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與李登輝

看板TW-history作者 (桂圓紅棗茶)時間17年前 (2007/02/13 00:20), 編輯推噓5(501)
留言6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 0,4521,110514+112007021200193,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2  鄭經與李登輝 林正修 歷史上的鄭經,面目模糊卻對台灣十分關鍵。一六六四年,鄭經率領閩客軍民渡台, 開啟了漢人大規模植墾台灣的時代,也代表對鄭成功武力反攻的斷念。 他與陳永華建立了戶籍,土地與學校等社會制度,規劃了都市與國土配置,鄭經讓戰 爭體制與經貿發展並行,當時的屯兵建營,彷彿是今日全台各地的眷村。鄭經的治理實績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或有許多不足(尤其對原住民),但客觀來說,他治理的十九年,形 成了台灣漢人社會的基本格局。 不同於降清的大臣,鄭經有著分疆裂土雄心,卻沒有反清復明的幻想。他留著正朔的 招牌用以號召大陸上的抗清運動,但卻把權力牢牢抓在手裡,主導對大陸的和戰,讓明朝 的宗室成為政權合法性的道具。 他曾派戰船加入三藩的造反,讓年輕的康熙陣腳大亂,但反清形勢不妙,他又及早抽 身,另闢渠道與清廷討價還價。 面對清廷,他的態度十分務實,其父為之生死的信念,對他來說是可以談判的籌碼。 在幾輪和戰之後,兩方差點就談成了比照朝鮮的解決模式,即登岸稱臣(承認特殊關係) 卻不剃頭(保留固有的生活方式)。這是十七世紀的兩國論,中華帝國與藩屬國的特殊政 治安排,最後卻因兩方缺乏信任而破局。 明鄭與清廷的談判,是東亞史上以小搏大的有趣案例。說明了即便無外國介入,海國 小邦仍然可以在帝國名實之間的巨大落差中找到生存的空間。 從清朝的全局來看,台灣是重要但不急迫議題,所以在這場歷史的博奕中,康熙最大 的成功在於審度實力,為新政權設定了議程順序。而鄭經的遺憾則是沒有把握時勢,為台 灣做出最有利的安排。三百多年後,我們可以從這段歷史中學到什麼? 鄭經的人格裡,混雜著務實與偏執,靈活卻也有所堅持,對大局清醒認識卻心有不甘 。因為清醒,所以能在內鬥中勝出,必要時伏低作小。因為不甘心,所以即使面對康熙鼎 盛的國勢,也要挺直腰桿,逆勢搏一下。鄭經的打拚,讓當時的華南漢人提供了另一種可 能性。而他這種矛盾的氣質至今還留在台灣人的性格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首推李 登輝。 作為台灣的掌權者,李登輝為威權轉型後的台灣社會定下了基調。面對中美台海的格 局,李登輝有著太多想作為卻不能的苦處,必須在許多標籤間遊走,他的言詞與行動都可 能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激烈的改變。這種無奈的心緒與思想的彈性,讓李登輝根本有別於各 種主義的虔信者,要理解李登輝的變與不變,四百年前的鄭經是個不錯的參考對象。 我無意以古人來論斷今人,歷史的劇本由當代人譜寫,所以結局當然可以不同。有志 拚搏當然是好事,但昧於形勢的人則絕無勝算。現今的中共對海洋與經濟比起清朝更為進 取,所以台灣面對經濟合圍的情勢也遠甚於明鄭,只是危機當前,在位的統治者卻懵懂如 朱一貴。 鄭經早薨,未及見到傳子不肖,李登輝的高壽與民主政體可以讓他在暮年作出調整, 也許是年少初衷的迴響,更有可能是不願為敗德的繼任者背書。 打拚是一種與命運對抗的的頑勁,是台灣這個移民社會的珍貴資產。但打拚不是閉著 眼睛蠻幹,沒有對形勢的理解,小則白費力氣,嚴重則是讓幾代人事與願違,希望落空。 況且台灣困局的複雜性,又豈是單一意識形態所能觀照。但願我們埋首打拚之餘,多抬頭 看看世界和聽聽不同的聲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224.16

02/13 01:50, , 1F
他在表達什麼??
02/13 01:50, 1F

02/13 15:01, , 2F
他的歷史真的弱的可怕耶..直接按endXD
02/13 15:01, 2F

02/13 15:55, , 3F
2壞了(不是要噓原po啦)
02/13 15:55, 3F

02/13 20:30, , 4F
中國人講話的邏輯台灣人是看不懂的
02/13 20:30, 4F

02/14 13:27, , 5F
這篇好多錯誤…………這樣也行那為什麼我的稿會被退呢?
02/14 13:27, 5F

02/14 20:09, , 6F
現在報紙看的是你的立場不是你的對錯.....
02/14 20:09, 6F
文章代碼(AID): #15q9FLwA (TW-history)
文章代碼(AID): #15q9FLwA (TW-history)