的太上老君是平埔族文化遺留」,或是「平 埔族文化是漢人道教文化的直接遺留」。我們要考察的不只是「名稱」上的相 近,實際上更要看這個概念,是如何鑲嵌在一整套背後預設的文化體念或象徵 結構中。 所以,假如說到互動或採借,也可以分成幾個層次:(a)B直接從A文化純 粹借走了「名」,但實際意涵卻毫不相干。在絕大多數的情況裡面,借「太上 老君」的名就是這種狀況。觀察其對「太上老君」的「太祖」的祭祀,無論是 對於形象的理解、更廣泛的宇宙觀預設、儀式流程,其實與道教或道家一點關 係也沒有;(b)B借用A文化的過程中將牽涉到「概念」的部份預設,也同 時轉譯到B文化中。例如,某些平埔族的公廨,內部的空間佈局也呈現漢人民 間信仰的佈局,同時也燒香、甚至以部份的道教儀式祭拜「阿立祖」;或像我 前面說到供奉「阿立祖」的漢人,祭祀的理由是怕「沒供奉的東西會作祟」( 漢人既有的觀念),但同時也說「阿立祖」特別的地方是有「向」這種力量( 對西拉雅人觀念的轉譯),這種情況就比上面的程度互動、滲透的深。但是這 種轉譯,終究帶有「通過自己的理解去解讀、借用他人」的性質;(c)第三 種情況,其實B本身的文化,因為歷史緣故已經破碎,或說「不成體系」了, 或說其實早就沒有「自己文化中的完整眼鏡」。但在有意識的想要「復興」的 情況下,分別從ACDE…取了許多零散的元素湊在一起。真的,這種情況想 起來有些哀傷,但確實也存在的。某些地方的夜祭,其實全部是採取漢人的儀 式,又有乩童、桌頭,中央供奉的甚至是三山國王與王爺,「阿立祖」變成一 個部將,甚至刻有神像。整套儀式,其實與典型的漢人民間信仰沒有差別。晚 上的「牽曲」,就完全是邀請山地歌舞團來表演。實際上,要請歌舞團,還是 因為1980s 看到報導中提到「傳統上會跳蕃仔舞」才興起的想法。 在幾次吉貝耍的經驗中,這邊的聚落,保留了許多相對完整的儀式流程。在我 的田野筆記中,整個過程裏面,完全沒有看到漢人祭祀中常見的「調兵遣將」 、「犒軍」、「安五營」之類的儀式。實際上,像是「向」這個概念,就無法 以漢人的地方知識加以完全掌握。進一步說,在空間的佈局上面,如你所見, 與漢人民間信仰也沒有直接關係。 所以,回到原po最初的提問,我還是比較抱持:基本上,與漢人的五營是不同 概念的想法,因為相關的預設幾乎全不相同,而你抄寫的解說牌其實也很堅持 這一點。當然,為什麼會採取這個「名相」,是有趣的歷史問題。 我稍稍猜測看看──照我目前的理解推定,吉貝耍的情形,比較接近我上面說 的(a)狀況。可是,就歷史過程來看,為什麼會有許多小公廨的安排?這不 是每個西拉雅聚落都有的現象,可以嘗試聚落裡、或聚落間西拉雅-漢人的互 動過程來理解。例如--可不可能是與同村的漢人互動中,採取的一種「折衷 」做法?譬如(以下純假設,提供一點思考方向而已),基本上在聚落內部, 西拉雅人比較強勢,少數漢人也參與祭祀,但漢人依循自己的傳統觀念,在祭 拜太祖同時,能夠同時在聚落四方有守衛的神靈(雖然西拉雅人沒有漢人意義 上的「神靈」概念),最後,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原po,真不好意思,因為你說的是吉貝耍,曾經讀過一些資料與參與過幾次祭 祀,所以寫了一點觀察,請你參考 : ) -- 安靜 優雅 的 輕 聲 哭 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185

03/17 17:48, , 1F
大推
03/17 17:48, 1F

03/17 19:01, , 2F
再一次感謝 <_._>
03/17 19:01, 2F

03/17 22:29, , 3F
別客氣啦,彼此交流分享~
03/17 22:29, 3F

04/10 19:21, , 4F
超級大推,不知道能否借轉收藏??
04/10 19:21, 4F

04/13 03:41, , 5F
欸....要轉去哪裡啊?
04/13 03:41, 5F

09/09 14:18, , 6F
文中提到"向"的概念 很有趣 是否有別於漢文化的世俗性?
09/09 14:18, 6F

09/09 14:20, , 7F
而是著重在內心敬與畏的方面
09/09 14:20, 7F
文章代碼(AID): #1DWT4s2q (TW-history)
文章代碼(AID): #1DWT4s2q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